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论文(优秀7篇)

发布时间: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7篇《新文化运动论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篇一

(1)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新文化运动新发展的表现

宣传十月革命,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①对封建思想的冲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对知识分子的影响: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③推动科学进步: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④对历史进步的推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新文化运动论文 篇二

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是其中精神领袖之一,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真实。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近30年里,胡适一直是作为负面历史人物形象出现在大陆的学术界。其“历史观”也受到了广泛而全面的批判。①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来,学术界对胡适的整体评价逐渐由负面转向正面,进而更加全面,对其“历史观”学术价值与产生的问题分析,也趋于客观。一般而言,学界对胡适历史观中所蕴含的进化论思想、杜威实验主义思想皆有清晰地揭示,对其史学思想与中国乾嘉学术以及与近现代疑古思潮的关系、历史观的得失,论之颇详。②然而,就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胡适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典籍,以及在“中国文化史”的大历史视野下所提出的古典知识分类研究的知识谱系的构划,系统的研究方法,似乎关注得还不够充分。

本文的要点并不在于比较新史学运动中王国维、梁启超、胡适等人的作用大小问题,而是仅仅从“历史的眼光”出发,来考察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历史观,并从如下两个大的方面来重新认识与评价胡适这一历史时期“历史观”的思想内容:一是胡适对待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态度与看法,二是胡适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具体要求与方法论思考,然后再重新认识其历史观对近现代疑古思潮的贡献。

一、“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理国故”

可以这样说,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是胡适哲学思想的灵通,也是其“古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历史主义的态度则是胡适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历史学的整合。胡适认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研究“古学”,必须要有现代人的方法,那就是要:扩大研究的范围。注意系统的整理。博采参考比较的资料。这三种方法统合起来,就是要“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理一切,认清了‘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切文化历史,便可以把一切狭陋的门户之见都扫空了”。众所周知,章学诚在乾嘉时代,为了对抗考据学,以自己特有的“别识心裁”,重提“六经皆史”的命题,再一次将史学提高到与经学相抗衡的地位。或者说,试图用史学取代经学。龚自珍也曾提出“六经者, 因此,胡适的“历史的眼光”,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以更加广阔的史学眼光继承并光大了了章学诚“六经皆史”思想,以及龚自珍“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的史学思想,将“史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地扩大了,而且将史学研究的目标转换到追求客观历史真相的认识论方向上。历史学研究首先要以真实材料为基础,从而揭示历史的真相,在把握历史真相的基础上来重估一切历史事件的价值。

二、“中国文化史”视野下的古史研究方法论

在“中国文化史”的广阔历史学视野下,胡适历史观中所包含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整理国故”的主张之中。在胡适的眼中,“国故”即是中国的文化历史,简称之为“国学”。整理国故,需要一现代的科学方法。而由系统的现代科学方法组成的方法体系可以视作其历史研究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的具体内容即是胡适提出的“系统的整理”的设想和“博采参考比较的资料”方法。“系统的整理”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索引式的整理”,二是结账式的整理,三是专史式的整理。“博采参考比较的资料”方法,即是一种广义的比较研究法。以此方法来研究中国的文化历史,从而使中国的古代文化历史的研究获得一种广阔的学术视野,摆脱传统学术的门户之见。联系上文所讲到的“拿历史的眼光”来研究历史的一条来看,胡适古史研究方法论大体上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在人类历史变化发展的`时间序列里,给每一文化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一个客观的定位,在“求真”的基础上展开其他各项的历史评判工作。其二是通过“系统的整理”方法,对历史文献、历史事件作一清理工作,并通过各专门史的研究以深化人们对文化历史现象的全面、深刻的认识。其三是通过博采资料的方法,在比较研究的视野里从事中国古史的解释与说明工作。下文着重评述后面两种历史研究方法。

胡适提出“系统的整理”中国文化历史的思想主张,是通过三种具体的方法来实现的,其一是“索引式的整理”。其具体意思是:“把一切大部的书或不容易检查的书,一概编成索引,使人人能用古书。”比如说,将《说文解字》依部首、或依笔划,再加中一个检字的索引,编一本《说文通检》或《说文易检》之类。

