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优秀6篇】

发布时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6篇《《毛概》论文》,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毛概论文 篇一

假期来了,我还能像以前一样来挥霍自己的时间吗?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校园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现今社会,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来到了无锡市鸿运砖瓦机械厂,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

其实,上次的社会实践我也是在这一家厂中工作。上一次,我的工作是电脑资料输入,这一次的工作也有资料输入这一块。

每天都要在电脑前坐满6个小时,输入一些厂里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很琐碎,也有很多关于数字的部分,所以我需要十二万分的小心,深怕少输入一个零或者一个小数点,影响到其他。这份工作虽然简单,但是需要耐心和耐力。我坐在椅子上,小心翼翼地比对着资料,神经紧张,致使每天结束工作后就腰酸背疼。一开始,我神经紧张,但后来一些同事阿姨告诉我说,不用这样,只要小心一点就好了,厂里还有负责核对资料的人员,最后结果一定是对的。于是,我稍稍安心了一些,但是还是不愿我负责的资料出现太多的纰漏,所以依旧仔细地工作,而我也锻炼出了非比寻常的坐功,拥有了比以前好的耐心与毅力。

这次的工作,除了资料输入这一块之外,还需要送资料。会有同事阿姨把资料交给我,然后告诉我要把资料送到哪里去。要送的地点有近有远,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而要送的资料也是有厚有薄。也许是看我还是个学生的缘故,非常厚重的资料和非常偏远的地区没有轮到我的,不知道是担心我还是担心资料,呵呵呵!这个送资料的任务锻炼了我的问路技术,每次只要不认识路,我就会文附近的路人,一个个问,知道我明白地到达目的地为止。有时资料比较重,让我的手臂酸得不得了,但是没办法,这是工作。这个工作也让我学到了一些东西,比如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又比如让我更加清楚家乡的主要公路的。名称与各自的公交车,我相信以后在家附近再也不会迷路了。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把我的皮肤晒黑了,这么黑的我可能同学都要认不出来了,幸好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还可以养白回来。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们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要知道做什么,要自己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接触那些刚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总是队我说要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间。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次接触的酿造业,对我来说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其各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

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字毛概论文范文:《浅谈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精髓》 篇二

摘要:毛泽东的最大成绩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用“实事求是”来概括,邓小平的突出贡献是把“解放思想”包括到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来,并且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然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本质上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键词: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是我党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的新的概括,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本质特征

粉碎“_”后,中国该走向何处,在这艰难的时刻,邓小平大胆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号召全党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并提并,把它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这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党思想路线。这种提法也得到了全党的普遍认同。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再次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法宝”。[2]两代领导集体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也给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我认为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二者的含义。

实事求是,本是古代成语,源于“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指史料古籍整理中的严谨治学态度,在中国哲学史上不具有普遍哲学意义。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重新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他说:“‘实事’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指客观事物内部的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3]实事求是成了科学概念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这一概念体现了以下原则:

第一,认识的科学性。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我们在认识世界时,必须按世界本来的面目去认识,从呈现的联系中把握世界,而不要附加任何主观想象的东西。

第二,认识的辩证法原则。这是指人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实事求是,体现了认识的这一辩证法。

第三,科学的认识作风。这是指思想和实践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由此可见,实事求是是针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而言。

解放思想的含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各种禁令和枷锁的束缚,采取僵化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固定不变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的就不能做,最终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思想水平停留在过去陈旧的理论阶段,看不惯新生事物,对任何新鲜的东西持拒绝、排斥和抵触的情绪,使整个思想界学术界呈现出“禁若寒蝉”、“鸦雀无声”的沉闷局面。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是针对思想禁锢、僵化和保守而提出来的。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不是一回事,从本质上讲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其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各自所讲的内容不同。解放思想是想不想和能不能冲破思想的禁锢、僵化和保守的问题,而实事求是是指人们用什么样态度、想法和作风认识事物。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二个不同的判断。前者是关于主体对对象之意义所持的主观态度判断。后者是对客观的事实的判断,即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内在的规律。

