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论文【精选3篇】

发布时间:

现如今,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3篇《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一

摘要

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酒的文化的源头、酿酒原料、酒文化和饮酒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来分析和比较中西方酒文化差异。本文不同于其他的调研,我主要着重于通过学习英语而了解酒文化的重要性。本文第一部分是引言,接下来两部分是对比中西酒文化,第四部分是关于酒的创新技术,最后结束在一段总结中。通过这个论文,新鲜的着重点和方法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不一样的文化观点。酒文化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和文化沉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酒文化也是一样。通过这一对比,从而进一步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特别是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

国家,西方,酒文化,比较

1. 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关键,是落叶归根的根源。文化的差异导致中外风俗习惯的不同,引起中外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酒的历史漫长,随之形成的酒文化也就源远流长。酒就象血液一样,在每个民族文化里流淌。然而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酒文化亦显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中国文化中,酒都是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亲朋聚会,浅尝小酌可以营造气氛、增进感情。《圣经》记载道,耶稣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下把葡萄酒分给门徒,并告诉他们,葡萄酒是自己的血,让人们记住他是为了替人们赎罪而死的。在西方人眼中,酒是特殊的艺术品,拥有魅力和生命。面对这个充满魅力和生命的神圣艺术品,西方人自然会热爱它、饮用它,并且用心去欣赏和玩味。可以说,古今中外,酒已经渗透到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饮食、养生等各方面在内的社会生活中。由此可见,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物质而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酒文化。酒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与文化一样,由于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模式等的不同,在中西方呈现出其风格迥异的民族特性。

2、中西酒文化的共同点

2.1美好的历史渊源

尽管中国和西方的国家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但我们不能忽略这其中的相同点。中国和西方国家在酒的起源方面都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中国,酒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在龙山文化时期(约5000年)就出现了,一些人都认为杜康用引进的新酿酒技术,是就占据了4000多年的历史。当然,也有些人为仪狄是酿酒第一人。但不管怎样,对于酿酒的历史,我们都是有着很清楚详细的记录。在西方,尽管他们没有太多详细的记录着关于酒的历史,但关于酒的起源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流传下来。古埃及认为酒是由死者的庇护神奥里西斯发明 的,希腊人则认为酒是由狄奥尼索斯带到人间来的。在这些传说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酒神造酒”说。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神,相传是众神之父宙斯与底比斯公主塞密莉所生。天后赫拉出于嫉妒烧死塞密莉。宙斯把狄奥尼索斯救出缝在他的大腿里,使他获得第二次诞生。后由女神伊诺及山林仙女们抚养长大,流浪于小亚细亚色雷斯和希腊,到处传授种植葡萄和酿酒的技巧。

2.2酒所象征的精神

酒是一种艺术,它以其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类文化的每一个方面。它在世界文化中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酒的精神无处不在,并且深深影响着文学人士在各方面的造诣,是自由,艺术和美丽相结合。毫无疑问,酒在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酒与大对数中国文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也是普通国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古代帝王的宴会也离不开酒作为招待,各种各类的酒也成为祭祀物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当然,中国很多知名的诗人或艺术家都会在酒后创造出很多杰作。例如:唐代诗人李白,他很是爱饮酒,并因此写出很多不朽的诗。早期的作家都爱好饮酒,认为饮酒是消磨时间的雅致方法。除此之外,品酒也是饮酒的一部分。人们发明多种游戏来进行一系列的饮酒活动,包括历史知识,文学,音乐和诗歌。在古代打战前,将军会用酒和肉来宴请自己的士兵。如果赢得了战役,会被奖赏上等好酒。如果有战士战死沙场,同僚会把酒洒在那一片土地上,以此作为祭奠。最后,思想意识形态上流传下来的相似之处催生出浪漫主义,并发展为主流思想。在西方,神人用神酒来对抗着文明世界。他厌恶文明世界的产物,在他看来,文明世界里的人都渴望与沉醉在肉体和精神里。美国西部的人认为,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包括沉醉。谨慎与热情的冲突贯穿于西方的历史,正如美国人对于酒的敬仰。西方浪漫主义哲学也由此产生。在美国东部,酒文化对浪漫主义产生很大的影响,尽管浪漫主义没有太多理论上的哲学立据,但是他们主张要随时保持现实的态度。

