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论文(最新5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5篇《哲学的论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如何写哲学论文 篇一

高中阶段,议论文的写作教学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难就难在学生无话可说,也不知怎么来说。对应着议论文写作其形式和内容这两个方面,“不知怎么来说”这一结构形式上的问题可以通过平时的模仿、训练、巩固、强化从而得以解决。而“无话可说”这一内容、材料方面的问题才是我们作文教学与学生作文写作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解决好了这一难题,其他的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可这“解决”二字却谈何容易。可以说,至今也没有多少语文教师能够说他已经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然而,针对此问题所进行的思考与探索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我校自20xx年以来,一直在开展由邱学华先生创立并倡导的“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学法”这一课题的教学改革实验,运用其相关理论去解决教学中的相关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自己对此有了一定的体验和想法。

下面我就来谈谈我自己是如何运用“尝试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原则,结合课堂教学来进行议论文的写作教学。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议论文论据的搜集、运用以及拓展迁移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说说邱学华先生的这套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其核心就是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我尝试、自主探究,然后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归纳、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相关知识与内容,并对此进行相应的总结与点拨,从而完成知识的传授。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上述理论可体现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自主尝试”“兵教兵互助合作”。那么,在进行议论文论据的搜集与运用的具体教学活动时,如何来体现“尝试教学理论”的相关理念与原则呢?

我们先来尝试操作一个例子。

我们向学生提供一个话题:“逆境与成功”,然后要求学生自我尝试着去审题立意,并根据自己的立意去自主探究,搜集并运用论据。这一过程结束后,我们操作第二步,将所有学生的审题立意归类,然后师生共同明确哪些是最佳立意,哪些是一般立意,哪些已经偏题跑题。然后再对论据进行归类,哪些是典型论据,哪些是一般论据,哪些不能成为论据,最后让学生选择最佳立意与典型论据,运用我们所要求的模式来作文。作文完毕,这一教学过程是否就结束了呢?没有,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我们要求学生将搜集得来的论据进行归类,无论是最佳立意的,还是一般立意的,甚至偏题、跑题的论据。首先要求学生明确一点,上述收集的所有论据除去不能成为论据的材料外,所有的论据都是有用的。这些论据中的某些事例或许不能用来论证此观点,但换个场合它们却会成为其他观点的典型论据,所以将这些论据划分为有用论据。然后将有用论据进行分类,将它们分为正面论据与反面论据两大类。然后正面论据又可分为古代中国、古代外国、现代中国、现代外国四个类别。划分完之后,现代中国又可分为:1.名人名言名事;2.格言俗语。其中名人名言名事又可细分为自然科学家(再细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社会科学家(再细分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化等)、社会名人、企业家以及体艺明星等类别,名事包括新闻、时事时政、广告词等类别。正面论据分类中的古代中国、古代外国、现代外国也都依各自特点而类同,反面论据亦然。这样一划分,就形成了一个有关论据搜集、归类的结构图表。

再接下来,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从结构图表中去拓展,进一步搜集论据。学生经过老师的引导能够发散思维,扩展视野,从古今中外中搜集不同的论据。每个学生都各自收集了相当数量的论据,然后再展开“兵教兵”互助环节,将搜集得来的论据再次进行分类,哪些是典型的,哪些是一般的,哪些是不能成为论据的,然后就是同学之间论据的互换交流、交叉收集与传阅。这一交流活动可以是同班之间,也可以是教师任教的班级之间,甚至可以是同年级的平行班之间。这样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归纳出典型的、符合审题立意要求的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的论据。这样搜集下去,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所收集起来的论据随之组成了一个论据库,拓展开来就成了一个作文论据材料的资源库,以后写议论文时,就可以从中提取相应的论据材料来作文了。

完成了上述工作之后,我们就可以继续运用“尝试教学理论”来进行深度探究。

在“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相关原则下,教师引导并要求学生对搜集来的论据进行隐含价值再挖掘。何谓“论据的隐含价值再挖掘”呢?举个例子来说,前面我们的话题为“逆境与成功”,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居里夫人发现镭的事例。那么通过深度探究,我们可以从居里夫人身上挖掘出如下的一些价值:其一,居里夫人与丈夫共同发现镭,表现了夫妻之间同心协作、共同取得事业的成功;其二,居里夫人所在的家族有多人在科学上有重大贡献,又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其三,居里夫人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经常拿钱物去资助他人,又表现出可贵的、崇高的道德品质;其四,居里夫人是波兰人,二战期间,波兰深受法西斯的伤害,居里夫人为了祖国的自由而积极奔走,又体现出令人敬仰的爱国精神。这样一挖掘,有关居里夫人的这条论据就转化为能论证五个方面问题的论据材料,一下子就提高了论据的使用价值,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榨油”,也就是要尽可能多的从一个人身上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论据材料。

