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论文最新10篇

发布时间:

变频技术论文 篇一

1原文转述

在《SPWM变频调速应用技术》中第226页中7.1.2关于恒压供水主方案的讨论一节中原文摘录如下:

7.1.2关于恒压供水主体方案的讨论

通常,在同一路供水系统中,设置两台常用泵,供水量大时开2台,供水量少时开1台。在采用变频调速进行恒压供水时,存在着一个用1台变频器还是2台变频器的问题,讨论如下:

1.1台泵的变频调速方案这也是应用得较为普遍的方案。其控制过程是:用水少时,由变频器控制1号泵,进行恒压供水控制。当用水量逐渐增加,1号泵的工作频率达到50Hz时,将其电动机切换成由工频电源供电。同时,将变频器切换到2号泵上,由2号泵进行补充供水。反之,当用水量逐渐减少,即使2号泵的工作频率已降到0Hz,而供水压力仍偏大时,则关掉1号泵,同时迅速升高2号泵的工作频率,并进行恒压控制。

此方案的主要特点是:

(1)只用1台变频器,故设备投资少。

(2)如果用水量恰巧在1台泵全速供水量的上下变动时,将会出现供水系统来回切换的状态。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设置压力控制的“切换死区”。举例说明如下:

设所需供水压力为200Pa,则可设定切换死区范围为200Pa~250Pa,控制的方式是,当1号泵的工作频率上升至50Hz时,如压力低于200Pa,则进行切换,使1号泵全速运行,2号泵进行补充。当用水量减少,2号泵已完全停止,但压力仍超过200Pa时,先暂不切换,直至压力超过250Pa时,再行切换。

(3)本方案取用电功率的计算举例如下:

设每台泵的拖动电动机容量为PMN=100KW,全速时的供水流量为QN。泵的空载损耗为P0=0.1×100KW=10KW,且设在调速过程中,P0≈Const,则全速时实际用于泵水的功率为Pp=(100-110)KW=90KW。

又设每天的平均总供水流量为140%QN,则1号泵为全速,其平均取用功率为

PM1=PMN=100KW

2号泵的平均转速为额定转速的40%,其平均取用功率为

PM2=(10+0.43×90)KW=15.8KW

两台泵取用的总平均功率P∑为

P∑=(100+15.8)KW=115.8KW

2.2台泵的变频调速方案2台水泵的电动机都由变频器控制,或用2台变频器分别控制2台电动机,或用1台容量较大的变频器同时控制2台电动机。后者控制较为简单,但前者的机动性较强,即使一台变频器出了故障,另一台仍可使用,转为1台泵的变频调速方案。

采用2台泵的变频调速方案的设备费用较高,但运行时的节能效果却要好得多。仍以上面的例子为例,计算如下。

采用2台泵的变频调速方案时,供水流量可由2台水泵平均分担,则每台的平均供水流量为70%QN,每台电动机的取用电功率为

PM1=(10+0.73×90)KW=40.9KW

2台水泵共用功率为

P∑=40.9×2KW=81.8KW

2商榷分析

2.1基本相似关系

当一台泵抽同一种液体仅转速不同时,可得出所谓“比例律”公式,即

Q1/Q2=n1/n2---------------------------------------------1

H1/H2=(n1/n2)2----------------------------------------2

N1/N2=(n1/n2)3----------------------------------------3

式中N1、N2指水泵轴功率,此功率已包含了水泵的容积损失功率、机械效率损失功率、水力损失功率等。

当水泵的转速改变后,水泵的其它工作参数也随着改变,一般来讲,水泵不允许在额定转速的基础上作升速运行,但降速运行是可以的,但也不应在临界转速之下长期运行。一般来讲降速范围在(60%--100%)额定转速范围内运行是安全稳定的,“比例律”也是准确的。

已知转速为n的某泵Q—H性能曲线,如果把水泵的转速降至n1时,按比例律公式1与2可绘出Q1—H1曲线,但在运用比例律公式时应注意,它们仅适用于同一条相似工况抛物线上的不同点。所以,当已知A1点(Q1H1)及n时,首先要求出通过A1点(Q1H1)工况的相似抛物线,此抛物线也通过转速为n1的A2点(Q2H2),按比例律公式进行计算求相似工况点的方法如下:

根据比例律公式可得出

H1/Q12=H/Q2=K

H=KQ2

若已知A1点(Q1H1),则可求出K值,在Q--H曲线图上假定几个流量,就可作出H=KQ2的相似工况抛物线,此曲线不但通过A1点(Q1H1),而且与水泵转速为n1的性能曲线相交于A2点(Q2H2)。但管道特性曲线与相似工况抛物线不是一回事,两者重合的可能性很小,故在实际应用时一定要注意概念的区分,以免发生错误。

当Q—H需不变时,即某工程系统净扬程为H净,管道已确定时,见图一所示,其在不同转速下的运行工况点应为点A3(对应转速为n1)、点A1(对应转速为n),但点A1与A3由于工况不相似,故不能用相似律公式计算。点A3(对应转速为n1)与点A4(对应转速为n)才是相似的工况点,如果水泵在转速为n1下运行时,A3点是否在稳定运行区,要看对应的相似点A4是否在稳定运行区,如果A4点是水泵的稳定运行区,则A3点就是稳定运行区,否则就不是,在工程中选择设备时一定要注意运行工况范围,所选水泵的工况范围区间应包含A1和A4点,这样系统运行是稳定的、安全的和可靠的。不然就会使工程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图一水泵及管道性能曲线

2.2边界条件分析

在《SPWM变频调速应用技术》中的恒压供水主方案的讨论,对设置一台变频器与二台变频器系统所需的轴功率计算,忽略了边界条件,其边界条件是管道特性与工况相似抛物线完全重合的特殊情况,且系统不是恒压供水系统,应是图二所示的水平供水系统,当管道末端所需流量小时系统压力也小,管道末端所需流量大时系统压力也大的输水系统,且系统的净水位差为零,即管道特性曲线必须经过零流量点。在这样的前提下,书中的计算结果才是正确的,但书中的结论还不确切。

2.3书中计算误区

书中例子假如每天平均总供水流量为140%QN,则1号泵为全速,其平均取用功率为PM1=PMN=100KW,此刻的100KW为拖动电动机的容量,而不是水泵运行所消耗的轴功率,不能以此进行相似律的计算。参见图一,2号泵的平均转速为额定转速的40%,其所需功率不是15.8KW,因为消耗15.8KW功率所对应的工况点为水泵全速运行的工况点A1(Q1H1)的相似抛物线上对应的40%运行工况点A2(Q2H2),而对应40%额定流量下恒压运行的工况点应该是工况点A5(Q2H1),此点消耗的功率要比15.8KW大。恒压运行各转速下的工况点是压力为某一给定的数值,即水泵运行的点为一平行于Q轴的过A1(Q1H1)线上的点,而不能用管道特性曲线上的点或相似抛物线上的点来对应关系。

