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文题目与选题方向【优秀8篇】

发布时间:

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的灿烂文化中起着支撑的作用。尽管社会的诸多领域并不是建立在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上,然而,其需要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都和汉语言文学息息相关。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语言学论文题目与选题方向》,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艺术类论文选题方向与题目 篇一

插画毕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线条在插画设计中的表现

2、浅述高职听障生插画创作课程的教学特点

3、新闻插画的视觉语言交流探析

4、浅析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插画中的创新运用

5、“互联网+”创新时代下的商业插画教学改革探究

6、明代小说插画空间语言探析

7、插画设计中现代装饰风格的研究

8、萩野多惠子插画的艺术特征

9、插画在品牌形象包装中的应用研究

10、以文化经济思维看商业插画的发展

11、水彩插画的艺术性探究

12、基于现代商业活动的插画设计研究

13、基于三维软件技术创作商业插画的分析研究

14、浅谈儿童插画的绘画与创作方法

15、谈商业插画艺术与流行文化

16、现代插画中民族元素符号的融入策略分析

17、广西民族风格商业产品插画设计研究

18、论流行文化与插画艺术的关联

19、商业插画设计项目制教学探索

20、基于网络品牌建构的商业插画设计原则探讨

21、杭州武林版画书籍插画技艺源流与发展研究

22、论现代插画中装饰风格的视觉特性

23、论水彩应用于插画的优越性

24、插画设计的创意教学思考

25、论以商业插画为媒介的品牌情境包装--以女性化妆品包装设计为例

26、绘本插画与情感传达之关系研究

27、儿童绘本水彩插画的色彩分析

28、论插画设计的空间艺术性

29、手绘在数字媒体插画设计中的演绎与重构

30、将插画艺术引入陶瓷装饰设计的艺术家--艾瑞克·勒维利厄斯

31、商业插画中的景谷意识表现形式

32、浅析儿童绘本的插画设计

33、浅谈插画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当代性

34、浅析多媒体时代中插画的动态化趋势

35、儿童读物插画的主要特征与设计因素

36、浅析儿童绘本插画的趣味性表达

37、浅谈插画艺术中色彩美学现象

38、浅谈国风插画表现技巧

39、浅析儿童插画中的情感传达

40、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研究

41、产品包装插画的叙事功能--以火柴包装插画为例

42、数字艺术CG插画设计研究

43、中国古代佛教传播过程中佛经插图变化

44、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编辑特色

45、科技论文中插图的规范化

46、阅读中插图效应的相关研究

47、凤冠霞帔插图及创意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与推广

48、对幼儿教学中利用插图优化课堂教学的探究

49、数字插图的现代艺术特征探索

50、绘本插图创作与儿童画的互动性研究

小学艺术教育论文题目

1、浅析艺术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2、走出课堂,拓展艺术教育的新空间——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探索

3、体育艺术教育活动在南京部分小学的推广实践

4、20x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小学篇

5、对小学艺术教育实施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6、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

7、推进艺术教育工作 优化校园人文环境——水城县第二小学艺术教育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纪实

8、崇真尚善,与美同行——广东省花都区新华第四小学艺术教育初探

9、以艺术浸润每一颗童心——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艺术教育掠影

10、让学生步入艺术的殿堂——金塔县南关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纪实

11、让校园为师生的幸福而存在——兰州市城关区静宁路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纪实

12、让艺术教育焕发生命光彩——淮安市淮海路小学教育集团“和美”艺术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13、浅谈农村小学民族艺术教育的开展

14、如何推进延吉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

15、让艺术的星光洒满校园——对小学艺术教育的一些思考

16、如何开展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改革

17、加强农村小学艺术教育之我见

18、仰望星空 让梦起航——记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科技与艺术教育特色

19、一所乡村学校的艺术教育新“处方”——临泽县板桥镇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20、艺术教育特色小学的课程统整

21、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教学浅议

22、特色心许孩童 素养润泽核心——以方洲小学为例漫话艺术教育工作

23、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初探

24、崇仁县郭圩乡中心小学全面推行艺术教育

25、广西农村小学全科师范生艺术教育实践路径的思考

26、如何在小学开展艺术教育

27、艺术育人 成就品行——闽侯县实验小学艺术教育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创新

28、传承民族文化精粹 亮化学校教育特色——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艺术教育活动掠影

29、为有源头活水来——秦安路小学艺术教育侧记

30、课堂教学有活力 艺术教育有魅力——徐州市星光双语实验小学一瞥

31、希望从这里放飞——贺兰回民小学艺术教育掠影

32、让学生生活在美的世界里——厦门海沧育才小学课改优秀成功项目·艺术教育巡礼

33、实施艺术教育 滋养快乐生命——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艺术教育概要

34、翰墨传承 香飘南行——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三小学艺术教育掠影

35、鲜明艺术教育特色 打造学校教育品牌——江苏省常熟市世茂实验小学艺术特色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36、让学生在艺术教育中绽放精彩 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

37、乡镇小学的“校共体”艺术教育模式

38、在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拓展综合“艺教”——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艺术教育发展之路

39、关于小学阶段艺术教育的几点看法

40、绽放在青山湖畔的奇葩——南昌市铁路第二小学艺术教育掠影

41、地球上的星星——浅谈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

42、乡村艺术教育之花——乐英小学艺术教育调研侧记

43、“三五”工程 打造艺术奇葩——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艺术教育特色活动掠影

44、四种途径促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发展——湖北省宜昌市李家湖小学艺术教育工作介绍

45、农村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6、河北省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现状及其改革对策

47、试论赫伯·里德艺术教育思想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48、20x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小学篇

