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标论文(优秀5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高中化学新课标论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高中化学论文 篇一

【摘要】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劳动教育也被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可是不少高中生劳动意识淡薄,不愿吃苦,怕累怕脏,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迫在眉睫,笔者积极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拓展劳动教育途径,探索在高中化学教学和知识应用实践中融入劳动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文明素质也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是在校园内却出现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现象,如随意倒掉饭菜,往干净的地面乱丢果皮纸屑等;劳动意识淡薄,如不想参加劳动,逃避必要的劳动等;劳动技能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差,如不会洗碗,不会洗衣物的现象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劳动教育的偏失,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不舍得孩子从事劳动,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家长都大包大揽,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最重要,这种重知识轻劳动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劳动机会减少;另一方面是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改变了传统劳动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自动洗衣机、洗鞋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飞入平常百姓家,随着网络购物、外卖的兴起,导致学生认为以后人们基本上就不需要劳动了,有智能机器人和钱就可以了;还有一方面就是许多学校在管理中引进了物业管理概念,随着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对学校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很多学校都引入物业管理模式,学校的公共卫生、管理、活动组织等全部委托社会物业管理机构全权负责,唯一能让学生有机会劳动的就是校内包干区、教室和宿舍的日常卫生保洁。在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四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坚定不移地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意识、增强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技能,激励广大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在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活动特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确保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化学研究过程需要大量高水平精细化的实验操作,来获取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许多化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研究者的反复实验和论证才能获得。化学实验在实施过程中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每个实验操作都必须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和规程来完成,每个实验方案的确定都必须由实验者进行多次的探究和试验,在这个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实验的现象和数据不理想,甚至实验失败。但是,通过化学实验反复操作的磨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科学的劳动方法和坚韧的劳动品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在追溯化学史中融入劳动教育

化学知识的形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化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提出都是科学家辛勤劳动的结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化学史话”栏目素材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据笔者统计,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设置有“化学史话”栏目的共有11处,其中《化学1》有2处,《化学2》有1处,《有机化学基础》有4处,《物质结构与性质》有4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中3处涉及到化学家维勒。案例1:在进行有机化学基础中《有机化学发展与应用》授课时,介绍化学家维勒通过蒸发氰酸铵水溶液得到了尿素,尿素的合成揭开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序幕。案例2:在进行物质结构和性质中《金属晶体》授课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对晶体结构认识的历程,在17世纪,物理学家惠更斯发现了矿石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索,他猜想晶体的规则几何外形是因为构成晶体的微粒是有序排列的。后来,在德国物理学家劳厄猜想晶体是能衍射X射线的三维光栅,之后劳厄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和论证,终于在1912年获取了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从而揭示了构成晶体微粒的排序方式,也证实了惠更斯的猜想,这在固体物理学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劳厄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正是无数科学家背后的辛勤劳动,才有今天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可以说,一部化学发明史就是贯穿着无数化学家牺性精神、创造精神和刻苦精神的劳动史。每一项发明创造,化学家都付出了不可估量的劳动,通过辛勤劳动,化学家创造了促进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劳动成果,像这样在追溯化学史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靠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我们一定要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将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课堂教学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而教材是教学施教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因此充分挖掘高中化学教材内容中的“劳动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劳动教育方式。笔者从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选取了部分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渗透劳动教育的尝试。案例1:《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课前让学生观看电影《少年侯德榜》,网络检索侯德榜的成长事迹和“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过程。课堂上在讲授由氯化钠制备碳酸钠的实验原理时,让学生来介绍侯德榜的生平,与同学们分享侯德榜的艰难制碱过程,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与点评:通过了解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过程和侯德榜的成长事迹,我们不仅要掌握碳酸钠的工业制法,特别是要学习侯德榜的艰苦奋斗的劳动品质、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正是古代人民的辛勤劳动,才开启了丝绸之路。案例2:《蛋白质》,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以蚕丝丝绸的生产工艺引入新课,而“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劳动者带来了大规模的就业岗位,这些劳动者用青春和奉献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课的结尾,介绍我国化学家不断探索合成条件和改进生产路线,于1965年首次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不就是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成果吗?