接下来,在“尝试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老师再选出一个人或一个事例,要求学生也这样去挖掘其隐含价值,使学生们能熟练操作。等学生们都熟练了以后,就又可以将搜集来的论据分类,然后再分派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开展“兵教兵”互助活动,将所有可能有隐含价值的论据的隐含价值挖掘出来,积累下来,成为新的论据材料。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一个星期提供一个话题,要求学生按照上述操作流程去操作,不停地搜集,不断地交流,不懈地积累,几个学期下来,积累的论据材料是非常可观的,学生写议论文时就不再无话可说,无论据可用了。

谈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这样去搜集、去挖掘,论据不总有搜集完的一天吗?其实,这大可不必担心。我们在前面的结构图表里有这样的积累途径――古今中外的论据材料、新闻、时事时政,这些事例,尤其是新闻、时事时政是日新月异,动态的、永恒发展着的。所以,它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又何来终竭之说呢?反倒随着时间的推移,论据材料会不断更新、不断丰富。

论据的搜集完成之后,接下来我们要解决论据运用的两个问题:其一是论据本身的基本运用;其二是论据的拓展运用。

首先,我们来说说论据本身的基本运用。

这个基本运用是这么样的含义:我们所搜集来的论据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很长的一段话。若是一句话,在将其与观点联系起来进行论证说理时,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扩展,我们可设计不同的句式来展示这一条论据,使之富有文采,富有表现力,富有令读者信服的力量。若是一段话,我们又必须对其进行精简,使之既能与观点紧密联系,又富有说理性,同时我们也要对其进行句式方面的设计,使它们有文采,有说服力,且具有典型性。只有这样,学生们写出来的文章才会论据有典型性,有说服力,论据语言有文采,简洁自然,逻辑严密,论说力量十足,从而在保证论证过程有理有据,论证得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增加文章的文采,提升文章的档次。

其次,我们来谈谈论据的拓展运用。

前面我们谈到,在学生所搜集的论据中,有些能很好的论证此观点,而有些却与观点的联系并不紧密。那么,这些联系不紧密的论据怎么办?我们在将其搜集来之后,对它们进行了归类,进行了“榨油”,挖掘了其身上的隐含价值,而现在我们就可以拓展运用他们身上的隐含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论据其隐含价值的效益。

具体怎样来做呢?

我们作文训练时一般的作文程序是:出题者提供材料、话题,然后我们根据材料和话题而审题立意,然后根据审题立意去搜集论据,再然后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构思、设计,最后下笔成文,从而完成一篇作文的写作。而我们现在谈及的论据的拓展运用,却是上述作文过程的逆过程,即由论据而引申推延,由引申推延而发掘出新的立意,由新的立意而写成新的文章。

在这一由论据而发掘出新的立意的过程中,教师平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始终要求学生的立意指向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观、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态度,使其立意始终能立足于一定的人生高度。这样坚持写下来,学生的论据多了、新了,学生的审题立意也多了、新了,然后再加上作文结构的模仿、训练、巩固、加强,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会水涨船高。

上述一系列过程,我们将其称之为:议论文论据材料的搜集、运用以及拓展迁移。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尝试、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其学习的主体性,而教师也能及时指导、归纳、总结、明确,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同样也很好地体现了“尝试教学理论”的“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兵教兵互助合作”等几项原则,因而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在议论文教学与写作中,学生无话可说及不知怎么来说、不知从何说起的难题,给了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一个好的突破口。

笔者的实践证明,这种议论文写作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它能有效地解决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我们都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进行共同的探讨。

