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优秀7篇

发布时间: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7篇《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一

在总理的诞生地——淮安区,则按照“一乡一品”的思路,整合资源,先后开发出流均舞狮、季桥诗歌、百姓舞台等文化活动;该文化局还将民间古曲“十番锣鼓”进行了创新,使之古今融合、韵味十足;与此同时,该区还将舞龙舞狮、小淮调戏台、健身舞等多个群众性活动有会机发展成群众性文化节,以此来全面进一步丰富新农村文化建设。但是,在笔者调查过程中发现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尚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首先,基层文化队伍素质不高、流失情况严重;其次,群众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第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第四,对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包括传统音乐、戏曲)重视不足等。这也进一步阻碍和制约了淮安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

二、淮安市师范院校音乐人才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

淮阴师范学院始创于1958年,是淮安市建学较早的院校,并设有音乐学院;该音乐学院先后在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声乐比赛、合唱比赛中获得大奖。该师范院校还通过鼓励、指导本校音乐专业学生深入到了农村基层进行实践,通过对基层人民大众提供文化产品的实践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激发其创作热情,体验自我价值;如组织基层的小型音乐演出以及各种慰问、联谊演出等。其中,由淮阴师范学院及该院音乐人才先后在盱眙县、金湖县、洪泽县、清浦区、淮阴区、淮安区等农村基础组织发起的各类演出186次,参与的学生1022人次;另外,还有56名音乐系学生通过在各县、区的中小学进行了音乐教学实践。与此同时,淮阴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学生还在基层的实践过程中,还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发展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如以淮安传统地方戏——“三刮调”、“肘鼓子”等淮海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进一步传承、发展这些地方戏,还通过在淮安小学、淮阴区淮师二附小进行了小范围的教学实践;以此来避免了淮海戏落后的“口口相传”所带来的局限性,为该传统戏曲的传播、发展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三、淮安市师范院校音乐人才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1、促进农村音乐文化建设

师范院校音乐人才通过在农村基层的各类音乐实践活动,既可以培养音乐人才的实践能力、音乐创新能力,同时,还对推动农村音乐文化的发展、促进农村居民农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同时,师范院校音乐人才也是进一步推动新农村音乐文化的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地方高校音乐文化下乡”、“地方高校音乐人才音乐服务”的带动之下,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村音乐文化的活力,推动新农村音乐文化市场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同时,也可在通过加强师范院校音乐人才与新农村文化站、点的横向联系,来进一步改善农村音乐文化市场供给不足的现状。

2、服务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增强新农村音乐文化底蕴

师范院校在充分发挥自身音乐人才优势、以及音乐教育人才优势,可以与农村现有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彼此学习、彼此促进,全面提升彼此间的音乐素养。与此同时,师范院校音乐人才还可以通过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增强音乐教师队伍,全面丰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为传承、发扬本地特色音乐文化也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师范院校的音乐人才还可以通过在基层的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音乐技能与素养,使之可以更好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实践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通过在基层农村的实践与锻炼的过程中,开辟多种途径与渠道为新农村音乐文化乃至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贡献一己之力;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对农村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为弘扬和保护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篇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价值选择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农村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既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动力,没有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新农村文化是一种区别于城市文化,又区别于传统农村文化的一种全新型的农村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宗旨在于推进亿万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和现代化,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必须是具有先进品格的文化,也就是要具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品质: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从而打破传统农村文化的封闭、保守和滞后的现象,使我们的农村文化赋有时代性和创造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来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体系;还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从而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村的文化建设总体上处于健康向上的趋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明显增加,许多地区加大了政府投入兴建乡镇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此外,文化部和财政部也联合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文化项目。至此,农村文化有了新鲜内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乡村旅游文化取得成就。农民的民俗风情、民间工艺、风味餐饮、特色产品充分显示了农村文化的独有特色和丰富内涵。农村独有的文化资源和城市文化形成的强大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客。像度假村、农家乐,近几年来如雨后春笋一般成为旅游业中的独秀。其次,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和传播者都在农村,许多民间故事广为流传,内容多为风物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历史人物传说及生活故事和笑话,这些发源地都在农村。可见,我国优秀的农村文化资源也正在被渐渐挖掘。

