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4篇《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篇一

【摘要】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数学的学习对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而计算能力又是数学这门学科的核心能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教师在这个阶段重要的任务,这影响到数学学习的基础,因此本文就通过教学活动的实际案例来分享一些具体的方法,以期和业界同仁相互讨论。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课堂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和理念也在与时俱进,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是这种发展的具体体现,而体现在小学数学的学科教育中,就是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其核心诉求离不开老师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能力是数学思维中的核心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功,所以老师应该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数学的基础知识来完成一个智力的活动,作为一种工具性的技能,在我们将来的生活中是经常需要运用的能力,也是我们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学习的基础学科,人们许多行为的选择,都是经过一系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才得出的结果。

一、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

尤其在小学时期,孩子们在课堂上经常走神,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时常发生,所以面对计算这类枯燥乏味的能力学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激发学生对于计算能力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活动,这就需要老师创新课堂设计,用更加互动的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各种算法技巧,从而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自己的运算能力,让他们了解到一个奥妙神奇的数学世界,并且爱上在数学的逻辑世界里遨游,启发他们对于数学的懵懂的爱好。小学的后半段是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期,学生的思维开始慢慢的独立,因此培养数学能力在这个阶段是很关键的,在此阶段把数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技能掌握扎实,能够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能力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在数学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逻辑性与推理性。最重要的是计算能力与我们的日常起居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小学生适应学校教育,以及更快地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另外,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精确性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的特点,所以,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并且计算能力提升也会促进学生们逻辑能力与推理能力的培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的学科,而计算能力又在小学数学中占了较大比例,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测试的重点,因此计算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学期间的数学学习效果。接下来我就用平时课堂上的案例来和大家分享我的教学思路。比如下面这道题目,原先甲地到乙地需要3.2小时,由于修了路现在只需要2.8小时。如果以前的速度为791,那么现在的速度为多少?解:(1)甲地到乙地总路程为?3.2×791=2531.2(2)现在速度为多少?2531.2÷2.8=904列成综合算式3.2×791÷2.8=904答:现在的速度为904。这是典型的归总类计算题,再解决这道题时,要有良好的归纳总结能力,能够清楚地算出每一个量,一步一步的将问题小型化,简单化,最后将整个过程联系起来,解出本题。再比如这道题:北京到上海的铁路长392千米,早上8点一列火车以28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从北京开向上海,同时另一列火车以21千米的速度从上海开向北京。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解:392÷(28+21)=8(小时)答:经过8小时两车相遇。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这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相对速度问题,在解决这道题目是,要引导学生去画图,去思考,要让学生自己推出:相遇时间=总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而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这两种方式所带来的效率是不同的。结合上面的例子,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运算的思维。而不是去怎样套公式,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永远学不好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要有一个完整的计算步骤,这就包括看题、审题、做题,并列好公式等内容,尤其是要注意一点,做完题目之后要对结果进行验算,在实际的考试中,很多学生因为粗心大意而丢掉了本应该十拿九稳的分,也有很多同学通过验算的方法,及时修正了很多错误。同时在计算的过程中,一定要求学生打草稿,并且要工整的打草稿,小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由于年龄较小,挺老实的话,对于打草稿没有异议,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学生觉得打草稿太费时间,是自己能力不够的体现,所以就将这一好的习惯所抛弃。然而在笔者看来,打草稿是计算思维培养的很重要的一步,培养良好的演算思维和习惯,端正小学生对于打草稿的态度,这是尤其重要的。

二、结语

夯实基础知识的能力也是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步骤,基本的数学知识包括公式、定律还有概念,提高小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要把这些基本的知识掌握牢固,才能谈得上应用公式,不能够死记公式,硬套公式,要去分析,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能够机械式的去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春玲.《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科技创新导报,2015.03.