第三,二者的目标取向不同。实事求是是以客体及其本质为目标取向,突出了客体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解放思想是以主体及其素质为目标取向,强调的是主体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使主体获得解放。

由此,我们断定解放思想与事实求是是有区别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从事物发展的过程看,二者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表现在: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如果不从思想的禁锢、僵化、保守中解放出来,冲破一切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勇敢地闯,大胆地试,就不能为实事求是扫清障碍,开辟道路,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不能把握和运用规律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就不能实事求是。

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作风,即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否则,解放思想就会走到反面。1958年的大跃进这一段历史提醒我们,解放思想不是想入非非,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否则就会受到严厉地惩罚。

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把二者并提的哲学意义

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党的思想路线不仅仅有政治意义,而且具有哲学意义。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上升到带有普遍性的哲学问题,成为人们认识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众所周知,人的认识受人的精神因素的制约。人的精神因素包括:(一)人的知识结构水平。(二)人的爱好。(三)人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其中,人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对人的认识的制约作用最大。人们的思维定式不同,实践活动的结果也不一样。

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要受人的思想精神状况的制约。人的精神状况的好坏,思想水平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认识水平的好坏高低。邓小平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突出了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强调了主体的经济状态,精神条件的重要性。提倡在无任何禁令枷锁下,也要不断解放思想,这是无止境的。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只要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就必须解放思想,反对僵化,这对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阶级尤为重要,否则就会亡党亡国。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给党的思想路线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党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新局面,成功地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毛概论文范文字 篇三

浅谈爱国统一战线思想

摘要:统一战线,简称统战,是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出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目前的时局,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在1939年《共产党人》杂志的发刊词中,毛泽东将它与“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一起列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三大法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内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大革命时期的国共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社会主义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关键词:统一战线 毛泽东 抗日民族

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在中国民主革命发展过程中产生,在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影响,在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支持、组织上帮助下组建(或改建)和发展起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民主党派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胜利,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由全国各族人民、各阶层爱国人士、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抗日的全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各民主党派及其所联系的阶级、阶层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竭心尽力,从而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一、民主党派在政治上坚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国共合作”、“反对投降分裂”的主张,并始终拥护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一)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为实现停止内战、抗日救亡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成为各革命阶级、政党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然而,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蒋介石却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一方面,他下达“不抵抗”命令,纵容日军侵入中国东北,致使东北全境沦陷;另一方面,他下令加紧进攻红军,将内战推向高潮;与此同时,还加强舆论控制,严禁抗日宣传,阻止各阶级各党派的抗日救亡活动。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有着强烈爱国精神的民主党派人士的强烈不满,他们不顾国民党的政治高压,勇于谴责误国政策,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并积极撰写救亡文章,致力发表抗日演讲,公开呼吁:“国事至此,一切政见异同已成次要之问题,当务之急,惟在如何团结全国已涣散之人心,共临大敌”。[1]

(二)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华北事变爆发后,共产党审时度势,放弃“反蒋抗日”口号,进而将口号转变成“逼蒋抗日”。对于共产党政策的转变,民主党派人士表示了欢迎和支持。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著名的《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各党派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民主党派立即表示积极响应和热烈拥护:“大家相互秘密宣传阅读并奔走相告,心情十分激动。一致认为《宣言》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反映了我们的愿望和要求”。

救国会以“团结全国救国力量,统一救国方策,保障领土完整,谋取民族解放”为宗旨,明确表示赞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要求国民党停止对共产党的军事行动,联合红军,共同抗日,给予人民抗日言论和救国运动的自由;表示要坚定不移地站在救亡战线的立场上,不动摇,不妥协退让,直到中华民族取得完全胜利。1936年7月15日,沈钧儒、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等民主人士联名发表了《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一文,系统地阐述了他们关于建立救亡联合阵线(也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和主张,赞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3]各民主党派的积极态度在客观上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各民主党派的全力推动下,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9月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及两党合作抗日的谈话,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对此,各民主人士无不欢欣鼓舞。