但是,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思想文化教育弱化,缺乏现实针对性。一些基层干部在教育内容的部署上,纯理论性教育多,贴近农民实际的少,教育方式又是灌输这种死板方法,因此缺少创新性。更严峻的是,市场经济的趋势性以及由此滋生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传入到农村。其次,文化投入不足,阵地建设疲软。只把大多的投入放到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基础建设中,呈现“一边倒”趋势。目前还有许多地区没有文化馆,图书馆,有的也只是虚设。最后,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活跃于农村文化的人才都是一些中老年人,没有注入新生力量,一些地方由于对村民缺乏组织,培训和引导,本来有较好的群众文化活动基础和优秀民俗传统文化的地方也难以传承发展。总之,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农民无法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使得当地封建迷信活动猖獗,腐朽落后文化蔓延,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选择

价值选择是主体与客体双向作用的过程,这种双向作用即主体根据自己的内在尺度,对客体进行实际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价值选择主要体现在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的选择。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选择则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农村文化建设双向作用的实践活动。人根据自己的内在尺度,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那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选择主要体现在什么样的价值标准选择和价值目标选择呢?

1.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和价值选择

广大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主体,是主力军,新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选择与作为主体的农民的价值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为了保障新农村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价值目标方向前进,首先要确保广大农民的价值选择是正确的。农民群众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价值选择:

(1)树立主人翁意识。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怎么样才能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要想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必须明确自己的主人翁地位。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一个问题,农村文化人才后继乏人,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作为主人翁,首先,农民要自觉自主地追求进步,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其次,积极响应参与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接受培训。最后,可以自办有农村特色的农村文化户,文化大院,民间职业或业余剧团,传播自己的文化,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产业。

(2)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新农村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只有农民群众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一个不同于旧农村的新农村,广大农民要转变陈旧观念,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农民要与时俱进,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再引进新兴的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融。

2.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和价值选择

广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而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我们的党是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者,设计者,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起着导向作用。政府朝着正确的价值选择方向引领我们,我们才能不走弯路构建新农村,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选择是正确的。

首先,政府要统筹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农村的生产力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文化提供物质基础。而农村的文化建设又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和基础建设的投入,不能忽视文化建设的投入。我们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尤其注重农村教育事业,农村的教育事业关系到新型农民的培养,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离不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秩序为文化建设提供保障。稳定是发展文化的基础。农村不稳定集中体现为干群矛盾。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秩序,主要是要处理好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应同时加大对干部和群众双方的教育力度。一是加强干部的规范意识,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高干部的可信度。二是加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大局意识教育,提高群众的道德水平。要开展深入而持久的普法工作,提高群众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使人民群众在遵守法律的同时,能够正确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以德促法、以法弘德”的良好农村氛围,为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和谐稳定的保障。

最后,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是我们要保证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政府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引领农村文化发展的方向。根据《决定》提出繁荣农村文化的总要求。首先,我们要切实做到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条主线,要用这条主线来谋划和部署工作。第二,我们要始终坚持服务广大农民群众。农村文化是农民群众创造的文化,也是由农村群众共享的文化。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基本职责,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第三,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我们要发展的农村文化,都要坚持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但是,我们也鼓励凡是思想内容健康向上,能使人得到益处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只有这样能确保农村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农村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但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打破陈旧的文化,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新农村文化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作者简介: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三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传统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一项重大决策与重要任务,文化建设又是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传统精神与文化方向

新农村文化建设,自始至终都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精神,就是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这种传统精神的神髓,就是民族精神。弘扬传统的民族精神,必须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让传统的民族精神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的灵魂与核心,从“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传承,到戚继光、林则徐等民族英雄,莫不体现出这一点。要使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必须落实到看得见、摸得着、心中思、手头干的实处。

2.以团结一心为要点。讲合力、重团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三人一心,黄土变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结就是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成为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指导行动的座右铭。为此,要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契机,形成磁力场和凝聚力,使广大农民群众发扬团结统一的精神,携手并进、共同致富。

3.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甘落后、立志争先。当前,要弘扬广大农民群众的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文化精神,要奋发图强,为做新一代农民感到自豪,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进而真正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二、传统道德与文化品格

新农村文化建设,也要注重文化品格。我们要倡导科学、文明,克服封建迷信、愚昧落后,以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著名艺术教育专家彭吉象说:“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与其他精神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传统道德中有许多文化精华值得弘扬,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在继承弘扬传统道德文化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重点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遵守社会公德。道德具有社会性,它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首先要使广大农民群众在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中,遵守社会公德,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从而使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相承接。