哲学论文 篇二

家中养了许多花,知名的,不知名的,红的,绿的,紫的……。占满了小小的阳臺。不过都是些极易养活的品种,可是即便这样,由于以前在离家较远的乡镇教书,住在学校,就很少回家照顾它们,小家伙们营养不良,干瘪不堪,面黄肌瘦,病怏怏一副副将死之状。去年九月,工作调动,得以每日回家,闲暇之余我便会去照顾侍弄它们。小家伙们久旱逢甘露,起死回生。生活也因为它们的叶长叶衰,花开花落,变得多姿多彩,富有情趣。

变化惊人的数那几盆芦荟了。我很喜欢芦荟,喜欢它们那厚实带着刺的叶子,四季常绿,即便是寒冬腊月亦能给人盎然生机;我亦喜欢它们的性情,舒展自然,毫不矫情,生命力极强,即便你不管不顾,它们依然坚挺,只是少了些许油光与肥厚。其中有一盆元老级别的,是我家芦荟的始祖,所有的芦荟都是它的后代,经过照料,今年比往年更加壮实肥绿了,那粗厚的叶子就好像会溢出汁液来。

一个月前浇水时不经意间突见其中间长了一小截茎条,茎条上有些米粒大小的东西,我甚是好奇,不知其为何物,即上网百度,百度一下才知道,那是芦荟开的花,真是奇观,芦荟也会开花!网上芦荟花的图片很是漂亮。原来我家的芦荟是要开花了!我真是欣喜若狂,对它更是细心照料,百般呵护。我满怀期待,期待它花期的到来。因此每有余闲,便趴在阳台上,要么给它浇浇水,施施肥,松松土;要么什么也不干,就那么静静地注视它,观察它的点滴变化。它那花茎一天天越长越高,从一枝独秀,到顶部三枝并开,那米粒般的花苞也慢慢舒放,从一簇簇慢慢长成一串串,像一个个小铃铛,难于描述的颜色,淡淡的黄色,又像淡淡的粉色,很是漂亮。清晨的阳光洒在它们身上,晨风那么轻轻一拂,摇曳多姿,美仑美奂,很有几分韵味。

静下心来一算,不知不觉自己已守时一月有余,才等到了它极美的花季。自己都为这份执着与坚守钦服。我是一个粗略的人,有时不免性情急躁:常为学生的逆反叛逆而焦头烂额;也会为学生的不求上进而懊恼不已,亦会为工作的止步不前而忧心忡忡……?我们班有个叫李川的孩子。这个孩子脑瓜不算笨,但学习习惯极差。书写极其缓慢,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几乎天天都要在课堂上打瞌睡,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导致他成绩不理想,越来越没有自信心,厌学情绪也越来越严重。我决定对这个孩子的家庭进行深入了解。

原来,他爸爸不务正业,沉迷,妈妈绝望地离家出走了。他跟着生活极度没有规律的父亲生活,极度缺乏关爱,学业更是无人问津。和他爸爸的几次交谈中,他爸爸的消极与负面情绪令人沮丧,他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是否在做作业,作业完成没有,什么时候上床睡觉……他压根儿不知道。与他爸爸的无效沟通,我想到了让其他家长配合,共同改变这个孩子。于是,我提联系了孩子的奶奶,奶奶虽然年迈,但很明事理。听完我的讲述奶奶急得不得了。决定把孩子带回去她照顾,我也希望他奶奶能每天监督学生的学习,照顾孩子的生活。有问题及时与我联系。就这样,这个孩子的状况慢慢的有了好转,孩子明显进步了很多,有时候我也会找机会表扬了这个孩子,也要引导其他孩子多与他交流,包容他。

我发现这个孩子逐渐地树立了自信心,不管做什么事都很积极,上课也专心了很多。我发现孩子书写速度缓慢是因为他没有掌握汉字的书写顺序,同时他握笔的姿势也不正确。利用课余时间,我手把手地教他握笔姿势、汉字的书写规律。坚持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虽然做作业的速度仍然很慢,但比以前快了很多。于是,在班里对他进行大肆表扬,看着他沾沾自喜的样子,我也很开心。同时,我给他奶奶发了一封“捷报”。“捷报”的内容如下:“尊敬的李川家长,您的孩子在书写速度方面进步很大,特发此捷报,以兹鼓励。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您的鼓励,希望您能多赏识孩子!”这样的次数多了,家长也确实看到孩子在老师的耐心教导下,有了很大的进步。自然也愿意花时间监督孩子的学习,照顾孩子的生活了。学习也越来越有自信。

