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论文【精选10篇】

发布时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10篇《科技的论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科技小论文范文一则 篇一

科学其实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遥不可及。其实科学他就在我们身边。

。在去年暑假我和外婆在家谈童年趣事,我和外婆的手碰到了突然‘‘啪’’的一声不知是什么东西打在身上挺疼的。我是一个十分喜欢问问题的一个人,就向外婆问那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那个东西

外婆细心的为我一一解答,原来那是静电,在下天,天气炎热我们的皮肤很干燥所以一起就会产生静电。可是我还是有一点不明白什么意识。于是我自己就做了一个实验,我准备了一张纸,尺子绸布,和一些小碎片,先在太阳下用尺子摩擦绸布,过了一两分钟,就把小碎片放在上面摩擦,然后见证奇迹的时刻到啦。把纸放在桌子上,尺子开始下降纸像被什么东西吸住了一样。随着尺子移动。哇正是神奇啊。

这个实验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科学真是神奇啊。

关于科技的论文 篇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更多的被人们应用于生活之中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媒体技术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模式,让教育不再局限于黑白的板书和死板的工具,而是有了更为现代化的方式,方便了学生们的学习和老师的教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本文主要讨论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的功能特点。关键词,多媒体中央控制,单片机设计应用,现代教育。多媒体在现在社会上应用广泛,它更强大的作用是在于教育技术方面的创新和开发,不仅是限了我们生活的现代化。也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的组成。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是由用户操作界面,设备中央控制设备,通信网络三大部分组成的用户操作界面设备。

主要应用式触摸屏技术分为单向屏和双面屏两种。单向平只能够发出新一号没有信号的反馈,而双向平台是可以接收信号的',反馈具有输出功能。中央控制系统是指对声,光电等各种设备进行集中控制的设备,它多应用于多媒体教室,多功能会议厅的用户可以按钮式控制面板,计算机显示器的设备,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中央控制系统软件控制投影机,电动屏幕或者是展示台等设备。通信网络是指运用多个计算机网络传输,交换和终端组成的遍布全球的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交流。

多媒体的远程教学就是最好的体现,利用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的功能特点,实现远程教学。多媒体显示功能的控制。媒体显示功能的控制主要是指对多媒体显示设备的各种功能的控制,比如说开机,关机,对视频图像的切换等等,并且能够实现自动关联动作。在刚关闭系统的时候,自动将设备关闭或者是通过强电继电器,控制各类电动设备,比如说屏幕的上升,下降等等,总之就是通过多媒体实现对现实功能各部门的控制和其关联动作的实现。音视频系统的控制,媒体音视频的系统控制主要是通过主机后的串口。

关于科技的论文 篇三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农民日报》两个特殊时期的农业科技新闻报道进行分类统计,通过这两个不同时期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设置、报道量、报道形式等的变化来比较分析《农民日报》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变迁和存在的问题等,以探明今后报纸媒介农业科技新闻的采写与有效传播的新途径。

关键词:农业科技新闻报道对比研究

一、《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报道涉及的信息种类

科技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关科学技术的事实的报道,具体地说,它报道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方针政策,新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技成就,已有的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情况,科学工作者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反映等等。①本文根据张占山主编的《农业实用新技术》②和牛盾主编的《1978-20xx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汇编》③中关于农业科技的分类,以及《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涉及的内容及农业行业的特点将该报的农业科技新闻进行分类,即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将科技新闻报道大致分为以下10个类别:品种资源与育种、土壤肥料、栽培管理、贮藏加工、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农用新技术、高科技、科技人物及其他。

二、《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报道量对比分析

1.各类科技新闻报道量均有大幅度增长

研究发现,两时期的科技新闻报道量有较大悬殊。1980.6-1981.5期间科技新闻的年报道总量只有621条,而20xx年的科技新闻有2387条,超出前者1766条,增长了284%。除水产养殖技术外,其余类别的科技新闻年报道总量均有大幅度增长。

2.不同时期科技新闻侧重点相同

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新农村建设时期,栽培管理、畜牧兽医、品种资源与育种三类科技新闻均是这两个时期的报道重点,报道总量均排在前三位,而且相互间的排序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三、从报道比例看科技新闻的内容设置

