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学术论文论文(最新5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5篇《药学学术论文论文》,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药学相关论文 篇一

一、药学类研究生开设科技论文写作的必要性研究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高校要求研究生不但要学术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好,而且还要在毕业前必须有在正规刊号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能顺利毕业。笔者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从接触到的大量药学研究生论文中发现,很多研究生作者尤其是初次投稿的作者,所投的稿件内容不严谨、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晰、语句不通顺,达不到出版要求。这种状况,客观上反映出研究生的写作素养偏低,写作知识匮乏。

(一)缺乏严谨性,表述前后矛盾一些研究生作者所发表的论文质量不高,归其原因为缺乏严谨治学、认真细致的态度。其具体表现有:(1)有些研究生作者直接套用他人的论文结构,草率地完成论文的撰写。编辑在改稿时发现有些研究生作者的论文结构很雷同,作者只是简单地修改一些试验数据,文字叙述部分完全照搬照抄,以至于文字复制比非常高,这显然不会被录用。(2)对参考文献中他人得出的试验数据不能仔细研究、反复推敲,盲目照搬(实际上某些照搬来的内容是错误的),缺少科研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3)对试验中得出的数据不认真核对,数据表述前后矛盾,使人对其研究成果的可信度产生怀疑。(4)对编辑所提出的论文撰写方面的意见不仔细阅读,敷衍了事或者根本不予理睬,使其稿件常常进行多次修改,从而延误了发表时间。

(二)缺乏规范性,论文条理不清许多研究生在初次投稿时,因缺少期刊所要求的基本项目或是缺少科技论文的写作要素,而在初审阶段就被编辑退稿。有些研究生作者的论文层次不分明,详略不得当,该重点交待的没有说清楚,该简单介绍的而又用较长篇幅来叙述。如文章摘要缺乏四要素,写的过繁或是过简,无法正确而简洁地表达文章的内容。又比如,文章的前言部分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一些基础知识,而对于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只字未提。再比如,结果部分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具体的实验数据,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图表。结论部分没有正确而客观地评价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而只是对结果妄加推测,妄下结论;讨论部分更是缺乏新意,缺少作者自身的认识和判断,只是单纯地重复结果或是罗列一些文献的相关内容,并没有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另外,由于研究生作者不熟悉国家标准,对于文中出现的量和单位,图和表格,表示各种意义符号的正斜体、大小写、上下角标等随意撰写,没有章法,根本不符合编辑出版的要求。有时编辑还需要查阅相关文献,对不擅长的专业领域中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小问题进行判断和甄别,如分子生物学中限制性内切酶的名称的编排相当混乱,正斜体、字母大小写不分,误把罗马数字排成英文字母。

(三)缺乏科学性,体现不出专业特点科学性是评价科研质量及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指标。[1]如果科研缺乏科学性、合理性,那么试验研究的结果就不具有意义。有的研究生作者的论文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体现不出专业特点。例如:有关药物分析试验的论文,由于药物分析研究是采用某种方法或技术研究药品的质量,是一门方法学研究。但在药物的含量测定试验中缺乏相应的方法学考察,或是方法学写得很笼统,直接给出测定结果,这显然缺乏可信度。因此,药物分析试验必须对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验证。在中成药的多组分含量测定中,为排除多味药物或是制剂辅料对测定的干扰,必须设立阴性对照试验。但在药分论文中,缺少阴性对照的现象并不少见。有关药理试验的论文,经常出现试验分组不合理、试验动物或试验动物数量选择不当、阳性对照药选择不当等问题,使设计出的试验和得出的试验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可信度。

二、药学研究生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的意义

只有通过教学,使研究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并掌握与科技论文写作相关的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科学思维,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加自如地将研究工作中的发现或科研成果展示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且更为以后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通过撰写科技论文,可以培养研究生作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很多都是导师承担的国家课题,这不仅需要科学的试验设计方案、合理的试验方法,更需要有创新的科研思维,从而得到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生作者正是通过反复地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修改文章,从而使其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科研思维更加敏捷和清晰。

(二)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我国大部分高校是不开设研究生论文写作课的,因此,大部分研究生缺乏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很多研究生作者通过导师的指导或是查阅相关文献完成论文的写作,有的研究生作者还套用前人的论文结构草草地完成论文的撰写,以至于经常会出现论文内容前后矛盾,数据不一致等现象。因此,开设研究生论文写作课,可以提高论文的写作质量。

(三)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若想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内容必须要创新。创新是一篇论文的价值所在。很多研究生不懂在论文里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只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或是罗列一些文献的相关内容,没有加工,没有整合自己的观点,不懂科研创新。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要注重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提高研究生诚实守信能力近年来,多所高校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究其原因是制度缺失,学术浮躁造成的。学术造假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学术领域中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因此,从源头起,也就是在研究生的教育中,就需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高校应当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3]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研究生在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如论文一稿多投,论文署名中“搭便车”等学术不端行为,因此,通过开设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使研究生了解到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行为需承担的后果及造成的影响是什么,让研究生不仅真诚地信服、接受并遵守学术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且能够自觉地将学术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到自身思想、情感和行为中去。