现在这段时间李川,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书写速度提高很快,学习成绩自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他的家长也积极地配合老师教育孩子。他正一步一步摆脱“差生”的阴影,快乐健康地成长。

看到这个孩子,不就像我家的花儿一样吗?如若无人关爱守护,便是自生自灭,杂草丛生。如若家校齐心,多加守护,付与期许,静静地守候,他便能开出美丽花儿,惊艳世人。然而,在这繁忙纷乱的城市,我们总是目视前方,行色匆匆,奔赴在一个个目标之间,虽然前进不断,成就连连,心灵却也多了许多尘世杂念,少了些许宁静与淡然。也许我们应该适当地放慢脚步,抛却欲念,就如此时那刻,守着心中的那份执着与痴爱,淡定地和一盆花,数着时令,静静地,等待花期的到来。

哲学论文 篇三

2016猴年春节前夕,熊猫阿寶又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大荧幕,从第一部开始,梦工厂为电影注入的内涵就注定这绝不仅仅是一个逗人发笑的儿童动画片,简单的台词,华丽的画面却囊括了浩瀚的中西方哲学。从一、二部中的“道法”、“禅宗”到如今的第三部经历佛道的背景后,终于迎来了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浩繁的儒学,能把宋明理学,尤其是陆王心学的要义内涵放进一部动画片的心脏中,的确让人膛目结舌。

故事的开始发生在灵界(英文为spirit,意为灵魂,精神)。因给乌龟大师在羽化成仙后便居住在灵界,所以网路上大多把灵界与凡界认知为传统文化的“阴阳界”。而境外英文书籍中将王*明心理学中的灵明译为“spirit”,所以接下来从“灵明”角度来理解。

在电影中的灵界,仅有混沌的万物(是不真实的,由人心想象出的)与人物,人与万物漂浮,人不依赖万物生存,其实没有肉体,仅存人心。王*明认为灵明把人与万物分开来,使人不再依赖自然界而生存,人因此摆脱万物混沌。片中的灵界仅存“天”、“地”(片中表现为乱石)。“人”,“万物”与阳明的“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因此可把灵界看为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栖身之所,而天煞收走乌龟大师的“气”,正是他的灵明。在灵界中,能改变世界的只有人。即人心主宰世界,而灵界的变化在电影中均由人物造成,也对应了阳明心学中人心之灵明的可变性,也涉及了“心生万物”的过程,即王*明所说的,“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著处谓之物。

灵明先于良知,片中涉及良知处仅有天煞与乌龟在熊猫村(secret panda vlllige)发生矛盾的一处,只有借助心之灵明,良知才能感受到,这一点会在后面详细提出。

在电影发展到乌龟大师通知李山寻找儿子阿宝时,出现了第二个哲学具象“宇宙”,李山说是宇宙通知他去找寻儿子的,那么这里的宇宙(原文为universe,与陆九渊西译的宇宙相同)有什么深意呢?片中的乌龟通知李山,而乌龟是在灵界,灵界与宇宙是同一个东西吗?是的。陆九渊曾说“吾心即是宇宙”,而“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人对世界的主动性,是陆九渊体认世界与天理的方法与原则”。这与我们上文阐述的灵明是一致的,片中对这一象山心学的理论认知也颇为深入。具体表现在一个问题上,就是“我是谁?”(who am I)。阿宝练气功,必须先悟出“我是谁”,与陆九渊的“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是相通的。而陆九渊也极力推崇“心认识能力的无限性”也与阿宝最终能悟出气功之真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因为阿宝的朋友们纷纷感悟出自己对阿宝的意义(即who am I)及阿宝自身的领悟才让心掌控了时间与空间,使人灵明中的良知幻化为“气”,从凡界传入灵界,而阿宝最后能在灵界中自由行走不受束缚,也是因为心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能超越形体的局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自由奔驰,领悟天理,记陆九渊口中的“此心本灵,本神,本明,本广大,本变化无方”。