3、中西酒文化的不同点

3.1中国酒文化

3.1.1祭祀与酒

由于酒是一种特殊的饮料,它能使人兴奋,使人麻醉,饮酒就成为有别于其他饮食行为的特殊行为。饮酒行为必然受到政治、经济、习俗、道德等特定条件的制约,并表现出人类精神活动的特点,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因此,酒文化现象往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映。酒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如农业发展在酒文化演进中的基础作用、科技进步对酿酒工艺的促进、手工业发展对酒具质地和形成的制约、自然地理条件对酿酒业的微妙作用等等,都反映出酒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并与它们相互交融。

人类对神的信仰,也显示了对神灵所代表的自然力的崇拜。祭祀,是人们向神祗祈福求做的重大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祭祀的政治意义日益加强,帝王的祭祀仪式作为朝廷大典。成为国家重要政治活动。不论是郊祀,还是宗庙里德祭祀,都是王朝的的大事,礼仪十分隆重。酒在祭祀活动中,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酒以成礼,因此,凡是祭祀,除要供献牛羊等牲畜及五谷瓜果外,还要敬献酒鬯。

而饮酒之风的盛行,刺激了酿酒业的发展,但若饮酒漫无节制,则不仅有害于饮酒者一己之身,而且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古人对此早有认识,因此禁酒的历史与造酒和饮酒的历史一样悠久。历代王朝禁酒,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以国君为代表的统治集团,因纵酒可能会导致统治腐败,君臣之间会因酒失礼,大臣之间会因酒失和,从而危及政权的巩固,也害怕庶民百姓酗酒滋事,引发争讼殴斗,不利于社会安定,影响统治秩序。二是古代农迁业生产常因频繁的天灾人祸而遭致破坏,粮食骤然减产是常有的事,而酿酒要消耗大量的粮食,特别是遇到饥荒之年,政局不稳,若把粮食消费于造酒,就会加剧政局的不稳定。三是为了防止百姓造酒卖酒获取厚利,而由官府专卖,保以使国家垄断造酒的利润。我国历史上的魏晋时代,是个既动荡不安又自由潇洒的时代。与人一般不同的是,魏晋文人中不少人则是以畅饮,豪饮以至狂饮,酗酒,从狂饮,酗酒直至将命搭上。

3.1.2酒器和酒的种类

中国酒文化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中国酒品种的形成和发展。按照经营上的习惯,中国的酒分为黄酒、白酒、果酒、露酒啤酒和葡萄酒六大类。其中每一大类又可以根据产地、原料、工艺特点、酒色、酒味、酒曲等区分为更多的种类。例如,白酒可以根据香型区出五种∶酱香型、清香型、浓香型、米香型、其他香型。而且,同一香型的酒,由于产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工艺操作细节的不同、其香气和风味会各有特色。中国的酒文化渊远流长,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因为在中国的诸多酒种中,她历史悠久、工艺成熟、至今为止仍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蒸馏酒。中华文明产生在黄河流域,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很早成为农业大国。中国五谷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粮食在满足了人们食用的功能,还有剩余,这为粮食酿酒奠定了基础。 而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三面环海,境内遍布群山和岛屿,土壤相对贫瘠,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谷类作物产量低,仅能满足食用,很难有富余的用来酿酒。而更喜欢沙砾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对地中海式气候的适应性而在希腊广泛种植,葡萄酒满足了西方人对酒类的需求。

