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护理安全管理论文通用4篇

发布时间: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护理纠纷、差错及事故的发生,是当今摆在护理管理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4篇《浅谈护理安全管理论文》,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护理管理安全心得 篇一

【摘要】目的浅析神经内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探讨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有效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到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对835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20针对2011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偏高而病人满意度偏低的情况,对978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护理的安全管理,比较两年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和病人满意度。

结果年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相比于20有了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结论经过科学的护理安全管理可以显著降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浅谈护理安全管理论文 篇二

由于患者、护士及其护理技术的原因,可导致意外跌伤、坠床、压疮、舌咬伤、医院感染、误吸、静脉炎等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在护理实践中,要强化安全意识,加强科室管理,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切实规范护理记录,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注重重症患者病情观察,适当进行预见性护理,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督促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治疗护理活动,避免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神经内科尤其是老年住院患者可存在身体虚弱、肌肉功能衰退、运动障碍和较低的机体反应能力,存在心理和意识障碍问题[1—2]。如果不加强护理管理,会出现相关安全隐患而导致意外发生,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护理安全,并根据护理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个性化的防范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身心健康。

1 常见安全隐患的种类及其发生原因

意外跌伤、坠床、压疮、舌咬伤、医院感染、误吸、静脉炎等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

1.1 意外跌伤

神经内科以中老年患者居多,行动相对迟缓,视觉和听觉能力和平衡性较差,易摔倒、晕厥。如果地面湿化、不平稳以及坐凳倾斜等可能摔伤患者。

1.2 坠床

神经内科患者往往存在躁动和不安的情绪,如护士经验不足或忽视预防性护理活动的开展,未设置护栏,未采取约束措施,患者可能会从床上坠落或跌落而发生意外。

1.3 压疮

神经内科患者长期被限制无法活动,易发生压疮。如环境潮湿,会提高压疮的发生机会或加重病情。

1.4 舌咬伤

护士如果巡视不到位,患者抽搐时未采取口腔保护措施,会导致舌咬伤。

1.5 医院感染

脑血管疾病相对较重,侵入性的诊治较多,护理复杂,院内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护士未严格遵守和落实护理操作规程、各种消毒措施和医院感染预防措施,可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2 安全隐患的患方和护理因素

2.1 患方因素

①患者合并症较多,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损害等合并症;

②患者多为老年患者,视力和(或)听力减退,行动不便,反应迟钝,瘫痪患者活动更差,生活不能自理;

③疗区以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为主,多伴语言和吞咽功能障碍,易发生误吸风险;

④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末梢循环欠佳,难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时易造成液体渗出、静脉炎甚或皮肤坏死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⑤由于家属没有很好地了解患者病情及其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活动,可能引发护理隐患;家属对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不一定理解,就可能引发护理安全隐患;

⑥患者约束力差。插管患者往往具有较差的耐受性,较易出现负性情绪,加之并存不当的护理操作、未妥善固定等护理因素,可能导致自我拔管或自行脱管的发生,出现护患纠纷。

2.2 护士因素

①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多,护士工作量大,且护士需要完成大量护理记录工作,可能贻误病情观察环节;

②经验不足的科室内年轻护士有时不能做到密切观察并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未及时报告医生紧急处理,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③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专业性较强,如护士专业知识不扎实,操作不熟练,年轻护士对危重患者观察不到位,急救技术掌握得不熟练,可出现安全隐患;

④由于护理工作量较大,护士数量不足,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部分带教老师让学生独立完成发药、注射等护理操作,增加了护理安全隐患;

⑤医护记录尤其在描写意识状态时记录不一致;书写不及时,记录完整性较差;不连贯的记录,未标明重点问题,均可引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⑥不重视保护患者隐私部位和隐私医疗和非医疗信息,没有充分认识和评估产生护理纠纷或导致安全隐患的行为和相关问题或现象。

2.3 护理技术因素

2.3.1 管道护理因素

①气管插管护理不到位。护士未妥善固定未向患者交待清楚,未针对患者实际开展心理护理活动,未及时处理因痰液黏稠或痰液较多而堵塞气管插管,可导致拔管或脱管的发生;

②因工作不到位,未做好胃管、导尿管、引流管和中心静脉导管等管路的护理,患者可能拔管、自行脱管或堵塞管路的发生,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