2.恪守职业道德。要使广大农民群众种好地、生产放心产品,不投机取巧,要靠智慧致富。

3.信守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使广大农民群众信守家庭美德:孝敬长辈、尊重同辈、关心晚辈。要严于律己,不偷不赌,不搞邪门歪道,不酗酒闹事等等。

三、传统艺术与文化娱乐

新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是干巴巴的标语口号,必须寓教于乐,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娱乐中接受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从而提升文化素质。

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艺术,就承担着这方面的重任。当前,弘扬传统艺术并使之在文化娱乐中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重点也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开展广泛的群众性艺术娱乐活动。镇(街、区)文化站(所)要大力组织、精心开展各种群众性艺术活动。就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的那样:“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大大促进农村文化建设。2004年,我们到石桥头村举行专场文艺演出,并组织古山镇“首届方山柿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演出与文艺踩街活动;2005年,我馆参加了“象珠镇首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和“‘华溪春潮’走进前仓”大型文艺演出等。这些活动都促进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获得一致好评。

3.开展文艺辅导工作。在农民群众的传统艺术活动中,文化馆的辅导工作大有可为,可起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养农民艺术骨干、提升文化馆干部自身素质、创作艺术精品等多功能作用,可谓“一箭多雕”。

综上所述,可见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我们对此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切实的实施。当然,这方面的工作仅仅只是开始,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发展空间也很大,我们一定要锐意进取、勇于实践、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四

1.1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政府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在我国的许多较为富裕的乡镇中建起了基础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但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难以令人满意,现有的资源或设施利用率低,甚至被挪作他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Q村建起了一些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但农村文化设施的延续性得不到保证,设施陈旧老化。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利用率不高,村中的文化活动室只有在重大节庆日时才会使用,平时很少对村民开放,难以令人满意。

1.2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

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现有的文化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是导致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机制不活,农村基层文化站都是乡镇政府进行管理的,文化站独立进行工作的自主性不大,积极性不高,基层文化单位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文化站形同虚设。[2]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从事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数较少,而且专业素质不高,工作方式落后,缺乏活力。在笔者走访中发现,在Q村的村委人员构成中,只有1名负责文化活动的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又兼任其他工作,更没有多少精力投入,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效果。

1.3农村居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积极主动性不高

在我国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占20%,小学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0.4%。[3]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思想观念的落后也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发挥公民意识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强。大部分农村居民仍然选择看电视、打牌、搓麻将、玩游戏等娱乐性的活动,文化活动沦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未能发挥文化真正的作用。可见,农村居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2.就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应加大文化事业基金的投入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应积极发挥文化职能及社会职能,重视我国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乡镇应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并增强领导、依法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格追踪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的使用情况,从而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确保新建的和现有的文化设施能够持续的发挥作用。第二,创新机制,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基层文化单位的改革,改变管理机制,保障基层文化单位的独立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转变工作思路,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后期培训,放开政策,吸纳更多有文化特长、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深入农村,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以此推动农村文化队伍整体力量的增强。第三,要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人公,要充分发挥农村居民主人翁意识,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普及先进思想先进理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重视农村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多开展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如农民草根大舞台等,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村居民的创造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做文化建设的主角。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篇五

1.1加强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缺失严重制约着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建设。农村中,运动场地往往只存在于学校,有的农村学校甚至都没有满足自身体育教学需求的场地设施。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进一步运动健身的基本保障,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体育设施资源,政府部门应在新农村社区中应先建设一些基础性的,能基本满足农民健身需要的健身设施,然后逐年逐步地增加体育运动场地场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从而满足农民体育健身的需要,促进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1.2结合农村本地特色文化形成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河南省是一个拥有农民数量众多的农业大省。在基层农村中,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地自身条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反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将农村自然地理等优势展现出来,符合当地农村生产劳动的特点。例如豫南地区依山傍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赛龙舟成为当地比较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政府可以对比赛进行全面的包装,合理规划比赛,使赛龙舟成为当地的一个品牌。不仅可以达到吸引游客观光,又能够使农民达到健身运动的目的。豫西北等地多以山地为主,当地的农民喜欢以登山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老百姓的兴趣爱好,组织好以登山运动为主题的运动健身项目,比如举办“登山节”或有奖登山比赛等形式的活动,积极促进农民参与体育锻炼。