中国人历来就十分重视酒器的使用,“就其用途而言,可分为贮酒器、盛酒器、卖酒器和饮酒器四大类”。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人们所用来饮酒的器具主要是一些天然的材料,并非特制而成,比如兽角、葫芦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及酿酒业的逐步发展,酒器的材料和种类也繁多起来,像陶制酒器、青铜制酒器、漆制酒器、玉制酒器以及后来的金银酒器、玻璃酒器和不锈钢酒器等等,每一种酒器都有其不同的类型,比如青铜制酒器中就有尊、壶、皿、鉴、瓿等。有些酒器甚至是不同的动物形状,像羊、虎、牛、兔等;也有些酒器上绘有人物、山水、故事等,其种类繁多,造型各异。让人眼花缭乱。当然,这些形状各异、色彩缤纷的酒器使人们在饮酒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

3.1.3中国的特色酒

说道中国的特色酒,就必定会联想到青稞酒,因为青稞酒是藏族的男女老少都喜欢饮用的一种传统饮料。在藏语中,婚礼就叫“喝青稞酒”,这同汉族人管婚礼叫“吃喜酒”意义是相似的。

一般人到藏民家去作客,热情的主人都会在你一进门就递上一满杯青稞酒,让客人先喝上一口,随即再添满,再喝一口,连续添三次,最后要满杯喝完。藏族将此称为“三口一杯”。客人完成这“三口一杯”。主人会非常高兴。客人不喝,那是不礼貌的,主人会以为小看他们。假如客人确实是因为不会喝酒而没有喝成这“三口一杯”,就可用无名指蘸点酒,将酒弹向右上方三下,主人仍会高兴地接受。“三口一杯”后,客人就可随意。与主人告别时,按藏族习俗,还得干上一满杯青稞酒。

据记载,青稞酒的酿制技术,还是唐朝时文成公主进藏带去的。青稞(一种高原生长的麦子)煮熟后,拌入酒曲,装入陶罐或木桶中,封严发酵,几天后加入水,再放一两天后就可饮用。青稞酒酒精含量约10度,属低度酒,颜色清淡,味道酸中带甜,人称“西藏啤酒”。

3.2西方酒文化

3.2.1酒的种类和酒器

纵观各类酒品不难发现,东方以酿造米酒为主,而西方则以啤酒和葡萄酒为主。在西方文明的起源中,主要的农作物是麦类,众多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远古时代,巴比伦人就已用小麦制成啤酒,远古埃及人也有如何酿造啤酒的记载。在西方国家葡萄的产量和品质都首屈一指。在这样的条件下,西方的人们可以大量地用葡萄酿制并享用葡萄酒,所以古代西方盛行“啤酒和葡萄酒文化”。

西方的酒器虽然没有中国这么丰富,但也有其特色,而且,西方人讲究在不同的场合,饮用不同的酒,要选用不同的洒杯,像葡萄酒杯、白酒杯、白兰地酒杯及香槟酒杯等。此外,西方酒杯的制作讲究轻薄透明,因此其酒器多为玻璃和水晶制品,以便于欣赏酒的色泽,进而判断出酒的档次高低。西方人喝酒时习惯玩弄酒杯,让酒在杯中回旋,因此,西方酒杯的外形大都是窄口宽肚,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轻巧实用,在保留酒香的同时还避免酒的溢出。 由此可见,中国的酒器形象、优美;西方的酒器轻巧、方便,虽然差别比较明显,但各有其文化特色。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的酒器已经少见,西方的酒器开始在中国受到欢迎,这也是我们提倡的文化融合的一种体现。

3.2.2西方的酒吧文化

Bar多指美式的具有一定主题元素的酒吧,如体育吧。而Pub和tavern多指英式的以酒为主的酒吧。它最早起源于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最初,在美国西部,牛仔和强盗们很喜欢聚在小酒馆里喝酒。由于他们都是骑马而来,所以酒馆老板就在馆子门前设了一根横木,用来拴马。后来,汽车取代了马车,骑马的人逐渐减少,这些横木也多被拆除。有一位酒馆老板不愿意扔掉这根已成为酒馆象征的横木,便把它拆下来放在柜台下面,没想到却成了顾客们垫腚的好地方们,受到顾客的喜爱了。

