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论文精选5篇

发布时间:

软件设计模式论文 篇一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教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110-04

1数据库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随着IT产业的迅速发展,可视化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软件工程等计算机技术已经出现了大融合,网络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数据库技术的主流。而以前数据库课程建设主要针对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和设计方法,偏重理论教学环节,实践环节较为薄弱,也不涉及网络编程,与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不相适应。为了加强实践环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从01级开始,在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新增了“网络数据库技术及应用”、“C/S结构应用软件设计实习”和“B/S结构应用软件设计实习”三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并构建了数据库课程体系(程序设计基础à关系数据库设计技术à网络编程技术à网络编程实践à毕业设计提高),该课程体系有相应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教学环节,不仅五个阶段本身各有其侧重点,而且五个阶段之间前后有密切的联系。该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在计算机类专业集中实践环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对该专业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已成为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组建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1]。在数据库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中,我们重点对课程体系中的二门核心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和“网络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进行了教改和建设,并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获得了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建设课程。自2005年以来,“网络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件获2005年浙江省第四届高校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二等奖,“网络数据库技术课程建设与实践”项目获2006年宁波工程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数据库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获2007年宁波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数据库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在数据库课程体系的五年教改实践中,项目负责人组织教学团队主持完成了“教学模式、教学措施、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软件”的改革成果,具体内容如下。

2.1数据库课程体系的“五阶段”教学新模式

近五年来,该课程团队的教研活动涉及了数据库、程序设计、网络、多媒体等领域。通过国家教育部计算机重点试点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又经过多年数据库课程体系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实践,建立了“程序设计基础(可视化程序设计+ASP程序设计)à关系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à网络编程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及应用)à网络编程实践(C/S结构应用软件设计实习+B/S结构应用软件设计实习)à毕业设计提高(开发基于C/S和B/S结构的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计算机类专业数据库课程体系的“五阶段”教学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五阶段”教学新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在程序设计基础阶段开设“可视化程序设计”和“ASP程序设计”课程,通过程序设计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调试技能和动态网页的制作方法,学会有关集成工具软件的使用,为以后的设计、技术和实践做准备。

在关系数据库设计阶段开设“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主要介绍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同时介绍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案例,以培养学生对中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结构设计和行为设计的能力。课程结束后马上进行一个为期二周的数据库课程设计,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在网络编程技术阶段开设“网络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主要介绍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客户/服务器(C/S)应用系统、浏览器/服务器(B/S)应用系统等内容,以培养学生采用基于C/S和B/S结构技术来开发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为下一步的实践和提高做准备。

在网络编程实践阶段开设“C/S结构应用软件设计实习”和“B/S结构应用软件设计实习”以实践动手为主的课程,教师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指导学生,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发小型实用项目,计算中心的开放式实验室提供给学生充足的上机时间,从而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在毕业设计提高的最后阶段,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教师部分科研项目吸收优秀学生参与,从而锻炼了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教师以学生兴趣小组的方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教师给题,学生选题,教师指导。通过这二项措施,带动了学生学习网络数据库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编程的能力。

通过“五阶段”教学新模式近五年的实践,学生的网络数据库设计能力及实际网络编程动手能力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毕业设计中采用C/S和B/S结构开发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比例逐年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浙江省2005届毕业设计(论文)抽查结果表明[2]:我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在选题、教师指导、收集处理信息与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力、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规范要求六个方面指标名列各校前茅,并以总分77.97的分数荣获全省专科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抽查结果评比第一名。

2.2数据库课程体系的“四加强”教学新措施

第一,加强课程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教学文档。近五年来,我们编写了较为合适的讲义和教材,不断完善了课程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和课程设计大纲等教学文件,在课程教改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几年在课程建设中,我们主要突出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了B/S和C/S等成熟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突出了实用和典型案例的讲解。在上述“三个突出”思想的指导下,“VB网络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材已分别由科学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在2003年、2004年和2006年主编和编著出版。

第二,加强教学软件开发质量,构建网络教学环境。我们构建了基于WEB的教学网站和适应性网络教学平台,同时电子在线网站在教学管理中得到了应用,受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不仅有利于进行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而且能为学生提供一种个别化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助教助学的目的。

第三,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摈弃“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和自学式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运用引导和联系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提出问题来开展课堂或课后的讨论;通过布置必看的参考书和资料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设计模式论文 篇二