可能贯穿全片,使所有人牢记的一个中文字便是“气”(chi)。传统儒学中一直有“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的事项,也是他的宇宙论架构。片中天煞能将所有人物的“气”带走,用气战斗,其实这里的气与“太极”密不可分。这里“气”的内涵即为张载的气学。是什么构成宇宙(或灵界)的运动与变化,是人心,更是气,因为人是“气”的特殊聚散方式,所以天煞才能将各个大师的气夺走,因为天地之气与人之气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天煞所携带的气会越来越强。而片中天煞在普通状态时胸前乌龟的气未闪绿光,腰间其他大师的气也一样,而在战斗状态时乌龟的气闪烁绿光(这一细节感谢知乎网友东瞄西咪),这一细节结合全片无天煞习得气功的过程(乌龟阿宝都有)显示了天煞根本不会气功,自己不能发动自己本身的气,所以才到处抢气。

然而如何才能得到气功的奥义呢?片中乌龟大师在山中打坐30年终得气功,师父也准备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即为悟,心旁一吾,这并不是格物致知,而是致良知。从“气”的观点来看人与世界,宇宙是同质同性的,不直接问诸内心而先探求外界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而只有问诸内心,得到良知,才能习得气功,这也是为什么天煞不能用气的原因。天煞是邪恶的化身,却在从前是个好人,这是因为人们的良知被私欲遮蔽,内心的灵明没有将其表现出来。摘录阳明先生的一段话“良知者,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人本心的良知不是外界强加的,也不是后天努力得到的,而是先天存在的。只有借助灵明,即人之本心之澄明,人们的良知才得以体现。最后影片中有良知的灵明战胜了邪恶之气,也算是恰当的收尾。

《功夫熊猫3》在表面的中国元素下深藏了一颗中国哲学的心,用宋明理学中的气学与陆王心学构成,不可谓不深奥,反观中国动画。.。.。连本土作战都被完虐,美国的梦工厂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该有怎样的思考与改变呢?

对哲学的理解论文 篇四

关键词:库恩;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文化哲学;文化转型

摘要:库恩与费耶阿本德是科学哲学中的巨匠,是科学哲学界熟知的历史主义代表人物,但《从科学哲学走向文化哲学——库恩与费耶阿本德思想的后现代转型》一书打破了以往的定位.在后现代/文化转型这一新的视域下对二人做了独到的研究。

科学哲学如何转型是一个世纪性的哲学问题,受到了,卜外哲学家的高度重视,讨论十分热烈。王书明、万丹二位博士以自己的新著参一与了这场讨论,他们的专著《从科学哲学走向文化哲学一库恩与费耶阿本德思想的后现代转型》(以下简称《转型》)一书专门探讨了库恩与费耶阿本德在科学哲学转型中的特殊贡献。

库恩与费耶阿本德是科学哲学中的巨匠,是科学哲学界熟知的历史主义代表人物。但《转型》一书打破了以往的定位,在后现代/文化转型这一新的视域下对库恩与费耶阿本德做了独到的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做出的宏观研究值得重视。

一、对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论题作了比较研究

不可通约性论题是库恩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提出的观念。不可通约性的提出,使库恩彻底告别了累积式科学发展观,《转型》把不可通约性论题作为核心概念和问题,对库恩思想进行了新的诊释和拓展,指出不可通约性与文化直接相通。《转型》的研究特色是将库恩的思想波普尔、夏皮尔、奎因、伽达默尔的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是在库恩与夏皮尔的比较中,《转型》突出了库恩关于科学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想。与夏皮尔力图说明科学的合理性和连续性不同,库恩强调的是在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本身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种在今天已经被“淘汰”的理论都有合理性,并且这种合理性只是在当时的时空和文化环境下的合理性。

通过比较,《转型》的结论是:库恩通过“理性的历史化不仅消解了科学合理性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而且通过语言进人文化领域。作为理性历史化的结果之一,不可通约性也从科学评价进人文化评价。”《转型》认为,库恩的思想通过不可通约性论题从英美的语言分析、逻辑实证走向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一文化。文化不仅成为他的理论的出发点,而且是他所开辟的科学哲学新方向的最终指向。

库恩因推动文化转型而成为后现代思想的先躯人物。这是以往的论著所没有涉及的。

遗憾的是,《转型》没有在不可通约性论题上对库恩与费耶阿本德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费耶阿本德曾声称他与库恩同时提出了不可通约性论题,并有很重要的论述。