同样采用2台变频调速的方案,则平均每台供水流量为70%Qr,则每台水泵所需功率

图二输水系统示意图

不是40.9KW,2台水泵共用功率也不是81.8KW了。

2.4列例说明

我们讨论问题的前提是恒压供水系统,在此前提下必须是恒压控制,那么在这种条件下选择一台变频还是两台变频,其节能效果确如书上所计算的那样吗?其经济技术的合理性到底怎样呢?同样我们以例子进行计算分析。系统各流量下水泵所需轴功率进行了计算,见表一。

Q总(m3/s)

1.1Qr

1.2Qr

1.3Qr

1.4Qr

1.5Qr

1.6Qr

1.7Qr

1.8Qr

1.9Qr

一一

台台

变工

频频

Q

0.023

0.046

0.069

0.092

0.115

0.138

0.161

0.184

0.207

H

45

45

45

45

45

45

45

45

45

η

20%

42%

58%

71%

76%

81%

83%

83%

82%

P

50.8

48.3

52.5

57.7

66.8

75.2

85.6

97.9

111.4

二台泵P轴(KW)

176.2

173.7

177.9

182.6

192.2

200.6

211

223.3

236.8

Q

0.1265

0.138

0.1495

0.161

0.1725

0.184

0.1955

0.207

0.2185

H

45

45

45

45

45

45

45

45

45

η

79%

81%

82%

83%

83%

83%

82%

82%

82%

P

55.8

75.2

80.5

85.6

91.7

97.9

105.2

111.4

117.6

二台泵P轴(KW)

111.6

150.4

161

171.2

183.4

195.8

210.4

222.8

235.2

二台变频较一台变频对比节能(KW)

64.6

23.3

11.9

11.4

8.8

4.8

0.6

0.5

1.6

每天运行10小时计消耗电能(KWh)

646

233

119

114

88

48

6

5

16

每度电按0.8元计每年耗电费(万元)

18.86

6.8

3.47

3.33

2.57

1.4

0.18

0.15

0.47

一台变频控制装置设备价格(万元)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预计收回成本年限

1

3

6

6

8

14

111

133

43

表一设置一台和二台变频器的技术经济比较表

假设系统设二台12sh-9A泵,以此为例对恒压供水主体方案进行计算分析讨论,以更为直观地使大家判断出选择几台变频控制设备更为合理。设每台水泵在额定工况下Hr=45m

Qr=0.23m3/sη水=81%P轴=125.4KW配套电动机P电动机=160KWn=1470r/min恒压变频控制压力整定为H=45m,分别对系统所需流量为1.1Qr、1.2Qr、1.3Qr、1.4Qr、1.5Qr、1.6Qr、1.7Qr、1.8Qr、1.9Qr进行计算水泵所需轴功率。

当系统所需流量为1.1Qr即0.253m3/s时,分别对设置一台变频器、二台变频器方案进行计算。

i)当设置一台变频器时,即一台工频运行,一台变频运行。变频运行的泵的流量为0.023m3/s,此时水泵扬程为Hr=45mη水=20%P轴=50.8KW,二台泵的轴功率为176.2KW。

ii)当设置二台变频器时,则二台泵同时进行变频运行。每台变频运行的泵的流量为0.1265m3/s,此时水泵扬程为Hr=45mη水=73%P轴=76.5KW,二台泵的轴功率为153KW。其节能23.2KW。

综合看二台变频装置确实节能,但节能效果不是象书中所述的那样,从表一可以看到,当系统所需的流量在额定流量85%范围内运行,那么选择一台变频装置为经济合理;若系统运行流量变化很大,但在小流量下运行时间很短,那么也没有必要为此设置二台变频装置;若系统所需流量在额定流量的55%以下长期运行,那么应考虑增加机组台数与增加变频装置数量的综合经济比较后确定更为合理的方案。

变频器论文范文 篇二

关键词:变频器谐波负载发热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dtheproblemofharmonicwave,matchingofloadand

calorificationforinvertersinrunning,andmadetherelativelythemeasure.

Keywords:inverterharmonicwaveloadingcalorification

1前言

自80年代通用变频器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通用变频器以其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通用变频器应用范围的扩大,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谐波问题

②变频器负载匹配问题

③发热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管理部门和厂矿的注意并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标准。如谐波问题,我国于1984年和1993年通过了“电力系统谐波管理暂行规定”及GB/T-14549-93标准,用以限制供电系统及用电设备的谐波污染。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及对策。

2谐波问题及其对策

通用变频器的主电路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整流部分、逆变部分和滤波部分。整流部分为三相桥式不可控整流器,逆变器部分为IGBT三相桥式逆变器,且输出为PWM波形。对于双极性调制的变频器,其输出电压波形展开式为:

(1)

式中:n—谐波的次数n=1,3,5……;

a1—开关角,i=1,2,3……N/2;

Ed—变频器直流侧电压;

N—载波比。

由(1)式可见,各项谐波的幅值为

(2)

令n=1,则得出变频器输出电压的基波幅值为:

(3)

从(1)、(2)、(3)式可以看出,通用变频器的输出电压中确实含有除基波以外的其他谐波。较低次谐波通常对电机负载影响较大,引起转矩脉动,而较高的谐波又使变频器输出电缆的漏电流增加,使电机出力不足,故变频器输出的高低次谐波都必须抑制。

如前所述,由于通用变频器的整流部分采用二极管不可控桥式整流电路,中间滤波部分采用大电容作为滤波器,所以整流器的输入电流实际上是电容器的充电电流,呈较为陡峻的脉冲波,其谐波分量较大。为了消除谐波,可采用以下对策:

①增加变频器供电电源内阻抗

通常情况下,电源设备的内阻抗可以起到缓冲变频器直流滤波电容的无功功率的作用。这种内阻抗就是变压器的短路阻抗。当电源容量相对变频器容量越小时,则内阻抗值相对越大,谐波含量越小;电源容量相对变频器容量越大时,则内阻抗值相对越大,谐波含量越大。对于三菱FR-F540系列变频器,当电源内阻为4%时,可以起到很好的谐波抑制作用。所以选择变频器供电电源变压器时,最好选择短路阻抗大的变压器。

②安装电抗器

安装电抗器实际上从外部增加变频器供电电源的内阻抗。在变频器的交流侧安装交流电抗器或在变频器的直流侧安装直流电抗器,或同时安装,抑制谐波电流。表一列出了三菱FR-A540变频器安装电抗器和不安装电抗器的含量对照表。

③变压器多相运行

通用变频器的整流部分是六脉波整流器,所以产生的谐波较大。如果应用变压器的多相运行,使相位角互差30°如Y-、-组合的两个变压器构成相当于12脉波的效果则可减小低次谐波电流28%,起到了很好的谐波抑制作用。

④调节变频器的载波比

从(1)、(2)、(3)式可以看出,只要载波比足够大,较低次谐波就可以被有效地抑制,特别是参考波幅值与载波幅值小于1时,13次以下的奇数谐波不再出现。

⑤专用滤波器

该专用滤波器用于检测变频器谐波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并产生一个与谐波电流幅值相同且相位正好相反的电流,通到变频器中,从而可以非常有效地吸收谐波电流。