三、药学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讲授的内容

科技论文写作课讲授的内容应根据其自身属性从两个方面考虑:[4]一是科技论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如撰写科技论文要以科学、事实为依据,做到信息准确、数据可靠、方法可重复、结论客观,切忌夸大自己的研究成果,要准确、恰当地进行表述。二是科技论文的规范性与可读性。如在文章结构上应层次清晰,在文字表达上应语言准确,在编辑出版方面应规范图表、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献著录等,使论文书写规范,具有良好的可读性。

(一)总体部分具体讲授的内容如下:(1)科技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科技论文是学术交流、文化传承、促进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要让研究生作者意识到科技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清楚科技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才有助于研究生们学会并写出一篇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论文。(2)科技论文写作的步骤和具体要求。了解科技论文的常见类型,掌握科技论文写作前应做哪些准备,如实验记录必须完整、准确。(3)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和书写要求。介绍科技论文写作包括哪几个部分,其中每个部分的格式、内容及注意事项。(4)文献的检索方法。主要介绍一些常用且较有影响力的文献数据库,并具体介绍其检索方法和功能使用。(5)科学研究与科技论文写作的关系。只有合理的实验设计,创新的实验思维,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科技论文。而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又有助于培养科研创新的思维。(6)与科技论文写作和发表相关的法律法规。(7)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指导研究生作者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学会判断所投期刊对作者稿件的倾向性和录用几率,在投稿前应多了解所投期刊的栏目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录用率。

(二)专题部分针对药学专业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分别对各学科如药剂、药化、药分、药理、临床药学、生物药学等专业进行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每个专业学科可分别就如何撰写研究性论文和综述性论文进行课程的安排。目前科技论文走向国际化,很多药学研究生都在积极地发表英文论文,结合当前形势,可以讲授如何撰写英文论文,以及请相关专业并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谈如何发表SCI论文。综上所述,药学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高校药学专业科研成果的传播。研究生通过试验得到的科研成果需要通过科技期刊这一平台展示出来,科技论文质量的好坏,写作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论文是否可以顺利发表,因此,有针对性地在药学研究生中开展科技论文写作课,尤为必要。

药学论文范文大全2700字 篇二

一、西域医药学对中医药学的影响体现

1.在医学理论方面

自东汉以来佛教传入我国,唐代丝路上往来胡僧继续在弘扬佛法的同时用印度医学普度众生,印度医学理论源源不断的传诵、运用,开拓了中医学视野,孙思邈是隋唐医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医学思想包括儒、释、道各家思想,盖佛教戒律不茹荤血五辛,在他的医学思想中多有体现,如《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所录诸方中,多提及忌食血肉有情之品及五辛。《大医精诚》文曰“: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这一方面体现孙思邈医学思想中的佛学理念,另一方面体现印度医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印度医学有“万物皆药”的思想,孙思邈吸收这种思想,在《千金翼方卷第一•药录纂要•药名第二》中载道“:天竺大医耆婆云,天下物类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斯乃大医也。”唐代丝绸之路上往来僧侣成为印度医学理论的交流载体,在高僧们用佛学、医学普度众生的过程中,印度医学理论得以释读,并丰富了中医学内容。

2.医治方式方面

隋唐时期除医学理论外,中医学广泛吸收外来的先进治疗技术,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来的眼科手术和颅脑外科方面的治疗方式,引起了中医们的极大兴趣,并效仿学习。《新唐书•拂传》曰“:有善医,能开脑出虫以愈目眚。”《经行记》中也有“大秦人善医眼及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的记载。再如眼医婆罗门治刘禹锡眼病,可见时人对这些技术的震惊和推崇。隋唐经丝绸之路往来于内地与西域的僧人既传播了佛法,又传播了医学,唐代胡僧医术甚至蒙上神秘的色彩。有故事讲述,健儿张国英在战争中箭镞中腹,医生断定其必死无疑。晚上,张国英梦见有胡僧给了他一丸药。第二天,便泻出箭镞,不治而愈。这xxx间故事,用离奇的方式反映了唐代民众对西域,尤其是对僧人所赐药物的敬仰与期望,特别是当病情用传统方式无法治愈时,更加剧了这种对西域药物药效的想象与肯定,甚至认为西域异药有超乎寻常的能力。此外西域医学的独特治疗方式也深深吸引着唐代民众的心理认同。武则天时,驸马都尉武攸暨生病,西域何国人释僧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声振天邑”。西域医药学让中医药学欣喜的是西域当地的传统治疗法启迪了中医治疗方式的探索与发展。如琪针疗法就得益于褥特鼠治蛇咬病之事,贞观十六年(642),罽宾国给唐朝进献一种名叫“褥特鼠”的动物,凡被蛇伤之人,只要嗅一下褥特鼠之尿,其被蛇咬之伤口即获痊愈。

3.在长寿保健方面

受唐代统治者青睐的延年药是丝绸之路上特殊的药品,与此同时制造这种药物的药师和佛僧成了西域药物配制的传播者。那些掌握西域延年术的西域僧人,甚至得到了帝王的接纳。唐史有载,唐太宗常服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寐所制之延年药。高宗时,命天竺的僧人卢伽阿逸炼制长生药。还有一些西域药物如郁金香、安息香、胡椒常被唐上层社会当作保健药物应用。