统计显示,栽培管理、畜牧兽医、品种资源与育种三类科技新闻的报道量排序虽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是它们的比例关系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三者趋向于均衡。土壤肥料、贮藏加工、高科技等三类科技新闻在这两个时期的报道比例改变甚微,而新农村建设时期加大了新的。实用技术、科技人物等的传播力度。

1.新品种的报道力度加强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加大了新品种推介的报道比例。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新品种的报道仅有15条,占品种资源与育种类科技新闻年报道量的15.3%;而20xx年有228条,是前者的15.2倍,所占比例也上升到了46.34%。这足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在宣传新品种的报道力度加大,对推动品种改良所起的作用。

统计还发现,改革开放初期的15条新品种报道中,涉及的农作物只有小麦、水稻、大豆、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而新农村建设时期报道的新品种种类不仅增加了,而且报道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科学施肥成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报道热点

近年来,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不堪重负,而一些专家却指出,我国传统化肥施用利用率仅35%左右,农民买化肥的钱多半是白花了。针对这一情况,全国上下开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以降低农民的投资成本。测土配方施肥虽然科学,但普及率还不够高,许多农民依然采用传统的施肥方式。为推动测土配方施肥的普及,唤醒农民朋友们科学施肥的意识,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对测土配方施肥予以了大量的报道;在147条土壤肥料类科技新闻中,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新闻就有78条,占该类新闻的53.06%。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向农民朋友们介绍新化肥,教农民如何施肥,如何改善土壤等。新农村建设时期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虽然还有,但报道量已大大减少。

四、从报道比例看科技新闻的内容设置

统计显示,栽培管理、畜牧兽医、品种资源与育种三类科技新闻的报道量排序虽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是它们的比例关系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三者趋向于均衡。土壤肥料、贮藏加工、高科技等三类科技新闻在这两个时期的报道比例改变甚微,而新农村建设时期加大了新的实用技术、科技人物等的传播力度。

1.新品种的报道力度加强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加大了新品种推介的报道比例。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新品种的报道仅有15条,占品种资源与育种类科技新闻年报道量的15.3%;而20xx年有228条,是前者的15.2倍,所占比例也上升到了46.34%。这足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在宣传新品种的报道力度加大,对推动品种改良所起的作用。

统计还发现,改革开放初期的15条新品种报道中,涉及的农作物只有小麦、水稻、大豆、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而新农村建设时期报道的新品种种类不仅增加了,而且报道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图3)

2.科学施肥成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报道热点

近年来,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不堪重负,而一些专家却指出,我国传统化肥施用利用率仅35%左右,农民买化肥的钱多半是白花了。针对这一情况,全国上下开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以降低农民的投资成本。测土配方施肥虽然科学,但普及率还不够高,许多农民依然采用传统的施肥方式。为推动测土配方施肥的普及,唤醒农民朋友们科学施肥的意识,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对测土配方施肥予以了大量的报道;在147条土壤肥料类科技新闻中,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新闻就有78条,占该类新闻的53.06%。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向农民朋友们介绍新化肥,教农民如何施肥,如何改善土壤等。新农村建设时期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虽然还有,但报道量已大大减少。

3、改革开放初期重粮食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报道,新农村建设时期重经济作物

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发表的197条关于栽培管理的科技新闻中粮食作物占多数,有79条,占该类新闻的40.1%;关于经济作的有65条,占32.99%;余下的53条为综合报道。新农村建设时期,情况发生了逆转,关于粮食作物栽培管理的报道只有160条,占总数的28.67%,而关于经济作物的却上升到了289条,占总数的51.79%。研究中还发现,关于蔬菜、水果的栽培管理类新闻在报道量上有着惊人的增长速度(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初期,小麦、水稻是重点报道对象;而到了新农村建设时期,蔬菜、水果成了明显的报道重点。据研究发现,新时期关于蔬菜、水果栽培管理方面的科技报道中,有较多是关于大棚、温室栽培管理技术方面的,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方面的报道比较少。