[2]郭世杰.《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014.02.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篇二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用题和计算题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我们要提高小学生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就不得不对应用题计算的解题技巧进行总结和探索。

一、庖丁解牛审清题意

小学生刚刚接触应用题时,缺乏生活经验,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可能连题目中的字都有不认识的,对题目的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题目初期领读题目,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干;对易混淆的“题目陷阱”,比如“甲的苹果比乙的苹果多了多少”和“甲的苹果比乙的苹果多了多少倍”以及“甲的苹果是乙的苹果的多少倍”“降低了50%……”和“降低到50%……”等多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帮助孩子们进行甄别。通过多次的区分训练,相信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会逐步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解题习惯。

二、对比总结推演归纳

在小学加减乘除的运算中,乘法分配率涉及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往往是同学们学习和掌握的重点难点。我们可以先设立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我们要去文具店给表现较好的第一小组的6位同学买一套钢笔和墨水组合作为奖励,已知钢笔25元一支,墨水10元一瓶,问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启发同学们按照两种方式进行计算,写成一个等式。显然,一种方法是分开计算钢笔和墨水的总价钱进行相加,即“25×6+10×6=210”另一种是按6套钢笔和墨水进行计算,即“(25+10)×6=210”让同学们自己进行比对,进行归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对于变式的掌握不熟练,错误率较高,原因在于并没有深入理解“分”与“配”的概念,因此仍需要教师通过追问进行推演:(25+10)×6=(25+10)+(25+10)+(25+10)+(25+10)+(25+10)+(25+10)=(25+25+25+25+25+25)+(10+10+10+10+10+10)=25×6+10×6不熟练的同学可引导其自己进行推演,并多做几道类似的例题进行多次同类计算可有效加强记忆。

三、挖掘题干找准变量(不变量)

讲解百分数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介绍孩子们最熟悉的食品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手边的饮料或者饼干等食物的包装,用营养成分表例如“蛋白质营养参考值5%”等启发孩子们思考百分数的含义。再引入“糖水模型”讲解浓度的有关应用题。例如:小明有一瓶浓度为10%的糖水500克,小红有一瓶浓度为6%的糖水300克,将两种糖水混合得到的新糖水浓度为多少?小红将混合后的糖水倒掉80克又加入80克纯净水,现在糖水浓度又变成了多少?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算是难度较大的一种题,因此我们要将题目简化,找出解题的关键。首先明确浓度的概念。第一问中,我们要求新糖水的浓度首先要知道糖水的总质量和糖的总质量。糖水的总质量是(500+300)克,糖的总质量需要我们进行计算,由已知的条件可列式为:(10%×500+6%×300)÷(500+300)=8.5%而第二问就会有同学无从下手,又倒掉一部分糖水后它的糖和水的质量都变化了,怎么计算呢?教师这时候可以启发同学们找出问题中的变量与不变量帮助列式。小红倒掉混合糖水80克,变的是糖的质量和水的质量,不变的是糖水的浓度。此时糖水中糖的质量为(800-80)×8.5%=61.2(克),再加入80克纯净水浓度就变为:61.2÷800=7.65%至此,这道题的解答便完成了。通过以上例题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挖掘题干,帮助同学根据公式理清要求的量的先后顺序对于解题能力的提升极为重要。

四、趣味题型规律探索

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很多有趣的题目,甚至有些背后还隐藏有耐人寻味的数学小故事。比如,在讲解加法结合律的时候,可以请同学们计算“1+2+3+4+……+99+100=?”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可能会直接开始从左向右开始逐步计算,也会有部分小朋友直接选择叫苦放弃,可是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对这一个长长的等式产生兴趣。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规律探索。然后鼓励做出来的同学上台进行方法的讲解。这里进行两种方法的举例。方法一:我们发现从左向右的相加十分的烦琐,因此就要观察式子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个式子中的每项都在不断增加,那我们看看能不能把前边的项和后面的项进行相加:“1+99=100”“2+98=100”……“49+51=100”这一共是49个100,再加上最后的1个100一共是50个100,不要忘了中间被漏掉的50,加起来得到“50×100+50=5050”。方法二:同样我们还是将前边和后边的项进行相加,只不过这次是第一项与最后一项相加,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相加,以此类推:“1+100=101”“2+99=101”……“50+51=101”一共是50个101相加,因此最后的结果为“101×50=5050”。教师还可以趁同学们感兴趣之际介绍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的有关事例,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适当介绍有关“等差数列”的有关内容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有些学校将此列为小学数学奥赛的范畴,但是其趣味性较强且比较容易掌握,此处列出仅供参考。