49、陶行知人文精神对小学艺术教育的启示

50、农村小学艺术教育实施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美学论文题目

[1]《溪山琴况》中“轻”、“重”、“迟”、“速”的美学思想

[2]《中国机长》:致敬英雄的“美学爆款”

[3]文艺审美的日常性

[4]时代审美的重构之书——评黄柏青《产业化进程中文艺创作的美学规制研究》

[5]即刻种植与早期种植对前牙美学区种植体周软组织的影响对比

[6]中国当代艺术的“新东方美学”

[7]画不神于所仿而神于所遇

[8]雄浑与奇幻的结合

[9]《二十四诗品·悲慨》之独特的悲情美学意蕴

[10]文化经济时代”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11]从美学革命到审美治理:美学的社会学转向和当代批评的现实介入力量

[12]简析从音乐的美育功能谈音乐美学

[13]音乐美学对钢琴表演的探究

[14]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近代部分研究述评

[15]跨界演唱民族化美学探究

[16]歌唱艺术中的美学分析

[17]浅析《月满西楼》的声乐美学

[18]环境美学视野下的自然美育论

[19] 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这样炼成

[20]美学在台湾

[21]电视剧61年:历史记录、美学表达与产业变革

[22]修辞与审美的历史汇通与新开拓

[23]赫哲族音乐美学他律性分析

[24]电影《影》的美学回归与视觉重构

[25]背离与重构:《铁道飞虎》的叙事美学解读

[26]动画电影幻觉叙事的读图解构与美学阐述

[27]张家口市建筑文化遗产特点和美学价值研究

[28]基于美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29]CGF在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中的临床应用

语言学的论文范文:《试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 篇二

一、引言

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边缘性学科。社会语言学是运用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几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及差异的学科。社会语言学主要是注重语言的社会性,表现在:首先注重跨学科的实际应用的动态性,其次,侧重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表现。它着重从语言与社会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和研究语言及其运用的规律,为更好地进行语言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更广阔的崭新领域。同时,给外语教学也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语言学主要是研究语言社会现象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的不是语言的核心结构体系,而是语言的边缘部分,也就是说,它主要关注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现。研究的是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考查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的现象,并且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描述和解释语言使用的各种变化。那么,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社会语言学大致可以被分为宏观社会语言学和微观社会语言学两大类。宏观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与全局相关的整体性问题,比如,语言规划的制定、语言政策、语言规范化问题、文字改革等等。而微观社会语言学是研究各种社会条件下的语言变异,比如,民族或种族、阶级、性别、年龄等等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所产生的影响、人们对各种变体的态度及评价、各种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和社会功能等等。

三、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重视的是语言教学,而忽视文化教学。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习者而言,他们都会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注意力用在学习和讲解词汇及语法上,却不注重语言应用功能在文化特征方面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探究。因此,使得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整体都不合格,主要表现在不能用外语进行有效而流利的跨文化交际,不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真正传播出去。目前,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首先,外语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即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文化教学。并且对学生口语能力的重视程度和训练力度都不够,从而逐渐使学生害怕说英语,对此事产生恐惧心理。尤其恐惧在公共场所用英语交流,而且在交谈中情绪十分紧张,导致学生不能够用英语进行流利的交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地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不要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而感到紧张和羞涩。其次,学生习惯于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英语,而且经常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一些英语考试,导致学习者未能在某种语言环境下对英语进行学习,而是脱离了语境,目的太过于明确。再次,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上设计好的训练模式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那么,与实际交际场景相比较,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是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同时缺乏积累实战经验的机会,致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的社会文化发展不能接轨。那么,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的失败。

四、社会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1、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目的语文化教育固然重要,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能够用外语准确无误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习得语言的人能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及技能进行语言交际才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语境是十分关键的。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必然要提供一个适合的语言环境,这样才能够使学习语言的人对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得到一定的巩固、加强和训练,才能够培养出更好的语言技能。其次,要加强雄厚的师资。与传统教学相比,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交际法教学的使用是很必要的。但是,对交际法教学的使用就要求教师们能使用外语与学生进行自如地沟通和交流,并传授该语言应该掌握的语言点。同时,把握好在交际过程中使用语言得体程度等等。同时,在考试测验中,也不应该只局限于考察学生对语言点的掌握,也应必须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放入到考察的范围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性,在学习语言的过程对语言运用能力给予更高的重视。

2、将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依相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在外教学中,传授语言同时需要传授相应的文化,二者是不能脱离的。同样,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才能真正的学习一门语言。学习者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外语教学的本质实际上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社会语言学关注和研究的是语言的社会属性,即文化属性。也就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应该讲什么样的话。如不同年龄的人讲不同的话;不同地位的人讲不同的话;不同的职业、民族、性别、地域等都会讲不同的语言。那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输出者,不仅要讲授什么词具有什么功能、什么意义、什么用法,当然,还需要讲解怎样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来讲不同的话,什么词用在什么样的场合里才算合适。而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学习者正是缺乏对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又忽视了母语化的学习,导致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常常出现“文化振荡”或文化冲突现象,那么,在交际过程中就会出现失误。这不但达不到交际目的,同时还会引发一些误解,从而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很明显,不了解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就进行不了顺畅有效地交流,可以说对文化知识的讲授其实就是在教学习者如何正确使用语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3、重视对学生语篇能力的培养