4.畜牧兽医类科技新闻出现新内容

畜牧兽医类科技新闻不仅报道量上有了很大跃进,而且内容上较前一时期丰富,出现了新的传播内容。八十年代初期,《农民日报》主要报道鸡、鸭、猪、牛、羊等禽畜的科学饲养,以及介绍一些国外的养殖技术。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除了报道以上内容外,还增加了宠物方面的报道等,以及动物疫病防治诸如禽流感等内容。在禽流感时期,几乎每期报纸都会有关于禽流感的报道,而且经常出现在报纸版面的重要位置。

5.科技人物的报道明显增多,新农村建设时期注重宣扬科学精神

比较两个时期的科技人物报道,不光报道数量上有很大差距,而且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很大的变化。创刊初期,《农民日报》关于科技人物报道普遍较少且简短,在20篇科技人物报道中,其中仅有12篇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出现,图片小,且采用的是黑白印刷。这些新闻一般只是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简短的介绍,无法将科技人物从事科学活动的事迹进行全面地传达。

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专门设立了中华农业英才风采、农村科普先锋等专栏,加强了对科技人物的新闻报道。据统计,20xx年的科技人物报道占年报道量的7.62%,而改革开放初期所占比重仅为3.22%。新时期的科技人物报道篇幅普遍较长,能详尽地报道科技人物及科学精神,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读者学习科技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科学精神的舆论导向作用。

6.沼气技术是农用新技术类新闻中的重点,新农村建设时期出现无公害技术

兴建沼气是生态家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1980年7月23日,《农民日报》新开了大办沼气专栏,对沼气的功能、沼气池的建设等基本常识进行普及。新时期,《农民日报》开设了生态家园建设版,主要报道沼气技术的普及应用情况,积极宣传这一技术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好处。

在这两个时期,沼气技术均得到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关于沼气技术的新闻报道有25条,占农用新技术科技新闻总量的50%。25年以后,关于沼气技术的报道量上升到了123条,仍占该类新闻总量的50%。作为我国农业的权威媒体,《农民日报》所作的长期宣传和报道在沼气技术的普及上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新时期,无公害生产养殖技术是农用新技术中的新秀,其报到量仅次于沼气技术,有72条之多。《农民日报》通过“无公害食品行动”专版,大量报道了全国各地无公害食品行动情况,以及向农民朋友们介绍无公害技术等。

五、《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报道表现形式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从构成元素及新闻组合层面对科技新闻报道形式进行探讨,即主要从新闻图片、版面构成等进行研究。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科技新闻的图片数量明显增多。改革开放时初期的科技新闻图片有98幅,25年后,增加到了522幅。研究发现,品种资源与育种、栽培管理、农用新技术、科技人物等科技新闻在不同时期均使用了较多的新闻图片。在图片尺寸方面,80年代初期普遍很小,平均20cm2左右,如1980年11月23日的一幅科技人物的图片大小为5.3cm×3.9cm。而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所使用的大多数图片尺寸都比较大,而且新时期的报纸有些版面采用彩色印刷的形式,更为清晰、形象生动。

八十年代初期,《农民日报》的农业科技新闻一般编排在第六版,该版设有农科试验、学科学、国外农业科技等专栏。到了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打破了只用一个专门的版面来报道科技新闻的局面,将过去的小专栏演变为现今的专版或专刊。并对农业科技新闻作进一步的分类,设立了动物保健、畜牧兽医等版面,且在版内设立了家禽门诊、饲料与营养等专栏,方便读者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六、建议

1.图片的使用应“宁缺勿滥”

图片可以使新闻更具说服力,但图片的使用应“宁缺勿滥”。建议在选择图片时,首先应考虑其是否符合新闻事实;其次再考虑艺术效果。

2.根据农民的信息需求来确定媒体的报道内容

从农民的信息需求出发,是《农民日报》稳定和扩大读者群的有效途径。时刻想着农民的需要,不断研究读者心里是涉农媒体办得出色的关键。

3.农业科技新闻分类应细化,让小专栏成为读者的阅读向导

研究发现,小专栏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八十年代初,《农民日报》设置的专栏有:时政新闻、每周农情、农村新事、大家讨论、今日世界、祖国在前进、国外农业科技、学科学等。现在的《农民日报》将曾经的小专栏扩大为专版、专刊,而且在许多版内也设有小专栏。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专栏的引导而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不仅方便而且快捷。从而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农民日报》版面设计的人性化。