(三)反对投降分裂,支持团结抗战,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民主党派人士积极参与到抗日的行列中,以实际行动表达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拥护

民主党派人士对中国共产党主张的积极支持,不仅表现在在政治立场上拥护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表现在身体力行,积极奔赴抗日前线直接参加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抗战初期,全国各地的救国会会员及其动员的千千万万青年群众,进入陕北、华中、华北等解放区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投入到抗日浪潮中。乡村建设派的部分成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军队的狼狈溃退,坚决留在山东战斗,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并肩作战,不离不弃。在抗日战争中,民主党派的许多人士在对日斗争的战场上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乃至生命。

三、民主党派人士运用舆论工具宣传抗日主张,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以知识分子和文化界人士为主体的各民主党派为了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在抗战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特长,创办了许多刊物和图书。这些刊物和图书及时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宣传了正确的抗日主张,对于激发人民的抗战热情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以及抗战的最后胜利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1937年秋,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部分成员编辑出版了《抗战青年》、《抗战妇女》、《抗战农村》、《抗战华侨》等刊物,这些书籍以宣传抗日救国为主要内容,对于联络各方面抗日力量起了重要的精神纽带作用。著名民主人士邹韬奋于1937年8月19日在上海创办了《抗战》三日刊,主张加强全民族团结,进行持久抗战。12月,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等在武汉创办了《全民周刊》,后与《抗战》三日刊合并为《全民抗战》三日刊,坚持“全民动员,抗战到底”的方针。与此同时,《全民抗战》还编印了战地版,大量送往前线,极大地鼓舞了前线广大抗日官兵的士气。

1938年9月11日,救国会又创办了《国民公论》,此刊物在坚持团结抗战、提倡民主,批评时政方面,与《全民抗战》拥有同样鲜明的态度。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刊物之外,民主党派人士还创办了《文艺阵地》、《救亡日报》、《进步日报》、《抗战行动》半月刊、《国民公论》旬刊、《战时教育》、《新中国报》等著名刊物,另外还出版发行了许多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的图书,如《儿童抗战故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程》、《战时读本》等。

四、民主党派人士积极动员海外华侨为祖国抗战出力,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帮助

抗日战争期间,民主党派凭借在海外华侨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影响力的优势,积极动员海外华侨为祖国的抗日战争出力。美洲洪门致公堂(中国致公党的主要派支)主席司徒美堂,积极发动美洲华侨捐款支援祖国抗战,在整个抗战期间,仅司徒美堂领导的募捐活动捐款数额即达5400多万美元。抗战前夕,世界各地总共有华侨1740万人,上至富商、知识分子,下至工人、学生以至老人、妇女和儿童,都纷纷组织起来踊跃捐助,以物力和人力援助祖国抗战。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从抗战开始便每月捐款2000元直至战争胜利。抗战期间,华侨每年汇回国内的外汇是10亿元以上,这笔惊人的汇款极大地资助了国内因长年抗战而吃紧的财政,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帮助。

综上所述,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人民、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正确政策,形成了一整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策略和方针,击退了敌人的阴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与此同时,作为统一战线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主党派在抗战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民主党派人士与共产党人一道为举国抗日局面的形成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谱写了我国抗战史和民主党派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从一定意义上讲,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试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篇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确立的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经济制度以及包括各项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发挥了根本保障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历史征程中,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致关重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并且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率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不断地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展现出的历史先进性、制度优越性和真正人民利益性,同时也要对制度的完善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还有待于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加以完善。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