就社会语言学而言,语言单位是语言的交际单位,并非是语法单位。进而我们推断,语言的交际单位是整个语篇,并非是一个独立的单词(aword)或句子(asentence)。那么,在我们通常的传统语言教学中,我们一般会把一篇文章分为段落、单句、单词,然而,涉及到交际功能的知识点却是很少提到。在语言学习中,学生会学习单词的发音、词性、意义及拼写,同时,根据语法功能,来分析一些较难句子的结构,但却对整个语篇的掌握还不够好。也就是说,我国的外语教学主要关注的是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也就是说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当学生学习某篇文章时,对文章的生僻单词以及一些难理解的句子等等都得到了正确的解释,而对全文的整体语义结构并不是非常地了解。如全文的主题、采用何种方式展开、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或说明方法、全文大致的结构、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其实这都是在学习一种语言的时候需要提出的疑问及应该得以解决。当然,这些问题应该归纳为语篇宏观结构可以讨论的问题。而且有很多语言现象单单用简单的语法知识还不能解释和分析的。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外国人经常使用的语言也就是说的口语,很多是不符合语法的,而它们却是现实存在并且经常使用的,同时,我们大都也是能理解其含义的。然而,语篇教学注重的是语篇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不仅仅是词汇和句子的含义。由于西方人的思维形式强调个人意见的表达,表达思想简单明了,具有“个人主义”的特点,所以,西方人在语篇上就很明显地凸显为直接切入主题、开门见山的写作手法。同时,西方人也习惯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析达到了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而文章的行文思路通常是由点到面、由个人到整体的。从语篇教学的角度学习某一种语言,不仅可以了解到语言的形式及意义,同时,还可以了解到一些社会因素对语言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可以有效地开阔教师和学习者的视野。

五、结论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外语教学,无论是对外语教师还是对外语学习者而言,不仅要意识到对语言本身的学习,还要意识到对语言相关的其他社会因素给予关注和学习。比如,说话人所处的文化环境、谈话人的职业、年龄、性别等等。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将语言与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从而,让学生真正的意识到语言与社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一门语言并且有效而自如地去使用它。

汉语语言学论文范文二:多媒体教学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三

一、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

单一模式的教师传授知识,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形式如今逐渐被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所取代,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教师开展教学插上了翅膀,成为了教师喜欢。学生乐于接受的新模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但能够有效节约教学资源、快速传递知识要点,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快速接受知识熏陶的优势,其在促进学生增强知识记忆,提升判断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使传统教学的进度慢、教学内容单薄、授课方式呆板等问题得到了改善,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推进教学进程,挖掘学生内在的知识盲点、拓展他们对知识的摄取量。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授课教师要用PPT软件制作课件,将课程的重点内容标注出来,有利于在教学当中实时展示给学习者,让过去上课时要手写板书的形式成为了历史,因为教师在备课的时间里已经把多媒体课件制作完成,课堂上直接取用可见的内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堂传授知识的时间。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程内容的方式,与传统的一对多教学相比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增量,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更多知识内容的传授。接受知识的学生在多媒体的引导下,更能获得较多的相关知识,总之,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体现在教学上首先是推进了教学进度,扩大了知识容量,拓展了学生知识摄取的领域。

(二)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兴趣,增强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摄取量,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些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尤其是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内容,可以下载与课文相适应的背景音乐和相关图像,通过合理布局,将课件制作成为既有文字,又有图片和音乐的教学内容,这就让教学的内容呈现出声像兼备的特点,让教学更加立体化、现实化,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自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三)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巩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成果。我们清楚,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出来的是这样一幅景象,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只是被动地在接受教师传递过来的知识信息,之后便是完成教师留下的作业,还要完成课文的背诵等。这种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对于本来就十分抽象的汉语言文学课程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很难真正发挥出课堂的效果。如果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学习。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教师要把汉语言文学知识转化为可刺激情绪改变的图像或者声音模式,这样就会使文字、图像和音乐进行有效地融合,当制作好的课件展示给学生时,就会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和记忆功能,继而让他们的情绪发生改变。在进行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学习者通过网络资源去查找作家需要的资料,况且,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让学习者能够体验到别人度课程内容的分析和思考。这样下来就会在一定意义上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在借鉴别人的学习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二、要正确看待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法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一个非常需要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施行的学科,没有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质量方面更是难以提高。而现代多媒体有着很多的有点,如果充分利用其优点辅助课堂教学,就能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非常大的作用。我们知道,任何先进的东西,既有优势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对于多媒体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就需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只有将存在的问题解决掉,才能凸显出辅助教学的效果,让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