五、实践培养抽象思维

小学数学还涉及到简单的平面几何和空间几何,这部分应用题与计算题要求同学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最好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的办法就是动手实践。例如,这道题“至少需几块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才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待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后得出结论为8块,趁势引导其推演得出的过程为长宽高的相乘,并以此类推棱长为3厘米、4厘米甚至n厘米的时候需要多少块。在实践中对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行训练。小学数学解题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相信教师们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尝试,一定会促进同学们在数学学习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篇三

我们都知道,数学计算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与我们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数学计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的事物,它影响着学生对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学习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老师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利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等进行计算时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学生要乐于学习、乐于做题,多练多做才会有一定的解题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学习兴趣,改正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降低解题错误的概率,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新知识,学生的大脑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计算数学试题时,要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加深学生对试题的理解,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基础知识也是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关键,计算存在问题很有可能是对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导致的,要想计算能力有质的飞跃,就必须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对于枯燥的法则,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儿歌或有趣的小故事来引入。例如:“混合运算”法则的讲解就可以通过“加减乘除是一家,我们学习要用它;加和减是弟弟,乘和除是哥哥;两个弟弟一样大,两个哥哥一样大;哪个在前先算谁。哥哥走在前,弟弟走在后,先算乘和除,再算加和减。妈妈的怀抱是括号,括号里是谁先算谁。”这一首儿歌来带入教学。

二、帮助学生合理的创立解题思维

知识背景、数学问题及其表征、操作空间等基本要素包括在数学问题的意境里面,通过数学问题的意境掌握,我们能够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合理的'解题思路:(1)我们可以通过引入生活经验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出发,构建一个将生活与数学交融的学习体系。例如通过对红领巾、书本的边角进行观察,就可以推论出对角的基本认识,而日常生活的购物则会让学生们对“元、角、分”有一定的认识。(2)要善于将现实问题的表征与学习的问题建立直接联系。例如要很好地理解余数除法的教学内涵,可以通过“有余数的除法应用——租船,将租船模拟成呼啦圈的使用情况,每个呼啦圈4个人,那么14个人需要多少个呼啦圈?”这一问题建模来让学生直观演示,这样就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度。从教科书的问题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年纪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同学生沟通,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的解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答题能力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注重基础掌握,强化练习

每一道数学题的解答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原理上的,所以解答计算题最先要做的就是对基础原理、运算法则的熟练掌握,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度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学生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就必须对相关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才能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如95+5×(1-0.5),要解决这道题,要对先计算括号内再解决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等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保证这道题的正确率。随着年龄的提高,知识也会不断提升难度,基础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数学的学习就不能急功近利了。口算的训练也极为重要,不过数学始终离不开多做多练,口算是计算一道问题的基本能力,要通过思维的计算在头脑中快速的解决问题。而在日常生活中,口算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利于提高学生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重在平时,贵在坚持”的原则贯彻落实下去,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表,小学生应该做到朗朗上口、十分熟练。

四、勇于探索,发现计算的奥秘性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结合的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新的知识点牢记于心。比如简单的两个数相加,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探讨17+18=?和12+9=?之类的例题,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位数相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来得出相同位数上相加减,满十进一的结论。而当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如根据旧知识7+5=12来加大运算700+500=120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要把握好与学生交流的语言用词,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题,原谅学生偶尔会犯的错误,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的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归纳出问题正确的解决方法。例如在解决1000-234=?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建讨论小组,让学生们讨论,一起交流共享讨论结果后,总结出“连续退位减法带0时,0点上的退位点变成9,其他数字相应减1”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真相,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是有一定帮助的。总之,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最重要的目的,而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解答能力,这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提高学生整体数学素养。教师适当的激励、训练与培养不但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题思维的清晰程度。因此,对于小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篇四