4、应给农民留有说话之地,建立互动传播机制

要想确切知道受众的实际需求,唯有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如果《农民日报》能够单独开辟一个区别于一般意义的读者来信的版面或者专栏——以农业科技为探讨对象,来聆听农民朋友科技需求方面的心声,了解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科技难题,并给予回应。这样有问有答的双向互动版面更实用、更有针对性。

注释

科技新闻,/fanben/article/20050529/9260.asp,20xx-5-29

张占山:《农业实用新技术》[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牛盾:《1978-20xx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汇编》[M],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

赵红银:《选自〈农民日报〉之〈中外种业周刊〉良种良法版的图片新闻》,20xx-01-21。

科技小论文范文一则 篇四

蚂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又有谁能真正地了解蚂蚁呢?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认真查阅了一些书籍。书上说:"蚂蚁从蚁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蚂蚁。科学家曾经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试验,科学家先确定一只蚂蚁,将他沿途到达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净,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原地转圈在寻找着什么,从而得到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做了一个试验。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细小树枝,在树枝的一头放上了个诱饵_一小粒糖果。我把这个装置放在一个蚁穴附近,不一会儿,有一只蚂蚁出来探路了。我把它引上木棍后。他到达了糖果的地方,仿佛在闻一闻,嗅一嗅。我趁此机会,将木棍的中间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当这只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转右转,以及找不着回家的路。

过了一会儿,我又重复了上面的试验,蚂蚁仍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

通过这两次实验,我终于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的秘密了。原来蚂蚁是根据气味来辩别方向的,知道了蚂蚁的这一秘密后,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制作一种蚂蚁报警器呢?当妈已走到报警器附近时,报警器就能“闻”到蚂蚁的气味,然后发出鸣叫声,让我们知道蚂蚁跑到橱柜里了或其他地方。

关于科技的论文 篇五

摘要:在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水泥原材料的用量非常大,它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如何保证水泥原材料的质量是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对水泥试验检测技术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水泥;实验检测;标准稠度;细度

1水泥用料分析

1.1水泥的强度

水泥的强度是对水泥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对水泥强度等级进行划分的依据。水泥的强度是指水泥胶砂硬化试体所能承受外力破坏的能力,用MPa表示。目前,我国的水泥生产企业主要是通过将混合料与水泥熟料混合粉磨的方式进行水泥的生产,采用这种生产工艺进行水泥生产时,会使混合料的粒度较粗,其活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混合材料的掺量对水泥强度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不掺混合料的盐酸水泥,前度等级较高,ISO强度均在52.5MPa以上。

在进行土建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水泥与混合料的配比也是影响水泥强度的重要因素,水泥的强度主要受到毛细管孔隙率及胶空比。通常情况下,水泥的毛细孔隙率Pc=W/C-0.36α,胶空比x=0.68α/(0.32α+W/C),在这其中W/C表示水泥混凝土的水灰比,α表示水泥的水化程度。当混凝土被充分捣实后,其强度的变化与水灰比成反比。然而,形成水化物所需要的水量应该具有一个下限值,(W/C)min?=0.42α即是指完成水花(α=1.0)的W/C应该在0.42以上,当W/C在0.42以下时,未水化的水泥会在将体内继续长期存在,这会影响到混凝土的整体强度。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一定要将W/C控制在0.42以上。在实际工程中,保证水泥的强度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

1.2技术指标

水泥检测的主要依据是水泥的'技术指标,水泥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比重、细度、硬化时间、体积安定性及水化热等

(1)比重

水泥的比重直接影响到水泥土搅拌桩浆液的比重计算,通常情况下,水泥的比重为3.1,假设水灰比为0.42,已知水的比重为1,即可计算得出水泥的密度:总共重量÷总体积,即(1+0.42)÷(1/3.1+0.42/1)=1.91。

(2)细度

水泥的细度是指水泥颗粒的粗细程度。水泥的颗粒越细,其与水发生反应的表面积越大,水化反应的速度会更快,而且能够进行较为完全的反应,水泥硬化后的早期强度也会更高,但是其在空气中樱花收缩性较大,会提高水泥的生产成本。