(一)多媒体教学的节奏快,知识容量太大容易造成知识点堆积和难以消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控制好授课的节奏,确保知识的有效渗透和掌握,进而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而实际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的速度,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忽视,这就显然导致了传授和接受双方的输出和接受比重出现失衡,会使课堂教学出现侧重了讲课的速度,而降低了教学的质量的问题,这样就会让知识大量堆积,让学生一时得不到消化,那么,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忙于应付,拿不出多余的时间去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地分析和思考。所以在多媒体运用中,教师既要善于利用其优势来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同时更要把握好教学课程推进的节奏,在课堂教学课程结束之前,授课教师要对所学的知识重点给予标注性提示,同时要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网络链接点,让学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检索,让他们去自主学习所学内容。这种拓展形式,很大程度上也是丰富学生知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能停在就知识传授知识,那样就会在此让抽象的教学形式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体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要真正让多媒体服务于整体教学,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开展有效地互动,在这个层面上,笔者认为:教师要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用课文中的内容经过情感性融合,开展师生感情交流和互动,同时要用多媒体技术,将最能体现感情因素的内容,编制成能在多媒体上播放的音频。图像和文字形式,让声音调动学习者的听觉,用图像来刺激学习者的视觉,在这种双向的刺激下,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在多媒体营造出来的环境里开展情感互动和交流,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很清楚,一旦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减少或者不足,那么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就越少,这样的话,教师就很难掌握到学生的心态,更不会了解到教学的效果究竟有多大,对于学生掌握了那些知识点,还有那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教师就会茫然。教学的效果就无法体现。从这些问题来看,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授课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上互动环节来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的提问当中理解知识传授的效果。在课堂施行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给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学。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互动交流的QQ群,搭建供师生进行对话交流的论坛等方式,这样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这样下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多媒体这个学习的载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汉语言文学课程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灵活的教学形式才能完成,尤其学科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这就导致了在教学上需要进行因材施教。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方式来说,只是教学的内容是教师已经提前都设计好的,这就有了一定的固定模式,突破这个框架的限制需要教师具有临场发挥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的教学形式显然已经受到了设计框架的限制,同时对学生的思维会有所定势,那就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有所影响。所以,教学时若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授课的教师一定要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去为他们创设能够引发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环境。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切实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方便,为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设施,并且付诸于教学实践当中,就会是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在做好课堂内容的多媒体教学同时,要转换教学手段,要通过网络资源下载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片段,然后在制作汉语言文学课件的时候,利用好这些视频资料,通过逼真的生活场景和生动的音画资源,赋予学习者更多的知识内容,同时还可以利用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增强学习者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从而使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文学知识,以增强他们的语言文学能力。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 篇四

一直对玻璃杯有种说不出的喜欢和释怀,小时候可能是因为它的晶莹剔透、简简单单,还可以从这边看到那边的东西而且是变形的,好玩又鲜奇。长大了以后,从中又找到了一些乐趣--装饰它。在它里边放各种各样的东西、或涂鸦、或扎蝴蝶结,让它变得更有情调,每次都有不同的效果,也有不同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流逝,透过这些杯子看世界,犹如雾里看花。而雕塑综合材料的运用可以把现实生活中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切材料来制作作品。我就一直在思考,或许应该给所喜爱的玻璃杯留下点什么,于是恰当的时间、恰当的事件使得雕塑作品《你和我》得以创作。

1创作构思

《你和我》这一雕塑创作的形成是经过酝酿和提炼才确定下来的题材。在整个构思过程中,是以爱恋为主题贯穿整个作品。通过体验生活,获取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概括、构想出完整的艺术意象。听过曹卉娟的《玻璃杯》,很纯净很美:“那轻轻巧巧的玻璃杯,总是太容易破碎,盛下了泪水就盛不下妩媚,究竟谁湮没了谁,谁又能体会。”是我们每个曾经经历青春飞扬时的记忆定格,生命无常而青春美丽。用晶莹剔透的玻璃杯作为主要材料,因为它代表了感动透明的青涩年华,并分为五组不同的恋爱的场景分别来诠释这一相知相离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学生时代的爱情是最纯洁的,而现实又是残酷的,只能留下遗憾的美好。这件作品所描述的这个经历是每个正处于青春的恋爱过的“你和我”,从相知到相离,所要表达的是爱恋的反思,要成长就得从失败中汲取养分,使我们更加完美,更懂得爱人。

爱是与生俱来的,爱的真谛是美,其衍生行为:付出、欣赏、珍惜、感动、了解、保护、占有等,副行为:得到时的欣喜、、失去的痛心、不能拥有的无奈。.。等等这些情感都在雕塑创作中有所体现。正如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有名的符号学家苏珊。朗格提出的“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把这种青春爱恋的感觉用五对木偶人在玻璃杯里演绎着,运用玻璃材料这种雕塑语言完美的表现出来。雕塑是用实体性的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间塑造立体形象的艺术,它的雕塑形象是静态的、直观的、诉诸人们的视觉系统,所以选择情感生活中的某几个可视的瞬间断面来描绘。如果说艺术构思是“形之于心”,那么艺术表现则是“形之于手”。巧妙的构思是一种充满艰辛的心理运作过程,艺术表现则是中更为艰辛的实践操作过程,在的这个雕塑创作中,运用综合材料现成品加以组装和调整,充分调动想象和灵感,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聚合时空,把发生在不同时空中的生活素材分离出来,按照创作意图重新聚合在一个同构状态的时空中,形成完整的艺术有机体。同时还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展示了对生活的微妙感受。

2在雕塑创作中的材料语言

自从1917年杜尚的《泉》问世以来,瓦解了所有对传统艺术的界限,而观念的改变,形式也必然随之变化,面对接下来的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现代雕塑,可以看到雕塑所用的材料达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在这次创作中,就是利用综合材料来完成的。综合材料雕塑重要的特征在于其物质材料性,材料本身特点也就构成了雕塑作品本身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有一个物质载体,在作品中就用到现成品:玻璃杯、木偶人等材料。所选的这些材料与创作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作品的意义原本就在物或者说材料之中,作品的意义即物之灵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品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是整体体现青春爱恋这一甜蜜又纯净的校园情结,让艺术语言和材料本身超越叙事性而获的“阅读”,引用一位欧普艺术大师瓦萨利的话说:“感觉作品比了解作品更重要。”对于这种不仅是叙事故事,表达情感或思想,还是纯粹探索视觉现象,进而引发独特的共鸣。