二、库恩与费耶阿本德因其文化相对主义而成为后现代先驱

《转型》认为,不可通约的不是语词的意义,而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世界观与世界观之间是不可通约的,这已经构成了一种文化观。《转型》一书挖掘了库恩思想中明显的文化因素与文化相对主义。库恩本人是科学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使得他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来对待科学,将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活动,而不是超越时空的对普遍理性的探求。库恩的历史观将科学作为一项始终处于发展,卜的事业,历史主义成为库恩思想及不可通约性论题的大背景,使该论题具有文化相对主义因素。 与库恩的朦胧状态不同,费耶阿本德公开打出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旗号,并对思想史上的各种相对主义作了详细的研究,还把相对主义分成四大类:实践相对主义;认知相对主义;民主相对主义;政治相对主义。《转型》一书对此作了详细的整理。《转型》指出,相对主义是费耶阿本德正面肯定的观点,是费耶阿本德文化哲学的另一块理论基石,他试图借助相对主义理解和鼓励文化多样性。费耶阿本德的文化相对主义确实在文化观上给了我们重要启示。例如,实践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个人、团体,乃至整个文明都可以通过学习异己的文化、制度和观念而获益,而不管支持他们自己观点的传统如何强大。认知相对主义认为每一个陈述、每一种理论、观点或每一项发现的方法和证明的程序,都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因为每一种有足够理由信以为真的陈述、理论、观点都存在论据证明与之相冲突的抉择至少是好的,甚至是更好的〔民主相对主义主张,不同的社会群体以不同的方式看这个世界,也把它们当作不同的事物来接受。它之所以是民主的,因为诸多基本假设原则上都是可讨论的,而且取决于所有公民。很显然文化相对主义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科学普遍主义的思维范式,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科学观,是哲学思维的重要转型。

三、费耶阿本德与科学哲学的解构

哲学界都知道,费耶阿本德对标准科学哲学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但没有深究这种批判的意义。《转型》指出,费阿本德对科学哲学的批判意义非同小可,他的批判解构j20世纪初开始占据西方哲学统治地位的科学哲学思潮,也揭露了貌似价值中立的科学哲学在社会、政治层面与西方文化霸权的逻辑联系,这是其他科学哲学家所没有触及的领域,他对科学哲学的批判解构了标准科学哲学的四大前提支柱:第一、普遍主义方法论的信仰:第二、划界思维的逻辑;第下、科学优越性的假设;第四、科学的意识形态基础。因此他的哲学就不仅仅是一种激烈批判的科学哲学,而是从科学哲学的终结处进人了文化哲学,他的哲学也因此具有了建设性。他在哲学上的后现代转型不是从现代科学哲学转向后现代科学哲学,而是从科学哲学转向了文化哲学,他向文化哲学的转向不是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的转向,是整体哲学理念的转向,是科学哲学发展到极端后的逻辑出路。这是极为中肯的评价。

四、费耶阿本德较早地推动了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型

费耶阿本德不仅是一个批判者还是一个建设者,他在批判标准科学哲学的同时就在建设一种文化哲学。(转型》断定,费耶阿本德的批判哲学一诞生就是在文化哲学的框架下思维的,只是最初费耶阿本德本人对自己哲学的特点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自我意识,费耶阿本德的研究者也没有很快领悟费耶阿本德哲学对与科学哲学向文化哲学转型的意义,甚至到今天绝大多数的研究者仍然是先站在标准科学哲学的立场上,然后再开始解读评论他的哲学,《转型》一书应该属于较早地意识到费耶阿本德对于科学哲学向文化哲学转型意义的作品。费耶阿本德本人明确地意识到科学哲学向文化转型是在《告别理性》一书。当然费耶阿本德并不是从《告别理性》一书才开始研究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转型的问题,在《反对方法》、《自由社会中的科学》等书中就有大段的文字谈论文化多样性,但并不是这些著作的主题。在《告别理性》之前费耶阿本德关注的主题是对科学哲学的解构,而《告别理性》一书关注的是科学哲学解构以后哲学的文化转型。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哲学也由批判为主转向更多的建设性。《转型》认为,费耶阿本德的文化转型不是另外开创一门作为分支学科的文化行学,而是拓展科学哲学空间的一种思路、立场和视域,当然这种拓展不是抛开标准科学哲学问题另起炉灶,恰恰是在批判原来问题的过程中派生出来的逻辑拓展。这意味着科学哲学无论是作为思潮还是作为学科都没有在解构与转型的过程中消失,而是拓展了空间并形成了新的研究结构和侧重点。多样性、自由性、相对性是文化的三大特点,也是文化哲学不同于知识论哲学的重要立场。费耶阿本德曾在论著中多处肯定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转型》一书的作者最后用中国文化的理想“和而不同”来概括费耶阿本德的文化理想:多样性传统的平等互利、自由共生。不知费老可同意否?

