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论文【最新4篇】

发布时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4篇《初中化学实验论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 篇一

(一)实验室不足

地处农村的乡镇初中,远远比不上城里的初中,无论从校容校貌,还是从学校的各项配套设施,两者相差甚远。很多乡镇学校只有一间实验室,所有的实验课都只能在那间实验室进行。因为场所不够,因而极少安排实验课,又因为不是专用的化学实验室,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基础设施配套不充分

这里所说的设施配套不充分,不是前面所说的化学仪器短缺或化学药品稀少,而是一些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就笔者所在学校来说,学校的用水是靠镇里的自来水厂来供水的,如遇到停电、水厂设备出现故障等,就会出现无法供水,甚至连续几天停水的问题。短时停水的情况,有时一天也出现好几次。如果遇上供水不畅的那天同时几个班级上实验课,那简直就是大灾难。一个班级实验完了,遇到停水时仪器不能及时清洗,势必造成对下一个实验的影响,直接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无法按计划完成教学工作。

(三)学生缺乏实验兴趣

对农村学生来说,做不做实验,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又因为学生平时动手操作少,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教师往往不是很愿意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方案和途径,而是把实验步骤定好,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验证课本中的结论而已。这样的学生实验,少了探究的乐趣,也没有太大的价值,实验效果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也就提不起兴趣来。在笔者学校,发现有教师在讲解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时,许多学生在下面闹腾,如任意摆弄仪器、药品,同学之间聊天、打闹嬉戏,用手机听歌、玩游戏等。出现这些情况,均因为学生对化学实验不感兴趣所致。

(四)教师重视不够

现在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自认为绩效工资分配不公平和不合理、评选优秀不透明等,因而产生抵触情绪和怠工行为。现在很多乡镇初中的化学教师基本不安排学生实验,有条件的不安排,没条件的就更不用说了。更为严重的是,在初中化学教科书里有50多个演示实验,大部分乡镇初中的任课教师只做几个与中考有关的演示实验而已。

(五)领导监督不力

做任何事情,只要上下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化学教师不上学生实验课,若是校长过问,教导处督促,相信怠课情况会有改观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有的学校最近几年从来没有上过学生实验课,学校领导却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笔者认为,领导监督不力是实验课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改进乡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一)领导重视,配齐教师及设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只要上级领导重视,教学质量就必然得到提高。对实验员、化学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各校的情况配足配齐。对于化学仪器短缺、化学药品稀少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要求各级学校每个学期结束时,实行列册汇报,由主管部门统一统计,统一汇总,统一采购,统一配发。领导重视,供给保障,就能顺利开展实验课的教学工作。

(二)启发教学,培养兴趣

针对学生对实验课不感兴趣,不愿做化学实验的情况,首先,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其次,教师要严格要求,对不做实验的学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力求从评价上促使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再次,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验开始,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如制取汽水的实验等。

(三)教师主动,尽心尽职

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支燃烧自己的蜡烛”。要让这些灵魂工程师充分燃烧自己,体现神圣职业的人生价值,领导就得多关心教师,设法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工作主动了,就会尽心尽职,努力搞好教学工作。

(四)创造条件,社会支持

对于实验室不足的问题,因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教育部门可以考虑创造条件,让社会上的企业家帮忙,由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家出资兴办实验楼,改善办学条件。对于学校供水不足的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在实验室的楼顶设置水塔,这样在自来水供应不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应急供水;或是学校自己打水井,一旦遇上停水,可以马上抽水,解决问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最好途径,因此我们应该上足上好实验课,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 篇二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041

化学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许多专家在不同的场所都作了详尽的阐述,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什么事情都有意外发生,化学实验在教学中也时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不做实验的苦恼

——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

农村中学的实验条件有限,有些实验也就懒得做,这在很多化学同行的教学实践中是很平常的事。有一次做完“燃烧条件”实验后,由于学生的热情很高,就讲了一个拓展话题:只要达到燃烧条件,可燃物在水里也能燃烧,如白磷在开水中,只要通入氧气就能燃烧;也简单地讲了一下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情况。当时同学们都表现的很惊奇,要求做实验让他们“眼见为实”。由于是下午第三节,急于去打篮球,就找了个借口说:实验室里没有药品,这个实验肯定能成功。

可两天后,我发现我的化学课堂上同学们听课的注意力不像以前那么集中,对提出的问题也爱理不理的,尤其是我的科代表更为突出——连笔记都不做了。下课后,我特地把科代表叫到教室外询问情况。科代表的几名话让我出了一身汗,他说:

“老师,你在课堂上说假话,我们不相信你!”