(三)在化学知识应用中融入劳动教育

化学知识的掌握包含三个环节:理解、巩固和应用。化学知识应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劳动的过程,因此在化学知识应用渗透劳动教育顺理成章。案例3:在讲授完化学1中《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后,布置家庭劳动体验活动,应用所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的化学知识,体验用热的纯碱溶液去清洗家中厨房的油烟机,用含有小苏打的发酵粉去做面食。案例4:在学习完化学2《酯油脂》后,布置家庭实验:用植物油,如橄榄油制手工肥皂,并用制得的肥皂去清洗自己的衣物。在下次的化学课堂上笔者请部分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制得的肥皂,并举办一次最美的手工肥皂评选比赛,同学们纷纷表示,原来化学这么有趣,生活是如此的简单美好,我爱化学,我爱劳动,这样的教育形式深受学生热爱和追捧,贴近生活的化学知识应用实践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的化学知识,通过知识应用实践体会了劳动的快乐,切身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父母的艰辛,并懂得了感恩父母。综上,加强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努力拓展劳动教育途径,创新劳动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培养高中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快乐,感受劳动的价值,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高中化学论文 篇二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绿色化学理念的内涵,进而分析了高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融入的意义所在,最后根据绿色化学的特点以及高中化学的教学要求提出了高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融入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化学;绿色化学理念;理论教学;融入途径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绿色化学理念也逐渐渗入到高中教学之中,并且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重视,加之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未来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融入必然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文章围绕高中化学教育中的“绿色化学理念”为中心,分意义、价值以及途径三部分展开了细致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高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融入方面的理论参考,以下是具体内容。

1绿色化学理念的内涵

绿色化学理念其强调的是以无害为基础的一种化学理念,其是通过先进的化学手段和技术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降低或者消除化学之中有害于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产物、原料、催化剂、副产品以及溶剂等物品的使用和产生。在绿色化学理念中的核心点为提倡不使用有害、有毒的物质,同时更不能生产出有害、有毒的物质。是一种从源头上实现化学污染物质控制和防范的措施,也可以说其是一个更深次的化学理念,同时在绿色化学理念之中也存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

2高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融入的意义所在

高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其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学习思想,在传统的化学污染处理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一直长期存在,然而这种落后的思想导致了诸多环境问题的诞生,而绿色化学理念其强调的是以客观为基础,可持续的唯物主义观,属于一种辩证的化学学习思想;其次为有助于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学,在绿色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会对化学在应用中造成的污染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进而让学生认知到化学在使用中侵蚀的生命,也就实现了生命教学的目的;再者为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正确的发展观,在绿色化学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其强调的是在化学学习中不造成污染,在社会应用中,也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故此绿色化学理念的融入,有助于学生养成一个正确的发展观念;再者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思维,绿色化学理念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此以绿色化学理念以背景的教材,便也渗透了创新的成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充分应用,有助于学生养成化学上的创新思维;最后绿色化学理念也符合现阶段的时代要求,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时代的主旋律,这和绿色化学理念也有着一定的重合之处,因此在高中化学理念下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是符合时代要求的[2]。

3高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融入的途径

3.1强化师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在高中化学中绿色理念的融入,首先需要在思想层面上,教师和学生都建立起绿色化学的理念,进而透过理念落实到切实的教学之中。对于教师而言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化学教学首先需要注重教材基础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教材中医学垃圾、温室效益、食品污染等和生活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教学,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植入学生的脑海中[3]。

3.2注重绿化化学教材的编制和使用

就教育局层次而言,需要在高中化学教学的编制上,增加更多绿色化学内容,就教师层次而言,需要在化学教材的使用中,注意深度的挖掘教材中绿色化学的内容,进而通过这些绿色化学的内容,向学生传授绿色化学的理念。例如在有机化合物塑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废弃塑料回收为切入点,进行绿色化学的教学,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切实可行的回收途径和措施;再例如在化学反应能量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燃烧率为切入口展开绿色化学的教学,让学生进行高能燃料以及再生电池方面的探讨,认知到绿色化学理念在实际化学应用中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维。

3.3绿色化学融入理论教学之中

在化学教学中需要将绿色化学理念都植入其中。例如在氯气用途一课时的讲解中,可以加入二双氧水相关知识的讲解,虽然氯气的漂白效果更好,但是其污染更大,而双氧水的污染更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该方面进行细致的延伸讲解,让学生认知到在工业中不同物质的使用其污染程度的不同,进而培养学生的绿色理念[4]。