3负载匹配问题及其对策

生产机械的种类繁多,性能和工艺要求各异,其转矩特性是复杂的,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恒转矩负载、风机泵类负载和恒功率负载。针对不同的负载类型,应选择不同类型的变频器。

①恒转矩负载

恒转矩负载是指负载转矩与转速无关,任何转速下,转矩均保持恒定。恒转矩负载又分为摩擦类负载和位能式负载。

摩擦类负载的起动转矩一般要求额定转矩的150%左右,制动转矩一般要求额定转矩的100%左右,所以变频器应选择那些具有恒定转矩特性,并且起动和制动转矩都比较大,过载时间长和过载能力大的变频器。如三菱变频器FR-A540系列。

位能式负载一般要求大的起动转矩和能量回馈功能,能够快速实现正反转,变频器应选择具有四象限运行能力的变频器。如三菱变频器FR-A241系列。

②风机泵类负载

风机泵类负载是目前工业现场应用最多的设备,虽然泵和风机的特性多种多样,但是主要以离心泵和离心风机应用为主,通用变频器在这类负载上的应用最多。风机泵类负载是一种平方转矩负载,其转速n与流量Q,转矩T与泵的轴功率N有如下关系式:

(4)

这类负载对变频器的性能要求不高,只要求经济性和可靠性,所以选择具有U/f=const控制模式的变频器即可。如三菱变频器FR-F540(L)系列。风机负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转动惯量比较大,所以变频器的加速时间和减速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5)

(6)

式中:tACC—加速时间(s);

tDEC—减速时间(s);

GD2—折算到电机轴上的转动惯量(N·m2);

g—重力加速度,g=9.81(m/s2);

TM—电动机的电磁转矩(N.m);

TL—负载转矩(N.m);

nAS—系统加速时的初始速度(r/min);

nAE—系统加速时的终止速度(r/min);

nDS—系统减速时的初始速度(r/min);

nDE—系统减速时的终止速度(r/min)。

从上式可以看出,风机负载的系统转动惯量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变频器具体设计时,按上式计算结果,进行适当修正,在变频器起动时不发生过流跳闸和变频器减速时不发生过电压跳闸的情况下,选择最短时间。

泵类负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喘振、憋压和水垂效应,所以变频器选型时,要选择适于泵类负载的变频器且变频器在功能设定时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单独设定:

喘振:测量易发生喘振的频率点,通过设定跳跃频率点和宽度,避免系统发生共振现象。

憋压:泵类负载在低速运行时,由于系统憋压而导致流量为零,从而造成泵烧坏。在变频器功能设定时,通过限定变频器的最低频率,而限定了泵流量的临界点处的系统最低转速,这就避免了此类现象的发生。

水垂效应:泵类负载在突然断电时,由于泵管道中的液体重力而倒流。若逆止阀不严或没有逆止阀,将导致电机反转,因电机发电而使变频器发生故障报警烧坏。在变频器系统设计时,应使变频器按减速曲线停止,在电机完全停止后再断开主电路电,或者设定“断电减速停止”功能,这样就避免了该现象的发生。

③恒功率负载

恒功率负载是指转矩大体与转速成反比的负载,如卷取机、开卷机等。利用变频器驱动恒功率负载时,应该是就一定的速度变化范围而言的,通常考虑在某个转速点以下采用恒转矩调速方式,而在高于该转速点时才采用恒功率调速方式。我们通常将该转速点称为基频,该点对应的电压为变频器输出额定电压。从理论上讲,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恒功率控制,变频器的输出频率f和输出电压U必须遵循U2/f=const协调控制,但这在实际变频器运行过程中是不允许的,因为在基频以上,变频器的输出电压不能随着其输出频率增加,只能保持额定电压,所以只能是一种近似意义上的恒功率控制。

4发热问题及其对策

变频器的发热是由内部的损耗产生的。在变频器中各部分损耗中主要以主电路为主,约占98%,控制电路占2%。为了保证变频器正常可靠运行,必须对变频器进行散热,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①采用风扇散热:变频器的内装风扇可将变频器的箱体内部散热带走,若风扇不能正常工作,应立即停止变频器运行。

②降低安装环境温度:由于变频器是电子装置,内含电子元、电解电容等,所以温度对其寿命影响比较大。通用变频器的环境运行温度一般要求-10℃~-50℃,如果能够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变频器运行温度,那么变频器的使用寿命就延长,性能也比较稳定。

我们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建造单独的变频器低压间,内部安装空调,保持低压间温度在+15℃~+20℃之间。另一种方法是变频器的安装空间要满足变频器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以上所谈到的变频器发热是指变频器在额定范围之内正常运行的损耗。当变频器发生非正常运行(如过流,过压,过载等)产生的损耗必须通过正常的选型来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对于风机泵类负载,当我们选择三菱变频器FR-F540时,其过载能为120%/60秒,其过载周期为300秒,也就是说,当变频器相对于其额定负载的120%过载时,其持续时间为60秒,并且在300秒之内不允许出现第二次过载。当变频器出现过载时,功率单元因其流过的过载电流而升温,导致变频器过热,这时必须尽快使其降温以使变频器的过热保护动作消除,这个冷却过程就是变频器的过载周期。不同的变频器,其过载倍数、过载时间和过载周期均不相同,并且其过载倍数越大,过载时间越短,请见表2所示:

对于变频器所驱动的电机,按其工作情况可分为两类:长期工作制和重复短时工作制。长期工作制的电机可以按其名牌规定的数据长期运行。针对该类负载,变频器可根据电机铭牌数据进行选型,如连续运行的油泵,若其电机功率为22kW时,可选择FR-F540-22k变频器即可。重复短时工作制电机,其特点是重复性和短时性,即电机的工作时间和停歇时间交替进行,而且都比较短,二者之和,按国家规定不得超过60秒。重复短时工作制电机允许其过载且有一定的温升。此时,若根据电机铭牌数据来选择变频器,势必造成变频器的损坏。针对该类负载,变频器在参考电机铭牌数据的情况下要根据电机负载图和变频器的过载倍数、过载时间、过载周期来选型。如重复短时运行的升降机,其电机功率为18.5kW,可选择FR-A540-22k变频器。

5结论

本文通过对通用变频器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对策,随着新技术和新理论不断在变频器上的应用,变频器存在的这些问题有望通过变频器本身的功能和补偿来解决。随着工业现场和社会环境对变频器的要求不断提高,满足实际需要的真正“绿色”变频器也会不久面世。

6参考文献

(1)韩安荣。通用变频器及其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变频器论文范文 篇三

关键词:变频器;正弦波脉宽调制;专用集成电路;智能功率模块

引言

由于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交流变频调速已上升为电气传动的主流,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直流传动。而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交流变频调速装置已经优于直流调速装置。

异步电机的变频调速不仅可以实现平滑调节,还有着许多其他交流调速系统不可比拟的优点:交流变频调速在频率范围、动态响应、调速精度、低频转矩、转差补偿、通信功能、智能控制、功率因数、工作效率、使用方便等方面的优势是其他的交流调速方式难以达到的,并以体积小、重量轻、通用性强、保护功能完善、可靠性高、操作简便等优点,深受钢铁、冶金、矿山、石油、化工、医药、纺织、机械、电力、轻工、造纸、印刷、卷烟、自来水等行业的欢迎,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变频调速虽然在各个方面有其优势,但其早期昂贵的造价和可靠性问题使许多用户望而却步。降低造价和提高可靠性一直是交流变频调速的重要课题。

