资本论论文通用4篇

发布时间: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在书中,他对剩余价值这一中心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资本论论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资本论读书笔记参考 篇一

资本论读书笔记参考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生于185月5日,卒于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的观点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他的一些著作是与其挚友、同为德国革命社会主义者弗雷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完成。马克思的—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方针。马克思是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革命家。这位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写出了《资本论》这样的宏篇巨作。这本书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力作,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于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资本主义,不读《资本论》,不了解社会主义。对于《资本论》,恩格斯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自从地球上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出现过一本书,像当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来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的。”

读完这本书,我以前的很多想法和观点被颠覆,以下是我的感受: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

“当生产劳动把生产资料转化为新产品的形成要素时,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就经过一次轮回。它从以消耗的躯体转到新生成的躯体。但是这种轮回似乎是在现实的劳动背后发生的。工人不保存旧价值,就不能加进新劳动,也就不能创造新价值,因为他总是必须在一定有用

的形式上加进劳动;而他不把产品变为新产品的生产资料,从而把他们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去,他就不能在有用的形式上加进劳动。可见,由于加进价值而保存价值,这就是发挥作用的劳动力的自然恩惠,这种恩惠不费工人什么,但对资本家大有好处,使他能保存原有的资本价值。当生意兴隆的时候,资本家埋头赚钱,察觉不到劳动的这种无偿的恩惠。但当劳动过程被迫中断的时候,当危机到来的时候,资本家对此就有切肤之感了。就生产资料来说,被消耗的是它们的使用价值,由于这种使用价值的消费,劳动制成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实际上没有被消费,因为也不可能再生产出来。这个价值被保存下来,但不是因为在劳动过程中对这个价值本身进行了操作,而是因为这个价值原先借以存在的那种使用价值虽然消失,但只是消失在另一种使用价值之中。因此,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再现在产品的价值中,确切地说,不是再生产出来。所生产出来的是旧交换价值借以再现的新使用价值。”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劳动力在不消耗生产材料的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为生产材料增加了新的价值,而这新的价值都是由劳动力所创造的。这个过程是劳动力的价值转移到了商品的价值上,生产材料变成了更有价值的产出品。工人的劳动力不仅仅提升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还保留了这些价值。例如:一家生产果汁的厂家,工人运用劳动力将原料水果加工成了果汁,不仅增加了价值还保留的水果的价值。如果没有工人通过劳动生产果汁,那么原材料水果可能会很快变质腐败,价值减少。所以工人的劳动力在保存价值上也非常重要。劳动力的增值作用并不能使工人获得很大的利益,因为工人通过出售劳动力来获取钱财以换取生活必需品,这部分钱财已经包括在生产成本之中,所以工人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增加的价值完全为资本家所有,而资本家把这当做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在生意兴隆的时候资本家完全感受不到这种自然的恩惠,而当资本家周转不灵的时候,他才会意识到工人给他创造了多么大的价值。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劳动过程在只是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并把它加到劳动对象上以后,还越过这一点继续下去。为再生产出这一等价物,6小时就够了,但劳动过程不是持续6小时,而是比如说持续12小时。这样,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劳动力在生产的过程中首先生产出来的价值是用来弥补劳动力的价值的,而资本家不会满足于只补偿劳动力的价值的生产,他一定会要求工人延长时间再进行生产,而这部分时间所生产出来的价值全部为资本家所有,这就是资本家的剥削。他将本来属于工人的、工人创造出来的价值归为己有,无偿地占有了工人用血汗所创造出来的价值。但我认为虽然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是非常正确的,但他略有一点偏激。如果没有资本家的资本购买原材料、生产机器和厂房等等,工人们就无法通过生产来创造价值。而资本家虽然没有参与生产、参与劳动、参与价值的创造,但他应该由于付出资本的得到一定的补偿。也就是说工人所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不应单纯地归任何一方所有,而是应该有资本家和工人分享。可是在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中,资本家处于完全的领导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所以往往资本家把全部剩余价值归为己有。

“我们已经知道,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只是生产他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因为他是在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状态下进行生产,所以他不是直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而是以某种特殊的商品形式生产出同他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相等的价值,或者说,同他用来购买生活资料的货币相等的价值。他为此耗费的工作日部分是大小不同的,这取决于他每天平均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取决于每天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平均代表6个对象化劳动小时,那么工人要生产这个价值,就必须平均每天工作6小时。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立的地为自己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因为工人

