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在各领域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4篇《高中语文论文》,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高中语文论文 篇一

一、高中学生审美现状及原因

(一)高中生审美现状

青春期的高中生有可塑性和不成熟的特点,对其进行语文审美教育时,容易出现错误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弱势。首先,在对美进行追求时,不能够对其加以辨别,对于美与丑之间的标准界限较为模糊,容易出现各种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高中生把一些新奇的东西归纳在美的范畴[2]。其次,高中生过度关注外在美的表现,不能够对内在素质加以追求,并把外表漂亮当做美,通过奇装异服对自己的外在美加以渲染,对外在服饰加以修饰,并将传统文化中的美看成过时、陈旧的表现。

(二)高中生审美现状诱发原因

首先,高中生处在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各种意识形态和商品经济的影响,其审美标准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辨别能力,容易对形形色色的错误观念或者极端的东西加以追求;其次,高中生难以在家庭中接受相关审美教育,或者审美教育方式错误,缺乏爱心或者关心他人的能力,长期发展下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难以提升,缺乏和谐融洽的审美环境[3]。最后,审美教育虽然大都在学校进行,但是,高中生面临高考所带来的压力,美术、体育及音乐等课程的开设难以达到全面的要求,这种课程开设的不科学性导致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渐下降。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措施

(一)培养高中生的自我美育意识

高中语文学科具有显著的人文性特征,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完善的美学知识,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感染,并对学生的语言、仪表、交际及行为进行引导,要求高中生达到仪表端庄、语言文明等要求,还要对高中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加以培养,并对他们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进行培养。

(二)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学科的朗读训练要能够做好学生普通话功能的训练,并选择优秀的朗读培养技巧及培养方法。还要在朗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欣赏美和感受美的能力,让高中生在文章中陶冶情操。例如让高中生朗读《离骚》一文,在对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进行品味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追求进步思想及顽强斗争的品格。

(三)通过教学情境和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高中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对高中生审美能力加以培养的主要渠道[4]。因为高中语文情境教学通过图文并茂 www.chayi5.com 的方式对学生的感官加以刺激,能够从根本上弥补传统文字教材存在的不足,保证审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电视机、录音机、多媒体和因特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高中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感受诗歌、散文及小说的独特魅力,从而达到显著的审美教学效果。文学作品欣赏作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的主要途径,让高中生对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加以欣赏,对自然美景进行欣赏,对百态人生加以感悟,对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加以品味,从而达到美育境界。

三、结语

高中生审美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很多高中都是通过美术、语文及音乐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语文课程与审美教育有广泛、直接的联系,高中语文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审美教育与学科本身教学之间的关系,并选择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保证审美教育达到更高要求和水平。

高中语文论文 篇二

一、职高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职高语文课堂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学生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而齐刷刷地趴下或者自娱自乐———睡觉、看课外书、听音乐;要么兴奋过度,课堂上一片嘈杂,教师声嘶力竭,学生依旧喧哗。久而久之,课堂四十五分钟学生感到煎熬,老师感到束手无策。职高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能有效地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以提高他们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当今社会,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应强调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职高语文教学革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职高语文教学出路———以学生为本,革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为,行为能优化心态。职高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而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于行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2、合理地处理教材。对于教材的处理,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并进行了大胆的取舍,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这包括一些名人传记、专业前沿知识、古典小说鉴赏、思想政治教育材料等,毕竟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的主体,教与学是互相并存的。同时还复习巩固他们初中时就没有过关的语文基础知识,正是因为学生素质低,教师才要对他们进行更多、更好的基础课的教育。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那么学生学习语文将由消极而走向积极。

4、重学习过程,淡化卷面分数。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必须让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摒弃原来的考评模式。我建议把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卷上。语文考试要少用或不用标准化试题,职高语文考试更不应该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考试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所有考试都要重专业能力,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

5、评价教学效果不应该是只看分数,而是要看能力。笔者总结多年的教育经验认为综合评价体系要有如下特点;

①要能体现学生的学习现状、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习惯;

②要能兼顾课本知识、实践应用、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考查;

③试卷考试要与"才艺"展示相结合;

④课内学习要与课外学习考查相结合;

⑤学习成绩要与学习表现相结合;

⑥教师考评要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总之,职业教育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的要素提供优质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的实现。职高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高中语文论文 篇三