“怎么啦?我哪里说假话啦?说的什么假话?”我有些生气。

“我在一张《教师报》报纸上看到,说白磷在水中不能燃烧,因为它表面的膜不容易被氧气冲破,所以不能燃烧。”科代表说的有理有据。

“怎么可能不会燃烧呢?绝对能燃烧的。你把那张报纸拿来我看看,看是怎么个说法。”

科代表很快拿来了一张《教师报》,上面有一篇山东省的一位教师写的关于白磷燃烧的相关实验论文,其中写到“白磷在水中表面会产生一层水膜,氧气通入水中后不能破此膜,因此,当温度超过40摄氏度时,水中白磷在通入氧气时也不会燃烧。”科代表一直看着我,这时也有部分同学加入了我们的讨论。

“怎么办,怎么收回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呢?”我返回教室,对全班同学说,“今天下午结束后,我们利用一点课外时间,来做一下‘水中白磷燃烧的实验’,让实验说话,白磷在水中究竟能不能燃烧”。

课外的那个实验非常成功。看来,面对求知欲望强烈的中学生,化学实验的效果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要眼见为实。

做实验的欢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学习酸的性质时,做了一个盐酸除铁锈实验,由于实验员给准备了1∶1的盐酸,当加入盐酸后,发现产生了大量气泡,同时溶液变成了黄色。

引导学生们观察现象后,把试管放到了试管架上,引导学生分析试管里发生了哪些反应,写出盐酸与氧化铁反应、铁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后,有位同学说:老师,试管里的颜色变了。原来他一直在盯着试管观察。我拿起试管让全班同学观察,果然试管里的黄色溶液有一些变成了浅绿色。

“为什么颜色了生了变化?请先分析试管里物质的成分,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可能发生的反应。”

通过讨论,同学们弄清楚了在这只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有三个: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盐酸与铁反应、铁与氯化铁反应。

在当年的中考中,最难的那道题正是这个实验的的再现。化学考试结束后,许多同学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有位化学老师就这道题写了一则论文还在杂志上发表了。

实验做或不做的纠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农村学校,有许多实验在做与不做的选择上,很是纠结。如硫的燃烧、白磷的燃烧、二氧化氮气体的吸附、一氧化碳气体的还原性等实验,不做吧,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实验吧,又没有通风厨等设备,对老师、学生的身体有影响,有几次做木炭吸咐二氧化氮气体后有好几天都要吐、头晕的感觉。

实验现象与理论运用的矛盾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初中化学里关于二氧化碳气体的相关实验很多,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时,有同学用排水法收集到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他很高兴地说:老师,二氧化碳气体也能用排水法收集。不是说,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吗?

很多学生都停下实验想知道为什么?“当二氧化碳气体的量比较大时,能够用排水法收集到,这是事实。但是,二氧化碳也能溶于水,这也是事实。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收集最好用向上排空气法。”我做了“权威”解答后,抹了一把汗。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 篇三

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和动手能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成为教学实践中切实落实这一思想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的几年中,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计、教学实践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实验改革也层出不穷。在探究性实验唱主角的今天,似乎人们忘记了至少是忽视了验证性实验的存在和其重要作用。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开展大范围的探究性实验,实施探究式学习,无论是能力还是时间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扎实基础、规范操作、调动兴趣显得也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笔者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验证性实验的有效性。

一 放大验证性实验效果,强化实验结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外界的新鲜事物强烈地刺激大脑时,在大脑皮层上就产生稳固而强烈的兴奋中心,使得暂时联系更容易形成和巩固。这种相应的强化是学生理解现象的本质以达到巩固知识的必要条件。现象明显,也正是我们提高验证性实验有效性过程中力争达到的。

曾经听过一个老师的课,记忆很深,是一个放大教学效果的实验:那位老师在1000mL、500mL、100mL、50mL四支烧杯中分别加入两滴管的盐酸,然后开始分别注水,直至上述体积,然后向四支烧杯中加入同一种酸碱指示剂,结果四个烧杯里的溶液都使指示剂变成红色,但颜色深浅有区别,然后老师还像演奏一样敲击着四个烧杯,嘴里不断嘟哝着:不同颜色,不同声调。学生像开音乐会一样,个个喜出望外。