2.3.2 护理制度 未建立、完善和严格执行护理管理制度,未严格贯彻执行护理操作规程,难以落实护理职责等,可导致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2.3.3 抢救药品和设备不到位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病情可能瞬息万变,应抓紧时间在规定时限内全力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但如果抢救设备和药品未妥善准备好,抢救设施未达到最佳使用状态,护士操作不熟练,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会对抢救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2.3.4 医患沟通 神经内科疾病病情千变万化。这需要护士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或家属进行交流,避免护患纠纷或人际矛盾的发生。有的神经内科患者语言表达能力丧失殆尽,其特殊性无形之中增加了沟通难度。如果家属没有很好地认识和理解患者的病情,对医院的相关制度持排斥态度,一旦病情恶化患者或家属可出现拒绝、愤怒或抑郁等强烈的心理反应,有可能迁怒于护士。

3 护理管理措施

3.1 强化安全意识

提升护士的临床护理水平,定期举行护理培训,考核护士的护理操作,注意提高护士业务水平,提高临床输液技术能力,掌握不同疾病的输液浓度和速度,熟悉和掌握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护士的护理服务思想,评价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感受评价指标,了解患者的需求,重点保护行动障碍患者,防止其出现独立行走引起的跌摔伤;合理划分和强化护士的护理职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给需要的患者以保护牙套,设置防护栏来保护长期卧床的患者,为患者翻身、按摩等避免压疮发生的措施。临床护理过程中,态度一定要诚恳和蔼,不要引起患者的不悦,能够运用沟通交流技巧和患者沟通,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充分考虑患者的安全问题[3],通过护理程序发现护理问题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

3.2 加强科室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到位是降低护理安全隐患的根本。

①落实规章制度,逐一落实到位;

②制定并演练应急预案,提高护士的急救技术水平;

③强化双向和相互交流,总结经验和教训;

④主动沟通患者家属,消除家属顾虑。要完善神经内科护理管理和安全隐患防范工作。要完善科室护理操作规程,采取责任制度,完善流程,护士要严格执行护理操作流程;要科学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保证每个班护士技术力量均衡,护士上岗不得疲劳过度,避免和减少护理纠纷和事故的发生。不仅要考核基础护理技能,也要考核专科设备操作和仪器使用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医疗意外发生。科室要成立质控小组,每月一次的护士例会上总结,找出可能发生的护理安全隐患,并及时做出整改措施。带教老师必须做到“放手不放眼”,学生进行各项操作时必须有带教老师在场,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3.3 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

提高护理技能和护理质量的关键在于学习前瞻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这要求医院要重视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常抓不懈,形成常规化、制度化,保证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并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①完善入院风险评估表,全面评估患者的疾病程度、意识、肢体活动等,对高危人群使用警示标识,对燥动患者根据情况使用约束带,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发生意外应采取的措施,对重危患者及活动障碍者要求家属24 h看护;

②为避免跌倒摔倒、等意外的发生,离床活动的活动障碍患者应在家属或医务人员陪同或扶持下进行功能锻炼;

③要应用压疮发生危险因素评估量表评价新入院和危重患者,及早发现高危压疮人群,并协助患者采取多翻身等护理措施防止压疮发生。

④提高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要做到基础护理、专科技能及其前沿知识培训两不误,提高护士的理论和专业水平;

⑤老年患者在静脉输液前,要认真观察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静脉血管和穿刺针,以高超的技术保证一次穿刺成功;

⑥加强监护与管理。神经内科常见病症为脑部疾病,为便于观察和抢救有时需要安排在监护室。为避免出现急危重症发生,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定期检查并保证其中抢救物品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抢救效率和成功率,杜绝各类差错事故;

⑦行动不便的神经内科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易发生意外伤害事件。所以入院时护士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要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摔伤坠床可能,根据评估结果注意增加巡视病房次数、增加防护栏等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避免发生意外[4];

⑧心理护理指导。神经内科疾病多数不易治愈,疾病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维持良好心态,保持心理健康是稳定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病情的基础。因此护士应实施责任制护理,确实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诉说,针对患者心态采取不同的措施缓解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生活模式,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切实规范护理记录

护士必须应用专业术语和具有逻辑性的语言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地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护理措施、疾病转归和预后等护理记录,必须认识到护理记录在护理纠纷处理中的重要作用。医院应通过督促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3.5 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①加强易导致医院感染易感因素的处理和原发病的治疗;

②要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情况下进行必要的侵袭性诊疗,应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诊疗;

③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室内清洁并维持良好的微小气候,指导卧床患者掌握有效咳嗽排痰的基本技能;