对于创作所用的材料,玻璃杯:首先它有如水晶般的透明,有很好的强度和观赏性。(国外的雕塑家很重视这种材料,并学习玻璃的拉型技术,应用这种材料创造出很新颖的作品)其次,玻璃的易碎性也象征了周围不确定的环境因素。所以玻璃杯单纯的透明如水,在里边盛什么就是什么。而易碎的特点使它实用却要很小心,犹如我们感动透明的青涩年华,越长大越害怕,约束也越多,越怕碰壁的心理。木偶人,实在而纯真,大学时代的我们单纯而有激情,充满了幻想和憧憬,所以把小木偶人中的男生涂成蓝色,代表了大方、稳重、活力并存。把女生喷成桃红色,介于成熟与未成熟之间,因为这个时候的女生正处在从粉红色到大红色的过度期。综合材料雕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雕塑观念(泥、木、石铜等)弱化了传统雕塑的界限,推动了雕塑的泛化,运用新材料来完成艺术创作,通过材料自身语言来表达作者的观念和思想。当然,在创作过程中,也会不断地遇到了材料制作的问题。

3结语

在雕塑创作《你和我》中所描述的是青春的一段情感、一声叹息,所以用雕塑的方式把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凝结,凝结昔日的往事和回忆,以雕塑语言来诠释个人的思想感情。作品的造型体现了雕塑艺术的凝练性和单纯性。玻璃杯和木偶人、材料和形象的完美交融,达到了我想要的明净、单纯的艺术效果。并实现了思维活动与操作实践的相统一,遵循了内容加形式的双重原则,推动了作品的最后的成熟和成型,将头脑中酝酿成熟的意象物化成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这件综合材料雕塑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把其中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聚在这一点上”使有限的场景表现出尽可能丰富的艺术蕴涵。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 篇五

自1994年至今,走过20年历程的中国互联网,带给中国公众不仅是应接不暇的网络奇观世界的同时,其多样性的语言生态景观也令人叹为观止。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受网络社会技术语境的影响,网络语言暴力呈现出与现实社会语言暴力诸多的差异。图符化、群体极化等显在特征和一件件现实事件在网络社会里形成“暴力狂欢”。网民面在新闻网站、虚拟社区、BBS、微博等诸多网络区隔内留下海量的暴力痕迹。“虐猫事件”、“铜须门”、“死亡博客”等众多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引人关注。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只有厘清概念,科学界定,才能客观、理性地面对网络语言暴力这一现象,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纷争

概念由内涵和外延组成,前者是概念涵盖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是其包含的对象与范围。综观当前对学界、业界两个方面对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看法,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分歧。

(一)概念内涵的三种观点。

1、语言说。即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暴力语言。如金君俐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它是指网络世界的那些具有‘暴力’特征的语言。” [1]这一界定将暴力(violenc)等同于语言,仅仅注意到了暴力的表现手段,而从本质上忽略了暴力的行为特征。事实上,自西方学术界研究暴力(violenc)现象以来,无论是早期仅仅将其看做是对肉体或经济的伤害行为,还是后来将心理和语言暴力也纳入其中,都无一例外地将暴力(violenc)界定为行为。如阿拜特格尔指出“暴力不仅表现为纯肉体的行为,而且也可以有心理的和语言的多种暴力形式。” [2]可见,将网络语言暴力等同于网络暴力语言的界定是不合适的。

2、行为说。与语言说相对的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行为。如杨东伟、李惊雷认为“网络语言暴力专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 [3]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行为说内部又分化为“言语行为”、“侵权行为”、“舆论行为”等。如邱业伟,纪丽娟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由某一网民在网上公布的某一信息引发的,众多网民利用网络搜索获取该信息中的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并公布于众,进而在网上发表大量侮辱、诽谤言辞或不当评论进行攻击,甚至延伸到现实生活中,造成当事人隐私权、名誉权严重损害甚至可以导致当事人死亡的大规模网络集体侵权行为。” [4]而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舆论行为”的学者则指出该行为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网民在意见表达中使用侮辱、谩骂与人身攻击等语言暴力,二是舆论对当事人构成直接或者间接伤害;三是表现为网民的群体性行为,是多数人对少数人意见的压制。” [5]符合以上特征即为网络舆论暴力(或语言暴力)。

3、权利说。即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话语霸权。李宪玲认为“网络语言暴力,具体说来就是在属于新兴媒体的网络上,采用霸权的方式,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剥夺了他人的一些话语权力,导致的结果是对他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甚至是身体伤害。” [6]任敏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暴力显现在语言中,就是用语言霸权的形式剥夺他人的平等交流的权利,企图用这种语言来强制别人接受自己偏激的思想,从而对他们的思想或者心理上产生某种程度的伤害。”二者都将概念的本质属性界定为“话语霸权”。

(二)概念外延的两种观点

网络语言暴力这一概念的外延即网络语言暴力这一行为涵盖哪些对象。从目前概念界定来看,表现为以下几种:

1、语言说。金君俐,杨东伟,李惊雷,李宪玲等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的范围限于语言,如“以语言为武器”、“以语言为媒介”、“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等。持这一观点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的语言表征主要是辱骂、侮辱、诽谤、嘲讽、诋毁等人身攻击性言辞。

2、信息说。这一观点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暴力由言语攻击行为、人肉搜索行为、隐私公开行为等多种暴力形式组成的共同体,如邱业伟,纪丽娟等。

语言说和信息说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由个体或者群体实施,且具有强制性、攻击性,都是以语言攻击行为为主体。区别在于信息说将暴力的范围拓展到舆论事件全程中由网民发出的各种攻击行为。这一观点主要由传播学界和传媒界的学者提出。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界定

辨析各方学者和网民对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看法,我们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界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语境。