本文针对一般小功率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的要求,采用上世纪90年代末才推出的多功能高集成度专用SPWM控制芯片SA866和智能功率模块PS21255开发了一种新型通用变频器。其整?结构简洁,具有比较完善的功能,满足了空调、洗衣机等家电及小型纺织、塑料加工等工业的自动化生产线对变频器低成本、高可靠性、高性能的要求,并已经在广东、江苏等多家工厂生产中得到应用。

1SA866和PS21255功能介绍

1.1SA866功能简介

1.1.1功能特点

SA866是专用于交流异步电机SPWM控制的集成电路。它除了根据设定参数产生合乎要求的SPWM脉冲外,还集成了多种保护功能,并可在紧急情况下,如短路和过载时快速关断SPWM脉冲,保护逆变器和电机。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独立运行,无须微处理器控制。它的输出频率以及加速减速频率都可由外接电位器在线连续调节。所有须定义的参数如载波频率、死区时间、最小脉宽、调制波形、V/f曲线等均存储在外接的廉价EEPROM中,上电时自动读入SA866中。SA866有6种工作模式,与微处理器配合使用,基本做到了低价格多功能。

1.1.2管脚说明

该芯片采用PLCC封装,共有32个管脚,各管脚排列如图1所示。

各管脚功能如下。

1)电源VDDD和VDDA分别为数字电源和模拟电源;VSSADC为A/D转换电源,它们接一个+5V的电源;VSSD和VSSA分别为数字电源和模拟电源的地;VREFIN为A/D转换参考电压(+2.5V)。

2)串行接口SDA,SCL和CS用于从EEPROM获取数据,分别为数据,时钟和片选信号。

3)控制及输出SETPOINT为频率给定端,该脚的输入电压将决定系统的工作频率;RACC和RDEC分别确定加速和减速的时间;RPHT,YPHT,BPHT,RPHB,YPHB和BPHB为桥臂脉冲信号输出,其中RPHT,YPHT和BPHT分别对应三相输出的上桥臂;RPHB,YPHB和BPHB分别对应三相输出的下桥臂;DIR控制三相顺序,该脚对应高低电平有两个方向的PWM波供用户选择。

4)工作状态选择SERIAL决定与SA866连接的是EEPROM还是微处理器,高电平表示与EEPROM连接;PAGE0和PAGE1决定采用的是EEPROM的哪一页参数。

5)保护VMON为过电压信号输入端,减速过程中此端电平若大于2.5V,就启动过电压保护动作,将输出频率固定在当前值;IMON为过电流信号输入端,升速过程中,电平若大于2.5V,内部过流保护就动作,不再继续升速,直到过流信号消失;SETTRIP为紧急停机信号,可快速禁止PWM脉冲输出;TRIP端表示禁止输出状态,低电平有效,该信号只有在复位信号RESET下才能被解除。

1.2PS21255功能简介

1.2.1功能特点

与常规的IGBT模块相比,PS21255具有如下特点:

1)内含驱动电路IPM设定了内部IGBT的最佳驱动条件,驱动电路离IGBT较近,可以大大减少信号传输阻抗,且受外界干扰小,因此不需加反向偏压,同时,本模块采用自举电路,从而摆脱了控制电源不共地的限制,使用一个电源,即可实现方便的控制;

2)内含各种保护使内部IGBT因故障损坏的几率大大降低,这些保护包括短路保护(SC),控制电路欠压保护(UV)等;

3)内部报警输出(FO)该信号送到控制PWM产生器,封锁脉冲输出,进而停止系统工作;

4)散热效果好采用陶瓷绝缘结构,扁平封装,可以直接安装在散热器上;

5)端子布局合理,便于安装强弱电的输出输入端分别安排在模块的两侧,做到尽量减少干扰。

1.2.2管脚说明

该模块的外形及端子分布如图2所示。IPM(PS21255)模块外部端子在布局上强弱电分开,P及N为直流输入端,P为正端,N为负端;U,V,W为逆变器三相输出端;UP,VP,WP为上桥臂U,V,W各相脉冲信号输入端;UN,VN,WN为下桥臂U,V,W各相脉冲信号输入端;VP1及VPC为上桥臂工作电源输入端,VP1为正端,VPC为负端;VN1及VNC为下桥臂工作电源输入端,VN1为正端,VNC为负端;CIN为电流检测信号输入端;FO为故障输出端(低电平有效);CFO为故障输出脉宽控制端;VUFB及VUFS为U相自举电路两端,VUFB为高端,VUFS为低端;VVFB及VVFS为V相自举电路两端,VVFB为高端,VVFS为低端;VWFB及VWFS为W相自举电路两端,VWFB为高端,VWFS为低端。

2系统设计

2.1硬件电路

我们开发的小功率通用变频器,采用单相交流供电,经整流滤波后送入逆变桥,再由逆变桥将该直流电逆变成三相VVVF(variablevoltagevariablefrequency)电源,以驱动电机。整个系统分为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两部分。系统构成框图如图3所示。

主电路采用二极管整流,大容量的电解电容滤波,IPM模块为主电路的核心部分,它包含6个IGBT构成三相逆变桥,且各有自己的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整个模块还有短路及控制电路欠压保护功能。它的输入可以兼容TTL电平输入。

控制电路主要有控制电源和以SA866为核心的SPWM波发生及驱动电路。控制电源采用7805和7815提供直流稳压电源。SA866AE通过10位数模转换器和外接正反向方向脚,可实现转速的连续调节和正反向切换。所有的运行参数,包括载波频率、波形、最小脉冲宽度、死区脉宽和V/f曲线等都是通过外接的EEPROM编程。由于输入电压和反馈能量都将直接反映在直流环节上,所以,整个系统的电压电流检测及保护取样均集中在直流环节。驱动逆变桥所须的PWM信号则由ASIC芯片SA866提供,经反向后送给IPM模块。

EEPROM选用93LC46,它只须+5V的电压即可工作。可重复地擦写106次。该芯片的封装形式为DIP-8,其中VCC和VSS分别为5V电源输入的正负端,CLK为时钟信号输入端,DI为数据输入端,DO为数据输出端,ORG为内部数据的存储结构,进行8位或16位的选择。将需要设定的参数写入EEPROM,系统在上电时就自动从EEPROM里面将参数字读入SA866,依据所设定的参数字,系统产生相应的脉冲波形用来控制主电路中模块的开或关。

2.2参数计算与设定

1)载波频率(CFS)载波频率是外接时钟频率和一个倍率系数N的函数,N的十进制值由初始化寄存器中的一个3位的CFS字决定。载波频率fCARR由式(1)决定。

fCARR=fCLK/(512×2n+1)(1)