一、在语文新课程中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同时着眼“全面”。

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抓“尖子生”,不能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安排教学计划。教师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既要给优生“发展性匹配”,即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穿插、拓展、增加新知识和新方法,让学生感知最新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又要给中差生“适应性匹配”,使中差生不断获得成功,逐步增强信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切实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备课包括教材内容的加工,课外信息的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启发性问题和讲解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要统筹考虑。备课给各层次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上课时还要机动灵活地落实。每节课要通过对学生的质疑、答疑、讨论或练习等判断学情,了解每个学生新的“惑”和新的“需”,使教学有的放矢。依据层次目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或训练题,要遵循以下三个前提:

1、掌握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使设计的问题和训练题与之“衔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

2、能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各层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3、使学生有认识上的困难,值得思考与研究,但“跳一跳”,要能摘到“桃子”。保证使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全面充分地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争取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全面”指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方面。读写听说每一方面又有多种方式。读,学生可以朗读、默读、读熟;教师可以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体验和感受。学生也可根据内容略读或精读。学生精读时要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生对课文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时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辩论双方(或多方)必须要专注地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语调等;辩论时,学生必然要快速及时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等。课外语文读物可以略读。略读课外读物后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写出来,并说出来与人交流,综合训练读写听说能力。还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把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变成语文教学的具体环节和学生的具体实践。

二、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生动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充满好奇、疑问和探索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造力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其实生疑、质疑、讨论、释疑等是思维过程的具体展示,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夫子说:“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在教学中应该切实地把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真实而有序地展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步提高观察、发现、判断、推理、概括、想象和创新能力。“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注重“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异步推进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立足于过程的“到位”与“优化”。一是引导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分层启动,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积”就是积累,“悟”就是感悟。

积累包括知识积累和经历积累两个方面。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最直接最现实的目的,即学生要掌握一定量的语文基本知识,包括字、词、句、篇和文学文化常识以及读写听说的基本常识。而经历积累则主要是指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积累。这基本上涵盖了语文课程目标“积累·整合”的内容。

感悟是一种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具体包含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运用,对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受、思考、领悟、鉴赏,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优化和提升,对生活的观察、体会、总结、领悟。这包含有语文课程目标“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相关内容。

在积累和感悟之间,积累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是学生将相关的知识和经历内化为语文素养的过程。感悟是在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质的飞跃,是将学生的语文素养外化为能力的表现。

我的语文教学就围绕这两个方面,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实践。

五、语文教学“积”之探微

上文说过,积累包括知识积累和经历积累两个方面。

1、知识积累

除了常见的背诵默写、听写等方式外,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定量作业和知识记忆检测。

定量作业要求学生每天完成300字左右的作业量。每周有三次字词基础的积累,一次摘评,一次练笔。字词基础的积累主要是课文学习中遇到的生字词和练习、考试遇到的易错字词;摘评主要是摘抄课内外读到的好诗文及其片段,并对其作简要评析;练笔主要是进行作文练习,有时是完整的写作练习,有时是作文片段练习。这种作业形式没有限定具体内容,而是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积累,很依赖学生的自觉性,但也充分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知识记忆检测则是老师在每教学一个新内容后,或一篇或一个单元,将重点知识列成知识记忆清单,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的知识记忆并检测过关,未达标者则强化记忆,跟踪检测。

此外,每学期要组织两三次知识竞赛,既强化了知识积累,又丰富了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经历积累

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那该如何去丰富经历呢?我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学会观察体味生活,在有限的生活经历中去挖掘生活的内涵和深度,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二是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三是广泛而深入的阅读,特别是阅读传记作品,通过认识和体味别人的生活经历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至于学习经历,主要是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对学习方法加以改进和完善。

以上做法与课程标准提出的“过程和方法”的目标不谋而合。

六、语文教学“悟”之探微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学生可以是悟知识、悟文本、悟学法、悟生活、悟人生。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有人说,学生的悟性是天生的,有就有,没有的也没有办法。就语文学习来说,感悟是一种综合能力。我认为,学生的悟性是可以培养的,可以强化的。大家都知道,量的积累是能够引起质变的。学习中的顿悟也是客观存在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由积累引起感悟的一种表现。吕叔湘先生说过:“运用语文是一种习惯”。当这种习惯养成了,也就拥有了语文学习中的感悟能力。

因此,感悟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自己去领会。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我上面谈到的一些积累方法的设计,就是基于这种理念。

在由积累转化为感悟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整合,对经历的总结反思是关键。缺少了学生的这种主动参与,感悟的产生就无从谈起。

除此之外,我在教学中开展了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以上就是我就语文教学之“积”“悟”所做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目前,新课程在我省已实施了一个轮回。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拓展了广泛的空间。语文教学,特别是在高考压力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迎来了灿烂的春天。

关键词 篇四

高中语文、多媒体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高中语文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0 3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