在生产劳动力日价值的工作日部分内,只是生产资本家已经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就是说只是用新创造的价值来补偿预付的可变资本的价值,所以,这种价值的生产只是表现为再生产。因此,我把进行这种再生产的工作日部分成为必要劳动力时间,把在这部分时间内耗费的劳动成为必要劳动。这种劳动对工人来说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不以他的劳动的社会的形式为转移。这种劳动对资本和资本世界来说所以是必要,是因为工人的经常存在是它们的基础。”工人在一段时间内只生产他的劳动力价值,这一部分是资本家付出工资应得的。而这部分工作时间只占工人工作时间的一部分。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的转化形式就是工资,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它就是要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让劳动者误认为工资就是他们劳动所得的全部报酬。资本主义工资的支付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由于失业和贫困而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 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的基础是雇佣劳动,工人的报酬使用货币支付的?只有在国内现有的货币量足以适应流通和由流通决定的货币贮藏的需要的地方,才能够得到加大规模的、比较深入和充分的发展。这是历史的前提。”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二者都成了货币额,并且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新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数额。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形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里的思想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现今社会条件下,经济学不再只是经济学人必备的功课,即使只是普通人,要想顺应社会的变迁,甚至进一步洞悉财富的奥秘,读懂经济学也是必备的功夫。对想了解经济学的人来说,阅读经典是最好的捷径,而现在是读《资本论》最好的时候。金融危机后,资本论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中国曾经是马克思的读者最多的国家。《资本论》不仅是“无产阶级的圣经”,也是“有产阶级”的知识经典。

《资本论》读书笔记 篇二

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正明显地存在着,深刻的发挥着他的作用影响,《资本论》读后感。此时此刻的我,正在阅读《资本论》,为了理解近两百年前那位生于欧洲长于欧洲一辈子和我没有任何关系的人的思想而煞费脑筋。人类的思想,这样远隔时空,跨过千山万水地交融着,多么奇妙的一件事!

需要对自己指明的一点是:作品伟大到能流传千古的那几十部,所关注的内容,所关心的群体,并不是千百年后读之仍然可以有共鸣的那些人。这些人不是这些巨著作者直接关怀的对象。那么他们又何以能打动数千年后的读者呢?人类内心深处存在着许多共通的东西,人类社会——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存在着许多共通的现象,或者说规律。而这种人性与社火的活的原型,则正在于作者——思想家文学家本人所处的那个时代所观察到的体味感悟到的那个时代的人,社会。只是,也只须,本着对当时的人赋以悲悯的关怀,对时代所迫切提出的问题进行原因的分析对策的研究,以及具体而为之的行动,我想,这样的作品,这样的行动,必然地会蕴含人性共通的核心,必然会沾染浓郁的时代特性,必然会,虽然表面上毛段,但是上自然地拥有万千社会的共通性。这样的作品,也便有了时代意义,对历史的进步,也便有了积极的不被绕过忽视的贡献。反观于岳华,有许多问题却必须要自己深切的指出来。长期以来的研读历史,陶醉于已经过去的人的行动、音容笑貌的想象之中,关心过去的那些时代发生的悲欢离合朝代的兴亡更替,以从中得到一星半点的启发为荣为喜。

殊不知,岳华自己生活中,更有一大批一大批活灵活现升级务必的人存在着,他们的温热笑语那么亲切。而自己对他们的态度,却常常的是冷漠无情。以死的文字的标准,从历史人物身上总结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可谓典型的削足适履。同样,不知享受与人世间的美好做有机的互动而一头钻入数倍中,更是对活生生的生活的一种暴殄。

教训是深沉痛切的。本着一颗赤诚热切的心去参与现实生活中,乃是岳华必然的选择。此其一。其二,岳华长期以来,颇有一种想法,曰:写一本对未来世界颇具影响的书。这样的一种意图相当的不错,高妙,伟大。只不过,反省起来,自己对自己精力的使用,下手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不正确的地方。“深刻影响未来世界”的最佳方法,不是,也根本不可能是试图去解决未来社会中的问题。其唯一可能,最便捷的道理,实在是基于研究解决当下的所身处于其中的社会及其长生的问题。须知,未来的社会正是现今的一个社会的延续,是自己作用于现在这个时代的结果,是自己的目标的体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之大为于细。“当下的力量”,力量作用于当下,这是第二点启发。

《资本论》读书笔记 篇三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而且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承认。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2月21日发表的文章《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文章中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影响力。文章中一些论断还是客观的,给人启发的。文章讲到了,BBC评选“千年伟人”,卡尔·马克思名列榜首,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则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文章明确指出:“马克思在许多方面都是正确的:比如资本主义的许多问题、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思想的方式等。马克思很有先见之明。”“马克思遭到了误解。东欧和前苏联实行的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扭曲。”“请你务必丢弃前苏联和东欧实施的共产主义,但千万不要丢弃马克思。”“这位伟人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是正确的,他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文章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人数日益减少的自封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许多假设、分析的特点和思维习惯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领域都广为流传。”由此,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与伟大。