4.方剂方面

西域方剂为中医学大家吸收后,普遍用于民众的疾病治疗。如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焘《外台秘要》都收载了“西州续命汤”这首西域方剂。西域方剂的另一个用处是供皇室享用,西域回纥药司曾为唐顺宗炮制龙膏酒。龙膏酒是西域人民御寒爽神的滋补饮品。唐玄宗的“起凉殿”和内服的“冰屑麻节”就是西域人民面对沙漠复杂的生存环境,总结出的应对之策,被玄宗所采用。

5.药物方面

普通药物方面,主要促动因素是商品买卖,经济利益的带动下,商人们热衷于此。丝绸之路上来往的一个重要商品就是番药和香料。这也是西域医药对中医药产生影响最为卓著的一个方面。甚至勾起诗人的才思,如李白《客中作》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郁金香是自西域而来的药物,用它浸泡的美酒,具有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的功效。可见西域传来的物种大都在中原民众中广为传播,甚至为人所熟知。进贡药材也是西域医药对中医药影响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新唐书•西域志》记载,西域各地方xxx向唐朝政府进贡的药材,有洋提葱、丹砂、石黄、胡药等。

二、西域医药学对中医药学产生影响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1.西域医药学在独特的生活环境下

创造了行之有效的西域治疗方式,加之西域独有的物产,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引起中医大家和民众的注意。尤其是在西域医药学在中原治疗效果突出时,更加促动了中原民众、中医学家对西域医药学的推崇和探索,这也使得丝路上西域医药学的东传更有现实意义。

2.影响范围广阔,各有不同来由

西域医药学在丝路上的东渐,对中医药学多有补益,主要表现在医学理论、医治方式、长寿保健、药物、方剂五个方面。但这五个方面的成就各有不同的推动力量。在医学理论方面,主要表现在印度医学理论、维吾尔族医学理论、藏医学理论,这些理论的中医化运用主要依靠中医学大家吸收、理解、解读、实践应用;医治方式,主要包括当时中医药学还未深入掌握的医学领域,如眼科手术和异于中医治疗方式的独特民族治疗法,这些技术有赖于掌握当时先进医治技能的西域医生传至中原,引入中医药学;长寿保健法传入中原,往往通过对皇室宫廷的延年药进贡和民间娱乐体育保健活动在丝绸之路上的东传;方剂则是民间治病过程中成效显著而广为流传,中医大师、民众、宫廷广泛应用,最终成为固定的中医方剂并促进了新方剂的配制;西域药物、香料对中医学的丰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少数民族商人、中原商人的贩卖,此外还有朝贡方式引进。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依赖于唐代文化海纳百川,求同存异的包容特征。陈寅恪先生在《金明馆从稿二编》中评价“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可见唐代文化的博大胸怀,为西域医药学增补中医药学的内容营造了社会背景和实现通道。

3.西域药物对中医药学补益较多

丝绸之路上西域医药学向中医药学增补的最为显著之处在于增添了中医药材的种类,这在唐代医学著作中多有体现,可见西域药物对丰富中医药学的显著作用。丝绸之路上药品交流如此繁盛,究其原因是经济利益驱使,中原具有西域药物的广大市场,这项事业能为从事此业的民众获益,所以交易鼎盛。《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了唐代吐鲁番规模盛大的药材贸易。其中香料是大宗,买药人大多是少数民族商人。

4.中医学兼容众少数民族医学的独到之处,在交流中发展

唐代著名的西行求法高僧义净称“:西方药味与东夏不同,互有互无,事非一概。”西方医药伴随胡僧传入唐朝,其疗效甚佳的特点,得到了中医们的注意和学习,开拓了唐代中医药的探索领域。5.官方和民间共同倡导、实践所得。丝路上往来人员络绎不绝,生病之事常有发生,为此医生成为丝路上必要的成员。敦煌莫高窟296窟壁画中生动描绘了一位身穿胡服、深眼眶、高鼻梁的商队医生为患病的商队病人诊治疾病的情景。这种在实践中传播、运用的方式,客观上促进了西域医药学和中医药学的交流。

药学论文 篇三

20世纪70年代,我国药师的工作内容以药房内业务为主,包括调剂、制剂配制和药品管理等。进入80年代中期,除了调剂、制剂配制和药品管理外,又引入了“临床药学”的概念,要求药师既要了解患者信息,进行处方审核,为患者用药提供指导,又要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工作。此外,还要求药师开始提供药品信息管理与服务,创立医院药讯、药学学术期刊,向医疗从业者提供药物相关信息。进入21世纪初,药师的工作内涵又有了进一步扩大,增加了高危药品管理、静脉药物配置、临床药师走向病房、个体化药学服务、专科临床药师和住院药师培训、循证药学研究和药物临床试验等内容。至今,药师的工作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包括门诊、住院部与急诊的全方位药学服务和自带药品管理、超说明书用药管理、输液管材管理;参与临床路径、规范和指南制订;开展个体化调配、药物基因检测、药物治疗管理、医嘱重整;药物经济学研究、循证药学、药品上市后评价研究等多项药学相关内容。