据说,当时美国中西部的人骑马出行时,路过街边的小店,就把马拴在门口的一根椐木上,进去喝一杯酒顺便休息一下,然后继续上路。这样的小店就被称之为BAR。它们为城市中辛苦工作一天的人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和朋友聚会的场所。在这种酒吧中最重要的就是电视机,经常播放新闻节目、电视连续剧以及像棒球和足球这类体育节目。许多酒吧会放置一台大荧幕的电视机,用他们招揽顾客。它是一种大众闲暇消费的活动空间,也是一种欣欣向荣的文化新景观,更是泡吧者释放压力的港湾。

酒吧是一个自由的地方,西方人喜欢一群人边喝酒边高谈阔论,一边喝着,一边聊着,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自由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他们相互尊重彼此的看法。酒吧文化实质上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酒吧就是其文化表现力的标准模式,它属于一种新型的娱乐文化。欧洲人说:要找人,不在办公室或家里,到酒吧去;不在酒吧,肯定在去酒吧的路上。这句话听起来夸张了点,但确实体现出酒吧在西方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西方绝大部分人都把酒吧当成社交、娱乐和饮食的场所。西方人的交往联系,往往是在酒吧里进行的,而不像中国人喜欢把朋友带到自己的家里。西方人士的许多重要的聚会,如生日聚会、结婚纪念聚会等都是在酒吧举行。在英国,在以冷漠著称于世的英国社会里,酒吧文化的形成被看作是为了促进社会交往。因为,人们在排队的时候,可以和身边同样等待买酒的人交谈。而想要了解英国生活和文化核心,酒吧是必不可少的。所有的邻里交往、朋友相聚基本上都是在酒吧中进行的,在酒吧喝啤酒也是溶入社会的一个简单易行的方式,平常克制保守的英国人在酒吧里表现另一个张扬,并且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美国酒吧是用餐或者和朋友们喝一杯的好地方。他们通常会提供一份包罗了汉堡、牛排、沙拉和各种小吃的内容全面的菜单。许多酒吧还会以提供各种进口的葡萄酒、啤酒以及装在附带龙头的酒桶里的地方啤酒等广泛选择为特色。在白天,如果电视里正在播放一场体育比赛的总决赛,酒吧里会十分吵闹。在晚间,酒吧会播放生动的音乐,可以跳舞或者只是作为背景音乐。

4、中西酒的创新

4.1酒器

伴随着酿酒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酒器也有陶器、青铜器、木器,发展到金银器、瓷器、种类日益丰富,技术不断进步,成为我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铸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酒器,其用途也逐步摆脱作为礼器的雍容华贵,而向较为实用的日常生活用具的方向发展。及至现代,除了陶瓷酒具外,还有玻璃、金属、塑料等质地的酒器,具有贮酒、盛酒、温酒、饮酒等不同用途,不仅造型上风格多样,大小型号上也是千差万别,以满足人们饮酒的需要。

我国酒器的发展演变,不仅反映出我国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历程,也反映出我国酿酒业的进步和饮酒习惯额的演变。酒器本身,又把雕塑、工艺、美术集于一体,达到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因而一些酒器成为超绝的工艺精品和罕世的艺术瑰宝,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园中,闪烁着特有的光彩。正如好马要配以好鞍,才能体现一匹坐骑的完美一样。自古以来,人们饮酒时都喜欢用上好的酒具。在他们看来只有好的酒具才能配得上这人间的琼浆玉液。也许在每个人的心里,追求完美才是最真实的感觉,所以才会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千古名句。

在中国封建社会,上好的酒具不但是财富的象征,更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那些上好的古代酒具,几乎都是那个时代的有钱人和王公将相所使用的。明代,瓷制品的生产技术持续发展,所以这时的酒器便以青花,斗彩,祭红最具特色。而到了清代,在瓷器酒器中具有清代特色的,如珐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瓷都十分著名。从明清时期到新中国成立,锡制酒器在民间被广为使用,这种锡制的酒具主要是用作温酒的器具。酒具的发展演变史,也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缩影,纵观酒具的发展演变,便可看到中国酒文化在其中的点点渗透。