式中:fCLK为时钟输入频率,本系统所选用的晶振为20MHz。取n=1,CFS=001,实际fCARR==9.766kHz。

2)输出电源频率范围(FRS)频率范围给出了输出频率的上限值。频率范围fRANCE=fCARR×2m/384,取m=1,即FRS=(001)B。

3)死区时间(tpdy)tpdy=(63-PDY)/(fCARR×512);PDY在0~63之间,取PDY=37=(100101)B;则实际的tpdy=(26/26.2144)5μs=4.959μs。

4)脉冲取消时间(PDT)经调制后SPWM的脉宽可以很小,但实际上,过小的脉宽没有用,因为时间过短,功率管还没来得及完全打开就关闭了,只增加了功率管的损耗,降低了系统的效率。脉冲取消时间tpd=(127-PDT)/(fCARR×512);依此公式,若定义最小宽度为3μs,实际最小脉宽为tpd-tpdy,则tpd=7.959μs,可得PDT=85.272,取PDT=85=(1010101)B,因此,实际tpd=8.01μs,脉冲最小宽度为tpd-tpdy=8.01μs-4.959μs=3.051μs。

5)波形选择SA866AE有三种标准波形供选择,即纯正弦波,正弦波带三次谐波(增强型)和带死区的三次谐波(高效型)。波形采用对称技术保证每个功率管的开通角度相同。本系统选用带三次谐波的正弦波作为调制波,即有:WS=(01)B。

6)V/f曲线控制FC用来确定是线性定律还是风扇定律,本系统设定工作在线性曲线状态,即FC=0。图4为SA866AE/AM所提供的线性特性。PED是一个8位参数,用来确定在频率为0时电机上的电压。如果设置PED=255,则VVVF线性特性没用。Pedestal(%)=PED×100/255,本系统的初始值设定为10%,可得PED=25.5,取25,实际的Pedestal(%)=9.8。GRAD为一个8位二进制数,决定恒转矩区曲线的斜率,根据基频和PED值计算:GRAD=(255-PED)×fRANGE/(16×fbase);GRAD255,取fbase=50Hz;则有GRAD=15=(1111)B。

7)其他参数由于线性曲线中不用KAY,在此KAY=(0000000)B;A/D转换的零阈值的控制参数ZTH=(00)B;将上述所有参数字经统计得CHKSUM=(001)B。AWS=(0000)B。

由上述计算可得到参数分布表如表1所列。

表1参数分布表

ADDRESS

MSB(15~8)

LSB(7~0)

001100

00001111

00011001

001101

10010100

10101010

001110

00101001

00000000

001111

11111110

********

表中“*”表示任意项,在写入时写成01010101

变频器论文范文 篇四

[关键词]PLC变频调速器多电机控制网络通讯协议

一、引言

以变频调速器为调速控制器的同步控制系统、比例控制系统和同速系统等已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等行业。以比例控制系统为例,一般的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工作时操作人员通过控制机(可为PLC或工业PC)设定比例运行参数,然后控制机通过D/A转换模件发出控制变频调速器的速度指令使各个变频调速器带动电机按一定的速度比例运转。此方案对电机数目不多,电机分布比较集中的应用系统较合适。但对于大规模生产自动线,一方面电机数目较多,另一方面电机分布距离较远。采用此控制方案时由于速度指令信号在长距离传输中的衰减和外界的干扰,使整个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同时大量D/A转换模件使系统成本增加。为此我们提出了PLC与变频调速器构成多分支通讯控制网络。该系统成本较低、信号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尤其适合远距离,多电机控制。

二、系统硬件构成

系统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由下列组件构成;

1、FX0N—24MR为PLC基本单元,执行系统及用户软件,是系统的核心。

2、FX0N—485ADP为FX0N系统PLC的通讯适配器,该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在计算机—PLC通讯系统中作为子站接受计算机发给PLC的信息或在多PLC构成n:n网络时作为网络适配器,一般只作为规定协议的收信单元使用。本文作者在分析其结构的基础上,将其作为通讯主站使用,完成变频调速器控制信号的发送。

3、FR—CU03为FR—A044系列比例调速器的计算机连接单元,符合RS—422/RS—485通讯规范,用于实现计算机与多台变频调速器的连网。通过该单元能够在网络上实现变频调速器的运行控制(如启动、停止、运行频率设定)、参数设定和状态监控等功能,是变频器的网络接口。

4、FR—A044变频调查器,实现电机调速。

在1:n(本文中为1:3)多分支通讯网络中,每个变频器为一个子站,每个子站均有一个站号,事先由参数设定单元设定。工作过程中,PLC通过FX0N—485ADP发有关命令信息后,各个子站均收到该信息,然后每个子站判断该信息的站号地址是否与本站站号一致。若一致则处理该信息并返回应答信息;若不一致则放弃该信息的处理,这样就保证了在网络上同时只有一个子站与主站交换信息。

三、软件设计

1、通讯协议

FR—CU03规定计算机与变频器的通讯过程如图3所示,

该过程最多分5个阶段。?、计算机发出通讯请求;?、变频器处理等待;?、变频器作出应答;?、计算机处理等待;?、计算机作出应答。根据不同的通讯要求完成相应的过程,如写变频器启停控制命令时完成?~?三个过程;监视变频器运行频率时完成?~?五个过程。不论是写数据还是读数据,均有计算机发出请求,变频器只是被动接受请求并作出应答。每个阶段的数据格式均有差别。图4分别为写变频器控制命令和变频器运行频率的数据格式。

2、PLC编程

要实现对变频器的控制,必须对PLC进行编程,通过程序实现PLC与变频器信息交换的控制。PLC程序应完成FX0N—485ADP通讯适配器的初始化、控制命令字的组合、代码转换及变频器应答信息的处理等工作。PLC梯形图程序(部分程序)如图5所示。

程序中通讯发送缓冲区为D127~D149;接受缓冲区为D150~D160。电机1启动、停止分别由X0的上升、下降沿控制;电机2启动、停止分别由X1的上升、下降沿控制;电机3启动、停止分别由X2的上升、下降沿控制。程序由系统起始脉冲M8002初始化FX0N—485ADP的通讯协议;然后进行启动、停止信号的处理。以电机1启动为例,X0的上升沿M50吸合,变频器1的站号送入D130,运行命令字送入D135,ENQ、写运行命令的控制字和等待时间等由编程器事先写入D131、D132、D133;接着求校验和并送入D136、D137;最后置M8122允许RS指令发送控制信息到。变频器受到信号后立刻返回应答信息,此信息FX0N—485ADP收到后置M8132,PLC根据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后结束程序。

四、结语

1、实际使用表明,该方案能够实现PLC通过网络对变频调速器的运行控制、参数设定和运行状态监控。

2、该系统最多可控制变频调速器32台,最大距离500m。

变频器论文 篇五

论文摘要:目前我们日常所使用的一些带有或使用变频器驱动系统的设备都会产生大量的高次谐波,这种严重的电磁辐射是我们平时用肉眼看不到的隐形杀手,无论是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还是对精密仪器的使用,它都有严重的危害性,而且影响深远。

变频器是运动控制系统中的功率变换器。目前的运动控制系统包含多种学科的技术领域,总的发展趋势是驱

动的交流化、功率变换器的高频化、控制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因此,变频器作为系统的重要功率变换部件,因提供可控的高性能变压变频的交流电源而得到迅猛发展。