2药师在促进合理用药中的作用

药品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防治疾病,又可能带来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各国住院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5%因用药不当死亡。在美国,因用药不当导致的死亡人数居心脏病、癌症、中风之后,排在第4位。在我国,不合理用药人数占总用药人数的11%~26%;我国每年有5000多万人次住院,其中因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而住院的有250多万人次,因此而死亡的患者近20万人次[2]。数量惊人的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迫切要求临床必须合理用药。合理用药由“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四个元素组成:安全是指风险-获益比最小,是合理用药的首要条件;有效即达到预定的治疗目标;经济并不是指使用廉价药物,而是单位获益-成本比尽可能低;适当是指药品、剂量、时间、途径、患者、疗程和治疗目标适当。出现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政策法规不合理、药品虚假广告宣传等社会因素所致,又可能是由于医师诊断错误、用药不对症、药物知识掌握不全面、信息更新不及时、与患者沟通不充分等医师因素造成,还可能是由于患者不遵医嘱所致。在诊疗过程中,医师和药师的关注点并不相同。医师主要考虑的是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为患者提供临床诊疗服务。而药师则需要重点考虑发病机制、药物选择、用药剂量、用药方法、联合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治疗药物监测、不良反应与防治等,以合理用药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临床药学服务。药师作为保障药品安全、促进合理用药的主体,是医疗团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诊疗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合理用药,会直接影响医疗质量、降低药物治疗效果,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浪费医疗资源,导致一些重要药物短缺;使非预期用药风险增加,如药品不良反应和耐药率增加;造成药物费用显著增长,增加患者和医保负担;导致信任危机,降低医务工作者的威信。药师是各种有关药事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合理用药的指导者、不良反应的监测者、用药信息的反馈者、医师处方和医嘱的审核者,已经成为医疗团队中的重要一员,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我国临床药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临床药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重医轻药”,忽视药师作用;(2)药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3)药师未能在医疗保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4)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为此,笔者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3.1加快药师立法,规范药师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很多国家和地区已通过立法来保障药师的权利与义务。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药师立法现状见表1。除表1中所列国家和地区外,立陶宛、新西兰、菲律宾、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等早在20世纪60至90年代也设立了药师法。由此可见,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针对药师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而我国在此方面却很欠缺,在国家层面未能给予药师足够的重视,仅于2002年和2011年由原卫生部下发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提出了药师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学服务等内容,并没有制定专门的药师法。为此,笔者建议我国应加快药师立法,通过立法确定药师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对其执业资格、职业准入和执业行为等依法实行严格、有效的管理;不妨将药师分为药师、药师助理(或药学技术员)两个级别与药学类、中药学类两个类别。

3.2增加药师数量、优化药师队伍结构、提高药师素质

建立药师的岗位培训制度,加大培养力度。从数量上看,发达国家的临床药师约占人口比例的千分之一,按此比例推算,我国至少应有药师130万,但目前仅有38万[3],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急需扩大药师队伍;从结构上看,我国现有的药师数量分布差异较大,基层医疗机构与零售企业配备较少,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均有待优化;从素质上看,我国现有药师并未真正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专业服务,迫切需提高药师的素质和服务能力,强化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方面的培训。

3.3发挥药师在医疗保险体系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药师通过审核处方和医嘱,可促进合理用药、控制医疗保险费用,从而发挥药师的重要作用。以美国为例,药师与医师合作对高风险患者实施监护,可减少处方药使用量,每位患者每年因此而节省的平均费用达586美元[4-5];1000家医院中的药师提供药学服务,可挽救400例患者的生命,每年节约费用约51亿美元[6]。医院由于提供药学服务的药师数量增多,使用药错误率降低了65%[6]。2001-2003年,美国的参众两院均提出修改《社会保障法》,以确认药师为享有医疗保险的患者提供服务的法律地位。由此可见,美国药师与医师合作进行药物治疗是有法律保障的。我国药师应审核医师处方和医嘱,保证医疗机构用药行为符合医保支付制度的相关规定;加强药师医保相关政策的培训学习,建议医保部门建立加强药师监督管理的机制;建立审核处方和医嘱的技术标准和评价规范;处方原则上通过药师审核后方可由医保基金支付。

3.4完善激励机制,推动药师队伍的快速发展

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医院药学、临床药学工作,行政部门必须在药师待遇方面进行一定的改善,如实行绩效考核、给予合理的奖励补助等。药师也是社会的一员,如果其努力和付出与个人生活水平的改善关联度不高,或者说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那么其工作热情一定不会太高,由此极可能导致优秀人才流失,这对临床药学的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无效医疗和过度医疗才是最昂贵的医疗:滥用各种无用的辅助药品,用药剂量不足、用药时间不够、用药不对症、滥做检查等均属于无效医疗;只开贵药、超剂量用药、不合理的药物联用、过长的用药时间等均属于过度医疗。由此可见,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占无效医疗和过度医疗的绝大部分。通过规范药品的合理使用,可大幅减少医疗费用,节约医保开支。没有报酬就没有良好的服务,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强化激励措施,让药师参与医保制度,为合理用药把关,必能节约大量的医保费用;可从中提取一部分作为药师的奖励,从而提高药师待遇,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笔者建议尽早设立药事服务费,为药师的药学服务提供保障,规范和激励药师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还应对药师服务实施制度化管理,制订药师基本服务规范,确定工作职责和服务标准。