酒器的选择,让饮者对酒充分享受。选择让香气汇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脚杯、让酒充分舒展的滗酒器、乃至为葡萄酒温度而专门设计的温度计,无不表现出西方人对酒的尊轻,他们的饮酒礼仪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4.2酿酒技术

酒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中西方酒文化差别在物质层面下的表现:在酒的用料与品类下,中国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用粮食酿造的粮食酒,西方则是用葡萄酿的葡萄酒;在酿造工艺下,中国讲究料、水、曲三者统一,采用固态、复式发酵法,西方以料为核心,采用液态、单式发酵法。

法国葡萄公厂区蒙彼利埃和波尔多,为了改进红葡萄酒质量,采用了一个新设备,在葡萄破碎前进行全部热处理的新方法。这一工艺有三个优点葡萄经过热处理,可浸出葡萄皮上的色素和香气葡萄通过热处理,可破坏多酚氧化酶葡萄通过热处理,可去掉葡萄上的尘土和一部分果胶。但通过热处理的葡萄必须立刻冷却,进行发酵。在正常的年景,这个葡萄热处理方法可明显地改进葡萄酒的质量和色泽。

4.3品酒

饮酒要观色、闻香、品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品饮顺序,从较淡的酒到浓郁的酒。

在一般情况下,无论什么酒,其酒的香气与酒液都是融合的,所以喝起来会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如果把酒液直接暴露在空气当中,过一些时候,酒的香气就会有所散失,这时留下来的酒液便会让人感觉寡味难饮。由此看来,尽管饮者对酒的口味会有不同的感觉与选择,但一些鉴别好酒的基本标准,大体上应该是一致的。

一般来说,鉴别酒的好坏。主要是从酒的色,香,味三大指标来加以评定。

葡萄酒,不但在全球流传较广,也是果酒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不同品种的葡萄酒其风格也各不相同。白葡萄酒的颜色虽然一般说来近似于无色,但由于果肉原料的颜色差别,也使得白葡萄酒在颜色上具有浅黄,麦秆黄,浅黄略带微绿,金黄等不同的颜色差别。由此说来,深黄和褐黄颜色的葡萄酒并非优良的白葡萄酒。那么同样道理,由于葡萄酒品种的关系,红葡萄酒的颜色也分为自然地深宝石红,宝石红,石榴红,洋葱皮红,紫红等不同的颜色,而其中酒色清新润泽的一定是上品,除此之外,干白葡萄酒以酒液澄清透明为佳,干红葡萄酒则以色泽红亮为上,说到葡萄酒的口味,应该是洁净舒顺,和谐完整而爽口清快的。白葡萄酒清新纯柔;而甜葡萄酒还应该兼备甘甜,柔软和滋润等特点以及酸甜适口的风味;干白葡萄酒酸味突出而甜味不显;半干葡萄酒则必然略带甜味;干白葡萄酒入口新鲜柔和且清淡爽口,既有水果的清香又有陈酒的醇香;干红葡萄酒,则酒味浓而不烈,醇和协调,不涩不燥,且无刺舌之邪味,富有浓郁的酒香。

一杯好的酒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生活态度---乐于分享并努力追求丰富的生活,这无疑是最令人向往的人生体验,对奢华的孜孜追求,会使那些能够切实感受并分享它的人们,或为它所表达的意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名酒在给予我们味觉、视觉、嗅觉诸多美好感受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奢华最为强烈的直观体验,一次完美的奢华体验。往往会将人们的生活浓缩成一份美好的记忆。而人们将用那些体验奢华的片段来纪念和珍藏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光,这也将成为岁月巅峰的铭记而被留在历史中。

5、结语

酒是上帝给与的一份最美好的礼物。

在中国,酒常常被当做一种工具。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人们更多的依靠饮酒而追求酒之外的东西。青梅煮酒是为了论证谁是英雄;杯莫停的将进酒,为的是与尔同消万古愁;竹林里狂歌的七贤,为的是借酒避难。酒在中国人眼里更多的是当作一种交际的工具,更在意饮用他后带来的美妙作用。 而在西方,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当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际的功能,但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如何尽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