首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推进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在这一进程中,既离不开道路作为实现途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同样也离不开制度作为根本保障。因为就国家制度而言,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要求全社会共同遵守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和社会的规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既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国情实际深刻认识的过程。实践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长期的艰巨的和纷繁复杂的历史任务。一方面要明确,制度一经确立,就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长期性和固态化,必须从根本上毫不动摇地恒久坚持,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就会失去根本保障;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而且同样也需要制度创新,只有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地实现制度的完善,才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推进发挥根本保障作用。

其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勃勃生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仅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已经初步确立,中国正在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在看到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诚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这些困难和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课题。要卓有成效地破解这些新课题,不仅需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也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更加走向成熟和完善,使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根本保障,而且也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再次,,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客观要求。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和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顾周围世界,有的国家盲目照搬别国体制制度模式,不仅造成“破而不立”,而且还导致了经济停滞、民生凋敝、社会动荡。实践证明,,必须立足于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最大的具体国情实际,“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要深化改革,更加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迸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除了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原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实行。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深刻而又意义恒远的革命,澄清和剔除了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在认识上存在的各种偏差和谬误,使中国这样一个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上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思路上真正明晰,在对策措施上应对得当。

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 发展的重要途径,理所当然地包含了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实现制度完善的内容。任何社会制度形态在确立的初期都不可能达到完善的程度,都有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由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然也不例外。而且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的矛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在一定条件下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原来适应的东西在新的发展变化了的条件下又会变成不适应的东西,因而,希图改革能够一步到位,一劳永逸,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要看到,改革至今我国已步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意味着如果不适时地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无法真正得以实现;所谓改革攻坚期,意味着不能坐享以往改革的“红利”,只有突破纠缠交织源自于体制机制的各种改革障碍性因素和“瓶颈”,才能够使改革得以向纵深迈进;所谓社会矛盾凸显期,意味着在改革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面前,利益关系在调整的过程中不可能保障所有社会成员都均等地从中获益,因利益失衡而导致的利益矛盾甚至利益冲突不可避免,进而导致对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和期盼愈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按照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 报告中提出的目标要求,“以更大的 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包括:

——“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 税收制度。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 工作法治化。”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加快完善 文化 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 环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 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总之,致关重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推进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客观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深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一:从我的梦想到中国梦 篇五

以下就是我的梦想到中国梦的文字表述全部了,真希望大家都可以看见我的文字啊。我没有当这一次的论文是一次作业来完成,对于中国梦,我早就说过,我有自己的理解。或许不是深刻的,但是真心的。

我们都会有梦,有梦便会有追求。

倘若一个人没有梦,怎能有所作为,迷惘的旅行注定不会精彩。你可以欣赏旅途上的风景,但是不能没有朝着终点前进的决心。所以,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着“你们必须要有梦想”,这并不是因为习惯上我们必须要有梦想,而是,我们从小就要有人生的航标,只有这样才不会在人生的路程上迷路,尽管注定坎坷,但也会微笑着流泪。

说到梦想,我想大家都能侃侃而谈,但是始终在追梦的路上顽强进击的并不多,当然我们就看见在现实的生活中胜利是属少数人的。很多最初的美丽的梦想最后被现实压倒了,片甲不留。我们说现实很残酷,到底是现实太残酷让你无法抵御还是我们当初那颗火热的心已经被岁月被安逸的生活降温了呢?我们不想承认自己当初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其实是被自己淹没的,于是就把罪名全部归于生活。是这样吗?对于的你的梦想,真的到了这么难以实现的地步了吗?你真的有很努力了吗?尽力了吗?还是你自己选择了抛弃你的梦想。想起一句话:很多人说世界抛弃了它,好像说得世界曾经是你的一样。人来可以改造自然就说明没有什么东西是人无法改变的,比如说我们早追梦路上的一切障碍荆棘。所以,没有理由不去实现你的梦想,更加没有理由说自己根本还没有梦想。