4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临床药学专业最早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过50余年的发展,临床药学服务在美国已深入人心。美国的药师在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获得了世界各国同仁的认可。美国药师在工作成效、职业薪酬、社会认可等诸多方面都为我国的临床药学发展树立了一个标杆,起到了引领方向的作用。简言之,医院药学发展的目标就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这也是我国医院药师努力的方向。如何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以国际药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八星药师”[7]为标准,即:健康服务的提供者(Care-giver)、决策者(Decisionmaker)、沟通者(Communica-tor)、引导者(Leader)、管理者(Manager)、教育者(Teacher)、终身学习者(Life-longlearner)和研究者(Researcher)。具体来说,健康服务的提供者是指药师应该成为药物治疗专家,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还要对个人、群体提供与药物治疗和药物使用有关的教育、信息和建议,保证安全、有效、经济地为患者服务,提高患者的健康程度。决策者是指药师应具有与药学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核心信息的理解力,能系统地分析、评价和应用信息,并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作出决策。沟通者是指药师应与患者对话,获得充分、翔实的患者药疗的历史资料。药师必须询问和准确记录患者的状况,并向患者传递相关信息。为满足患者需要,药师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同时要能够使用、解释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要求药师在关注患者状况细节的同时,必须为患者保守秘密。引导者是指为了患者的福利,药师应处于一种“领导”位置;在关注公众健康的政策发展方面,药师应该在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中起到引领作用。管理者是指为了药品和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药师应有效地、创造性地管理资源和信息,这样可实现对患者的最佳护理;药师还必须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合适的储备量。教育者是指药师应该建议、教育大众及特定人群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或行为调整,以及正确使用药疗或器械等任何有助于获得最佳结果的方式,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同时,还要能够指导药学实习生进行药学实践活动。终身学习者是由于当代社会医药知识日新月异,医药学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并不能满足日后工作的全部需求;药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真正做到终身学习,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研究者是由于药师具有医学和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处在医药结合的特殊位置上,无论在药物开发的临床研究阶段,还是在上市药品的再评价阶段,药师都应有相应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到药物的研究中去。“八星药师”是一个国际化的标准,就目前我国药师的状况而言,较好的药师多停留在“五星”或“六星”水平,即健康服务的提供者、沟通者、管理者、教育者、终身学习者、研究者,而要真正达到决策者和引导者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药师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国家从政策和立法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确立药师的地位与作用,引导他们一步步向“八星药师”迈进。我国临床药学教育模式也应进行一定的改进。首先,应统一培养学年和教材;其次,应加强实践与医药应用知识的培养,不应侧重纯粹的化学知识和实验室技能,而应当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新模式相适应,与临床药学服务的实践需要相融合,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实际发展相匹配[3]。

5结语

药学相关论文 篇四

[关键词] 藏药;药性理论;五源学说

藏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理论上以三因学说为理论核心,以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通过长期不断的实践,逐步形成独特的诊疗体系;在药学方面,结合独特的自然药用资源及饮食文化习惯,以五源学说为基础,派生出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等独特的藏药理论,这些理论即是本文要探析的藏药性理论的核心和基础。那么藏药药性理论的基本核心是什么呢?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同样,藏药基于五源学说的六味、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的理论,重点阐明了藏药的性质、属性以及用药规律等特点,这与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有很多类似之处。基于于此,藏药的药性理论核心主要包括六味、八性、十七功效三大要素,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药性理论体系。本文就基于上述三大要素核心的藏药药性理论及其基本架构体系作一梳理和分析,以期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共同商榷、至臻完善。

1基于五源学说的藏药药性理论的初步形成

五源学说有点类似于中医的五行学说,但又独具特色:藏医的五源学说中的“五源”主要指水、土、火、气(风)、空这5个万物生机之源[1]。《四部医典》记载:“万物之生机来源于五源(即水、土、火、风、空),药物的生长亦来于五源。即水为药物生长之汁液;土为药物生长之本源;火为药物生长之热源;气(风)为药物生长之动力;空为药物生长之空间。五源缺一,特别是空缺了,药物则无生机。” 这一精辟论述,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的特殊性,也为构筑藏药的八性、六味、和十七功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藏药的这一论断与中药药性的形成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中药药性的形成,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亦受地理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四气(也称四性)、五味形成之理与藏药相类似。中医药理论认为,天为阳,气生于天,具有升发之性,故亦为阳,随着节气变化,药物形成寒凉温热之性;地为阴,味源于地,故亦为阴,随地气五行及方位的变化,药物也有了酸苦甘辛咸之别。可以说,藏医药的五源学说与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存在某种联系,也从侧面反映了藏医药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部分中医药理论的精华,并结合藏民族独有的医药文化特色,逐步形成了系统而独特的理论体系。

基于此,藏药的药性理论可以定义为:藏药药性理论是以五源学说为基础,以三因学说为指导,主要研究藏药的性质、功效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其核心主要包括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等。这就是基于五源学说的藏药药性理论。