酒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一种文化。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聚会中酒是必需品,中西方对于这种必需品有其不同的解读。以往的差别性探究主要倾向于酒文化的物质层面以及与古代诗歌、古代政治、酒令和饮酒礼仪的不同进行讨论。而分析和比较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酒文化背后所隐藏的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民族意义,有助于人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更好地为英汉国家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终更有利于整个世界人民的和谐和发展。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二

【摘要】文献的翻译本身就是将中西文化进行互通,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而受到不同文化、不同流派以及不同的背景影响,作者在进行翻译时无疑会受到这种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会侧面的反映在文字中。对于西方著作来说,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西方文化印记,然后是西方价值观的体现,也是西方背景下的产物,那么国内在进行文献翻译时就必须要充分的了解西方文化,正视这种文化差异,并且能够将二者进行平衡,以此来翻译出精良的作品。笔者根据相关文献,从中西文化的差异的影响为切入点,对其与文献翻译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文献翻译;影响作用

对于文献翻译来说,是将一种文化,一种语言用其他的文化、其他的语言进行转化的过程,所翻译的文献也是中西文化合流的产物。在进行文献翻译时,由于他国与本国文化、历史、背景以及风俗民情的差异,往往会让作品产生别样的印记,这种印记是文化差异的标志,翻译者只有充分的了解了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化、历史、背景等相关的差异有着综合的了解,才能够进行精确地翻译,才能让翻译更加的精良,让翻译作品更加贴合原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情所愿。只有将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才能让文献的翻译更加贴合我国的文化,让本国人民更好的了解这些文献论著,真正的实现文化交流,真正的将翻译的作用发挥出来。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文献翻译的影响作用

1、风俗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所诞生的土壤不同,所成长的背景不同,那么所催生出来的风俗文化也有着极大的差异。这些风俗文化体现在了西方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例如中国人讲究红红火火,喜爱红色,因为红色寓意好,意味着幸运,因此,在一些中国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大量描写红色的片段,以此来渲染喜庆的氛围。但是,红色在西方却并没有这样的含义,red为红色直译,除了表达颜色外,其往往表达的意思都与中国文化中的喜庆吉祥相差甚远。例如seered在西方文化中所代表的一个人在极端生气的情况下所反映出来的愤怒情绪,是指大发雷霆。正是由于风俗文化的不同,因此,在翻译上同样的字眼也有着不同的意味,有着不同的象征,这正是由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

2、价值观差异的影响。中国人讲究的是集体,骨子里追求的是群体性,然后似乎生来就是要结群而行,崇尚的是群体文化。但是,我们反观西方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往往所体现的是个人主义,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他们认为个人利益是排在首位的,而且更加注重精神和人身的自由,不愿意受到束缚。这一差异可以在众多的文学著作中看到,西方价值观指导下催生出的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而中国的文化价值影响下催生的是集体主义,是牺牲个人而成全集体。

3、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带来的影响。中国向来是礼仪大国,也是文化大国,在历史长河中诞生了丰富的文化类型。中西文化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作品中所反应的也各不相同,在翻译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莎士比亚的名句,我们直译过来就是: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你说你爱太阳,但当它当空时你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你说你爱风,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你说你也爱我而我却为此烦忧。但是我们发现,这种直译过来的版本缺乏美感,也并不能真正的表达莎士比亚的情感,因此,诞生了更加符合中国文化的版本,你说烟雨微芒,然后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当然,还有诗经版本的翻译,子言慕雨,启伞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子言喜风,阖户离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这两个版本很明显更富深意,也更加的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将莎士比亚用更加符合中国文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这正是双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二、中西文化差异下提高文献翻译水平的策略