网络虚拟空间是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语境,由于网络虚拟语境的特性,网络语言暴力在暴力语言的表征上具有明显的特点,如因网络语境的隐匿与自由,使得网民在发表意见时无所顾忌、恣意妄为,从而产生比现实语言暴力程度更深的暴力语言;由于网络语境的超时空性,使得网络语言暴力往往由个人行为出发,大多会形成网络群体语言暴力景观,而且受到群体影响,以及技术的强化,网络暴力语言会愈加极化,加深暴力程度。由此可见,网络语境是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重要场域。因此,由网络转入网下(社会现实语境)中的的延伸性的暴力言语行为不能算网络语言暴力。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要素。

关于构成要素,有学者认为是“客体、主体和实施方式”三要素。[7]网络语言暴力由暴力言语行为的场域、施与方、承受方和暴力语言四个要素组成。施与方和承受方是语言暴力的施、受双方,施受双方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因此,会形成多种关系。如个体对群体、个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等多元互动关系,并且个体与群体之间也会相互转化。暴力语言是网络语言暴力的手段与工具,是否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是其是否称为“暴力”的关键。这4个要素构成了网络语言暴力这一特殊场域的言语行为。

(三)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 网络语言暴力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带来明显负面效果,其负向功能显而易见。更有歪曲和违背事实真相、蛊惑人心、恶意侮辱等言论将网络受众和舆论事件引入歧途,甚至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造成错误舆论导向。这是网络语言暴力的负功能,如网络谣言、谤言、群体对骂等。但网络语言暴力也有其正向意义。由事实出发,对现实社会事实存在的,由媒体或网络曝光的“假、恶、丑”等现象,网民使用言语的利器,借助网络的自由空间,对其实施言语制裁、舆论监督,从而对其形成心理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再心理或事实上接受网络的宣判和制裁,甚至会影响行政、法律和社会的进程。

(四)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网络语言暴力因其攻击性和伤害性本质而给承受方带来身心伤害。但从功能角度而言,这种伤害又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即积极伤害和消极伤害。

由以上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语境、要素、功能和影响这四个方面来看,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网络虚拟空间中,网Ming运用具有暴力性(讥讽、嘲弄、咒骂、侮辱等)的书面、口语、图符等多种手段对他人(个人或群体、组织等)实施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的言语行为。

狭义:网络虚拟空间中,网民不顾事实真相,运用具有暴力性(讥讽、嘲弄、咒骂、侮辱等)的书面、口语、图符等多种手段对他人(或群体、组织等)实施恶意攻击和伤害的言语行为。

从广义上,网络语言暴力包含正负两种功能的语言暴力;从狭义上,网络语言暴力仅指具有负面功能的暴力行为。我们认为,从功能角度界定网络语言暴力,能够比较全面关照、客观评价这一特殊场域的复杂现象。解决前文呈现的概念界定纷争,为评判和管制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奠定理论基础。

注释:

[1] 金君俐:《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和对策初探》,《新闻实践》2009年第4期

[2] [德]阿拜特格尔:《何谓暴力?暴力释义与暴力使用类别的商讨》,《青少年犯罪问题》1997年第1期

[3] 杨东伟 李惊雷:《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究》,《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4] 邱业伟 纪丽娟:《网络语言暴力概念认知及其侵权责任构成要件》,《西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5] 彭兰:《如何认识网络舆论中的暴力现象》,《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8月25日

[6] 李宪玲:《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 陈代波:《关于网络暴力概念的辨析》,《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语言学的论文范文:《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 篇六

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在社会范畴下研究语言变体、语言变异现象、语言的功能等。它从不同社会的角度科学的研究语言,研究社会对语言的影响,包含文化准则、社会规范等。其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语言学概况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语言学的分支。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与学术动机。正如Hymes(2000)所言:社会语言学的显著性标志,仍然体现在坚持研究语言特征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表现。由此可见,社会语言学从来不是独立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基于社会层面的各种语言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特征,同一个人处于不同环境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因此,社会语言学又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的研究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紧密联系。它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果具有应用意义。例如,已退休的语言学教授罗杰就曾帮助警察分析绑架信,指出绑匪所在地。社会语言学对课程教学、尤其是语言类教学,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 篇七

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课学什么?这些事关语文(或语文教学)根本的问题,早就由前辈语文专家给出答案。答案简洁洗练如真理,四字而已——听说读写。然而问题的产生犹如核裂变。旧问题一消亡,新问题马上诞生。语文的学习,或语文的教学,是有阶段性的。同是学习听说读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

