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分析论文【最新4篇】

发布时间:

近年来, 文化行业对戏剧表演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是由于学校教学与专业需求脱离, 戏剧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各艺术类高校应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戏剧表演专业的快速发展, 使得戏剧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文化市场的发展需求。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分析论文》,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高校戏剧表演专业存在的问题 篇一

目前戏剧表演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首要问题是缺失表演教育理念, 绝大多数戏剧表演专业的老师都秉持精英教育理念, 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为高端的职业演员, 接受专业化的技术培养。但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要求人才有多面性, 这种精英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高端专业人才必然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表演人才也会不断流失转行从事其他专业。

(一) 专业定位不明确

俗话说戏剧源于生活, 从目前的高校戏剧表演专业的发展的情况来看, 虽然该专业在不断完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其专业定位还是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1]。中国高校教育通常采取精英培养模式, 采用专业化的教学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但是这种方式会使得相同专业或者类似专业的学生同质化, 而戏剧表演专业又是一个要求学生有独立个性的专业, 这就使得培养方案和现实需求存在矛盾。社会要求学生在具备专业素养的同时又能够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而现在绝大多数的戏剧表演专业的专业定位不能够体现社会适应能力, 从而导致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专业操作能力不强, 步入社会后的表演能力欠佳[2]。

(二) 招生制度不科学

自2007年以来, 教育部对艺术类专业招生进行统一化, 学生报考戏剧表演专业必须参加统一的文化课考试。近年来不断升温的艺考热, 大幅度提高的报考人数, 使得艺考录取率越来越低, 如今年上海戏剧学院表演专业的录取比例为126:1, 要求考生的语文、外语单科成绩在100分以上, 这一招生条件势必会导致一部分戏剧表演突出的学生由于文化课考试成绩不佳从而落榜, 使得高校的戏剧表演专业的招生受到影响[3]。

(三) 课程设置不合理

戏剧表演专业是个非常特殊的专业, 其属于艺术性专业, 但其课程专业性要求高, 社会实践性强, 但目前开设戏剧表演专业的高校的课程设置大致相同, 这样的课程设置不能够满足戏剧表演的要求, 不能够体现学生的特长, 学生的专业也很难得到大幅度的提升[4]。多数综合性高校在设置戏剧表演专业课程的时候, 采用常规的课程设置方式, 忽略了戏剧表演对学生才艺的个性化培养要求, 尤其是公共课的设置, 与专业课程没有很好的联系、结合, 导致公共课与专业课无法融合, 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自我表现能力的帮助不大。

(四) 师资水平不够高

戏剧表演专业对师资的要求极其高, 戏剧表演专业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养。高校戏剧表演专业的教师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由于戏剧表演专业的特殊性导致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能够很好的从事戏剧表演方面工作的人收入一般比较高, 而这些人要是来当戏剧表演专业的专职教师收入就会下降, 所以戏剧表演专业方面的教师不好找。第二个方面是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高, 专业突出的戏剧表演人才会去参与影视剧的表演, 从而获取高收入, 所以这类人才不愿意去高校从事教师行业。

(五) 就业适应性不强

现在高校培养人才的最只要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 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很好的从事本专业, 能够适应社会需求顺利就业。现在国内既有艺术类院校开设戏剧表演专业又有非艺术类院校开始戏剧表演专业, 这两类院校培养目标不同其培养方式和培养方向也会有所不同。艺术类院校仍然普遍采用“精英式”培养模式, 为社会培养艺术家, 非艺术类院校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 让学生具备艺术素养, 但走上社会可能从事跟戏剧表演的相关工作。

艺术媒介与艺术材料 篇二

在《电影学原理》一书中曾经提到,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在艺术理论层面意义上使用了艺术媒介这个范畴;亚里士多德没有对艺术媒介这个范畴进行形而上的定义,但已经隐含了艺术媒介构成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区别的思想萌芽”。除亚里士多德之外,莱辛也在其着作《拉奥孔》当中论述了关于艺术媒介的“符号化”定义。

其实,《电影学原理》中早就通过严谨的求证和推论,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媒介的定义。艺术媒介,“即艺术的表现媒介,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是艺术材料在艺术作品《差异网·www.chayi5.com》中的感性呈现,是某种具体类别的艺术作品的全体对象所构成的集合的总特征”。电影艺术的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戏剧艺术的媒介是“语言和外部形体动作”。艺术材料即艺术作品是由什么物质材料构成的。稍微宽泛一点的定义是:艺术材料是指用于艺术创作的物质材料。艺术材料是艺术媒介的物质载体,艺术媒介要通过艺术材料才能得到体现。从表演的角度来讲,无论是戏剧艺术还是电影艺术,期间有一种艺术材料是共同作用于两种艺术形式的,那就是演员本身。

参考文献: 篇三

[1] 徐平,常莉 。 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 [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 梁伯龙,李月 。 戏剧表演基础 [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共同点 篇四

戏剧与影视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在其中演员都充当着三方面的作用,作为创作主体的同时还具备工具材料以及被创作对象的作用,剧本提供的人物形象的创作通过表演这个过程来进行表现,创作过程也结合了演员本人的一些个人感情与个人气质,也就是所谓的三位一体,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表演,演员都同时充当着“创造者”“创作素材”以及“表演的最终呈现者”三个角色。

对于演员的培养来说,不管是影视还是戏剧都必须注重基本的素质训练,只有功底扎实了才能走得更远。对于技巧方面的培养来说,现在有一种类似于“无为而治”的观点,认为将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搬到屏幕或舞台上来就行,不要刻意对演员进行技巧培训。虽然现在流行的一种对演员成功判读的标准很正确,即一个成功的演员创作的人物形象往往会让观众忽略了他是在演戏,并高度评价这种演员的表演水平。然而,不能说他们的演技与表演本身无关,这种说法是对演员的不尊重,而且违背了哲学原理,错把对自然的真实反映当成自然了。

在《电影表演基础研究》一书中,着名影视研究学者齐士龙先生强调了组织行动对于表演技巧的重要性。因为在表演艺术创作过程中,组织行动贯穿始终,从被动的培养到自我组织表演,最后到完整的组织人物角色扮演。

除此之外,台词的创作也不能局限于剧本,而是应该随着表演艺术创作过程的进行不断更新,融合自己的情感创作出更有感染力的台词,甚至整个作品。在表演过程中时刻记住“行动三要素”--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而对于我们要研究的表演艺术,节奏的影响同样存在。这里的节奏即剧本本身的角色在剧情中的节奏和演员表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节奏。前者需要演员整体把握演出角色的节奏,对于后者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就应该处理好表现的力度和展现角色速度的问题。因为演员在表演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肢体语言的幅度大小、频率、快慢都是一个固有的节奏,节奏掌握得越好,表现效果也就相应地越好。

由此可见,节奏包括演员内心和肢体方面的动作强弱、持续时间等,它体现在整个表演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不管是戏剧还是影视艺术作品,剧本塑造的人物个性以及各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剧本叙事的进展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整体节奏,体现着作品的发展速度。一个好的作品总是节奏抑扬顿挫,长短交替,动作表现强弱恰当结合,这些节奏与人物的表演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有机的节奏感受。节奏可以说是一部作品的生命力的体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分析论文》,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0 3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