变频器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及电机控制理论的发展。变频器的发展水平是由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控制方式以及自动化控制水平三个方面决定的。当前竞争的焦点在于高压变频器的研究开发生产方面。

随着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和高性能微处理器的应用以及控制技术的发展,变频器的性能价格比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而且厂家仍在不断地提高可靠性,为实现变频器的进一步小型轻量化、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以及无公害化而做着新的努力。辨别变频器性能的优劣,一要看其输出交流电压的谐波对电机的影响;二要看对电网的谐波污染和输入功率因数;最后还要看本身的能量损耗(即效率)。这里仅以量大面广的交—直—交变频器为例,阐述其发展趋势:主电路功率开关元件的自关断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开关频率不断提高,开关损耗进一步降低。

在变频器主电路的拓扑结构方面。变频器的网侧变流器对低压小容量的装置常采用6脉冲变流器,而对中压大容量的装置采用多重化12脉冲以上的变流器。负载侧变流器对低压小容量装置常采用两电平的桥式逆变器,而对中压大容量的装置采用多电平逆变器。对于四象限运行的转动,为实现变频器再生能量向电网回馈和节省能量,网侧变流器应为可逆变流器,同时出现了功率可双向流动的双PWM变频器,对网侧变流器加以适当控制可使输入电流接近正弦波,减少对电网的公害。

脉宽调制变压变频器的控制方法可以采用正弦波脉宽调制控制、消除指定次数谐波的PWM控制、电流跟踪控制、电压空间矢量控制(磁链跟踪控制)。

交流电动机变频调整控制方法的进展主要体现在由标量控制向高动态性能的矢量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发展和开发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方面。微处理器的进步使数字控制成为现代控制器的发展方向。运动控制系统是快速系统,特别是交流电动机高性能的控制需要存储多种数据和快速实时处理大量信息。

近几年来,国外各大公司纷纷推出以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为基础的内核,配以电机控制所需的功能电路,集成在单一芯片内的称为DSP单片电机控制器,价格大大降低、体积缩小、结构紧凑、使用便捷、可靠性提高。

在DSP出现之前数字信号处理只能依靠MPU(微处理器)来完成。但MPU较低的处理速度无法满足高速实时的要求。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1982年世界上首枚DSP芯片诞生了。这种DSP器件采用微米工艺NMOS技术制作,虽功耗和尺寸稍大,但运算速度却比MPU快了几十倍,尤其在语音合成和编码解码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DSP芯片的问世标志着DSP应用系统由大型系统向小型化迈进了一大步。随着CMOS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第二代基于CMOS工艺的DSP芯片应运而生,其存储容量和运算速度成倍提高,成为语音处理、图像硬件处理技术的基础。80年代后期,第三代DSP芯片问世,运算速度进一步提高,其应用于范围逐步扩大到通信、计算机领域。

90年代DSP发展最快,相继出现了第四代和第五代DSP器件。现在的DSP属于第五代产品,它与第四代相比,系统集成度更高,将DSP芯核及组件综合集成在单一芯片上。这种集成度极高的DSP芯片不仅在通信、计算机领域大显身手,而且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消费领域,前景十分可观。DSP和普通的单片机相比,处理数字运算能力增强10—15倍,可确保系统有更优越的控制性能。数字控制使硬件简化,柔性的控制算法使控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实现复杂控制规律,使现代控制理论在运动控制系统中应用成为现实,易于与上层系统连接进行数据传输,便于故障诊断、加强保护和监视功能,使系统智能化。

变频器论文 篇六

(1)一般的恒转矩负载要求

变频器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过载能力较大;过载时间足够;具备较大的启动及转动转矩;具备恒定转矩特性。

(2)对于风机、泵类的负载

选择变频调速系统时需符合以下两个条件:设备经济性、可靠性较高,能够提供稳定的转速;可以针对机电设备的情况选择变频控制模式。

(3)对于恒功率负载

选择变频器时需符合以下两个条件:输出为定值控制;该变频器能够满足对其进行针对性设计的需求。因此,为了确保电机处于经济运行状态,必须根据负载的机械特性,选择合适的变频调速电机。而使用中的变频调速电机,要尽量避免长时间空载、轻载,同时要加强设备维护检修,使其保持在最佳工作状态,

二改进四象限变频器,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的灵活性

采煤作业环境复杂多变,大量机电设备处于负荷频繁波动状态,这些因素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困扰。当前煤矿机电设备采用四象变频器技术大大缓解了这个现象。四象限变频器将整流电路由原来的全波整流桥调整为由智能功率模块构成的可控整流桥,以便更好地完成采掘工作。四象限变频器与普通变频器的区别在于电机处于发电状态时,其逆变电路和整流电路将会发生互换,从而实现将电机所产生的电量输送至其他设备的目的。

1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我国采煤机变频调速系统已由之前的“一拖二”改进为现在的“一拖一”。我国自主研发的采煤机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例如采煤机ACS-800变频器,可以确保加速时不过流、减速时不过压。整个过程可根据电机功率进行计算,还能根据现场情况做适当调整,从而实现降低能耗、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2在提升机中的应用

在煤矿提升装置中应用时,普通变频器存在较大的弊端,问题主要在于电机制动产生的能量会过多消耗在电阻上。变频技术的创新,可以将电机处于二、四象限运行过程中发电产生的电能回馈给电网侧使用,从而让提升机实现匀速、加速工作与平稳启动、关闭,并借助数字控制系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这对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3在胶带输送机中的应用

胶带输送机具有大功率、高电压等特点,主要通过胶带与轮毂之间的摩擦作用实现煤炭传送。可以采用变频节能技术对上山胶带输送机进行改造,原理和提升机相似,改造可以改变胶带输送机的启动模式,彻底实现软启动,让机电设备实现平稳运行。变频节能技术还能降低机电设备的发热量,在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延长胶带的使用寿命,最终提高胶带输送机的工作效率。

三使用变频技术改善

各电路元件间的逻辑关系,优化电路变频器由键盘、电机、电源板、控制主板等构成,结构相对复杂。采用变频节能技术改善电路元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可以优化电路,为煤矿机电设备提供适宜的运行环境,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变频节能技术实现这一功能的关键在于通过IGBT等功率开关器件以及PWM控制技术,实现从交流到直流再到交流的转换。变频器电路一般包括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两个部分,主电路的正常运行需要控制信号配合。通常电压检测电路会设置一个电压上限值,如果检测到的直流母线电压超过该上限值,电压检测电路便向变频器发出控制信号,使变频器的过压保护启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改进压频比控制模式、根据负载合理选择变频器与电机、改进四象限变频器、使用变频技术改善各电路元件间的逻辑关系等策略,可以有效实现煤矿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总体来看,变频技术也并非完美,比如存在噪声和振动比较大、应用成本比较高等问题,但整体来看,变频技术在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的改造中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变频器论文范文 篇七