3.4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绿色化学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不可避免,大量存在的。在化学实验中其通常会使用很多化学试剂和生产出一些化学产物,这些使用物以及生产物其都可能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同时在使用量上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部分,绿色化学理念的融入,其效果是最为明显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为设计迷你化学实验,即在化学实验原料上实现节省,同时也减少化学物质的产生;其二为严格的对化学实验操作进行规范,通过规范实验操作来减少实验事故,进而避免不必要的实验浪费和人身伤害;其三为尽可能在化学实验中使用无毒无害的化学药剂,例如白磷燃烧实验就可以使用硅化镁进行代替;其四为对于化学实验中的三害必须给以特别的无害化处理;最后为对高危的化学实验,可以给以计算机演示代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化学理念其强调的是以无害为基础的化学理念,其是通过先进的化学手段和技术来最大程度上的降低或者消除化学之中有害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产物、原料、催化剂、副产品以及溶剂等物品的使用和生产。其在高中化学教育之中有效的融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学习思想、有助于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学、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正确的发展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思维、符合现阶段的教学时代要求等优点。根据绿色化学的特点以及高中化学的教学要求,强化师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注重绿化化学教材的编制和使用、将绿色化学融入理论教学之中、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绿色化学是切实有效的高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融入的途径,值得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合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思慧,王明召。制备丙二醇的绿色方法——甘油催化氢解[J]。化学教育,20xx,35(16):6-9.

[2]曾春燕。“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才智,20xx,24(29):63-63.

[3]吕芹芹。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研究[J]。高考,20xx,44(7):70-70.

[4]夏仁献。完善绿色化学教学模式,创设高中化学教学浓厚氛围[J]。新课程导学,20xx,32(2):2.

高中化学论文 篇三

一、高中化学情景教学的策略

1,借由实验创建情景

我们都知道,高中化学是比较抽象的,实验是化学的前提,很多的化学内容都是借由实验的方式获得真知的,因此,借由实验去创建教学情景,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比如教师在讲到硫与含硫化合物的转变的时候,能够先给大家展示一些由硫磺构成的东西,首先咨询学生这些是什么,知道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之后,让他们对于这种物质的颜色与外表进行细心的记录,或是采用实验的方式让大家研究这到底是什么化学物质。如此一来,学生们对于这种物质就会印象十分深刻,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索真知的能力,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十分不错的。教师借由科学实验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认真去研究这个实验,自然而然就能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关注化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高中化学的情景教学一定要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才可以让学生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用在现实的情况中。比如,用什么东西能够很好地除去水中的污垢,答案当然是醋,那么这其中包含着什么化学原理,借由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化学知识。教师通过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来创建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之中就能轻松掌握化学知识,把握好化学内容和实际之中的练习,吸引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内容的好奇之心,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增强高中化学的教学主动性。

3、借由旧知识创建情景

高中化学的教育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连接,教师要依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去安排好新的化学知识的教学,因此创建教学情景也要根据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能力。比如在盐类水解的实践中,教师能够依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让学生猜想某些盐类水解之后的酸碱性质,然后依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把握情况,接着使用ph试纸去做酸碱性测试的实验,在这个时候学生们就会看到某些盐水解之后是呈现酸性的性质,某些则是呈现中性的性质,不免就会猜想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化学老师再根据学生们提出问题进行耐心的分析。

二、结束语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中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是非常正确的,因此教师们要学会使用合理、适当的情境教学手段,让课堂的学习氛围变得轻松一些,吸引同学们的好奇之心,让学生认真学习并且理解高中化学的内容,实现情景教学的教学目标,增强高中化学教学的主动性。

高中化学论文发表 篇四

浅析高中化学情境教学

摘要:2009年秋季学期云南省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中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 在化学教学中应创设灵活多样的化学情境, 把中学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以实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高中化学 情境教学 示例 探讨

新课程的理念是: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具有动手能力、情感丰富、能面对挫折的人才,而不是培养没有独立思想的应声者。那么如何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呢?特别是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呢?本人认为可以通过不同的课堂情境来实现这些目标。

那么我们的课堂情境都有哪些方式?如何创设的呢?根据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及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从以下五点来创设教学情境:

一、利用生活创设情境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各类知识是比较局限的。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力求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和探索,体会化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化学的价值。那么我们如何应用生活背景来创设教学情境呢?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以及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等。

例:在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中学习的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这是学生接触的首个关于微观粒子计量的物理量,课标的要求是学生能够应用物理量进行计算,并理解该物理量的意义。这时候就可以从生活中情境进行引入,可提出问题:家里取盐取味精等小颗粒物的方法,为什么不像取白菜、黄瓜等是数颗数?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和结论,通常用勺子取或称量,原因是盐、味精等颗粒太小不好数,而白菜、黄瓜等个体大容易数清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微观粒子是不能通过数其颗数来确定量的多少,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又从生活中的例子,如:一打鸡蛋、一件啤酒等,让学生建立集体的概念,从而顺理成章引出物质的量这一表示集体的物理量。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生活创建情境的例子很多。通过生活来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化学方法去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

二、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在化学中极为重要。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通过实验来创设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例:在进行氢氧化铝的两性教学中,设置如下实验情境:

氢氧化铝怎样制备?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铝盐和碱来制备,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操作。

1、实验:制备氢氧化铝,学生分成两组

甲组:用氢氧化钠与氯化铝制备氢氧化铝

乙组:用氨水与氯化铝制备氢氧化铝

看哪个组制得的氢氧化铝多?(学生误以为加的药品越多,生成的氢氧化铝越多。)

2、实验中,加氢氧化钠溶液的那组学生发现,氢氧化钠多了,沉淀反而没有了,这是怎么回事?