1.1五源学说与药性特征、病种之间的关系

藏医认为万物之生机来源于五源,药物的生长亦来源于五源,从而使得五源之“土、水、火、风、空”各自衍生出了不同的药性特征,不同的药性特征又对应治疗不同的病种,这些并种主要按照三因学说进行划分,主要包括“龙病、赤巴、培根”三大类。具体的对应关系见表1。从表中可知,土性强的药物具有重、稳、 柔、钝、润、干之效,可强筋骨,治“龙”病;水性强的药物具有稀、寒、重、 钝、润、软、温、柔之效,可使七大物质基础聚集,亦治“赤巴”病。火性强的药物具有热、锐、燥、轻、润、动之效,可生热促使七大物质基础的成熟,能治“培根”病。十七效亦源于药物的药味,如药味味甘、苦、涩者属于寒性效能;威、涩、甘者属于钝性效能 酸、苦、辛者属于轻和糙的效能;辛、 酸、咸者属于热和锐的效能。药物的药味和“三化味”相同,在临床上疗效最佳[2]。

1.2五源学说与药味(六味)之间的关系

前面提到了藏医药的五源学说中的“五源”,主要指“水、土、火、气(风)、空”这5个万物生机之源。藏药的六味则指药物在人味蕾中的感觉,即包括:酸、苦、甘、辛、咸、涩这六味。药物的六味可以用五源学说中的水、土、火、气(风)、空这5个要素之间的相关作用和关系进行解释:土与水偏胜,则药甘;土与火偏胜,则药酸;水与火偏胜,则药咸;水与风偏胜,则药苦;火与风偏胜,则药涩[2]。因此,这就是药物六味的五源学说衍生理论,五源相互作用及与药物六味的衍生关系详见图1。

藏药的药味学说除了多了一味“涩”味以外,与中药的“五味”(酸、苦、甘、辛、咸)颇有类似之处,但需指明的是,中药的五味不只是药物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表征药物在味蕾中真实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不同药味的药作用于机体后,产生了不同的效应,获得了不同的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中药“五味”理论,可以说中药五味超出了味觉的范围,是建立在功效基础上的对机体的综合效应,这与藏药的“六味”又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

2藏药之八性

藏药的药性分为八性,基于五源学说而形成的药物属性主要包括重、润、凉、钝、轻、涩、热、锐八性。其中土性药能坚实机体,具重、润两性,能医治龙病;水性药能滋润机体,具凉、钝两性,能医治赤巴病;火性药,其性辛、锐、糙,动,能生火热,能治“培根”症。风性药,其性轻、动、寒、干,燥,能通精血,使身体坚实,用于“培根”、“赤巴”病的治疗。空性药,统帅诸药,通行全身,主要用于综合性疾病的治疗[2]。此外,轻涩凉三性能诱发隆病;热锐闰三性能诱发赤巴病;重润凉钝能诱发培根病,这是藏药在临床配伍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3],从上面可以看出,药性与功效关系极其密切。

需要解释的是,藏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三大要素”,即“龙、赤巴、培根”作用失调所致,而三大要素失调又是由药物临床使用不当,饮食不和,起居不适等诱因所致。所谓“龙”,藏医认为禀受于父精母血的媾合,后天饮血与大自然之空气并合而成,是具有粗、轻、冷、细、硬、动等6种属性的组合体,就机体的具体生理活动而言,主要是呼吸、运动、排泄、循环、感觉、 机体免疫等机能关系的综合体。所谓“赤巴”,是细腻、锐、热、轻、臭、泄、潮等7种属性的组合体,就机体的具体生理活动而言,主要是体温、消化等机能关系上的综合体。所谓“培根”,是、寒凉、重、纯、软、黏、糊7种基本属性组合体,就机体的具体生理活动而言,主要是骨骼的连接关节腔的、强身等机能关系的综合体[1-3]。

由此可见,藏药的功效与药性关系密切,相互对应,并受五源相生和作用的重要影响。

3藏药之六味

藏药的六味,即指酸、苦、甘、辛、咸、涩。在藏药的临床用药过程中,具有酸、甘、咸、辛味的药物,主要用于“龙”病的治疗;具有苦、甘、涩味的药物,主要用于“赤巴”病的治疗;具有辛、酸、咸味的药物,也能用于“培根”病的治疗。在“六味”中,其中的“甘”味药物能增长元气,具有补益作用,这也与中药药性理论“五味”中的“甘”味常常作为补益药用具有类似之处,六味与功效的关系详见表2。

藏药药性理论独具特色的是,藏药药性除六味以外,尚有“三化味”之说,即药物服用消化后会出现“药味”转化作用。药物服用后,与胃火相遇,这是“培根”,“赤巴”被“龙”依次消化。这时甘味和咸味被消化后均变为甘味;酸味消化后仍为酸味;苦,辛,涩味消化后,转化为苦味。即经服用消化后的药物只有甘、酸、苦三味,故称之为“三化味”[4],可以说“三化味”是藏药药性理论的特色,有较为科学之处,这是藏医药理论现代化研究可以深入探析地方。

4藏药之十七效

藏药五源学说衍生了藏药的六味、八性、十七功效,这就构成了独特藏药药性理论基础。藏药的十七功效是指藏药对疾病具有17种功效,这十七功效中,包含了有趣的“八对”对立属性,即“寒-热,温-凉,干-稀,润-糙,轻-重,稳-动,钝-锐,柔-燥及软”[4],藏医药理论认为药物的性、味、效与五行有较强的渊源关系,即土性强的药物具有重、稳、 柔、钝、润、干之效,可强筋骨,治“龙”病;水性强的药物具有稀、寒、重、 钝、润、软、温、柔之效,可使七大物质基础聚集,亦治“赤巴”病。火性强的药物具有热、锐、燥、轻、润、动之效,可生热促使七大物质基础的成熟,能治“培根”病。十七效亦源于药物的药味,如药味味甘、苦、涩者属于寒性效能;威、涩、甘者属于钝性效能 酸、苦、辛者属于轻和糙的效能;辛、 酸、咸者属于热和锐的效能。药物的药味和“三化味”相同,在临床上疗效最佳[2]。