(3)硬化时间

水泥的硬化时间是指水泥从加水搅拌到完全硬化所需的时间。硅酸盐水泥的初凝时间一般在45分钟以上,终凝时间一般在6.5小时以内。对水泥的硬化时间的实验检测有利于全面掌握土建工程施工材料的材质与技术要求。

(4)体积安定性

水泥的体积安定性主要体现在其硬化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上,当水泥中杂质较多时,其硬化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就会非常明显。

(5)水化热

水化热是检测水泥硬化的主要标准之一,主要是通过实验检测水泥水化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

(6)标准稠度

在土建工程中,主要通过人工的方式测试水泥的稠度,机器测试的方式一般职能用于固定的稠度标准。

2水泥的实验检测方法

2.1水泥标准稠度实验检测

(1)水泥的级配控制

在土建施工的过程中,要在进行混凝土铺筑之前进行水泥的稠度实验检测,做好拌和机的调试工作,将搅拌机内的水与料的比例做出合理的实验调整,以此来保证在进行大规模的混凝土施工时,水泥的稠度配比能够达到工程设计时的要求。在正式拌合混凝土之前,应提前将厂拌设备的各个部位调试到最佳状态。然后,按照试验配比对混凝土进行试拌,并确定最终的配比。在进行混凝土拌制时,水泥的用量一般需要超过设计值1%左右,达到6%。由于水泥粉的孔隙率较大,且摊铺和压实时间较长,在施工的过程中,其中的水分会大量流失,因此,在拌合水泥时,应适量增加2%左右的用水量,以此来保证水泥整个硬化过程含水量的充足性,确保水泥的强度。

(2)水泥含水量的控制

在进行水泥拌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控制水泥混合浆的含水量,在进行砂浆稠度测定时,将拌合均匀的水泥砂浆一次性装入圆锥筒内,至砂浆表面距筒口1cm为止,然后将筒放置与固定在支架上的圆锥体下方,并固定好,然后读出标尺显示的读数,然后松开圆锥体的固定螺丝,使其自由沉入水泥砂浆中,十秒后,读出下沉的距离,得到砂浆的稠度值。然后用两次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水泥砂浆稠度的测定结果。如果两次测量的结果之间的误差大于3cm,应重新配料进行测定。在配料加水时要考虑当前空气的湿度,如果空气的适度较大,含水量会对水泥的强度造成较大的影响。在实验检测的过程中,需要先测定空气湿度,当湿度较大时,应适当减小水泥的含水量。

(3)水泥剂量的控制

水泥剂量的实验测定对于水泥应用于工程中的整体强度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水泥剂量不足则会使水泥施工时不足,如果水泥剂量过高,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在施工之前需要对水泥剂量进行实验测定。对水泥剂量的控制可以选择水泥剂量滴定的取样实验,首先,将水泥混合料样本放入实验杯中,然后向杯中加入600ml10%的氯化铵溶剂,并将其搅拌均匀。将其放置沉淀约4min,将杯中上面部分的清液转移到300ml烧杯内,搅匀,然后盖好等待测试。用移液吸管吸取上层悬浮液10ml放入200ml的三角瓶内,然后再向三角瓶内加入50ml1.8%的氢氧化钠,此时溶液的PH值在13左右,然后向三角瓶内加入钙红指示剂,摇匀后溶液会呈现出玫瑰红色。最后用EDTA二钠标准液滴定到纯蓝色为止,记录好EDTA二钠标准液的消耗量。对水泥剂量的控制实验测定会伴随施工的整个过程,以便对整个工程的水泥剂量做出合理的控制。

2.2水泥细度检验

据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3μm~30μm颗粒对水泥的强度存在这较大的影响。进行水泥细度检验时,受限取试样80μm筛析试样25g或者45μm筛析试样10g放置于洁净的水筛中,并将喷头地面与筛网之间的距离控制在50mm左右,然后用水压为0.05MPa的喷头对其连续冲洗3min,然后烘干。烘干后的水泥细度则代表了该水泥的细度,如果不符合施工要求,则必须进行更换,以保证水泥整体的强度,确保工程的质量。