探究:指导乙组学生向所得沉淀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结果发现沉淀溶解了。

归纳:很自然的让学生掌握了氢氧化铝的两性与氢氧化铝的制备。

上述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问题,打破了学生的思维疲软,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探究性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想和科学探究精神的专题课和突破口。教师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探究基础,又要考虑每一个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具体内容的探究过程中学会一种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相关科学探究思想。探究性实验课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自主进行的学习活动,教师对探究活动的准备和组织过程都比通常的学生实验课难度大、要求高。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反复、挫折、失败、成功、感悟等每一种体验,都是探究性实验课的探究结果和教学目的。

三、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产生不平衡时,才能引发学习的需要。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发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的不和谐,从而产生认知冲突,这种冲突会让学生带着渴望去解决问题。

例:在进行钠的化合物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只知道水能灭火,却不知道水还能“生火”情况下,让学生甲做“滴水生火”的实验,实验现象让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感到新奇、疑惑。进而又让学生乙做“吹气生火”的实验,看到这些实验现象,学生会更加好奇,这时提出相关问题: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的现象呢?难道滴的是“圣水”?吹的是“仙气”吗?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去学习Na2O2的性质。

上述问题情境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结构不协调,创设了一个有趣而矛盾的问题情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化学需要探究,而学生必须有问题可探究。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问题的设计与处理,做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问题化。问题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更要能体现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思维,并能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内所隐含的化学知识、化学方法上。教师课讲得好,不如问得好,因为前者是以教师为主,采用传授式教学,而后者是以设置问题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利用创设开放性问题创设情境教学

开放性的问题是一种探索性问题,学生并不能完全依靠所学的知识,或模仿教师所传授的某种现成方法就能回答,而是要求学生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善于打破常规思维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

高中化学论文 篇五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微课视频成为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快速提升。微课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上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辅助教学,以此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打造出趣味化的高效化学课堂。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实践教学经验阐述高中化学教师如何高效地将微课引入课堂,以此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微课教学;化学教学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一些新方法和新策略逐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高中化学学科是学习实验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学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探究性,因此,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当信息技术衍生出微课教学模式以后,很多教师都尝试应用微课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创新,高中化学教师也不例外。当高中化学知识通过微课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后,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借助微课视频对探究化学知识产生兴趣,因此,微课教学成为了化学课堂中应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成绩也较为理想。

一、传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阐述

新课改前,传统教育理念指引着教育工作者完成知识传授任务,他们认为学习成绩“至上”,将成绩的提升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在课堂中以“讲授”和“练习”为主,导致很多学生处于被动获取知识的状态下。化学学科是高考理科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为了促使学生能够顺利地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教师会将题海战术也引入课堂,希望学生可以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在练习中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长期在传统化学课堂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独立能力有待提升,不喜欢创新,同时灵活应变能力也有待提升。

二、微课辅助教学的优势

信息化时代到来之际,教师秉承新理念结合新技术进行了教学变革和创新,希望将课堂打造学生的天地,实现他们的课堂主人目标。微课是信息技术辅助下的一种视频形式,它又与视频有一定的区别,制作快捷,灵活性较强,内容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效果却立竿见影。

三、新形势下高中化学课堂融入

微课视频的具体举措鉴于微课辅助教学的优势明显,高中化学教师在新形势下总结出了一些几点可以将微课视频融入化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以此利用微课辅助教学。