1.3通过媒体进行舆论宣传,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意识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村社区的居民也开始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愿望,也希望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同时也对体育文化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提高农村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意识,鼓励农村居民更主动的参与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中来。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村内喇叭等对体育文化健身知识进行科学地宣传,也可以通过短信、彩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宣传,吸引年轻的农村社区居民产生对体育运动健身的兴趣,达到全面宣传巩固体育文化的效果。

1.4做好村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教育和培训工作,是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

村官是一个影响着村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积极性的一个重要角,村官对体育的喜好程度对本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村官对某个体育项目的个人情感也决定着村落体育发展的具体内容。在他们的支持、指导、示范和积极主动的带动下,更好地促进整个村落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高等学校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只有在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获取指导体育锻炼的技能与技巧,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有效指导村落体育文化的开展。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村官锻炼,使之成为村落体育的指导者,村落体育文化的建设者。

2结语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六

论文摘要:当前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题材文学作品作为先进文化的载体,要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代脉搏,体现新农村文化建设应有的节律,提炼和升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精神、文化享有和文化关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文化条件。

当前,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从利益调节、社会管理的角度思考实现路径,而较少从文学、美学等精神文化的层面去讨论问题。实际上,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 经济 、 政治 、文化、 教育 等多种手段同时运用。在这中间,文学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可或缺。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载体,应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潮头,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代脉搏,体现新农村建设应有的节律,提炼和升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精神、文化享有和文化关怀,从而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真正表现出新时期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本质和分量。

一、当前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 新时期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情况,我们欣喜地看到,农村题材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老中青三代作家各领;创作体裁多样,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戏剧和文学评论等齐头并进,佳作纷呈,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面表现农村改革现实的长篇小说有吕雷的《大江沉重》、孙惠芳的《歇马山庄》、关仁山的《天高地厚》、何申的《多彩的乡村》、向本贵的《盘龙埠》等。与长篇小说创作更多地表现 历史 不同,中、短篇小说创作更多地关注现实。从近几年“鲁迅奖”获奖中、短篇小说看,农村题材的作品都超过了半数。刘醒龙的《挑担茶叶上北京》、何申的《年前年后》、刘恒的《天知地知》、阎连科的《黄金洞》、迟子建的《雾月牛栏》、陈世旭的《镇长之死》等获奖中、短篇小说都是农村题材,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与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相比,报告文学创作更加关注农村现实。如《执政基石》推出的是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李家庚形象,重塑了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大山的呼唤》则在呼吁帮助解决山区孩童求学难的问题。可以说报告文学在关注民生方面比虚构文学更加深刻。

虽然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相比,无论是数量、品种、门类,还是质量、水平,都还有明显的差距。

首先是当前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缺少与时俱进的动能和张力,没有很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去反映农村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缺少肯定和弘扬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力,对农村基层群众的呼声还缺乏热切的关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层意蕴开掘不够,满足于捡拾农村生活碎片。因此,所塑造出来的文学形象也就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气息,特别是农村干部的形象最单薄、最概念化。不少作品迎合某些流行的趣味与西方对

二、 农村 题材文学创作应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文化条件

广袤的农村是文学事业繁荣 发展 的不竭源泉,为这块热土与家园歌唱,是

(二)重视农村题材文学内容的转换,提供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作品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七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

1前言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大力推动农民健身工程,结合全民健身计划,有目的地在农村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体育活动”的建议;借此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必要对新农村概念提出以来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力求为广大体育研究工作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现状提供参考,为今后体育研究工作者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提供参考方向。

2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综述

2.1的数量

的数量是反映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受重视程度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比,我以相同的“关键字”检索2005年至2010年和2011年至2016年有关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造成研究地理分布较为集中的内在因素:首先,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实施,使全国大部份省份都有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而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是我国新农村发展的试点区域,研究具有模版性和参考性,吸引了研究者研究的注意力,成为研究成果的热点地域。其次,研究成果的热点区域具有农村人口多、面临的问题较多且集中、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而、云南、海南等省份因为农村人口的分布不集中,面临这新农村体育文化难以发展的困境。