1.1如何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作为一门知识系列性较强的课程,有较完备的理论知识内容,教学中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结构设计的理论,包括人体与服装的关系,省、领、袖的结构设计原理及结构设计方法,各部件间的组合变化关系,因此习惯性教学常以理论教学为主来完成课堂授课;但结构设计课程中的知识点内容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常需要实践补充来加深理解知识点,另一方面理论知识最终是运用于具体的实物中,因此服装实践也是检验服装结构理论运用的最佳标准。然而究竟在什么地方运用实践、什么地方理论阐述、二者如何结合,使服装结构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些都是教师从事服装结构课教学长久以来一直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1.2如何加强专业课程间的内在联系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诸多服装专业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服装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造型设计课程内容是其结构设计的基础,而服装工艺学、服装工业制板、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人体工程学等课程又以服装结构为基础。因此,服装结构课程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是服装知识储备运用的综合课程,如果能将服装结构置之于服装系列教学的大课程中,不单纯地将其看为一门课,而是作为一个教学分支来展开教学,对服装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是一项深化工程,因此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如何恰到好处地贯穿相关课程专业知识,加强专业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服装结构设计课教学模式探讨的一项重要内容。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

2.1增加项目式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为未来进入社会的服装生产服务,因此不可避免地与服装订单及目的性生产相关联,因此在服装教学的实践中可以结合订单的实际要求进行项目式教学培养,增加实践环节。如在讲到女西装的综合制图环节时,由于女西装结构复杂,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困倦和烦燥的情绪,不能正确将结构制图的方法掌握。在这个环节中可采取项目式教学,指定客户需求,让学生为其设计款式,并根据自己设计的款式进行剖析和绘制结构图,学生们产生了兴趣,乐于实践,积极参与制图,再由教师依据学生设计的款式及结构图进行单独讲解和西装系列化款式变化及结构设计变化的综合总结,不仅使学生掌握一款西装的结构设计,还对比学习了其它的款式结构,增加了学好西装结构的兴趣,加强了款式图结构图间对应互换关系的认识。

2.2增设教学实验环节,贯穿服装工程各环节

服装如果纯以理论教学为主,会有大部分学生对抽象的结构关系的理解片面化,适时地增加服装生产环节是对结构内容学习的加强。如学生在学过裤装结构以后,很多同学对裤装中的上裆、下裆、中裆、侧缝、横裆、立裆的位置混淆不清,相互间的关联更无从理解,严重地影响了裤装结构原理的掌握,只能机械的记忆,对不同款式的变化只能照搬照用,因此,增加裤装制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款式、制板并缝制裤装,复杂的结构关系通过工艺制作很容易理解,此时再讲款式结构及变化,板型的疵病修正,印象就更为深刻。在实验环节结束后,学生们感慨地说:“实验中,我开始将裤子缝反了,后来终于搞明白了哪片接哪片,通过实验我知道了裤子制作的全过程,也知道了裤子结构图中线条的意义,很开心”,“通过制作我对服装结构产生了兴趣,很期待下学期的结构课”,“我在实验中知道了认真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教学环节的开展,使大部分同学对所学到的结构知识进行了运用和发挥,制板能力大大增强,同时,简单的裁剪、缝纫操作为以后的制作工艺做好了准备,减少了易出错的环节发生。

2.3强化制图训练体系,提高制板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的实现需用结构制图体现,因此制图水平的高低是制图优劣的体现,也是结构设计能力的体现,一张好的结构图不仅要求结构合理,还要制图清晰干净、准确表达结构意图,因此制图本领的培养尤其重要。结构课作为一门必修课,为了考核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多数高校将其设为考试课,70%~80%左右的成绩需要在试卷中体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督促学生认真完成结构图的绘制,除了要求学生认真记好课堂笔记还要即时做好课下练习,制图中需要耐心和细心,稍不留心就会出现制图错误,而自己经常对较大的错误“熟视无睹”,小错误如不及时纠正往往会造成更大的错误,因此课程中大量的结构图需要教师即时的纠正和检查,除此之外,对于不能时时关注的制图细节,可采取课堂互批互改的环节,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尽量避免学生带着错误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同时教学中还可适时地将制图作业或笔记进行展示,让学生在看到别人作业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位置。久而久之,在一查二批三看的强化制图训练体系制约下,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只有将制图训练做好,制图的本领提高了,结构制图的原理掌握了,制板的能力也才会加强。