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做一些一时令学生捉摸不透的趣味实验,以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上绪言课前,先用滤纸做一朵白花,并把它放在酚酞溶液中浸透,取出使其干燥,又浸湿取出,反复三次,等它完全干燥,再取一干燥器,在其中放100mL浓氨水,然后将盖子盖好,密封。上课时,先给学生展示白花,然后再揭开干燥器的盖子,将白花放进干燥器内,发现白花很快就变成了红色,再取出红花,然后拿走干燥器,用扇子对着红花煽风,能够看到红花又渐渐地变成白色。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趣味实验更容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兴奋状态中,它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化学知识。在教学中将课本中的部分演示实验作适当地“引申”使其趣味化,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做CO2与石灰水的反应,实验前对学生说:“现在我要把水变牛奶。”请一位学生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片刻后变浑。然后又说:“我还会使牛奶变清水。”让学生继续向浑浊液体中吹气,果然变清。这时学生会很诧异。再对学生说:“我还能使它再变成牛奶。”然后将液体加热,一会又变浑。再向该浑浊液体滴几滴盐酸,浑浊液体又变清。一连串的“清浊互变”使学生兴趣盎然,迫切要求弄清变化的原因。

二 改变验证性实验的单一形式,借助多种媒体

1.多种媒体的使用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实验教学生动化,提高验证实验的有效性。使教学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直观,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笔者在此说的多媒体,还包括利用出电脑之外的其他媒体设备,如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等设备,录音、拍摄学生的实验情况、实验现象、实验发现、实验论文等。记得一次在外校听课,那位教师就成功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一名学生的《我是一个原子》的文章配以当堂课的实验视频,做了该节课的完美总结,学生兴趣盎然,至今印象颇深。又如: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和制备氧气完成之后,我利用一个简单的Flash课件,让学生到电脑上利用鼠标拖动,装配实验室制氧气和制备二氧化碳的装置。学生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

2.多种媒体的使用使实验教学高效化。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突出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增大课堂的容量,有利于改革传统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 改变已有的复习方式,不要局限于习题复习

在完成新课教学任务以后,复习阶段完全可以将验证性实验开展到底。如复习酸碱盐时,让学生去区分一下盐酸、硫酸,笔者在所任教的班提出该问题,学生一共设计出以下八种区分方法:①加热闻味;②用硝酸银;③用氯化钡;④用大理石;⑤用氯化铅;⑥用棉布蘸取,用酒精灯微热,观察哪块布出洞;⑦放锌粒在里边,观察哪一个制出来的氢气有刺激性气味;⑧将铝片放到其中,不容易产生气泡的为硫酸。学生为了自己能实验,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实验后笔者让学生评价每个实验方案的优劣,这些验证性实验的开展既充实了课堂,又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 篇四

关键词:初中化学;原创习题;命制原则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8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38

初中化学原创习题就是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为依据,结合一定的知识背景和教学情境,自主命制的、用于学生练习和实践的、具有已知答案的问题[1]。

原创题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弥补教科书内容滞后的弊端,同时命制原创题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原创题必须准确反映化学教学的方向和中考命题的导向,而不仅仅是标新立异,因此命制初中化学原创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命题经验,举例说明命制初中化学原创习题的原则。

一、科学性的原则

科学性是命题的最基本要求,是衡量原创题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总的来说,原创习题要题意清楚、文字准确、内容完整、措辞严密,确保知识无错误、表述无歧义、内容无超纲、导向无偏差、答案无争议等。

【例1】(2011年崇左市中考题)某同学称取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10g,配制成50g溶液,再向其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加入澄清石灰水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解决以下问题:

(1)计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

(2)当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计算此时反应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评价:读图,并结合Ca(OH)2与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产生5g的碳酸钙沉淀需要3.7g的Ca(OH)2;也就是说50g澄清石灰水里必须含有3.7g的Ca(OH)2,而Ca(OH)2的溶解度最大也就是0℃的0.18g,所以这道中考题的题干存在科学性错误。

【例2】(2012年泸州市中考题)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甲、乙、丙三个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了实验探究。

(1)甲同学: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燃烧停止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集气瓶中吸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

(2)乙同学:用碳替代红磷,完成上述实验,发现集气瓶内并没有吸入水,其原因是 。

(3)丙同学: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 溶液,然后完成乙同学的实验,得到了与甲同学相同的实验结果。