④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超剂量使用,已有感染性疾病应在病原学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基础上合理用药,避免交叉感染;

⑤密切观察高龄和住院时间长患者的病情变化,避免并及早发现医院感染;

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重视医院感染,通过健康教育避免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6 注重重症患者病情观察,适当进行预见性护理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具有特殊性,在日常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注重与患者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其心理活动与思维动态,避免在心理状态不佳的情况下,患者做出逃离医院、自杀或伤害他人毁坏物品等过激的行为。护士应多观察患者非正常病情,及时向医生和患者家属反映,尤其是在交接班过程中要交代应注意的患者,适当进行预见性措施,有效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3.7 不断提高护士的职业道德修养

护士护理能力直接影响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频率与程度,这不仅要加强护士专业技能培养,更要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相对于专业的护理方法,患者更需要的是护士的真情投入,对患者服务的奉献精神和责任使命感,这是有效防止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重要因素。不排除有患者在发生意外状况时,护士态度冷漠,消极怠工影响治疗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可见,高尚的职业道德培养与专业护理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

3.8 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督促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治疗护理活动

科室要定期不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病情症状,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鼓励患者多参加康复治疗活动,坚强锻炼身体,按时服药。教会患者发现病症发作的先兆,及时寻求医护人员帮助,预防病症突发。科室也要与患者家属多进行沟通,督促患者家属多来医院看望患者,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更好地进行康复治疗。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患者的治疗,有益于患者增强自信心,减少精神病症的发病几率,可以有效预防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体检中心护理工作体会 篇三

骨科护理安全管理的论文

摘要:情境模拟法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提高安全管理效率,要求各医院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能够采用情景模拟法进行训练,以保证护理的安全。本文先简要分析情境模拟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意义,然后就情境模拟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实践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情境模拟;骨科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是骨科护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前提,要求各医院应该要加强对护理的安全管理,切实保证护理的安全。情景模拟指的是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创设具体的护理情境,让护理人员在情境中进行护理安全训练和实践的方法,这不仅能够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还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和应对能力,有助于保证护理的安全[1]。以下本文就情景模拟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探讨。

1情境模拟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情境模拟指的是创设具体的护理安全情境,让护理人员根据具体的护理情境进行安全护理的操作和训练的方法,情境模拟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情境模拟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加强对护理安全知识的实践理解[2]。传统的护理安全管理中,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医院会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进行宣传和分析,但是这种形式只能够加强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知识的理论了解,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情境模拟的应用就能够让护理人员在具体的操作中明白护理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也能够明白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其次,情境模拟的应用可以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和操作,有助于提高护理的专业技能。在情境模拟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模拟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护理安全风险问题,然后进行相应的操作来预防和补救,这个过程实际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过程,能够有效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并提高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风险应对的能力[3];最后,情境模拟能够帮助护理人员从患者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情境模拟也需要护理人员扮演患者角色,扮演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揣摩,因此能够较好把握患者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2情境模拟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做好模拟前的说明准备工作。在具体应用情境模拟方法之前,管理人员需要事先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如,管理人员需要先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相关知识的讲解,包括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哪些安全风险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等[4]。然后管理人员要对护理人员进行情境模拟的说明,告诉护理人员接下来需要模拟不同骨科患者的护理情境,让护理人员能够做好心理准备和护理操作准备。为了保证情境模拟的效果,管理人员还可以对不同骨科护理中出现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进行应对。2.2保持情境模拟的真实性。在具体的情境模拟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保证情境模拟的真实性,这样才能够真正检验模拟操作训练的效果。换句话说,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情境模拟设计,然后让护理人员进行具体的护理操作。

比如,在康复训练中,部分患者有可能出现因为没有遵从医嘱而进行高强度的康复训练,结果导致康复效果较差,患者身体恢复的速度减慢[5]。在这种模拟情境下,护理人员需要做到的是能够加强与患者的耐心交流,告诉患者需要控制的康复训练量,并且为患者分析随意加大训练量有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这样可以较好地避免出现康复训练的护理风险,并且可以锻炼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此外,选择的模拟情境还可以是日常护理的情境模拟,也可以是创伤后护理的安全管理情境,要求情境必须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给护理人员以实际的帮助。情境模拟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同的骨科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护理安全问题,因此在情境模拟训练过程中也需要根据不同骨科护理情况创设不同的护理安全情境模拟,以便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切实保障护理的安全。2.3注意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性。要保证情境模拟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应用效果还必须要求能够规范护理人员的'具体操作。护理操作的规范性也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不少护理安全风险问题就是由护理人员操作不够规范所引起的,因此管理人员在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时不仅要考验护理人员的应对能力、实践能力,还要注意观察护理人员的操作是否符合规范,以此来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2.4及时对护理人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对护理人员在情境模拟训练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并且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整理护理安全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升护理人员的展业素质,为骨科护理安全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护理人员进行训练之后,管理人员需要引导护理人员分析,此次情境模拟中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和风险有哪些?护士进行了哪些操作进行预防和弥补?这些预防和弥补的措施中哪些发挥了作用?哪些未发挥作用?为什么?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等。这样,护理人员就能够加强对护理风险的认识,并且能够从实践操作上进行自我提高,这对于实践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3结论