2.4导入立体构成教学环节,提高服装综合制板能力

众所周知,服装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同为服装制板的两个方面,二者有着极大的互补关系,随着社会上人们对服装款式求新、求异心理的迫切驱使,立体构成式服装越来越多地走入社会,立体构成服装着装效果好,成功率高、造型直观,但单一的立体构成服装成本高、效果具有随机性,且受操作者经验手法、操作中必须具有人台等的限制,常具有局限性,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扬长避短、提高工作效率、合理使用面料,达到优化设计效果的目的,如在领子的学习中,可结合花式领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平面结构与立体构成结合的制板方法;再如样衣的试穿阶段,可结合立体构成的方法进行板型校正,减少了疵病,优化了设计。通过立体构成教学环节的加入,实现了平面结构与立体构成的结合,提高综合制板的能力,学生在教学中学习了方法,为高级制板水平的培养奠定基础。

3结语

软件设计模式论文范文 篇三

关键词:日文软件人才;教学模式;项目训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是因为市场不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相反,市场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日文软件人才需求的现状

软件外包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国家的软件公司开发,其目的是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在目前全球的软件产值中,三分之一都需要通过软件外包来完成。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近年来,

“六双”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施

在“六双”教学模式下,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优化软件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采取“双师”配置,由学校的教授、讲师主讲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理论课程,聘请企业具有丰富日文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讲授技能训练的课程并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双师”的教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理论和编程技巧。

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为了满足日文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设置上,软件工程专业在外语教学上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英语为学生的第二外语,跟踪学生语言的学习效果并适时进行调整。毕业生的日语水平应达到日语二级水平,训练有素且深谙日本企业文化,能胜任日文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完成各层次技术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日本语言、日文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日文软件项目管理与企业文化、项目实战等针对日文软件设计开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学校“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专项的技能训练取得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从而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实行互助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上,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采取“主讲教师+助讲教师”的互助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学生又可掌握助讲教师熟练的编程技巧。

为技能训练创造优异的教学条件虽然国内外提出了不同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如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没有实际项目做支撑都是纸上谈兵。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就必须在技能训练上创造条件。可是,使所有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又是不现实的。我们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引进工程教育的理念。为此,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以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际工程项目实训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发了软件技术实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包括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理论知识学习、协作交流、软考训练及工程实践等模块,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实时在线的服务,最终达到增加学生软件项目实际设计经验,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对接的目标。日文软件人才培养在技能训练上实行机房教学模拟训练与企业项目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验实训环境建设方面,利用软件人才工程项目训练教学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较为严格的软件项目的训练环境,培养学生掌握与企业项目开发接近的技能水平;在学生具备了相当的技能水平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企业项目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软件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还面向学校和社会承揽一些软件开发项目,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际软件开发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级专业竞赛,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实行“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先完成“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然后进行“专业案例教学”、“对日软件开发专业教育”的学习。从教育模式上,先主要完成基础语言教学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接受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语言(日语和开发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网络基础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案例教学”又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但是这两个阶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互交叉和重叠。第一个阶段主要进行“软件案例教学”,第二个阶段主要进行“工程实践教育”,通过让学生在校进行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工作等方式锻炼工程实践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师范能力和实践水平在教材建设方面,学习国外教材的设计理念,配合案例式教学思想,编写符合本专业教学需求的教材。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能够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对日软件外包。采用“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教学与案例及工程实验教育并重,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切实保证学生的实训实习效果。为了使该专业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体现我们的办学特色,也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成为既掌握良好理论知识,又具备突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与社会接轨,能被企业所用;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和日本市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从学生发展方面,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素质,依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在侧重于培养符合日文软件外包服务行业要求的同时,增设师范选修模块以保证学生的师范能力,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打造实用人才,拓宽学生就业和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软件设计模式论文 篇四

1.1软件设计课程群的教学体系

软件设计的学习过程重点部分是“抽象”和“设计”,采用成熟的技术实现所设计的内容。软件设计课程群应以“软件设计”为核心,注重实践与方法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面向对象软件设计的“抽象”和“设计”能力。软件设计课程群作为软件工程的专业拓展课程群,前驱课程群主要是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群。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群主要包括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基于JZEE开发技术》和《数据结构》。软件设计课程群主要包含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语言)》、《算法设计与分析》、《面向对象分析与建模技术》、《软件设计模式》等课程。