在变频调速器的说明书中,为了帮助用户选择容量,都有"配用电动机容量"一栏,然而,这一栏的含义却不够确切,常导致变频器的误选。

各种生产机械中,电动机的容量主是根据发热原则来选定的。就是说,在电动机带得动的前提下,只要其温升在允许范围内,短时间的过载是允许的。电动机的过载能力一般定为额定转矩的1.8-2.2倍。电动机的温升,所谓"短时间"至少也在十几分钟以上。而变频调速器的过载能力为:150%,l分钟。这个指标,对电动机来说,只有在起动过程才有意义,在运行过程中,实际上是不允许载。

因此,"配用电动机容量"一栏的准确含义是"配用电动机的实际最大容量"。实际选择变频器时,可按电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的最大电流来进行选择,对于鼓风机和泵类负载,因属于长期恒定负载,可直接按"配用电动机容量"来选择。

2.传动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交流异步电动机经变频调速后,其有效转矩和有效功率的范围。配用变频调速器时,必须根据生产机械的机械特性以及对调速范围的要求等因素,对传动系统进行优级化设计,优化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大致方法如下:

2.1确定电动机的最高运行频率

(1)鼓风机和泵类负载,这类负载的阻转矩TL与转速n的平方成正比TL=KTn2,输出功率PL与转速的在次方成正比PL=KPn3,(KT和KP为常数),由此可知,如转速超过额定转速,负载的转矩和功率将分别按平方律和立方律增加,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在额定频率以上运行。

(2)一般情况下,各种机械的强度、振动以及耐磨性能等,都是以电动机转速不超过3000r/min为前提设计的。因此,在没有对机械重新进行设计的情况下,2级电机的最高运行频率不要超过额定频率太多。

(3)当异步电机在额定频率以上运行时,由于电源电压是恒定的,其在调到fx时电磁转矩Tx近乎和频率调节比Kf的平方成反比,即T≈TN/Kf2(而TN为额定频率fN时的转矩)。因此,最高运行频率不宜超过额定频率

(4)异步电机在低频下运行时,为了获得足够的转矩,常需进行转矩补偿。而转矩补偿将使电机的磁路趋于饱和,从而增加附加损失,降低了效率,因此,只要情况许可,应尺可能地提高运行频率的上限。

2.2确定传动系统的传动比并校核电动机的容量

(1)鼓风机和泵类负载,一般均为直接驱动,不必考虑传动比的问题。

(2)恒转矩负载,首先,根据有效转矩线以及所要求的频率调节范围,确定电机运行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

假设已经确定的电动机最高运行频率为fmax最低运行频率为fmin与此对应的转矩相对值为tTL,则电动机的额定转矩Tn=TL/qTL(TL负载转矩)。如果原选电机并未留有余量的话,则配用变频调速器后,电动机的容量应扩大1/tTL倍。传动系统的传动比入等于电动机在最高运行频率下的转速nDmax负载所需求的最高转速nLmax之比。

(3)恒功率负载:和恒转矩负载类似,首先根据有效功率线和频率调节范围,求出电动机运行频率的上、下限。

同样,在求出最高和最低运行频率的同时,得到对应的功率相对值tPL,而电动机的额定功率PN≥PL/tPL(PL为负载要求功率)。

在设计恒功率负载时,应注意两点:(1)尽量多利用额定频率以上的部分;(2)当调整范围较大时,尽量采用两档传动比。因为当传动比分成两栏时,频率范围αf与αn转速范围之间的关系为。可见,在转速范围相同的情况下,频率范围将大为减小,从而可减小电动机的容量。

负载的机械特性,因是恒功率负载,故曲线上任一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乘积均相等,且与负载功率成正比,即PL=KPTLnL=KPTLmaxLmin。全部转速都在额定频率以下调节时的有效转矩线,在这种情况下,所需电动机的容量PN=KPTNnLmax>KPTLmaxLmax=αnPL。这说明,所需电动机的容量比负载功率的On倍还要大,是很不经济的。

⑴当最高运行频率为额定频率的2倍,传动比只有一档时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所需电机的容量PN=KPTN1/2nLmax1/2αnPL。可见,所需用容量只要大于负载功率的On/2倍就可以了。

⑵当最高运行频率为额定频率的2倍,传动比为两档时的情形。这时,所需电机的容量PN1/2PL。可见,对于恒功率负载,当αn>4时,这种方案是比较理想的。

3.自配外接制动电阻

各种变频调速器都允许外接制动电阻,加快制动速度,外接电阻。但配套的制动电阻价格昂贵,不易买到,自动配置时,其阻值与功率可如下决定:

直流电路的电压值UP=×380=53V;制动电流Is一般以不超过电机的额定电流IDN为原则,即Is≤IDN,故制动电阻Rs≥UD/Is。

因Rs内通过电流的时间只有几秒钟,故其功率PR可按工其工作时的(1/10-1/8)选择,即PR=(0.1-0.125)UD2/Rs。

因Rs接入电路时,应注意将变频调速器内部的制动电阻切除,如不能切除,则应适当加大Rs的值,以免出现制动电流过大的情形。

在外接制动电路时,为了避免烧毁变频器内部的放电用大功率晶体管(GTR)有时也可以外接整个制动电器(即包括制动电阻和放电晶体管,这时,GTR应选取其VCEX≥700伏;ICN≥(1.2-1.5)IDN安。

参考文献

[1]马新民,矿山机械,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2]李纪等,煤矿机电事故分析与预防,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

[3]柴常等,机电安全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变频器论文 篇八

【论文摘要】:文章对变频器常见干扰故障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引言

变频器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的电机调速装置,因其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在工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众所周知,变频器是由整流电路、滤波电路、逆变电路组成。其中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中均使用了半导体开关元件,在控制上则采用的是PWM控制方式,这就决定了变频器的输入、输出电压和电流除了基波之外,还含有许多的高次谐波成分。这些高次谐波成分将会引起电网电压波形的畸变,产生无线电干扰电波,它们对周边的设备、包括变频器的驱动对象--电动机带来不良的影响。同时由于变频器的使用,电网电源电压中会产生高次谐波的成分,电网电源内有晶闸管整流设备工作时,会引导电源波形产生畸形。另外,由于遭受雷击或电源变压器的开闭,电功率用电器的开闭等,产生的浪涌电压,也将使电源波形畸变,这种波形畸变的电网电源给变频器供电时,又将对变频器产生不良影响。文章对于上述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降低这些不良影响的措施。

2.外界对变频器的干扰

供电电源对变频器的干扰主要有过压、欠压、瞬时掉电;浪涌、跌落;尖峰电压脉冲;射频干扰。变频器的供电电源受到来自被污染的交流电网的谐波干扰后若不加处理,电网噪声就会通过电网的电源电路干扰变频器。变频器的输入电路侧,是将交流电压变成直流电压。这就是常称为"电网污染"的整流电路。由于这个直流电压是在被滤波电容平滑之后输出给后续电路的,电源供给变频器的实际上是滤波电容的充电电流,这就使输入电压波形产生畸变。