评价:第(3)问给出的参考答案是“NaOH”。其实,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生成二氧化碳,随着氧气浓度变小,还会生成大量的一氧化碳,NaOH溶液不可能吸收一氧化碳。即:不可以使用NaOH溶液和木炭代替水和红磷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另外,笔者认为化学题目中的仪器图也要绘制规范。笔者翻查2012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化学试卷就发现很多画错漏斗末端的情况(分液漏斗、普通漏斗的末端是斜口,便于液体留出;长颈漏斗的末端是平口,便于液封)。

二、创造性的原则

原创题应该是在现行教科书或教辅资料上找不到的,因此命制原创题贵在创新——内容创新、情境创新、问题创新、题型创新等。富有时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的题目,能使学生常做常新,使教师常教常新。

【例3】为什么警犬可以帮助警察破案呢?原来,每个犯罪分子只要到过现场就会留下他身上特有的气味(尤其是足迹的气味)。嗅觉异常灵敏的警犬能根据案发现场残留的气味,辨别出歹徒逃跑的方向,甚至能追踪到隐匿的凶器和嫌疑犯。

从微观角度分析,警犬能追踪到嫌疑犯的主要原因是 (填写序号)[2]。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 ②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③分子不断运动 ④分子间有间隔。

(参考答案:②③)

评价:此题改编自“关于汶川大地震中搜救被困人员”的一道中考化学选择题,原题情境悲伤。为了赋予这道好题新的面孔,笔者将其更换情境(改为警犬帮助破案)、调整选项、变化题型,这样改编后情境新颖有趣、素材永不过时,而且多角度考查了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

三、基础性的原则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具有突出的基础性,因此原创题必须立足基础知识、注重基本技能、关注基本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虽然原创题不落俗套、未曾相识,但绝不能命成偏题、怪题。

【例4】美国篮球队的球衣是耐克运动用品有限公司利用废旧矿泉水瓶制成的,每22个瓶子可以制成1套队服。由于球衣采用最新技术生产,因此不仅能提高运动员的成绩,而且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矿泉水瓶的材料是聚酯纤维。聚酯纤维与下列哪种材料的类别最接近( )

A.陶瓷 B.不锈钢 C.蚕丝 D.聚乙烯

(2)废旧塑料瓶经清洗、消毒、熔化、制粒、漂白,再抽丝织成球衣。这一过程中的消毒和漂白属于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3)耐克公司使用再生聚酯纤维生产球衣是全球首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www.chayi5.com〗①再生面料迎合环保主题也展现了高科技手段;②生活垃圾应该分类回收利用;③生产再生面料可以减少碳排;④我国石油资源丰富无需开发再生面料。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1)D (2)化学 (3)B]

评价:此题以美篮球衣为素材,经过巧妙铺垫、精心关联,终于将聚酯纤维的高深内容命制成通俗易懂的初中化学练习题。题目联系体育运动,体现学科价值,关注资源再生,重视考查材料基础知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四、应用性的原则

科学技术来自社会,服务人类。原创题要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一些与化学有关的自我保护技能,从而避免死记硬背、体现学以致用。

【例6】多年来,因为地窖内CO2浓度超标(大于1%)使人窒息的不幸事件时有发生。在没有测量CO2有害浓度的专业仪器时,有哪些简易方法可以使用呢?不少书刊上介绍的简易方法是灯火检验法、小动物检验法等。有人通过实验发现:在CO2体积分数为20%的空气里,灯火才能慢慢熄灭;在CO2体积分数为30%的空气里,才能观察到小动物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在常态空气里不变浑的澄清石灰水,在CO2体积分数达到1%的空气里就能很快的明显变浑[4]。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地窖里CO2的有害浓度,应选择的简易方法是 (填写序号)。

A.灯火检验法 B.小动物检验法

C.石灰水检验法

你选择该方法,所依据的CO2化学性质是 (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2)检验CO2有害浓度时,应先把地窖中的空气取出少许,但人不能进入地窖取气。请你设计一个“地窖空气取样仪”,使人站在地面上就能取出地窖里的空气(可画示意图)。

(3)若地窖内的CO2浓度超标,可采用哪些简便方法降低CO2的有害浓度: (写出1条即可)。

[参考答案:(1)C;CO2+Ca(OH)2=CaCO3+H2O (2)略 (3)用鼓风机将地窖里空气抽出或用喷雾器向地窖内喷洒石灰水等]

评价:这道原创题的命制素材来自笔者的一篇实验论文。经过精心打磨,此题具有很好的层次性、开放性和教育性,重视考查常见物质的重要性质,突出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探究性的原则

探究性题目起于问题的觉察,继以心智的探索,止于问题的解决。我们要以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为命题背景,精心设计富有操作性、研究性的习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7】我们知道,中和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

【提出问题】酸、碱在固态时能否发生中和反应呢?若能反应,如何证明反应生成了水呢[5]?