【摘要】

针对目前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计算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等问题,教师应积极开展课后反思,实施课堂案例剖析;进行调查测试,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口算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計算能力。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于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具有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一、课题的提出

数与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为了降低计算的难度,虽然对一些繁琐的计算题进行删减处理,但计算所占的比重依然很大,这足以说明计算的重要性。

但是,通过我们近几年的调查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且计算的错误率居高不下,在计算教学中,这种情况是令人比较担忧的,况且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差生中。导致计算错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错综复杂的。许多学生包括部分老师都把问题归结为“粗心马虎”,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一部分老师只注重对学生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的引导,而忽略了在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技能掌握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以致错过了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期。

因此,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在新课程体系下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个课题。我们认为正确计算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一项基本功,如果计算能力不过关,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更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1、使学生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该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优化计算方法为手段,以提高计算能力为目标,探讨适合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方法,着重于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通过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中慢慢地喜欢数学,并通过口算、心算和笔算等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计算能力。

2、使教师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一段话:教师应意识到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比单纯追求计算技巧和计算速度更有价值。计算问题源于学生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丰富的现实背景,教师不仅要立足于教材,还要将教材文本中静态呈现、枯燥无味的计算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运用多元化的呈现方式,生动地揭示出相应的计算问题,让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针对当前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其原因;

2、提出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和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和措施;

3、研究运用怎样的教学突破口与教学训练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4、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灵活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运用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教师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措施

1、积极开展课后反思活动,实施课堂案例剖析

课题组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积极开展课后反思活动,组织教师相互交流在计算教学方面已经研究出的成果,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积极依照新课程标准对案例进行剖析,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进行课后反思,积累成功的教学案例,定期在教研会上介绍、交流经验,集思广益,逐步形成一套有特色的教学案例。

2、进行调查与测试,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为了全面有效地了解学生实际的计算能力水平,小学数学组对小学部各个年级的学生都进行了调查和测试。通过分析,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偏低、计算速度慢,状况令人担忧。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计算习惯比较差,认为计算内容简单,重视度不够;另一方面,老师在计算题目设计上的梯度、层次、拓展有欠缺,不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

综合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应对措施:

(1)重视计算教学,让学生明白算理,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2)加强口算、听算、估算训练,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3)练习形式多样化,加强课堂练习指导;

(4)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速算的技巧,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培训学生的数感能力。

3、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开展课后反思的同时,课题组积极立足课堂阵地,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在课题组的安排下,每位数学教师都结合课题“在新课程体系下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通过钻研教材、组织课堂教学、相互评价、共同探讨等这样的教研活动,推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一方面提高了数学教师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4、以口算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寻求以口算为突破口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口算小明星”、“口算小能手”的评比活动和计算“大比拼”的竞赛活动,通过使学生在计算方面获得成功感,来激发学生参与计算、喜欢计算的学习热情。

五、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在课题组成员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计算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1、教师的教學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学方式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相互学习,交流经验,深入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驾驭计算课堂的能力有所提高。形成了系列的教师特色教案、教师教学反思、数学拓展练习等设计,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

2、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促成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使大家克服了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锻炼了老师们的才能,开阔了教师们的眼界,总结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经验。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加工、课题研究阶段实践课、心得和小结等工作,使大家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教师的创造性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围绕课题研究,在《读写算》等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若干篇,浓缩了课题组成员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态度有了积极的变化,提高了整体的计算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巧。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有的学生从计算上找到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计算能力正逐步地得到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困惑

经过课题组成员不断探索,不断思考,我们在课题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有许多的不足和困惑。

(1)因每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要求,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计算训练占用一定的时间,则新的知识点学生学的就不是很扎实,如果将计算训练放在课外,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2)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方面,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学生的家庭环境差异较大,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形成良好的互助机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参考文献】

[1]叶品贤。开拓课前五分钟培养计算好习惯[J]。新课程学习(下),2014.04.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0 33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