(一)利用微课呈现课内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接触化学知识时间不长的高中生而言,他们常常会被复杂的化学公式和概念吓到后退,不敢主动地在课堂中发表个人观点,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提升。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很多高中化学教师一直在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希望学生能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效率更上一层楼。微课就是一种高效的激发兴趣的方法,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将课本中的枯燥或者对于学生思维要求较高的内容呈现出来,促使学生带着浓烈的兴趣获取知识点。例如,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课的内容时,高中化学教师上课时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将橡胶老化的整个过程、溶洞形成过程等播放出来,以此促使学生从视频中认识到“物质发生变化的整个过程”,并从中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微妙。当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后,教师又利用微课视频播放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引导学生自己剖析概念并掌握概念。又如,学生在学习“离子反应”内容时,化学教师上课时先利用多媒体将一个氯化钠水溶液导电的实验播放出来,并由此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随后,教师结合微课视频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两者在物质种类、电离与否以及在溶液中的存在形态的对比讲解播放出来,并由此抽象出“电离”概念,彻底改变了之前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化学知识的的学习兴趣。当讲解到“离子反应”知识点时,教师将提前制作好的动画微课视频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从中了解反应发生的本质以及方程式正确书写的方法。有了微课视频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非常积极和主动,获取微课视频中重点内容的效率也明显提升,为教师详细地讲解和剖析知识点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微课拓展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般情况下,课本上的知识都是精练的,是经过教育研究者共同商讨确定出来的一些知识点,是针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发现一些知识的讲解需要借助其他知识或者信息的辅助才能够促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其本质和掌握其内涵。鉴于此,当微课视频出现以后,教师尝试利用微课视频来拓展课外知识点,以此促进学生深度了解知识的过程中科学思维也由此提升。例如,学生在学习“硫酸”的知识内容时,高中化学教师上课时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先将硫酸应用到化肥、炸药、农药、医药、干燥剂等方面的用途呈现出来,促使学生在认识到硫酸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后再展开对硫酸的讲解。当学生提升对硫酸的学习兴致后,教师逐一将硫酸的难挥发性、强电解质、酸性、吸水性、强氧化性等知识点一一讲解清楚,促使学生通过性质的学习重新理解其用途。当讲解到“浓硫酸的脱水性”内容时,教师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微课视频了解到浓硫酸对于人和动物的危害性,并且树立正确和科学的化学观念和思维。又如,学生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实验探究法和微课视频两种方式促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和装置,促使他们对氯离子的检验产生兴趣。当学生高效获取了关于氯元素的一些化学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将人们利用氯元素的性质生产的84消毒液、洁厕灵的使用说明等讲解清楚,以此促使学生通过观看此视频了解化学知识的科学价值。在微课视频辅助下的化学课堂中,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可以了解课本以外更多的化学知识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科学思维以及应用化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都逐步增强。

(三)利用微课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较多,但是大部分知识的呈现方式都是实验,实验是促进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教师十分重视实验教学。但是有些情况下,实验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会占用很多基础知识的讲解时间,所以很多教师会采用口述的形式讲解实验活动,收到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新时期,高中化学教师尝试利用微课视频将演示实验呈现出来,以此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促使学生借助实验高效地获取化学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电解池”的知识内容时,高中化学教师上课时先利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将前面学习的原电池的内容呈现出来,唤起学生的记忆,也为后面电解池的讲解奠定基础。关于原电池的微课播放放完毕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石墨作为电极的氯化铜溶液中,外接电源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很多学生展开思考,有的人则直接展开猜测。在学生猜测之际,教师又播放了一段关于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动画版微课视频,促使学生通过视频中的实验了解到阳极区和阴极区的反应和产物,懂得了电解的原理,为后面深入挖掘电源、电极和电极反应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区分原原电池和电解池奠定基础。重难点知识快速突破后,学生自主尝试和探究欲不断增加,此时教师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探究。

(四)利用微课总结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们通常会通过重温课本知识的方式或者结合板书的方式复习课堂知识点,很多学生对这种形式不感兴趣,所以注意力也难以一直集中到知识上面。微课视频形式多样,可以容纳大量的知识点,高中化学教师可以考虑在课堂中总结知识点的过程中利用微课视频进行,促使学生通过微课视频中播放的内容回忆出课堂中讲解的重难点知识。与此同时,微课视频还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问题,进而促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快速提升。例如,学生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知识内容时,高中化学教师采用演示实验和视频播放实验等方法展开金属性质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与分析的能力不断增强,促使学生掌握钠、铝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化学知识点。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利用微课视频以简练的方式重新将金属钠和铝的化学反应以及产物的相关性质等知识点重新播放出来。在微课的辅助下,整堂课的知识点的脉络更加清晰,学生掌握其中金属性质的效率也随之增强,为其后面学习和探究其他几种金属的性质奠定基础。微课视频看似简单,但是对于化学课堂的作用却十分巨大,既可以改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态度,也可以促使他们的学习效率不断增强,可谓是一举双得。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微课视频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复杂抽象的化学概念、物质结构与变化等内容直观且有趣地呈现出来,促使学生提升课堂主动性的同时,学习效率和化学核心素养也随之升高,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向辉。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和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8):103.

[2]杨素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微课教学分析[J]。考试周刊,2018(4):98.

[3]于芳。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探究[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19):85.

[4]沈国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提升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20(5):45—47.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中化学新课标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0 3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