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论文“洋务运动”【6篇】

发布时间: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这一历史事件你是否还记得呢?快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中国近代史论文“洋务运动”》,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近代史论文“洋务运动” 篇一

《浅析洋务运动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影响》

摘要:19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但最终归于失败。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自强求富运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注定了它的最终失败,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对封建传统观念是一个强大的冲击,同时又促使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

关键词:洋务运动;民族工业;近代化;现代化

前言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政权定鼎于南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金陵,建立了与大清分庭抗礼的政权;又过了三年,英法联军在美国、沙俄的帮助下,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赶跑了咸丰帝,留下了暴行。清朝的统治内外交困,岌岌可危,为了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抵御外敌侵略,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

一、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冲击

1、洋务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

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幸而日后由于时势的发展,洋务派領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近现代化工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

2、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洋务派固然是在维护封建制度的框架内学习西方,这一原则后来被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从完全排斥“西学”到决定“西学为用”,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近代的中国,在社会发展水平上和西方国家出现巨大的反差。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国家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新发明、新技术不断出现,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社会面貌日新月异。而中国,却正处在封建社会江河日下的阶段,政治腐朽,经济、军事落后。落后招致受欺,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蒙受了空前的民族屈辱。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社会发展水平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国,竟然远远地落在了世界潮流的后面,这是十分可悲的事实。然而,更为可悲的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在连续遭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事实。愚昧无知和虚骄自大是清朝君臣的两大特点,无知强化自大,自大加重无知。他们一方面对手持先进火器的侵略者束手无策,屈辱求和;另一方面却仍然沉迷在“天朝上国”的梦幻里,自我欣赏,夜郎自大,拒不承认落后。

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

二、洋务运动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开端

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相当自足的社会体系,生产主要靠人力。中国自古有较多的科技发明,并长期在世界占领先地位,但自14世纪后科学技术一直处于僵滞、停顿的状态,以致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的科学革命。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70年代,洋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洋务派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着手兴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是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官督商办民用企业。

这些民用企业的性质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采取了机器大生产,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与技术,生产出了自己的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从一开始就与外国在华企业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但由于它们经营不善,管理落后,不足以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但无论如何,这些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出现,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近代化的开端。

三、洋务运动客观上促使了中国新阶级的诞生和发展

1、洋务运动促使中国诞生了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

投资洋务企业的多数“商股”,后来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基本成分是官僚、买办、商人及地主。依经济力量的强弱,这个阶级有上层和中下层之分。一般说来,由官僚、买办、地主转化而来的,其企业的资金、规模和发展,优于出自普通商人和手工工场主的资本家,前者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后者则属于中下层。民族资产阶级各阶层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之间,都是既相联系又相矛盾的,只在程度上各有不同,由此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两面性的特征。一方面,它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所以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它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尽管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面性,民族资产阶级毕竟是当时新的社会生产方式的体现者,它所进行的维新与革命运动,都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2、洋务运动也促进了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与壮大。

中国无产阶级是晚清社会最早出现的一个新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数十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五口通商地区,使当地的自然经济日遭破坏。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求生计,或入外资在华企业做工,或充口岸码头工人及外国轮船海员,第一批产业工人即由此诞生。

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它自诞生之时,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剥削与压迫。因此,中国工人阶级从一开始就不断以罢工形式进行斗争,或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与欺压,或针对本国业主及封建势力的压榨与凌虐,显示出强烈的革命性。虽然在洋务运动中及五四运动前没有登上政治舞台,但它却是一个最有希望、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

四、洋务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除了满清政府的腐败之外,还在于洋务运动的主持者和支持者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单纯地看成一个技术行为或生产行为,而忽略了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要求与之紧密相连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使由这些相关因素构成的社会结构失去协调性,使某一单一因素的发展失去了各社会因素的配合。

首先,政治上,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的不独立就注定它是不可能成功的。它启示我们: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这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前提保证。

第二,经济上,在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和控制不允许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下是很难发展的。所以,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同时要积极进行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提高国民素质,大力引进外资,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使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三,文化教育上,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旨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它虽然代表着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但这种只追求短期效益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需要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实践证明“科教兴国”战略才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正确、伟大的决策。