经过习得和小学初中的语文训练,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思维发展规律以及语言、语文学习规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学生已经形成和具备的语言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迅速提高其语言鉴别、欣赏能力。“立鹄的易,而所以中鹄的难。”确立一个目标是相对简单的,而要达到目标却是相对较难的。既然我们已经确立了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那么,怎样有效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及水平?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有对比,才会有鉴别;只有鉴别,才会有欣赏。不言而喻,“对比”是良方。怎样对比?现成有个好例子。钱钟书先生曾对比王世贞的《归有光赞》的两种版本,最终考证出《归有光赞》曾受钱谦益篡改(见《谈艺录》)。王《赞》原为“风行水上,涣为文章。当其风止,与水相忘。剪缀帖括,藻粉铺张。江左以还,极于陈梁。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钱谦益将《赞》中末句“久而始伤”之“始”篡改为“自”。钱钟书先生以为:“一字之差,词气迥异。‘始伤’者,方知震川(归有光)之不易得,九原不作,赏音恨晚也。‘自伤’者,深悔己之迷途狂走,闻道已迟,嗟怅何及也。”用现代文来说,“始伤”是说王“能识归有光的异量之美,认为归有光的学习韩愈、欧阳修,与自己学问门径不同,但同以学习《史记》《汉书》为归宿,这点起初不认识,这时开始认识,因而伤悼他”,其意“不过表示赏识他而已”;“自伤”“是伤自己迷途狂走,开道已迟”,其意在于自贬。这一字篡改,关系重大:它涉及王世贞对自己的评论,涉及王世贞对归有光的评价,也涉及后人对钱谦益文品、人品的评判。从上例中,我们可以见出钱钟书先生的“求思之深”和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语感,也可以悟到鉴赏语言的重要性和些须门径。这种对比研读称之为校勘对比。校勘对比的材料并非可遇不可求。佳例所在皆是: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句“冰下难”一作“水下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樯橹”一作“强虏”,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句“千家”一作“几家”。以上材料都可用来对比研读,以提高学生语言鉴赏能力。 用各种对比方法提高鉴赏语言能力,就如老僧的面壁参禅苦修,目的是为了一朝顿悟成佛——悟觉语言。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说,鉴赏语言只是处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初级阶段,悟觉语言则是处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中级阶段。确实,悟觉语言就是“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豁然。语言魅力突如其来,我们无须反复斟酌,再三思量。《红楼梦》中贾雨村“偶至郭外”,“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贾雨村顿时悟觉:“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对语言的敏感,加上自己的阅历,使得贾雨村能准确解读这一对联。同样“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对曲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如醉如痴”,几乎不能自持“站立不住”,也是对语言的高度悟觉。这种例子现实社会中所在皆有。商友敬先生述及,他曾经为上海老年大学学员讲解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朗读甫毕,就见一老人泪珠滚滚而下。原来,苏轼的《江城子》让他想起了过世的老伴。看到或听到某些文辞,往事、感情蓦然涌上心头,不须反复咀嚼品味,就能体悟文辞的感情、思想、意境,这就是悟觉语言。对语言的悟觉,往往需要生活阅历作为底子,高中生生活阅历较浅,很难达到这种境界,但直接经验的缺乏可以用间接经验弥补。高中生多读文学作品,用心琢磨,是可以形成较好的语感,从而达到悟觉语言的地步的。

对语言的悟觉有时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出现,那就是将自己的某种感触借他人语言表达出来,以他人之文发抒我之心情。谢冕在《诗歌欣赏的准备》中讲到,他年轻时登镇江的金山,“长江浩浩从眼底流逝,我心中激动,却苦于无以形容。这时,眼前赫然跃出一副对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它带给我以极大的愉悦。它完成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最忠实、精彩的表达”。语言的悟觉能力,可以给我们在欣赏名胜古迹以及其他艺术方面带来极大的方便。“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正是古人对此的说明。

能够鉴赏、悟觉语言,不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能够将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修养、气质乃至生命。我们不能仅仅遥望前人的遗产,赞美、欣赏前人的遗产,我们应该自己创造出自己的美丽来。这里涉及到语言的应用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考试正在逐步将语言的内化列入考查的重点。怎样使我们的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得更精美,是我们每一个语文学习者要经常思考的问题。语文成绩不一定能反映语文素质,但语文素质却能反映人文素质。我们现在的考试努力将三者形成正关联。学习的目标应是我们考核的目标。当然,优美语言的内化并不仅仅是做几道语言应用题。文雅的谈吐,流畅的阐述,逻辑严密的书写,都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我们记忆许多名篇,背诵许多名句,本身就是希望用此改变自己的用语模式,提升自己的表述能力,升华自己的表达水平。王尚文先生自述儿时听祖父与客人谈话,得知客人的亲人曾一度得病甚重,急欲了解病人结局,便贸然问道:“人死了吗?”客人走后,祖父郑重告诉,问话不能这样问,“如果你问——病人最后好了吧?你也会得到你想要知道的情况。但这样得体多了,客人就不会心里生气难过了”。儿时的王尚文先生没有将语言运用内化,而祖父的郑重教诲,正是督促王先生将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生活。将优美语言内化,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言语交际、交流质量。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走向成人的重要时期。高中学生除了要有生理、心理、智识的“入世”准备,还应该有“语言”的“入世”准备。一个社会的人,听人讲话、看人为文,应该闻弦歌而知雅意;一个社会的人,对人说话、为人作文,应该曲其笔而直其意。高中生,应该在语言运用上,与社会接轨。我们提倡高中语文教学应以提高学生鉴赏语言能力、悟觉语言能力、内化语言能力为重点目标,正是基于对学生“语言入世”的重视。而上述三种能力,又是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

语言学毕业论文1:从语言学角度谈上海话保护 篇八

一、引言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全面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定义普通话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从此成为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语。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日新月异的大众传媒的影响等,普通话在促进各地区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语委2000年全国语言调查的结果显示全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约为53%。推普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然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共同语和方言并存的状态,推普工作的如火如荼进行势必会对方言的使用及传承造成一定的威胁。虽然许嘉璐先生曾指出:“推普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在不少场合具有自身的使用价值。”但是方言还是面临一定的危机。本文就以上海话为例,从语言学的角度谈一谈上海话保护的问题。我们首先从几则新闻说起。

二、针对上海话的几则报导

上海市大同中学的几位中学生,于2005年暑假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他们的调查结论是:“上海话‘处境’不妙”。学生们发现最应该使用上海话的地方,比如城隍庙的商铺,上海老街,通用语言都是普通话。

教师在课堂上不准说上海话,课堂外不会说上海话,学生们也很少用上海话交谈,大同中学的一位学生对本刊说:“有外地同学在,我们说上海话是不礼貌的。”

如今在小学初中校园内,已几乎听不到学生之间的吴侬软语。而在家庭里,孩子们强大的“推普”力量甚至“逼迫”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也卷着舌头讲起洋泾浜普通话来。