1.2软件设计课程群中理论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1.2.1课程群教学内容重复

如教学体系内容所述,课程群的部分内容在逻辑上有关联、重复出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语言)》、《面向对象分析与建模技术》和《软件设计模式》的课程内容体现了对于面向对象技术的逐封由象过程。其外在差别体现在表达的工具不同,前者侧重Ja-va语言中面向对象技术的实现,后者两门课程侧重利用统一建模语言描述面向对象的思想。面向对象的技术和特点是理论基础内容,也是这三门课程重复的内容。同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语言)》课程和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群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和《基于JZEE开发技术》课程在语法、数据类型、控制结构、过程和函数等方面均存在内容重复。《算法设计与分析》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语言)》与计算机程序语言类课程群的《数据结构》重复内容更明显。除了语法等偏重程序语言方面的重复,在算法理论方面同样也存在重复内容。比如,《算法设计与分析》中分治策略的排序算法、动态规划中的二叉树、贪心算法的生成树、回溯法和分支限界法中的树与图等内容,都与《数据结构》的相关内容重复。

1.2.2课程之间结合不紧密

课程群的各门课程之间有互相重复的内容,在授课时间的安排上体现出了前趋后继关系,但通常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彼此之间是独立的,不同课程的任课老师也各自按照课程大纲独立授课,不利于学生对该专业知识的整体性、协调性、一致性和系统化地理解与掌握。同时,在课程群的理论教学内容中,虽然包含的内容很多、涉及的知识面也比较广,但大部分都是针对纯理论的内容,案例都是纯“数字游戏”,比如着色问题、n皇后问题。

2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整

合按照逻辑关系一致的原则,重新对软件设计课程群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按照协调一致的原则,减少重复的内容的讲授。比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课程重点介绍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语法格式等内容[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语言)》重点讲解面向对象理论和Java语言的表达形式;《面向对象分析与建模技术》课程重点介绍统一建模语言描述面向对象的方式;《软件设计模式》课程则进一步讲解构造对象的原则以及一些成熟的基于对象结构的设计模式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清晰体现了课程群各门课程内容上的延续和侧重点,更有利于学生深人掌握软件设计课程群的理论重点。针对《算法设计与分析》和《数据结构》课程,调整方式是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对于树和图等内容进行简单讲解。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从算法和数据存储方式进行深人讲解,可以让学生对于树和图的数据存储结构以及对算法作用有更深人理解。

2.2共享案例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中案例规模,在多门课程中共享案例。比如,以我校E一Leaming系统原型为共享系统软件模版,软件设计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根据面向对象或者算法设计等各方面进行深人研究。这种方式,不仅加强了课程内容之间的连贯性,而且,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人对于软件设计的理解和掌握[5一6]。

3软件设计课程群中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3.1软件设计课程群中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3.1.1实践教学案例陈旧,缺乏综合性

软件设计课程实验都是针对单个知识点的验证性实验,而且实验内容陈旧,比如,对学生借书进行分析建模等。采用这种案例,学生几乎不用考虑就可以完成相应面向对象的构建,剩下的只是如何利用工具完成。单纯采用案例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可能存在的原因是案例内容过于狭窄,学生几乎不需要思考就知道怎么划分相应的对象并构建类结构,从而降低了学习的兴趣。

3.1.2实践教学方式消极被动

虽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式,但大都是教师安排设计好案例的各个细节,采用多种方式单向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消极接受。这种方式强调了教师授课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但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只是消极被动接受,没有和教师进行互动的环节。很明显的表现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活跃,和教师的互动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课堂上的消极沉默现象[a]。

3.2改革措施

3.2.1共享案例和采用毕业论文作为案例

在课程群的各门课程之间共享同一个案例,课程侧重知识点不同,从而可以加强课程群之间的关联;采用毕业论文部分内容作为案例,增加了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内容的兴趣,也使得案例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大,综合性更强。

3.2.2采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

相比较CDIO教学模式[8],“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要、内在动机,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根据专题难度和组织能力形成学生的学习团队,通过学生讲解和教师点评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软件设计课程群中教材建设改革

4.1软件设计课程群中教材建设存在的不足

现有的教材内容并没有能很好体现软件设计课程群的特色。每门课程所用教材基本都是大而全,所涉及的知识点都很全面,能适应不同课程的使用要求,这也是造成课程群中各门课程内容重复的主要原因。这种大而全的教材也不能很好突出各门课程的重点,从而使得学生学习重点不明确。同时,教材中案例内容陈旧简单,制约了课程之间的关联,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知识内容上的断裂。所以改革软件设计课程群的理论和实践教材是非常有必要。