结论

清政府从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遭到了失败,但洋务运动的开展又从客观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中国人思想上的“闭关自守”也逐步被打破,尤其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反面教材,从失败中汲取深刻的教训,以利于我国更好的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对洋务运动,我们应该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既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又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的性质 篇二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运动,这一次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有关于洋务运动的性质,其实很多的教科书上都有相应的记载,其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就是洋务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那么究竟有关于洋务运动的性质中所涉及到的救亡图存,究竟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首先第一点洋务运动不管有没有成功都是中国人民的一次思想解放,因为在这次运动中很多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之处,开始希望用这种改革的方式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让他们获得自由。所以在思想的层面上来讲,洋务运动是一场标准的思想解放运动。

其次,从政治上来说,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因为这一场运动原本就是由民族资本主义的代表人发起的,他们希望从这一场运动中让当时的中国人民不再受到封建统治的压迫,这一次运动之后的中国虽然并没有使广大的人民群众从封建的牢笼中完全解放出来,但是却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让人们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第三个方面来讲,洋务运动除了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改革作用之外还在军事上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洋务运动的性质中也可以说洋务运动是一场军事改革运动,因为它使当时的中国军队从刀剑时代中解放出来了。

洋务运动爆发的原因 篇三

洋务运动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产生的一场自救运动,所以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一定跟西方列强的侵略有关。但是仅有外国的侵略,如果自身并没有意识那么洋务运动也不会产生,所以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另一部分是国内原因。

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中的国际原因首先是西方列强的进一步侵略,甚至已经演变成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使得清朝统治者中的那一部分觉醒者意识到了只有通过自强才能够挽救自身的危机。其次是还有社会上的一些先进分子对西方思想等的传播,使得清朝统治者看到了希望,比如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思想。

而洋务运动兴起的内部原因首先是国内的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他们严重的威胁到了清王朝的统治,这使得清政府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另外就是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后,满清贵族内部的危机感,他们不再沉迷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而是开始睁眼看世界,因此引发了一场从统治者上层开始的自救运动,也就是洋务运动。当然还有上层统治者的支持,比如总理衙门的成立,得到了慈禧等清朝实际掌权人的支持,并且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引导普通大众。

所以说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包括国内外两个方面,其中列强瓜分中国的行为是洋务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原因,而国内的战争则是洋务运动兴起的催化剂。

洋务运动的过程 篇四

主要历程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2]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原有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银子,还将业务发展到外国,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局面。

以后,中国近代矿业、电报业、邮政、铁路等行业相继出现。轻工业也在洋务运动期间得到大力发展。188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中国近代纺织业、自来水厂、发电厂、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等,都是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建立起来的。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基础。

洋务运动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篇五

每一个国家或许都会经过一次历史的蜕变,然后才可以成为更加强大的国家。在洋务运动之前英国国内也发生了一场工业革命,但是这场工业革命使国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几乎在转眼之间就进入了世界顶端国家的行列,可是中国却依旧处在被列强瓜分欺辱的局面之中。那么洋务运动与工业革命比较之后会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首先从历史潮流上洋务运动与工业革命就是完全不同的。工业革命是英国国内的力量起步之后十分的快速,而后来的时候为了清除国家还剩余残留的封建力量从而开展的活动,可以说英国在这方面做法是卓越的。而洋务运动与工业革命就不同了。洋务运动并没有意识到政权会是失败的原因,其实这也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思想举鼎的。并且这一切的创新都是在封建统治的束缚之中进行的,所以说洋务运动既然逆反的是历史潮流那么就注定一定会失败。

另外洋务运动与工业革命从国家发面出发也是完全不同的。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英国已经有了新兴的稳定的政权,而且英国国内并没有封建残留力量,国家之外也没有别的国家干扰。但是洋务运动与工业革命又不相同。中国的洋务派根本就没有想过政权这一点,而且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和国力都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国内还有着态度恶劣的反对派,这样一来外敌强大而又根基不稳,洋务运动早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洋务运动的背景 篇六

国内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填补了外国侵略者的肚子,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2]

国际背景

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开★WWW.CHAYI5.COM★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当时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中国近代史论文“洋务运动”》,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36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