2.3研究人员所属研究机构的分布

2.4研究的方法

在对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研究成果的表述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但是按社会学研究分类方法可分为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3类

2.5主要研究方向与代表性学术观点

2.5.1关于基本概念的研究

新农村体育文化基本概念主要体现在“农村”“农村体育文化”的界定上,在对研究成果的统计过程中,发现98.2%的研究成果中缺少这一前提的研究。造成研究结论的不统一,出现了什么是农村,什么是农村体育文化的争议问题。对于这一争议问题,在研究成果中只有2篇论文对其进行概念的界定。这说明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科学严密性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张文静、田雨普提出“农村应该有广域农村、中域农村和狭域农村之分”[2]。王振涛、单清华、周毅认为“农村体育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价值观念”[3]。

2.5.2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作用的研究

研究工作者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作用的重要性在认知上趋向于积极的方面,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涉及农村文化建设、农民自身发展等多个方面。集中在“营造和谐社会;促进生产发展;促进农村生活现代化”的观点。研究工作者认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民健身体系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4]。

2.5.3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有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成果占总研究成果的98%。在对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成果中,学者都提到有关制约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农民自身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其中农村经济水平不高和农民参与意识不强是制约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另外,王振涛等学者在《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一文中认为“我国农村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弱化,无法满足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3]也是影响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5.4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未来发展对策的研究

自我提高型: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学者认为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加强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提升农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只有满足农民物质文化的要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才能营造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所需的文化氛围;如“提高农民体育参与意识、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农村体育人口规模和质量”[5]。外在驱动型: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学者认为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驱动下,企业提供相关支持下,解决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物质方面、经费方面、组织方面等问题。如“通过政府拨款,公益与企业赞助筹集经费,夯实物质基础;建立乡镇文体站为主、村级文体室为辅、农民体协为纽带的组织网络,运行县级-乡镇-村委三级监管模式,形成制度文化保障机制[6]。因地制宜型: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学者认为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应该考虑各地的民俗体育文化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在建设新农村体育文化的道路上结合各地的民俗体育文化更有利于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如“民俗体育在新村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挖掘和利用长期积淀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对弘扬和发展农村优秀体育文化传统,提高农村现代化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是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7]。以上三种类型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其综合运用与适用性,比如在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具有显著的民俗体育地区应以这三种类型综合运用。三种类型并不是独立开展的,科学地综合运用更有利于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不同地域的发展。

2.6对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成果的特点

2.6.1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热度不减,研究成果有递增趋势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三农”政策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已经引起研究工作者的重视,研究成果在稳步增长,研究热度在经过12年后并没有减弱。根据统计,参与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研究工作者有135人,参与研究的单位以高校为主。也有部分国家社科基金、各省市社科规划立项中有关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项目;由此看出,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达到一定重要的地位。

2.6.2研究内容较广,实地调查研究相对较少

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内容相对较多,大部分集中在新农村体育文化现状、组织管理、运行模式、影响发展的因素及发展对策等方面,研究的内容较为全面。在未来发展对策研究中,研究对象从地理条件、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向偏远、贫困地区农村相偏向;新农村体育文化调查现状向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农村体育产业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归纳分析发现,研究成果中,笼统性、论述类文章较多;关于主要概念的界定文章较少;造成“农村”“农村体育文化”这两个基本概念和研究体系没有形成;对农村原有的民俗体育文化及农村的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理解不透彻;多数研究成果缺乏实地调查,通过原有的理论知识并不能科学的反映出农村体育文化的现状,因而提出的对策缺乏说服性。

2.6.3研究地域分布的差异性

对研究成果的统计可知,研究成果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这种差异性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影响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条件的制约、不同地区农民体育文化需求的差距等。虽然造成这种地域分布的差异性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是,对“西部大开发”和“三农”等相关政策的重视程度不高,付出的力量不足,是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原因。

3对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建议

(1)要将新农村体育文化置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中研究;(2)运用多学科知识,对新农村体育文化进行研究;(3)适应新农村建设,开拓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2-73.

[2]张文静。田雨普。对农村体育中“农村”含义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46-48.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3):15-17

[4]徐成立。严珍。王丽清。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体育文化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69.

[5]岳辉。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19-21.

[6]肖伟。农村体育文化结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2-15.

[7]陈立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体育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J].农业考古,2009(6):184-186.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0 47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