浅析对称的《资本论》论文 篇四

浅析对称的《资本论》论文

一、马克思对康德的批判的指归:“对称”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不是一种经济学。马克思的目标,是要把《资本论》构建成“一个艺术的整体”。要理解马克思所作批判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的背景,就必须得阅读被马克思所批判的哲学著作。一般说来,当我们谈及马克思的哲学,总会自然而然地将之和黑格尔联系起来。但是,马克思读黑格尔是带着一个问题意识来读的,这个问题意识就是:黑格尔是否正确地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创立者康德?这一问题意识可以引领我们理解好马克思1841年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并且,马克思直到19世纪80年代他逝世之时,都一直在研究这个康德问题。马克思给我们留下了大约一千页的数学手稿,这些手稿写于19世纪60到80年代,在手稿中马克思写下如下一段话:“正象这样,费希特继承康德,谢林继承费希特,黑格尔继承谢林,无论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都没有研究过康德的一般基础,即唯心主义本身;否则他们就不能进一步发展康德的唯心主义。”

二、康德认识论的消解

要揭示马克思《差别》的主旨,必须要仔细考察马克思作为《差别》之准备材料的7册笔记本。在这些供个人研究所用的笔记本当中,马克思为从事该主题的研究而作了引述评论。对这些笔记本进行显微镜一般的仔细阅读,就可以显示出马克思的主题是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进行批判。从方法上来说,马克思是把其对康德的批判,投射到了古代自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身上。

三、马克思博士论文准备笔记中对康德四个二律背反的论述

在第1册笔记中有如下的句子,可以证明马克思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四个二律背反感兴趣。关于第一个二律背反(时间是否有开端、空间是否有界限),第1册笔记说:宇宙由于物体之多、虚空之大而是无限的。关于第二个二律背反(宇宙是由部分所构成还是是一个整体):既然它们[原子]具有一定的大小,那么肯定存在着某种比它们更小的东西。这些更小的东西就是部分,它们是由这些部分所组成的。但是这些部分必然是作为某种永恒的结合体而并存着。关于第三个二律背反(人类是自由的,还是被自然必然性所决定的):被某些人引进作为一切事物的主宰而引进的必然性,并不是主宰者……有些事取决于偶然性,有些事取决于我们的任意的意志。

四、对康德错误推理的重新界定:具体化(Versachlichung)

马克思认为,哲学的发展是哲学家们有意识地造成的,但我们不能直接把这种发展接受过来,相反,马克思要找出隐藏在哲学家所做工作的背后、连他们本人都未曾意识到的“合理内核”。这就是马克思批判的方法,他在博士论文所进行的批判中首次运用了这一方法:它[历史学]的关切,是要在每一个体系当中,把该体系的诸规定及在整个体系中真正的结晶过程,同证明区别开来,同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论证区别开来,同似乎了解自己的哲学家们的自我阐述区别开来;是要把真正的哲学知识的沉默而坚忍的样态,同滔滔不绝的、公开的、表现多样的主观意识区别开来,主观意识是现象,是哲学阐发的载体和动力。

马克思阅读文本的方法,是关注于“在整个体系中真正的结晶过程”,大多数哲学家本人通常并未意识到这种结晶过程,相反,他们主观的理论兴趣在其他地方。从马克思批判的视角来看,大多数哲学家是欺骗了他们自己。

五、虚假自我意识的对称反映

正如我们在马克思对康德二律背反的批判中已经看到的,《差別》一文的原则是原子和虚空的联系,即马克思所谓的“结晶过程”。所结出的晶体构成对称。一个原子经由虚空而同另一个原子相联系。原子相联系的方式保持着自身的对称,像这般。

从《差别》开始,对称就构成马克思本体论的原则。原子象征着不自觉地相互欺骗的虚假自我意识。某个自我意识在另一个自我意识身上反映自身,反之亦然。自我意识相互反映的次数,同主体的个数一样多,而被反映的主体也会返回自身,形成多次反映。多次的反映形成了对称的循环体系。

六、《资本论》的原则是什么?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2节中,马克思指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是“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要理解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所作的批判,理解人的活劳动的双重性质至关重要。人的活劳动,它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与此同时,它作为抽象的人的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从而,马克思论述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如何成为《资本论》之构成原则的两个因素。

马克思在开始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之时,肯定已经确定其目标是要在理论上预言资本主义的终结。《资本论》的对称体系的最基础的问题,是资本主义是否会永恒存在。相对剩余价值蕴含了对此的理论解答。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许多追求“超额利润”资本之间的竞争而实现的,超额利润已经被亚当?斯密认识到了,可见于其《国富论》第一卷第七章。马克思的工作,是追寻超额利润的经济原因及其社会后果。自动化机器体系造成了相对剩余价值,而它又造成了严重的历史后果。最终’自动化机器体系是会通过减少活劳动,减少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不自觉地限制了自身,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贬值(Entwertung)来增值(Verwertung)的自相矛盾体系。资本主义看起来似乎是永无止境的价值增殖体系,在无限远处(Poo)也会有供其旋转的轴,但它注定是要停止存在的,而这正是由于它本身成功的发展所导致的。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资本论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3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