从藏药十七功效理论中可以看出,藏药药性理论中的八性、六味、十七功效之间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并受藏医药三因学说和五源学说理论的指导和影响,彼此间体现了系统的辩证关系,这与中医药理论思想和宏观辩证理论颇有有相似之处。

5结语

藏药药性理论的八性、六味、十七功效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都是由五源学说衍生而来,体现了彼此之很好的网络、对应的辩证关系,这当中,味具主导,性、效则形成异性对治的关系。药有其性,病亦有其性,但须异性对治(即热性药治疗寒性病),否则同性相治(热性病用热性药)犹如如火上加薪,适得其反,同理温-凉、钝-锐、润-燥、稳-动、轻-重等均体现了异性对治关系,也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关系[5]。这也与医药理论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要求藏医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必须对药性理论有充分的认识。

藏医药味的形成及转化是一大特色,很好的体现唯物观的辩证思想。本文设计了五源学说药物六味衍生图,见图1,以便更加直观的阐明了“土与水偏胜,则药甘;土与火偏胜,则药酸;水与火偏胜,则药咸;水与风偏胜,则药苦;火与风偏胜,则药涩。”的五源对藏药六味的衍生关系,更好的解释“五源”作为“万物之生机之源”的内涵。另外,五源学说关于“五源(即水、土、火、风、空)对药物属性的衍生关系”,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的特殊性的精辟论断,与现代“中药资源学”研究领域关于“药材属性(道地性)与生态环境互作”关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体现了藏药药性理论的科学性。

藏药药性理论认为,药物六味属性经服用消化后会出现“药味”转化,最终形成“甘、酸、苦”三味,称为“三化味”,具有很好的科学意义。这一理论与中药有效成分经体内代谢后,化学结构出现了变化(按照藏医药性理论,药味变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中药、天然药物的体内代谢、代谢组学等的研究,正好实现对藏医“三化味”的部分证实,本课题组也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试图系统而深入的揭示藏药药性理论之“三化味”的科学本质。 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传统药物特别是民族药物研究的重视,古老独特的藏医药理论,特别是药性理论等的研究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崔箭,唐丽。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54.

[2] 罗达尚。 藏药理论初探[J]. 中国药房,1992,3(1):9.

[3] 土旦次仁。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藏医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92.

[4] 崔箭,唐丽。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56.

[5] 罗尚达。 浅解藏药的六味、八性、十七效[J]. 中成药研究,1985(10):39.

Exploration of property theory of Tibetan medicine

WANG Xue-yong1, Wubuli·TUERDI2, ZHAO Bao-sheng1, SHAO Ai-juan3,

Ilham·ABDULLA MEGIDDO2, Kaisaier·ABDU KEREMU2*, LIU Chun-sheng1*

(1.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2.Xingjiang College of Uighur Medicine, Hetian 848000, China;

3.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ibetan Herbal medicine has its own complete theory based on five sources doctrine. And the theories of "Liuwei", "Baxing" and "Shiqi Gongxiao" formed the basic core components of the property theory of Tibetan medicine. However, books and literature of Tibetan medicine have never been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and discussed about it specially which thus will limi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ibetan medicine theory. In this thesis, we firstly introduced three basic core components of the property theory-the "Liu Wei", "Baxing", and "Shiqi Gongxiao" and their interactions as well. At the same time, the link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heory of Tibetan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were compared. The job of the thesis done above i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ystematic reveal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medicine theory.

药学论文范文大全2400字 篇五

毕业论文

题目 探讨胃复安与抗胆碱药联合使用

姓名 xxx学号xxxxxxxxxx 系(院)xxxx班级xxxxxx指导教师 xxxx职称xxx

2014年 5月 28 日

【摘要】

近年来报道,胃复安与抗胆碱药两者联合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胆囊炎胆石症所致的腹痛、呕吐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胃复安又叫甲氧氯普胺,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抗胆碱药(如阿托品,654-2)

【关键词】

胃复安注射液、抗胆碱药、联合使用、治疗效果

【正文】

胃复安注射液

【适应症】 镇吐药。①胃复安注射液用于化疗、放疗、手术、颅脑损伤、脑外伤后遗症、海空作业以及药物引起的呕吐;②用于急性胃肠炎、胆道胰腺、尿毒症等各种疾患之恶心、呕吐症状的对症治疗;③用于诊断性十二指肠插管前用,有助于顺利插管;胃肠钡剂x线检查,可减轻恶心、呕吐反应,促进钡剂通过。

【用法和用量】 肌内或静脉注射胃复安注射液。成人,一次10~20mg,一日剂量不超过;小儿,6岁以下每次,6~14岁一次~5mg。肾功能不全者,剂量减半。

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6542注射液)