【查阅资料】固态的无水醋酸也叫冰醋酸,熔点16.6℃,化学式可简单表示为HAc;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会变蓝;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遇到固体氢氧化钠、冰醋酸均不变色。

【实验验证】在室温12℃的情况下,同学们开始实验,请你参与如下的活动。

Ⅰ.在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加入少许无水硫酸铜粉末,搅拌后发现固体颜色 。

Ⅱ.在盛有 的试管中也加入少许无水硫酸铜粉末,搅拌后发现固体颜色不变。

Ⅲ.在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冰醋酸,搅拌后,手摸试管会感觉到 ;再向该试管里加入少许无水硫酸铜粉末,搅拌后发现固体颜色 。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固体与冰醋酸固体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了水等物质。请你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拓展反思】(1)实验的第Ⅰ、Ⅱ步属于对比实验,旨在说明 。

(2)在实验的第Ⅲ步,若氢氧化钠过量,且中和反应生成的水较多,那么氢氧化钠与硫酸铜还会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蓝色沉淀。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氢氧化钠溶液与醋酸溶液混合后有没有反应呢?某同学采用“向混合液里加入硫酸铜溶液”的方法。他加入硫酸铜溶液后发现有蓝色沉淀生成,于是他认为氢氧化钠仍然存在,应该没有与醋酸反应。该同学的判断正确吗? ;请你说出理由; 。

[参考答案:【实验验证】不变;冰醋酸;发热;变蓝【实验结论】NaOH+HAc=NaAc+H2O【拓展反思】NaOH、冰醋酸均不能使白色硫酸铜变蓝;2NaOH+CuSO4=Cu(OH)2+Na2SO4;不正确;NaOH过量]

评价:这道原创题选材新颖(固体烧碱和冰醋酸的干态反应),巧妙联系初中化学的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探究性学习和对比实验等知识和方法,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基础性和学科特点。

六、真实性的原则

使用真实性化学情境命题,能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体现“化学就在身边”,有利于学生把解决化学问题的经验迁移到今后的生活及工作中。

【例8】徐州市李老师发明了增氧酒精灯,以代替酒精喷灯(见右图)。增氧酒精灯就是在普通酒精灯的灯芯座中间加一个导气管(即增氧孔),使用时将氧气通入灯芯座的增氧孔,然后点燃,酒精就剧烈燃烧起来,焰心处的火焰发白,温度高达1200℃[6]。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根据增氧酒精灯的构造可知,增氧酒精灯的火焰温度是 最高;普通酒精灯的火焰是桔黄色,而增氧酒精灯的火焰是白色,这与 (填“氧气浓度”或“酒精浓度”)关系最密切。

(2)利用增氧酒精灯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非常方便,只需将细铁丝放到增氧酒精灯的白色火焰处,铁丝立刻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请你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细铁丝在普通酒精灯、酒精喷灯上都不能燃烧,却能在增氧酒精灯上燃烧,这是为什么呢?小李同学总结了以下三点原因,你觉得合理的是 (填写序号)。

①铁丝周围氧气的浓度大;②铁丝所处的位置温度高;③铁丝是易燃物。

[参考答案:(1)焰心;氧气浓度 (2)3Fe+2O2Fe3O4 (3)①②]

评价:徐州市很多学校化学实验室均配备了增氧酒精灯,用它可以做一些高温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等,因此引导学生关注增氧酒精灯的原理和使用很有必要。鉴于此,笔者以增氧酒精灯为素材,恰当融合了燃烧条件、铁丝燃烧实验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和技能,注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要想命制出优秀的原创题,不仅要灵活把握命题原则,还要熟悉命题方法(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 李德前。浅探初中化学原创习题的命制[J].化学教学,2011,(6):52-53,58

[2] 李德前。快乐寒假·九年级化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6

[3] 美篮球衣科技:再生聚酯纤维每套队服=22个塑料瓶[EB/OL].http:///html/2012-08/13/content_1857

7370.htm.2012-08-13/2012-09-06

[4] 李德前。探寻“检验二氧化碳有害浓度的简便方法”[J].化学教育,2009,(2):60-61

[5] 卢家瑞。中和反应有水生成的证明[J].化学教学,1990,(6):2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初中化学实验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0 47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