1、直译和意译结合。对于文献翻译来说,要想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找到平衡点,让作品更加精炼,也更加贴近原著的所思所想,就必须要将直译与意译结合起来。虽然,然后文献翻译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直译,直译能够将内容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却过于注重形式,忽略了语言美感和语言形式。意译则是在了解了原文的内容后,用更加贴近原文作者文峰和意境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和翻译,当然,二者在进行文献翻译时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因此,翻译者在进行作品的翻译时,需要根据先理解原文,读懂作者的思想情感,对内容和精神进行领悟,然后在选择适合的手法来进行翻译。就如同我上文所举的例子,莎士比亚的句子,如果是第一种翻译的话就太缺乏美感了,也不能够将莎士比亚内心的情感,那种期望又彷徨,彷徨又恐惧的心理表达出来,而第二种翻译“烟雨微芒,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这一番话,或者是后面的子言慕雨,启伞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子言喜风,阖户离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这一翻译,都用的更加优美,更加贴合中方文化的手法来进行翻译,这种更具意境的翻译将莎士比亚的作品用更加完美,更能表达情感的方式进行了翻译。选择合适的翻译模式,利用更加贴近原著情感的翻译手法进行翻译,才能够翻译出更好的作品,然后才能够让作品更加的精良,更加的专业。

2、对比译文和原文的语言风格。在进行文献的翻译时,作者必须要将整个文献通读并理解,在翻译时务必要做到文风一致,格调相同,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贴近原著本身。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时不仅需要理解文献句子表面的意思,还需要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内里情感,表达文章所要诉说的情怀和思想,通过揣摩作者的所思所想,通过联系上下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分析文献的行文风格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手法,来进行文献的翻译,不仅要将文献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还需要精确的掌握文献的文风和美感,精确到表现出作者的内心情感,也只有对作品、作者和中西文化进行分析对比,才能够保证作品的美感,让作者的内心在翻译作品中得到完美的呈现。文献的翻译,需要正视中西文化差异,需要在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下、结合下来抓住文献的特征,让翻译更加的贴近现实,让翻译更加的真实精确,也更加的具有美感。

3、正视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所积累的带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不同的国家在文化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差异,而在不同国家的文献进行互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正视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比如对于“老”这一字,在中国就是指对长辈的一种尊称,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但是在英语中的“old”这一词,却代表了不止是长辈尊称的意思,它也可以代表是一种落后,一种落伍。所以说,在进行文献翻译时,就必须对这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结合当地文化以及文章内容进行引申翻译,这样才能精准的表达出原文所想要表达的真正内容。

三、结语

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催生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让文献翻译在这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受到影响,中西文化的缩影都体现在了文字之间。为了更好的进行文献的翻译,让翻译作品更加的贴近作者所思所想,所情所愿,就必须要正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差异中去寻找平衡,选择合适的手法来进行文献翻译,以此来催生出精良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卢华。中西文化差异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作品翻译[J]。校园英语,2016,(15):31.

[2]于海利。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下《道德经》两英译本对比研究[D]。湖北大学,2014.

[3]白欣。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糖衣翻译[D]。西南交通大学,2013.

[4]宋剑祥,王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宣翻译面临的挑战[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94-99.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三

摘要:在时代发展及历史推移的背景下,许多音乐作品被保留下来,这对于艺术界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本课题笔者在分析中西文化差异与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基于小提琴中的中华民族风格进行了探究,希望以此从中西文化视角中能够对小提琴作品演奏的风格有更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小提琴作品

在我国,音乐传统是非常悠久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了浓厚的民族音乐[1]。同时,在时代发展及历史推移的背景下,许多音乐作品被保留下来,其中小提琴音乐作品便是国家保留下来的音乐遗产。在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具备极为丰富的内涵及宝贵的价值。为了能够对我国小提琴作品演奏的民族风格进行深刻的了解,本课题笔者重点从中西文化视角对小提琴作品演奏风格进行了对比及理解。

一、中西文化差异与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质分析

在时代发展及变革的背景下,音乐归分为两类:其一为上流社会的音乐,比如宗教音乐与宫廷音乐等。其二为劳苦大众音乐,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小提琴民间音乐。小提琴音乐步入发展阶段,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习惯紧密相关。通过音乐,可以辨识出民众中的真实生活以及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本质。对于小提琴音乐,主要反映的是民间劳苦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一度表明:人、天地及自然均是由“气”构成的,世间万物与人类社会各安其所。由此一来,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便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个坚持中立,一个具备竞争意识。对于中国音乐,一直追求的是共性与和谐,通常不存在对立面及矛盾冲突。在对自然进行描绘中,均是多段线结构基于速度、色彩及力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而传达出渐变与圆滑的过程。从中传达了中国文化长期以来所追求的和谐安定。