被嘲笑的梦想更加有现实的价值。很多人都说我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同时也有很多人反对我的梦想。现在的我在努力积聚着能量,为我后来的目标而勾画着现在。如果没有去尝试过,请求谁也不要和我说:你的所谓的梦想根本就不实际,现实中难以实现。没有试过,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不行啊。哪怕只是一次,我也要尝试过才甘心。我很喜欢一句话:人生最大的喜悦是别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了它。我希望自己的未来也可以让自己,让大家分享到我的这种人生最大的喜悦。尽管现在的我更本不具备谈论我的梦想的一丁半点的经济基础,这不会成为我的放弃的借口,没有背景就奔前景。总之,太过安逸的青春总觉得不能让我觉得满足,现在不做点什么,我害怕当我80岁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原来我在18岁的时候有过一个梦想。那时候纵使是我有实现它百分之两百的热情,也是不可能的了吧。我不愿虚度这一段明媚着忧伤的日子。所以,失败即便是劈头而来,从没有停下我要变得更加优秀的脚步。我一直都这么想着,我可以现在没有拥有别人的“丰功伟绩”,但是绝不能没有要拥有丰功伟绩的决心。对于我的梦想我向来就是一个颇有野心的人。生活中我懂得知足,梦想中我要不断前进。再说,我也还没有到了遍体鳞伤的境地,我需要经历更多才会更加优秀。

我的梦想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但也绝不是卑微的,我相信,我可以。希望自己会记得自己每次跌倒了对自己说的那些鼓励的话,记得每一次决心,记得每一个支持的面孔,一直努力向前。如果有一天真的想放弃了,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再次给我动力,让我重新拥有一如当初的勇气以及想要努力变得优秀的心。 前面说的都是自己的梦想,更多的是豪言壮语,趋向于正能量的方向。我是偏题了吗?我认为没有,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都没有梦想,又以何谈“中国梦”。梦想这个词很大,梦想的内容可以很小。“中国梦”也是从小的事情做起的吧。

“中国梦”是这一代领导班子的思想核心。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有着极不简单的涵义。以前看过一些文章,还记得有篇文章,是我们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里面有说过“‘中国梦’绝对不是随口的、心血来潮的话语,这背后是对我们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深刻的把握,和对我们人民群众社会期待地真切地回应”。自以来,“中国梦”已经成为一个最热门的词语了。到处可以看见这一词语的出现,人们也纷纷谈论起我们的中国梦来了。对于中国梦,我不能像辛鸣教授那样剖析,也有自己的愚见。主席说过,中国梦首先是中华民族的复兴。通过这么多年的历史课堂的学习,相信大家也已经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开始的清朝鸦片战争以后我们的觉醒,沉睡千年的东方巨狮苏醒了,百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这一路,少不了战争硝烟弥漫,血流成河最终换来了属于我们的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站起来了。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这一次,我们已经用世界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自身的发展,所以,我们没有再以“天朝上国”自居,而是一路改革一路发展,走过歪路吃过苦头,最后还是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并且我们的生活生平在飞速的发生着变化,在90年代,我们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步入基本小康的美好生活中。每一小步都为日后巨大的进步坐铺垫。改革开放以后的我们更是在小平同志的带领之下走上了康庄大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展着,但是这次没有硝烟与战争,我们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手段来向世界展示我们泱泱大国的实力。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再到后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这是我们综合国力比拼并胜利的结果。我的祖国怎么可以这么牛,短短的几十年里,做出了这么多震撼世界的成果。随着国际上各种领域都频繁出现“CHINA”的字样,谁敢轻视我大中国。可能我是比较感性的人,每次说到自己可爱的祖国的崛起与复兴大成果,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要流眼泪。今天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前任留下来的,我们在使用这一切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想一想我们此时,中国梦的重担就落在我们的肩上了呢?我们也有义务为后人开辟一个美好的天地不是吗?就像是我们的前人一样。