3水泥实验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

在进行水泥实验检测时,应对水泥实验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控制,以此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有效性。对检测结果进行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对检测的结果进行监控或者使用次级标准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

(2)不同实验室之间进行检测结果比对以及能力验证;

(3)对一项指标进行多次检测;

(4)对检测中保存的样品进行二次检测;

(5)对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在进行水泥实验检测时,应该结合上面的几个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将整个实验检测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发现检测过程中的问题,持续改进,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4总结

水泥作为土建工程中的主要材料之一,其强度、细度等方面都是其性能的重要内容,针对水泥所进行的实验检验对合理控制水泥的使用,确保水泥能够达到施工要求,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2]GB/T1346-20xx,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1]王家启,王光辉。水泥稳定粒料结构层实验检测与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15).

科技小论文范文一则 篇六

初中生物科技小论文之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具有两面性。而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全球人口的迅猛增长,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粮食问题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十分辣手的问题。

转基因食品:天使还是魔鬼

任何一项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都有它的两面性。核能的开发利用,在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核能同时也造出了对人类具有巨大破坏性的核武器;农药的应用对于防治农作物害虫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农作物大幅度的增产,但同时也对人畜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要满足人们的食品供应,提高食品供应质量,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目前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已取得明显的成效,转基因食品也已悄然走上人们的餐桌。 以下谈谈转基因食品的优点。

(一)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传统的育种方式需要的时间长,杂交出的品种不易控制,目的性差,其后代可能高产但不抗病,也可能抗病但不高产,也许是高产但质量差,所以必需一次一次地进行选育。而转基因技术就不同了,可以选择任何1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可得到1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

(二)传统的育种只能是水稻对水稻,玉米对玉米,进行杂交,不能水稻对玉米,水稻更不能和细菌进行杂交。而转基因技术不但可以把不同植物的基因进行组合,而且还可以把动物的基因,甚至人的基因组合到植物里去。比如:科学家看中了一种北极熊的基因,认为它有抵抗冷冻的作用,于是将其分离取出,再植入西红柿之中,培育出耐寒西红柿。

(三)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以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农业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食品的质量,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矛盾。例如:马铃薯植人天蚕素的基因后,抗清枯病、软腐病的能力大大提高,过去这两种病每年会带来近3成的减产,一种抗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的马铃薯,可使美国每年少用37万kg的杀虫剂;阿根廷播种转基因豆种后,大豆抗病和抗杂草能力大为增加,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的量减少,生产成本比原来下降了15%。到2100年世界人口将翻一番,到达130亿,而从1996年到20xx年的30年间,世界的粮食需求将增长一倍。我国的粮食问题更为严重,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13亿人口,而到20xx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届时供需差距会更巨大。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似乎正成为应对这种未来危机的选项。目前世界上已有21个国家进行了大规模转基因农作物的推广,20xx年已达到9000万公顷,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6%,而且近年来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转基因作物的全球市场价值在20xx年达到50亿美元。其中,美国是推广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全球的60%,其次是阿根廷、巴西,然后是中国。转基因作物中大豆最多,其次是玉米、棉花和油菜——目前全球的大豆中有60%以上都是转基因大豆,而同样的比例在棉花是28%,油菜是18%,玉米是14%。

(四)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有利于健康和抗疾病的食品。杜邦和孟山都公司即将推出多种可榨取有益心脏的食用油的大豆。两大公司还将联手推出味道更鲜美且更容易消化的强化大豆新品种。艾尔姆公司与其他公司合作,正在研究高含量抗癌物质的西红柿,以及可用于生产血红蛋白的玉米和大豆。此外,含疫苗的香蕉和马铃薯也正在加紧研究中;日本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可减少血清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的水稻新品种;欧洲科学家新培育出了米粒中富含维生素A和铁的转基因稻,这一成果有可能帮助降低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以稻米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缺铁性贫血和维生素A缺乏症的发病率。

(五)转基因食品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让人们一年四季都可吃到新鲜的瓜菜。同时,人们还发现转基因作物结出的果实,无论外形还是味道都别具风味。英国的科学家将一种可以破坏叶绿素变异的基因移植到草中,可以使之四季常青,除了具有绿化功能之外,还使畜牧业受益,因青草的营养比干草高,而使肉的质量提高。