哲学论文 篇五

1、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正式诞生以来,社会语言学主张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考察语言,研究语言的社会变体、地域变体、性别与语言、年龄与语言、社团与语言、族群与语言、宗教与语言、国家或地区语言政策和语码转换等现象(W ardhaugh1998 /2000 : 12一13),但传统的社会语言学注重语言现象的收集和描述,似乎已经走入末路,近年来已有明显的隐退迹象。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传统的社会语言学注重语言现象的罗列,缺少对现象背后认知机制的考察。本文认为,认知社会语言学(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以下简称CS)是后现代哲学思潮中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嫁接的结果,也是对相关理论的新发展。本研究以语料为支撑,提出CS是一条新兴的语言研究进路。它以后现代哲学思潮为学理基础,运用认知语言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考察语言的社会属性,强调认知主体间互动时形成的社会性和主体间性在语言认知中的核心地位,力图为包括网络语言在内的所有言语提供一种全新的解释。

2、后现代哲学思潮与认知社会语言学

后现代(post-modernism)主要不是指时代化意义上的一个历史时期,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后现代和诸多哲学思潮一样关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也就是人与现实的关系。它在思维方式上坚持一种流浪者的思维,一种专事摧毁的否定性思维,坚持对以二元对立思维为特征的现代性思维方式的否定。

2、 1研究对象的去中心化

自现代语言学诞生以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区分语言(langue )和言语(parole ),强调在结构系统中重点研究前者,因而忽视后者;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区分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主要研究前者,因此忽视后者,甚至造出一个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根本不会使用的英文句子。

2、 2认知方式的主体间性

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的共性和个性,正是有了认知的共性,才能使人们的语言交际顺利进行,但这种共性是如何建立的一直困扰着哲学家们。胡塞尔曾经问过这样一个哲学问题:我怎么能够把在我之中构造出来的东西恰好经验为他人的东西;同时,确实与此不可分的还有,我怎么能够对在我之中构造出来的自然与由他人构造出来的自然做出认同。

2、 3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人类语言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必然为语言打上社会的烙印,而社会性是复杂的,所以研究语言不能只依靠单一的方法。后现代学者FPyP-raband认为,多元主义方法论允许采用一切方法,容纳一切思想,反对传统方法论原则的唯一性和普遍性,反对传统方法论对其他方法的排斥和打击(Feyeraband 1975:116)。认知社会语言学在研究方法论上从后现代多元方法论汲取营养,提倡既继承又创新的理念,既用传统的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渠道收集原始资料,又提倡语料收集的多元化,如利用网络媒体的信息和语料库(中国国家语委语料库、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英国国家语料库、美国国家语料库等),也使用各类搜索引擎提供语料,如生活中的广告乃至一些小广告作为语料。总之,它力主的语料收集方式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黑格尔2013167),践行将每个社会个体的语言都纳入研究范围内的研究方法。

3、结束语

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Robins 1967 : 103 ),任何语言学理论或语言研究范式都应有其哲学基础,最近兴起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当然也不例外。本文系统地陈述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后现代思潮,并且从3个方面论述认知社会语言学与后现代思潮的紧密关系:

(1)研究对象的去中心化;

(2)认知方式的主体间性;

(3)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本文还用语料详尽分析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基本出发点,用认知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考察语言的社会属性。本文认为,认知主体间互动时形成的社会性和主体间性在语言认知中占有核心地位,并且论述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核心任务是为包括网络语言在内的所有言语从认知和社会的视角提供解释。当然,与后现代思潮相比,认知社会语言学才刚刚起步,为更快、更好地从后现代思潮中汲取营养,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学人们共同努力以推动认知社会语言学健康茁壮地成长,为我国乃至全球语言研究事业尽责尽力,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哲学的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37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