如今在上海,沪语的传承出现了危机,我们发现身边的许多小孩都不会说上海话,而且这样的比重还在逐年增加,为了让上海小囡重新开口说起上海话,前不久上海专门定制了一本沪语童谣教材,从这个学期开始这本教材走进了上海的中小学课堂。

“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要点”昨天发布,要点透露,今年本市将完成上海话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全面完成12个调查点语音数据的调查采录及记音转写工作;在通过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将有声数据汇入国家总库;启动上海语言资源网络展示平台建设。

浦东的785路巴士车近日开始全线试点沪语(上海话)、普通话和英语同时报站,深受上海市民欢迎,但也遭到部分在沪外地人的抨击,说是“未顾及900万外来人口的感受”。

从前3则新闻的报导中,我们发现上海话的生存现状确实令人担忧。上海话是沪方言的代表,是一种地域性语言,然而她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还承载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上海话出现危机意味着上海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的生存危机,也意味着人类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破坏。所以在普通话如此强势的今天,上海人对上海话产生“危机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更有一些学者和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各种措施保护上海话,如上述后3则新闻。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此些举措真的会扭转上海话处于弱势地位,走向危机、甚至最终逐渐消亡的趋势吗?下面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语言学的解释。

三、语言学视角下的上海话保护

本文认为为了保护上海话而采取的以上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上海话处于弱势地位,走向危机、甚至最终逐渐消亡的趋势。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如下:

(一)从语言的功能上来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的这一论断,从人类历史角度对语言的功能作了本质的揭示。语言是适应人类社会复杂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交际需要不仅是语言产生和存在的前提与条件,更是语言发展的原因和动力。语言一旦不被当做交际工具使用,那么它的生命也就戛然而止了。

在当今中国,普通话作为国家法定共同语被大力推广,而当前普通话的广泛推广、使用因其被广泛需求。尤其在上海这个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在这里聚集,人们使用普通话能够更好的完成其交际目的,于是普通话便当之无愧地成了人们的优先选择。这样一来上海话的生存空间被逐渐挤占,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其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得不到最大范围的发挥,语言价值遭到“贬值”,在社会发展中不再能提供其存在的依据,久而久之便自然会被淘汰下来。

在对上海市学生普通话和上海话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普通话在学生语言交际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而且目前学生所讲的新派上海话在发展演变中较多的受到了普通话语音、词汇的影响,上海话不断地向普通话倾斜、靠拢。不能不说,如今在上海话方言区,普通话的使用已经蔚然成风。

(二)从语言发展的规律性而言

每一种正在使用的语言总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从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而言,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再被人们运用的语言是死的语言,死的语言当然谈不上发展变化。

众所周知,上海话中有大量词汇来自英语的音译,比如“沙发”的来源是英文单词“sofa”,上海话使用之后,才被引进了普通话,直到今天,用上海话读“沙发”,发音和英文单词十分接近,用普通话发音则相去甚远。

然而文化学者朱大可感觉最突出的是近二十年来,上海话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只出现了一个语式“不要太。.。.。.”和“捣浆糊”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新词。前面提到过,上海话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范围逐渐减小,功能萎缩,导致其新陈代谢速度变慢,失去了以往的活力。上海话的发展变化跟不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长此以往其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发展前景堪忧。

(三)从语言的体式而言

就语言的体式来讲,语言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口头形态,又称为口语,它是语言体式的基本形态,是任何语言都有的;一种是书面形态,又称为书面语,它并不是任何语言都有的。体式完整的语言在传播使用中才会更具优势。

今天对于上海话及大部分汉语方言而言,是一种“有言无文”的局面。也就是说上海话只能祖祖辈辈口耳相传,却没有自己独立的书面语记录系统。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努力致力于上海话的保护工作,其中以上海大学的钱乃荣教授为首,他不仅编写了大量的沪语教材,还编纂了《上海话大词典》,可以说为了保护上海话煞费苦心。然而《词典》中的词目用国际音标标注上海话的读音,用五度制标注声调并依照实际读音标注连续变调,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很难会认读这些国际音标,而且就现在上海话的使用范围而言,也很难说普通使用者会专门为了自己方言中的某个正字去查词典,所以在本文看来这在推广上海话方面是一种徒劳,这只是为上海话的保存尽一份心力,为专业的研究者提供一份资料,而在上海话的推广使用中收效甚微。

(四)从语言规划的角度来说

语言规划,是指政府或社会团体为解决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目的、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与管理,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它包括语言的地位规划、语言的本体规划和语言的功能规划三大部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上世纪50年代国家开始推广普通话,到80年代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的力度空前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此有专门条款,上海的相关工作也在此时加大力度。就连学钱乃荣教授都说:“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从幼儿园到学校,开始统一用普通话授课,连课外也不准说上海话,甚至厕所里都不准说。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我看到有中学教师撰文说,现在是进了学校门,就到北京城。”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推普的决心和力度。

不仅如此,国家行政干预的另一个措施,是取消了几乎所有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中的上海话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上海话的危机。

所以,從以上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可以看出上海话走向危机的事实,想要从根本上扭转此种局面就目前而言是无力回天。

四、结语

对于上海话面临危机甚至最终逐渐走向消亡的观点我们不容置疑,但是考虑到其他方面的因素,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使得这种损失降到最低。就现阶段而言,我们应该思考上海话究竟是要以一种怎样的状态生存才算得上是既合法又合理?针对上海话保护而采取的一些措施有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等。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8篇《语言学论文题目与选题方向》,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0 4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