【用法和用量】1.常用量:成人每次肌注5—10mg,小儿—,每日1一2次。 2.抗休克及有机磷中毒:静注,成人每次10—40mg,小儿每次—2mg/kg,必要时每隔10-30分钟重复给药,也可增加剂量。病情好转后应逐渐延长给药间隔,至停药。

适应症;抗m胆碱药,主要用于平滑肌痉挛,胃肠绞痛,胆道痉挛以及记性微循环障碍及有机磷中毒等。

胃复安又叫甲氧氯普胺,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抗胆碱药(如阿托品, 654-2,东莨菪碱等)也常用于胃肠痉挛所致的疼痛、呕吐等治疗。

从理论上讲,两者对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机理是相反的,但是近年来报道,两者联合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胆囊炎胆石症所致的腹痛、呕吐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其用法是一般成人肌注胃复安10~20毫克、阿托品毫克, 20分钟左右腹痛、呕吐即逐渐缓解并进入睡眠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阿托品能解除平滑肌痉挛,大剂量胃复安亦能使胃肠平滑肌松弛(有时用10

毫克腹痛不缓解者,用至20毫克腹痛即消失);胃复安可通过阻滞多巴胺受体而抑制延脑催吐化学敏感区,阿托品能解除幽门痉挛和胃壁过度蠕动。因此在治疗呕吐时,两种药物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胃复安和抗胆碱药联合使用还可用于治疗胆绞痛,因为它们均可松弛胆管括约肌,从而提高了胆绞痛的治疗效果。

但是在某些疾病的观察治疗中证明,胃复安与654-2等抗胆碱药联用会降低治疗效果,如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暖气、胃部胀满、食欲不振、返流性食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因此两药联用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不能一概而论。近年来发现,胃复安在反复用药或剂量过大时会出现锥外系统反应,病人出现斜颈、肌肉震颤、抽搐、发音困难等。但停用药物或用安定药物治疗可缓解。因此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不可随意联用。

下面列举几例胃复安与654-2的临床使用和使用误区

1合理联合使用胃复安与654-2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胃复安与654-2治疗胆囊炎 患者:李某, 男 , 49 患者与2014年在一次应酬中突然感觉上腹疼痛,随后前往医院治疗,医院给出的检查结果为慢性胆囊炎。2014年李某在晚上吃完烧烤后胆纹痛发作,腹疼痛难忍,同时伴随呕吐。李某来我所实习门诊接受治疗,责任医生在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与病情并作体格检查后给予治疗。责任医生给患者打了一支胃复安另加一支654-2,患者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胃复安与654-2都是消化系统的常用药物,它们作用的对象都是胃肠道平滑肌。胃复安对胃肠道平滑起兴奋作用,而阿托品则起松弛作用,在这方面,两药相拮抗,作用会减弱。

胃复安为胃肠促动力药,能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运动功能亢进,促进食管和胃的收缩,加速胃排空,提高食物通过率,防止胃肠道内容物的反流,因此可单独用于反流性食管炎、食欲不振、嗳气、胃部胀满及顽固性胃气胀等,此时不宜加654-2,否则会使作用减弱。

654-2为抗毒覃碱药物,作用是松弛胃肠平滑肌,抑制其蠕动、使胃排空减慢,解除胃肠肌痉挛,并能减少胃酸的分泌,因而可单独用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胰腺炎等。很明显,胃复安能加速胃窦部排空,此时如合用,无疑会有对抗效果。

胃复安除了兴奋胃肠平滑肌外,还能抑制延髓的催吐化学感受区,达到止吐的作用,它松弛胆管括约肌,调整胆管运动和胆汁分泌,另外,它还有安定、治疗腹痛的作用,因此,在胆绞痛时,两药都能够松弛胆管括约肌,合用能够提高疗效。对一于腹痛、呕吐的病人,654-2能解除平滑肌痉挛,治疗胃肠绞痛,胃复安本身的治疗腹痛和安定作用能减轻疼痛,在止吐方面,二药亦协同,合用比单一用药效果好。

胃复安与654-2治疗胃炎与消化不良 患者;陈某,男,62,2014年因胃肠道出血在本县中医院治疗7后症状消失,出院后在家休养出现腹胀,不思饮食,有时伴随呕吐。来我所在门诊接受治疗,经检测心率;86/min,血压;100/60/mmhg体温;。腹部少胀,腹软,无压痛。

诊断为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责任医生给予输液治疗。

葡萄糖250ml654-2针2mg入液,葡萄糖氯化钠250ml水溶性维生素80u入液,葡萄糖胃复安10mg入液。/qd

一天后症状好转,又连续治疗3天,患者症状完全消失。食欲恢复以前状态。 患者症状是服用胃复安片剂无效并加重后经诊断胃幽门功能失调,用654-2有松弛平滑肌作用,少量医用松弛幽门,减少胀力,后用胃复安增强胃肠动力,增加食物和水的通过。

2.胃复安与654-2不合理的联合使用得不到治疗效果

胃复安与654-2联合使用时要有时间间隔,时间间隔为前一个药物的半衰期为宜,同时应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病状胃复安和654-2的用药剂量是有区别的。

【参考文献】

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14,3

王赛华。 胃复安的临床应用及副作用[j]. 中国医刊, 1985, (10)

杨照彦。 胃复安的临床新用途及副作用[j]. 潍坊医学院学报, 1987, (02)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药学学术论文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4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