三、胡适的“新史学”对现代中国“疑古”思潮的推动及其生长点

说起近现代中国的“疑古”思潮,人们自然首先想到顾领刚先生。其实,“疑古”思潮是由胡适、钱玄同、顾领刚三人共同发起的。钱穆应顾领刚之邀而为《崔东壁遗书》所作的序文,对此有非常生动地描述:“三君者(指胡适、钱玄同、顾领刚,引者注),或仰之如日星之悬中天,或畏之如洪水猛兽之泛滥纵横于四野,要之,凡识字几于无不知三君名。‘推倒一世豪杰,开拓万古心胸’,于三君乎见之。在近现代思想史上,胡适是“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先驱性人物。近现代学术思想史领域里的激进“疑古”思潮的出现,也应当从胡适说起。据顾领刚《古史辨自序》所言,在1917年前后的几年里,胡适发表的论文时常给他以“研究历史的方法”的启示,让他“都能深挚地了解而承受”,使得顾领刚“发生一种自觉心”,知道最适合他的“性情的学问乃是史学”。胡适发表在亚东图书馆新式标点本《水浒》上面的长序,让顾领刚对于小说版本问题的复杂性有了意想不到的认识。他说:“我真想不到一部小说中的著作和版本的问题会得这样的复杂,它所本的故事的来历和演变又有这许多的层次的。若不经他的考证,这件故事的变迁状况只在若有若无之间,我们便将因它的模糊而猜想其简单,哪能知道得如此清楚。

从胡适历史研究方法中获得“暗示”,顾领刚“更回想起以前做戏迷时所受的教训,觉得用了这样的方法可以讨究的故事真不知道有多少”。后来顾领刚提炼出“故事结构”的观念,并用“故事结构”的观念来解释历史传说中的故事“先型”与后演义的故事关系,并将之运用到古史的研究上面。他说:“我们只要用了角色的眼光去看古史中的人物,便可以明白尧、舜们和果、封们所以成了两极端的品性、做出两极端的行为的缘故,也就可以领略他们所受的颂誉和底毁的积累的层次。只因我触了这一个机,所以骤然得到一种新的眼光,对于古史有了特殊的了解。但那时正毕业之后,初到母校图书馆服务,很想整理书目,对于此事只是一个空浮的想象而已。

四、余论

胡适虽然到处都提倡科学方法,但在历史学研究领域里,胡适并没有否定想象的重要性。因此,他的“新史学”肯定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他说:“历史不是一件人人能做的事;历史家须要有两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一是精密的功力,一是高远的想象力。没有精密的功力不能做搜求和评判史料的功夫;没有高远的想象力,不能构造历史的系统。虽然,这里所说的“想象力”不一定是文学、艺术的想象力,而与他的“大胆假设”几乎是同义词,然而也不应该否定艺术的想象力内容。这一点可以从他为陈衡哲女士的《西洋史》下册所作的书评中看出。胡适这样写道:“史学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科学的,重在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一方面是艺术的,重在史实的叙述与解释。而且也正是从古史叙述的艺术性角度,高度肯定了陈衡哲女士的这本十万字的西洋史的长处。

一般而言,对于胡适历史学思想的研究,如果没有新史料的发现,现在几乎难以有新的话可说了。本文着眼于胡适的“历史的眼光”这一大历史的观念,并将其与清代历史学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观念、龚自珍的历史观联系起来,考察胡适“历史的眼光”与中国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关系,从而揭晓示其特殊的历史贡献,并从现代人文知识的谱系学建立角度考察其新史学所开出的专门史研究方向及其历史贡献,最后又重新考察了其新史学与疑古思想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 篇三

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历史上普遍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领导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力量。

近代中国是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一个变革最为频繁、社会动荡程度最为剧烈的特殊时期,那为何民族资产阶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呢?其根本原因,乃是因为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反对封建统治思想的资产阶级文化斗争。

在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资产阶级文人高举“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旗帜,率先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起挑战,矛头直接指向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及其反动势力,深刻揭露了袁世凯复辟帝制,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对国家、民族利益的伤害,因此,新文化运动对近代苦难深重的中国来说,仿佛一声春雷,唤起了民族觉醒,前所未有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因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为促进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在此期间,前期参与和领导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文人中有为数不少的一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中就包括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和陈独秀。