所以,我们这一群人——大学生,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我们该做什么呢?依我个人的看法,一、我们首先要自己有一个梦。我们的梦想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加符合祖国未来的对我们的选拔要求。第二,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必须要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然后再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争取可以有所贡献。第三,我们要有创新意识,现在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是教育和科技的竞争了,于是创新成了我们时下最紧缺的资源了吧。想着国外的一些著名的事例:乔布斯用它的苹果让全世界更加认识了美国。我想,有一天希望我们也能够因为我们之中的一个人,让世界对我们中国再次刮目相看。到那时候,我希望大家都想移民来中国而不是很多人都想移民去美国或者是澳大利亚。最后一点,我认为中国梦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要:爱国。可能是我爸爸是军人的原因,所以从小就在不经意的时候给我灌输一些爱国的思想。小时候有两件事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第一件事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中国人,那时候老爸喜欢唱歌,我就跟着唱,还不知道歌词的含义,但是却就是这样学了。还有一件事是,上学的第一天,临走的时候,我妈妈和我说,升国旗的时候,只有看着国旗上升的小朋友才会拿到好成绩的哦。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看了升国旗就可以有好成绩,但是还是每次都看着国旗上起来以后才去玩的。长大了一些以后,想起这两件事,也能够明白爸爸妈妈的用意了。以至于后来别人问我为什么可以拿到让别人羡慕的成绩的时候,我居然也说是因为我小时候一直都看着国旗升起所以才会这样的。想到这里,真的很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没有和我说爱国应该要怎样怎样,却用着不一样的方法让我从小就在爱国的环境中长大,到了今天,我依然难忘这两件事。爱国,不是空话,也不是要我们时刻要献出生命。对于爱国,我们这样的平凡的大学生可以做平凡的事情,那些轰轰烈烈的就等到我们有这个本事以后就可以去做了。

毛概的5900字论文:《试论作为建构对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六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存在,具备三种相互关联的结构形态:具体结构、分析结构、描述结构。任何一种结构的塑成与稳定,都与该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研究起点息息相关。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将其三种结构根植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空联系中。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结构;分析结构;描述结构;辩证统一

在大量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的教科书或者学术专著中,其逻辑体系几乎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一国两制与和平发展等板块形式来建构的。这种安排的好处在于,能够将这一理论体系具体结构的实体性内容以感性的直观突显出来,但同时也存在着没能将感性的直观升华至理性的思维、过多地囿于具体结构而较少关注分析结构、缺少对描述结构的科学运用等缺陷。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存在,具备三种相互关联的结构形态,即:具体结构、分析结构、描述结构,每种结构的塑成与稳定,都与该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研究起点息息相关。因此,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将这三种结构根植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空联系中。

一、具体结构

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大都具有直观上的具体结构特征。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思想、观点,同样可以从梳理外部特征入手找出其具体结构。从直观思维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进入理论视域的不是它那清晰的概念、严密的逻辑和环环相扣的推理,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构成性因素。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它们从最原始的意义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结构,同时也塑成了该理论体系的骨架性内容。

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该理论体系本身的实体性内容,而是基于理论是对现实的反映这一基本的道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具体社会的结构形态都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涵盖了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基本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又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现实。因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要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掌握其具体结构的内容,否则就谈不上“研究”或者“分析”。但是,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从规律和本质的高度来把握其发展的客观趋势,以实现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愿望。显然,具体结构是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奠基性工程。但是,具体结构又不可避免地内生出直观、感性、肤浅的缺陷。现有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书籍之所以有“众口一味”的感觉,其原因正在于此。所以,我们需要从感性的直观进一步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机理,梳理出该理论体系的概念群和范式谱系,从理性深度进一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形态。

二、分析结构

从具体结构出发,经过分析、综合、判断等逻辑过程,就可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分析领域和分析结构。相对于具体结构,分析结构是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把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言,其分析结构的历史使命是暂时抛开具体结构的外在形式而找出其深层次的、本质的东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分析结构,可以分成以下三层相互关联的概念群和范式谱系:

第一层,核心结构圈的概念群和范式谱系。由于这一层级地位的特殊性和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就需要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核心的概念,该概念既是整个理论体系最基本的范畴,又可以合乎逻辑地导出理论体系的其他范畴、命题、结论。换言之,从这个概念的简单规定性开始而递次塑成的一系列后概念的规定性,则从简单发展为复杂、丰富、具体和感性。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演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应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而改革开放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围绕上述两大矛盾而展开的。其后所有的范畴、命题和结论,都基于这两大矛盾的辩证运动及其解决,并遵循一定的方式而有系统、有层级、有结构地展开为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从而确证和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矛盾”这一概念的统领性和建构力,也恰恰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

第二层,亚核心结构圈的概念群和范式谱系。亚核心结构圈虽然不具有核心结构圈的统领功能,但它却是连接核心结构圈和第三层的结构外围圈的中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将核心结构圈的功能继续向外辐射、传送,输入结构外围圈;另一方面,它又将结构外围圈的信息反馈至核心结构圈。在核心信息流和外围信息流的不断交换中,亚核心结构圈同时吸取双方的优点,并剔除异于自己的概念和范畴,从而既强化了自身的功能,又弱化了侵蚀自己的信息。这一层级的功能,主要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哲学奠基,夯实理论体系质的规定性,把握理论体系正确的发展方向,正视理论体系面临的最基本问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本质、发展战略、发展阶段、发展动力等,成为亚核心结构圈的主要内容;而道路、主题、主线、旗帜、方向、理想等重要概念,也成为这一层级不可或缺的探讨对象。

第三层,结构外围圈的概念群和范式谱系。为了保障核心结构圈和亚核心结构圈功能的顺利实现,结构外围圈的内容必须基于社会稳定和政局安全的基本考虑,以如何和怎样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己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国防、军队、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政党建设、祖国统一等,便成为这一层级的主要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联结核心结构圈、亚核心结构圈和结构外围圈的生命线,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观形态就是“人民性”。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冷暖系生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主线,必须彻底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分析结构的体例安排上,将“全民共享”的价值取向作为理论红线贯穿其中,将民生、共享、共富、人民利益等充分展现在理论体系的描述结构中。与“以人为本”紧密联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起点,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体中,生产力又成为重点研究对象。邓小平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其本身就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重点关注。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出发,衍生出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渴求,进而推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政党建设等上层建筑的发展。

三、描述结构

描述结构的历史使命,不是深化对具体结构和分析结构的研究,而是运用自己的思维、采用恰当的形式来表现具体结构和分析结构的内在机理。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在构建这种理论体系时,既要根据事物本身的内在要求,科学地安排其概念群和范式谱系的排列次序,又要考虑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认知度和接受度的超前性或滞后性。因此,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范畴、命题、逻辑起点等并非绝对服从其形成和发展的时间序列;它们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前后位置,允许在描述结构中出现符合历史的差异。