中国文化注重意境,同时中国在审美方面对音乐文化的意境也极为注重。例如:在对事物进行描绘过程中,中国侧重于神似,所讲究的是美的内涵。中国多数山水画均使用虚实结合法及空白法等描绘手段将作品完成。对于中国音乐是追求的是气韵生动、虚实相生[2]。

基于音乐作品完成过程中,西方文化及音乐均重视结构的严谨性及创作的原则性。以音乐旋律、和声及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推进音乐的发展运行。基于音乐创作及演奏过程中,西方人均对效率十分注重,常常直接奔入主题,最为突出的是乐思通常处于音乐伊始,这一特质与中国音乐风格存在极大的反差,这是由于中国音乐的重要部分往往处于音乐作品的末尾。这便是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最大的不同之处,也体现出了中国音乐创作自由的特点。

在中国,从古代到现代均讲求一个“情”字,对感性思维尤为重视,主要表现了一种横向的思维模式。而西方人在音乐的思维创作及表达中,则侧重于个性,重视科学及理性的探索,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竖向的思维模式。中国音乐更加重视旋律,轻和声,与西方音乐的旋律形成了极大的差异。

二、基于小提琴演奏中的中华民族风格分析

中国小提琴音乐演奏过程中传达出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具有代表性的如:小提琴独奏曲《新路难》。此首小提琴独奏曲以不同的演奏特质流露对人们对社会荣辱等多方面的描述,传达出对当时人们真实生活的具体描述。基于中国小提琴音乐传承当中,许多均传达出了对国家及社会的热爱,进一步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及积极向上的追求。

基于表面,中国小提琴音乐像是浅显无异,实质则保留了中国最美的音乐及爱国主义情怀等。同时,也表明中国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及追求,流露出中国人民一颗美好且善良的心灵。

中国小提琴音乐演奏中所传达出来最为突出的音乐美便是“天人合一”[3]。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便是“伯牙子期遇知音”的故事。天人合一的境界,有时便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音乐中仿佛可以看到一幅美丽动人的自然画卷,时而像无边无际的大海,时而像策马奔腾的草原,时而像清澈见底的溪流,时而像银装素裹的大雪冬天……这些画面均能够通过音乐传达。在中国小提琴音乐演奏中,往往能够表现出这样的“天人合一”的音乐美感。

对于小提琴音乐作品在演奏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技术:一方面是指法。在指法便是手指摆列方式与手指间相互交替、变更的重要标准,好的指法能够起到控制小提琴音准的`重要作用。西方是七声音阶,中国是五声音阶,中国比西方音乐少的两个音阶其一是F,其二是B。另一方面是滑音。利用滑音进行演奏,进而形成一定的音腔音势,这样便能够使小提琴演奏的表达效果得到有效强化。另外,还包括装饰音。指的是基于表达中,作曲家所传达出来的一种即兴的表现,通过装饰音的表达使整个乐曲更富有生命力,例如《梁祝》与《夏夜》等乐曲,装饰音基于不同的位置及速度,所传达出来的韵味便有所不同。

三、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中国小提琴作品在演奏过程中,具备非常深刻的民族风格及特质。结合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小提琴作品演奏进行分析,更能明确中国小提琴作品演奏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小提琴作品演奏而言,需要充分掌握民族特征,这样才能使中国小提琴作品的特质及优势长期保持下去,进一步为中国小提琴作品演奏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慧敏。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02)。

[2]王博。浅谈小提琴作品新时期的演奏风格[J]。华章,2012,(18)。

[3]庞振国。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西洋器乐的又一次完美结合--当代作曲家张难之小提琴作品《哈尼情歌》探析[J]。音乐创作,2011,(05)。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中西文化差异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0 3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