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的战略指导思想,它的深耕和传播,也为近代中国探索了救国救民的新出路,所以,至1917年以后,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渐渐转向了无产阶级。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篇四

1915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文化改革的运动,这场文化改革使得中国的古典文化走向没落,开启了白话文的新篇章,反对影响人们遵守了几千年的传统,这场运动被人们称为新文化运动,那么这次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是什么呢?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了称帝,开始大力倡导儒家经典,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这被当时许多资产阶级所不能忍受,因此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激进主义者发动了一场文化革命。他们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哪些主张呢?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受了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发起的这场运动提倡人们要学习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认为封建迷信毒害了许多百姓;提倡人们要学习西方的民主社会,反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独裁专制制度,反对任何独裁制度的复辟;并且由于白话文的通俗简单,文言文的复杂难懂,新文化运动也主张人们学习简单的白话文,而抛弃晦涩文言文。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得到了知识分子,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的支持,他们纷纷参与到这场文化革命运动中,反对中国的封建压迫的儒教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的文化。在中国的文化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广受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得中国普通百姓的思想得到解放。

新文化运动论述 篇五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好像得名自孙文(中山),其思想主导是胡适,他的《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将文言文称作半死文字,白话文才代表了社会前进方向,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汇编为《尝试集》,此外,胡适在对旧文化的批评中也发表了很多影响一代青年的文章,当时他以26岁(大概,我记不太清楚了)的年龄即暴得大名,被誉为“青年导师”(毛泽东当时深受胡适影响,其创导的《湘江评论》每期都要送胡)。在倡导科学和民主的同时,他和当时的很多文人受易卜生的影响,针对当时中国国情,提出了健全的个人主义──个人的自我拯救;妇女解放──救出他人;打破家庭孝道──救救孩子;和社会自由──人人平等的奋斗途径。当时的很多文人也都基本上是按照这4个途径开展文学创作的,我们比较熟悉的鲁迅的很多小说都扣住了这4项内容。新文化运动后期,鉴于当时空谈各类舶来主义的多,研究实际问题的少,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眼见为实,当时毛泽东为响应还准备成立问题研究会,所定章程曾交胡修改),以此为标志,以胡适、傅斯年等人为代表的大批学者逐渐转向自由主义,而以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人士则转化为革命派,信奉了共产主义。

新文化运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

猜你感兴趣:

新文化运动究竟新在哪里 篇六

民国初年,一场文化改革的运动悄悄发芽,这场文化改革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我们今天的说话以及写作方式都与这场运动息息相关,这场运动史称新文化运动,相比于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呢?

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首先在它的领导阶级上面,这次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群体,他们和维新派和革命派是不相同的。其次,这次文化运动的提倡的内容不一样,新文化运动提倡人们要学习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认为封建迷信毒害了许多百姓;提倡人们要学习西方的民主社会,反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独裁专制制度,反对任何独裁制度的复辟;并且由于白话文简单易学,没有文言文的高不可攀。新文化运动也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使用白话文交流。新文化运动还新在前期运动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主要思想,后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它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那么除了指导思想和内容与其他文化运动不同,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呢?最主要的还是运动的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基础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由于20世纪初期的经济得到了短暂的发展,知识分子不断地增加,他们成为了这次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和支持者,后期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也成为了这次运动的基础,积极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中。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篇七

这个新文化的内容,包括四个要素体系

1、核心目标:民主(外在的保障)、科学(内在的保障)

2、矛头:儒家思想

3、工具:新文化

4、策略:激进(矫枉过正)

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矛头针对的更多是儒家文化中的政治层面和道德层面,它的策略看,新文化的那些人不是没有看到儒学的一些值得继承的东西另外,也必须看到,在这四个要素的主张中,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他们的差异性很大。

社会主义,对中国而言,是一百多个主义流派的问题。它为何如此盛行?有内外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欧洲的战争,和苏俄的宣传,让当时的世界有了社会主义热这个潮流,第二个则是中国的内部,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特别在政治革命完成后这个思想下)等的共同作用。

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土壤非常厚重,而这个社会主义,并非就是列宁的暴力革命好无产阶级额专政。上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主义热,并不能简单认为是马列主义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新文化运动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