马克思在论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时曾说:“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1]18这两条道路分别论述的是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区别和联系。第一条道路指研究方法,从感性的具体和客观现象(包括研究起点)进入理性思维,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第二条道路指叙述方法和逻辑方法,它是以逻辑起点为基础来说明具体的、感性的现象,采用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研究起点虽然不完全等同于逻辑起点,但是两者并非风马牛不相及。研究起点必须能够从逻辑起点得到合乎理性的解释,逻辑起点也应当得到研究起点的现实支撑,两者的异同性在描述结构的运用中更为突出。马克思明确提出:“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1]111描述结构的科学运用,可以使玄奥的分析充满理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即便是当年与马克思的观点完全对立的《星期六评论》,也不得不承认《资本论》的叙述方法“使最枯燥无味的经济问题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1]108。可见,科学的描述结构决不是流水账式的线性记录,而是力图将研究的焦点和中心要旨汇集于简约和凝练的逻辑安排中。这样,描述结构必须在实现逻辑起点和研究起点辩证统一的同时,努力实现叙述方式上的科学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演进,与构建该理论体系的逻辑过程应当是辩证的统一,而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合,即两者是“经过修正”的一致。因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其中,既充满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真相,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流和前进方向,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掺杂着非本质的、偶然的假相,扰乱甚至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用描述结构来安排具体结构和分析结构,就必须适当“修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自发形态,屏蔽大量次要的和非本质的现象,从而将逻辑重点和研究重点在描述结构中前后一贯地联系起来。因此,描述结构的科学运用,决不等同于它对具体结构和分析结构如影随行的反映,而是经过选择、筛选、过滤等逻辑过程,力求揭示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规定性。因此,具体结构和分析结构在描述结构中出现的差异,不仅不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背离,恰恰反映了该理论体系内在的规律性,是更深层次的科学把握。恩格斯在阐述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体系和科学研究方法时曾说:“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1]43恩格斯的这段论述,充分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和有机联系,充满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若以此为据,则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用纵向历史和横向比较的方式较为理想。原因有二:

一是从时间序列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第二大理论成果,而作为其构成内容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无一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速度和质量,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代际传承,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结构和分析结构,必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也符合“论从史出”的基本要求。

二是从空间比较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形成的,其概念、问题、论域等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借鉴了其他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有益成果,还大胆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描述结构就不能不采用空间比较的方式,将自身与他者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加以对比,在甄别比较中真实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结构和分析结构的面貌。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描述结构,既要体现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也要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同时还应当具有理论的前瞻性,科学地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建构理论体系整体性的同时,合理安排其阶段性的理论成果,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性价值和世界性意义。

四、三种结构的辩证关系

当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往往较多地关注其具体结构的实体性内容,而缺少对分析结构和描述结构理性的条分缕析。有论者甚至认为,掌握了具体结构和分析结构,就可以科学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这是明显的误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内容丰富而完备,其问题范式鲜明而独特,各阶段性成果都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政党等内容。因此,若不用恰当的描述结构梳理出同质内容的关系,就难以说明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实际上,在三种结构中,具体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骨架性内容,它支撑着整个理论体系的框架和发展方向。没有具体结构的实体性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分析结构就缺少研究的对象,而描述结构也将因缺少基础性质料的支撑而丧失科学方法的运用。

分析结构是在具体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规律性和本质性的东西。通过对具体结构的科学分析,可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些重要的范式谱系,如矛盾、规律、动力、政党、人民等。科学地研究这些范式的涵义、内容、表现形式等,既可深度拓展分析结构的功能,又为描述结构的科学建构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前提。同时,在正确理解诸多概念群的基础上,还可以厘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合理安排它们的理论位置和逻辑次序,避免因过多地关注具体结构而产生对分析结构认识上的断裂。

具体结构和分析结构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维反映,而采用恰当的方式将之具体地展现出来,则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描述结构。描述结构好似具体结构和分析结构背后的影子,是内化于具体结构和分析结构之中的。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安排配置具体结构和分析结构,其结果都是论者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某种描述结构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描述结构的方法运用得是否科学,不是由论者的“名气”决定的,而是看描述结构是否遵从了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因而,描述结构是以另外两种结构为基础的。对具体结构和分析结构掌握的程度和理解的深度,会直接影响描述结构的质量和效率。不能正确掌握具体结构和分析结构的内容,就无法形成科学的描述结构。但是,正确掌握了具体结构和分析结构的内容,并不等于就一定能用恰当的形式将它们的逻辑关系和概念体系科学合理地描述出来。实际上,科学的描述结构是依据自身的属性,采用独特的方法,将具体结构和分析结构以合乎历史和逻辑的原则表现出来。它既不因具体结构先入为主的感性作用而缺少适当的逻辑安排,也不因分析结构深邃严谨的理性影响而丧失理论的历史感,这也正是描述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毛概》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0 3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