(六)利用转基因技术,把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的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可培育出生长周期短、产仔多、生蛋多、泌乳量高,生产的肉类、皮毛质量与加工性能好,并具有抗病性的动物,目前已在牛、羊、猪、鸡、鱼等家养动物中取得一定成果

(七)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无疑是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瓶颈。转基因安全吗?回答是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说不上更安全或者更不安全。应该评价转入什么基因后最终造成的转基因作物本身是否安全,是有可能增加安全,还是有可能产生风险。在传统育种技术中,如果要引入特定的基因,就要通过杂交,最终在把目标基因转入受体中去的同时,还会有还会有其他基因也被携带进去的可能;而转基因技术则只会将目标基因转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转基因技术应该是安全的,甚至更为安全的。 转基因农作物对未来讲是农业的希望,而且这是一场新的绿色革命。我国对于农业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给予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包含了有关转基因研究的内容,并在16个重大专项中把生物转基因列为其中一项。

让我们勾勒一下我国转基因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广泛推广转基因在抗杀虫剂、抗病等方面的特性;第二阶段,是品质和营养方面的改善;第三阶段,即治疗性和功能性食品,比如利用植物生产医药产品,如疫苗等。目前我们已经发展到第一阶段,正在做第二阶段的研发,而第三阶段则是未来的设想。

科学小论文——干冰遇到热水的奇妙现象 篇七

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生活中,也会有许多的奇妙现象,比如:干冰和热水的碰撞的奇怪现象……那这些奇妙现象下,又有什么奥妙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探索飞船,一起探索生活中的奥妙吧!

今天我们要探索的生活奥妙是:干冰和热水碰撞后,会突然冒出浓浓的烟雾,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做个试验吧!

首先要准备一些干冰和热水以及一个扎实的手套。我们实验的第一步是:在手套里放入事先准备的干冰,分量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干冰如果太多或太少会影响实验的效果。放入干冰后,在手套里,倒入热水。然后,立即把手套捆紧。

此时,我们会发现,手套开始慢慢的膨胀,越长越大。我们再把手套慢慢地摇动,我们会看见,手套胀得像一个充满的气球,慢慢地,手套爆炸了!为什么在手套里放入干冰后再倒入干冰然后封闭手套,手套会慢慢膨胀最后爆炸呢?让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吧!

我们参加婚庆典礼上是,会在里面有干冰的蛋糕上倒入热水(酒),此时,蛋糕会冒出浓浓的烟雾,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刚才我们做的两个实验会产生如此有趣的现象,是因为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将热水与干冰放到一起,二氧化碳开始升华,干冰就从固体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的温度大约是零下八十度左右,当二氧化碳遇到比它温度高的物体时会迅速的汽化,所以干冰遇见热水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怎么样啊?同学们今天又学到了奇妙的知识吗?同学们,在生活中,会有许多的奇妙现象,也有许多的生活奥妙。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索生活中的奥妙吧!

关于科技的论文 篇八

有一个问题引起我的兴趣:蚯蚓有没有眼睛呢?姐姐说没有,爸爸问“你见过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做起实验:

我先抓来3条大小不同的`蚯蚓,放在一张湿纸上,然后用树叶、铅笔、红领巾分别在它们前面晃动,结果它们毫无反应。

我找来几根葱、几块黄瓜和几块萝卜,并排放在蚯蚓前,几分钟后它们都钻到葱下面去了。是不是刺鼻的葱香气味吸引了蚯蚓?

我又用泥巴、砖头砌了间小屋,把蚯蚓放在屋门口,它们很快朝屋里阴暗处爬去。

实验做完了,我还是没明白,再去问爸爸,他说:蚯蚓长期生活在黑暗的土壤里,眼睛已经退化了,但头部前面有嗅觉和感光细胞,所以能探路和寻找食物。噢,蚯蚓果真没有视力。

科技小论文范文一则 篇九

终于到周末了,可以看电视了,我开心极了,只听“嗖”的一声,我就躺在床上看电视了。

电视的频道忽闪忽现的,这时妈妈正好进来打扫房间,我把这种情况告诉了妈妈,妈妈无能为力地说:“我也不明白该怎么办,让开让开,我要擦电视了。”“好了,好了。”我欣喜若狂的说。“什么好了?”妈妈用疑问的眼神看着我。“还能什么好了,当然是电视好了。”妈妈说:“哪呢?”“恩,刚才还好好的,怎么?”“又好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总结了一下:妈妈一碰天线,电视就好了;一松手,电视又坏了。