综上所述,情境模拟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医院应该要重视情境模拟的实践应用,让护理人员在实践的情境中进行护理安全演练,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保证骨科护理的安全,增强医疗效果。

作者:潘建生 单位:福建省福鼎市医院 骨科

参考文献

[1]秦瑞云,张勇奇,王海霞。情景模拟对提高骨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18:143-144.

[2]曹素连,洪海兰,唐莹莹。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骨科护理带教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03:72-73.

[3]仲艳,赵红,周密,樊丽洁,蔡月娥,冯晓玲,袁静,刘建英。情景模拟演练教学法在骨科创伤救护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6,06:87-89.

[4]李益。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手术室实习护生护理安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06:108+139.

[5]覃红桂,文国英,骆福秀,肖远琼,廖燕湘。情景模拟法在低年资护理人员骨科急救护理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13,03:610-611.

浅谈护理安全管理论文 篇四

摘要:目的研究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8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服务,实验组接受常规护理服务以外,再采用安全管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患纠纷发生率以及安全管理评分。结果观察组安全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8.0%(P<0.05)。结论在儿科管理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安全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安全护理水平,降低不良风险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安全管理;护理管理;儿科

由于儿科患者比较年幼,很难准确而又清晰地表述身体的感受,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进而使得儿科护理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这也是造成护患纠纷率较高的重要原因[1]。在此状况下,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我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84例患儿提供安全管理服务,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小儿骨科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84例患儿,其中男性101例,女性83例,年龄为3个月~12岁,平均(6.25±1.29)岁。随机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92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5.91±1.42)岁,对照组92例,包括男性48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43±1.1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临床资料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做好患儿的饮食指导,为其提供基础服务,实时观察与分析患儿疾病的变化情况等。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外,然后再分析在儿科护理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并且采用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安全管理评分以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2]。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SSP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安全管理评分(94.3±3.9)分,高于对照组的(72.1±4.2)分;且实验组发生护患纠纷2例(2.2%),对照组9例(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或家属对护理非常满意49例,满意40例,不满意3例,对照组非常满意38例,满意43例,不满意11例;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为了更好地保护患儿的身心健康,使其更快更好地恢复身体健康,需要儿科的医护人员、患儿及其家属都必须要充分重视护理安全,要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地做好安全防护工作[3]。医院不仅要加强对儿科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而且要努力提高其安全防护意识,努力提升护理技巧与护理水平,进而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更好地保护患儿的人身安全;医院自身也要为患儿提供安全、良好的住院环境,做好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患儿的家属也要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使其树立较强的安全意识,及时发现护理风险,也可以掌握应对风险的措施[4]。只有从各个方面充分重视儿科护理风险,及时发现风险,并充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患儿的人身安全,进而有效地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以促进患儿的身体更快康复[5]。我们研究发现,观察组安全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8.0%(P<0.05)。王月儿对120例患儿实施了安全管理模式,结果发现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达96.9%,护理纠纷发生率仅3.3%,优于对照组[6]。王芳研究发现,为观察组患儿提供风险管理,其护理质量评分显著较高,患儿家长焦虑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且护理满意度达98.2%,优于常规护理组[7]。施建文也发现为患儿提供安全管理,其护理综合质量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8]。总之,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合理地运用安全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安全管理评分,有效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效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概率,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清。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9):185-186.

[2]郭岚。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12):2055-2056.

[3]徐金霞,王雪兰,华祯。儿科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7):1203-1204.

[4]徐丽文,李文华。小儿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0):4164.

[5]靳英红。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6):167-168.

[6]王月儿。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7):169-170.

[7]王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92-93.

[8]施建文。儿科护理管理实施安全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2):69-70.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浅谈护理安全管理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0 4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