4.2教材建设改革

教材建设改革的目标主要是改革目前软件设计课程群中内容重复、重点不突出、教学案例内容陈旧简单的问题,需要从理论教材建设和实践教材建设两个方面来进行。

1)理论教材改革

理论教材改革,一方面,确定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经典教材,根据培养方案进行适当内容调整和优化。同时,鼓励相关任课教师合作编写教材,并通过专家评审的方式进行修改完善。

2)实践教材改革

按照培养个人级别工程项目开发能力、团队合作级别工程项目研发能力和系统级别工程项目研发能力进行专题实践教材选择和编写,每一个专题要突出解决某一个领域(企业ERP或者网络设备研发等)的问题,使得实践教材具有新颖性,也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结论

软件设计课程群是软件工程专业拓展性课程群,培养的软件设计能力是学生研发能力的基础和核心。软件设计课程群的熟练掌握程度为学生在其它业务领域的拓展垫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目前软件工程专业软件设计课程群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从理论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共享案例加强各课程关联性;提出采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提出从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等方面完善适合软件工程专业的教材建设。教学实践表明,改革措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学生进行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设计模式论文 篇五

一、气体制备的设计模式

1发生装置的选择

主要从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时是否需要加热来选择。

(1)凡是给固体加热或固体跟固体反应加热,适用于制O2装置(a套装置),即试管横放、管口略下倾,教科书中加热Cu2(OH)2CO3、H2还原CuO、胆矾分解均采用此装置。

(2)凡是固体与液体反应制气体,且反应不需加热,均可采用制取H2装置(b套装置),即试管直立。(a、b套装置图略)若要控制液体反应,可加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若反应物固体块较大,且用量多,可将试管换成广口瓶、锥形瓶或烧瓶等。

无论选用上述哪种装置均应注意:

(1)先检查气密性后再加药品。

(2)制气装置中导管口略露出胶塞即可。

(3)铁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另外,利用a套装置时还应注意:

(1)药品平铺。

(2)加热用外焰,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3)如反应较剧烈,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以防药品堵塞导管口。

(4)制完气体,应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

利用b套装置时还应注意:

(1)长颈漏斗底端需液封。

(2)装药品时先固后液。

2收集装置的选择

(1)凡常温下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气体,可根据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较(或利用空气平均式量与气体式量比较),采用向下或向上排空气取气法。

(2)凡气体不易溶或难溶于水的,可采用排水取气法。

(3)有毒性且不溶于水的气体,可采用洗气瓶倒装装置(既短进长出),从长管排出的水可用烧杯接装,如将烧杯换成量筒还可用来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洗气瓶中的液体可根据气体性质选用。

利用排气法收集气体时需注意:

(1)导管应插入集气瓶底部(无论向下排气或向上排气法)

(2)应在瓶口验满,可燃性气体不能用点燃法验满。

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需注意:

(3)收集前集气瓶应充满水倒立于水槽中,不留气泡。

3所集气体的存放

(1)比空气密度大的气体,盖严后正放。

(2)比空气密度小的气体,盖严后倒放。

二、气体除杂的设计模式

气体中混入杂质气体,一般可采取下述方法进行除杂。

1直接吸收法

(1)水气可选择干燥剂,如浓H2SO4、火碱、氧化钙等初中常见的干燥剂,若选用其它干燥剂如氯化钙、五氧化二磷等需在试题中说明。

(2)酸(碱)类气体可采用碱(酸)液吸收,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硫气体、氯化氢气体等可用浓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碱性气体如氨气可用酸液吸收。

(3)如果是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如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用的是盐酸溶液),可用饱和碳碳酸氢钠溶液来吸收。近年来初中化学试题中类似题目常有出现(如已出现在2000年竞赛复赛试题中)。

2转化吸收法

将混入的气体杂质转化为原气体,如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一氧化碳气体,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将一氧化碳氧化为二氧化碳,达到除杂目的。

三、气体验证性实验的设计模式

初中化学中能够参与验证的气体有O2、CO2、H2O(g)、CO、H2、NH3、HCl气体等。其中O2、CO2、H2O(g)、NH3、HCl气体可直接验证:

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H2O:可使无水硫酸铜变蓝。

NH3:可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HCl:可使用硝酸酸化过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有些气体需将它们转化后验证,如一氧化碳气体、氢气需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后,再验证生成物。综合性较强的验证性实验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若需验证某种气体,则一定要先除去此气体中其它气体,一般是先除其它气体杂质后再除水气。(2)从溶液中制得或从洗气瓶中通过的气体中都夹带少量水汽,一般需先干燥。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设计模式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48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