我的小脑袋里冒出了一个问提:人体为什么会导电?我上网查了许多资料,才明白人体里有电流,因此有电解质像钠、钾、钙等在,电解质便在人的体液中。人体里含有的大量血液、淋巴液与脑脊液主要是用水组成的,人体中的每个细胞全充满着水,之中溶解着各类电解质,所有这些,构成了人的体液。体液存在人体中,占的分量十分大,是体重的70%。电解质溶解于人的体液中,便形成了带电的离子,这些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于体液内作定向移动,便形成了电流,人体同样就有了导电性,成了导体。

科技小论文范文一则 篇十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勤俭质朴的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这一种良好的作风。

无论是在生产劳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也都体现出这个特点,总要力图以最节省的方式,尽可能办好每件事情。

正是由于这一良好思想观念,我们才懂得去节省能源。

能源问题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能源紧缺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仍旧提倡节俭的作风,在奥林匹克场馆的重大建设中,国家就是从实际需要考虑,提出了“节俭办奥运”的口号;在今年的55周年国庆相继提出“节俭办国庆”的口号。

我们国家就是从顾全大局的角度出发,从节省能源方面做到勤俭的作风的。

节省能源可以减少开支,促进经济的增长,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决条件,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在城市的夜晚,公路的两旁都亮着密集而又整齐的路灯,看上去宛如一条巨龙腾空,虽然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许多时候这些路灯的光亮都白白浪费了,因为很大一部分时间里,路上是空荡荡的,这种情况尤其出现在经济、交通不是很发达的地区。

电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无一利而有百害。

那么,有没有既方便晚上行人和车辆通行,又节省能源的自动控制装置呢?

节省能源,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减少能源损失。

偏僻的公路上,交通流量极少,长时间的打开路灯,不管是有车辆,还是没有车辆,有行人,还是没有行人,都造成能源的极大的浪费。

即使有车辆经过,也不应该全线路灯都开亮,只应在车辆行驶的有效范围内打开路灯,否则那会造成多么巨大的损失!行人在路上走路也是如此,只应在行人走路的相应范围内打开路灯,满足照明的需要即可。

如何分辨是否有人在街上呢?

我们可以利用一种仪器,当有人或车在街上时,路灯会自动响。

那么这个感应器不能是通过声音产生的空气震动控制的,而是要通过车辆和行人对路面的冲击和压强而产生的路面震动控制,这两种震动是不同的,否则就会阴差阳错,说不定是动物的叫声,路以外的喧哗声就把灯亮了,同样达不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倘若车辆、行人发出的声音很小,灯不会亮呢?那么就形同虚设,毫不起作用。

汽车的行驶、行人的走路,自然而然会对地面产生冲击和压强,使路面震动,这就可以利用路面的震动来控制路灯亮还是熄灭。

这个装置就是利用冲击和压强产生的震动来控制路灯的,能够起到很好的节省能源的作用。

发电需要消耗许多资源,节约用电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节电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在家里使用电冰箱时,省电的做法是:

1。不要放很多食物在冰箱里

2、不要反复开关冰箱门

3、在摆放冰箱时,在两边和后面留出空间,帮助冰箱散热

4、不要把冰箱与微波炉等电器放在一起

中国是电池生产大国,更是电池消费大国。

现在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手机、MP3、快译通、电子计算器、电子手表、照相机等等,数不胜数,这些产品都需要使用电池。

而使用后的电池如果不集中处理,随便丢弃,将会对环境造成很严重的污染,比方说,一粒废钮扣电池就能污染60万升水,可见其危害有多大了。

在用完电池后,我们可以把废旧电池运送到专门的废旧电池处理中心,让他们帮我们回收利用。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电池的污染,还可以第二次利用,一举两得。

在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保护能源的重要性,节省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科技的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39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