(1)电网中存在各种整流设备、交直流互换设备、电子电压调整设备,非线性负载及照明设备等大量谐波源

电源网络内有这些负荷都使电网中的电压、电流产生波形畸变,从而对电网中其它设备产生危害的干扰。例如:当供电网络内有较大容量的晶闸管换流设备时,因晶闸管总是在每相半周期内的部分时间内导通,故容易使网络电压出现凹口,波形严重失真。它使变频器输入侧的整流电路有可能因出现较大的反向回复电压而受到损害,从而导致输入回路击穿而烧毁。

(2)电力补偿电容对变频器的干扰

电力部门对用电单位的功率因数有一定的要求,为此,许多用户都在变电所采用集中电容补偿的方法来提高功率因数。在补偿电容投入或切出的暂态过程中,网络电压有可能出现很高的峰值,其结果是可能使变频器的整流二极管因承受过高的反向电压而击穿。

(3)电源辐射传播的干扰信号

电磁干扰(EMI),是外部噪声和无用信号在接收中所造成的电磁干扰,通常是通过电路传导和以场的形式传播的[2]即以电磁波方式向空中幅射,其辐射场强取决于干扰源的电流强度、装置的等效辐射阻抗以及干扰源的发射频率。

对于(1)、(2)两项产生的干扰抑制可以在变频器输入电路中,串入交流电抗器,它对于基波频率下的阻抗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频率较高的高频干扰信号来说,呈现很高的阻抗,能有效地抑制干扰的作用。对于(3)项的干扰信号主要通过吸收方式来削弱。变频器电源输入端,通常都加有吸收电容。也可以再加上专用的"无线电干扰滤器",来进一步削弱干扰信号。

3.变频器对周边设备的干扰及对策

上面已经讲过变频器能使输入电源电压产生高次谐波。同时,变频器的输出电压和电流除了基波之外,还含有许多高次谐波的成分,它们将以各种方式把自己的能量传播出去,这些高次谐波对周围设备带来不良的影响。其中,供电电源的畸变,使处于同一供电电源的其他设备出现误动作,过热、噪声和振动;产生的无线干扰电波给变频器周围的电视机、收音机、手机等无线电接收装置带来干扰,严重时不能正常工作;对变频器的外部控制信号产生干扰,这些控制信号受干扰后,就不能准确、正常地控制变频器运行,使被变频器驱动的电动机产生噪音,振动和发热现象。

(1)对接在同一电源设备带来的干扰

当变频器的容量较大时,将使网络电压产生畸变,通过阻抗耦合或接地回路耦合将干扰传入其它电路。消除或削弱对接在同一电源的设备带来的干扰,可以将变频器的输入端串入交流电抗器,在变频器的整流侧插入直流电抗器。也可以在变频器电源输入端插入滤波器,如下图1所示:

LC滤波器是被动滤波器,它由电抗和电容组成对高次谐波的共振回路,从而达到吸收高次谐波的目的。有源滤波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电流中高次谐波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输入与高次谐波成分相位相反的电流来削弱高次谐波的目的。

(2)对于产生的无线电干扰波

目前,变频器绝大部分是采用PWM控制方法。变频器输出信号是高频的开关信号,在变频器的输出电压、输出电流中含有高次谐波,通过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产生无线电干扰波。这些干扰波有的通过电线传导,有些辐射至空中的电磁波和电场直接辐射。而辐射场中的金属物体还可能形成二次辐射。同样,变频器外部的辐射也会干扰变频器的正常工作。

电线传导的无线电干扰波的抑制,可以采用噪声滤波变压器,对高次谐波形成绝缘;插入电抗器,以提高对高次谐波成分的阻抗,在变频器的输入端插入滤波器。

辐射无线电干扰波的抑制,较传导无线电干扰波要困难一些。这种无线电干扰的大小,决定于安装变频器设备本身的结构,和电动机电缆线长短等许多因素有关。可以尽量缩短电动机电线,电线采用双绞措施,减少阻抗;变频器输入、输出线装入铁管屏蔽;将变频器机壳良好地接;变频器输入、输出端串接电抗器,插入滤波器。

(3)对于产生的噪声干扰

由于变频器采用了PWM控制方式,变频器的输出电压波形不是正弦波,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也难免含有许多谐波。变频器输出的谐波频率与转子固有频率的共振,在转子固有频率附近的噪声增大,变频器输出的谐波分量使铁心、机壳、轴架等谐波在其固有频率附近的噪声增大。因此,利用变频器对电动机进行调速控制时,电动机绕组和铁芯由于谐波的成分而产生噪声。

下图2是电动机采用变频器驱动和采用电网电源直接驱动时的噪音比较。通常,采用变频器对电动机进行驱动时,电动机产生的噪音要比电网电源直接驱动产生的噪音高出5~10dB。对于噪音的抑制可以采取的措施为:

①选用以IGBT等为逆变模块的载波频率较高的低噪音变频器。选用变频器专用电动机,在变频器与电动机之间串入电抗器,以减少PWM控制方式产生的高次谐波。

②在变频器与电动机之间插入可以将输出波形转换成正弦波的滤波器。

③选用低噪音的电抗器。

(4)对于产生的振动干扰

采用变频器对电动机进行调速控制时,同噪音相同的原因,会使电动机产生振动。特别是较低阶的高次谐波所产生的脉动转矩,给电动机的转矩输出带来较大的振动。若机械系统与这种振动发生共振时,其振动就更为严重。

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小振动:

①强化机械结构的刚性,将刚性连接改为强性连接。

②在变频器与电动机之间串入电抗器

③降低变频器的输出压频比。

④改变变频器的载波频率。

在变频器对电动机进行调速过程中,如果调速范围较大时,应先测到机械系统的共振频率,然后利用变频器的频率跳跃功能,避开这些共振频率。如果转距有余量,可以将U/f给定小些。

(5)对于导致控制部件电动机过热的干扰

采用变频器对电动机进行调速控制,由于高次谐波的原因,即使是对同一电动机,在同一频率下运行,电动机也将增加5%~10%的电流。电动机温度自然会提高。此外,普通电动机的冷却风扇安装在电动机轴上的,在连续进行低速运行时,由于自身的冷却风扇的冷却能力不足,而出现电动机过热现象。

电动机过热的对策有以下几种:

①为电动机另配冷却风扇,改自冷式为他冷式。增加低速运行时的冷却能力。

②选用较大容量的电动机。

③改用变频器专用电动机。

④改变调速方案,避免电动机连续低速运行。

随着工厂电气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各种干扰也日益增多,只有对变频器的干扰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才能够减少彼此之间的相互危害,更大程度的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和设备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李自先,等.变频器应用维护与修理[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

变频技术论文 篇九

利用设置在直流回路中的制动电阻吸收电机的再生电能的方式称为能耗制动。

其优点是构造简单;对电网无污染(与回馈制动作比较),成本低廉;缺点是运行效率低,特别是在频繁制动时将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且制动电阻的容量将增大。

一般在通用变频器中,小功率变频器(22kW以下)内置有了刹车单元,只需外加刹车电阻。大功率变频器(22kW以上)就需外置刹车单元、刹车电阻了。

2、回馈制动

实现能量回馈制动就要求电压同频同相控制、回馈电流控制等条件。它是采用有源逆变技术,将再生电能逆变为与电网同频率同相位的交流电回送电网,从而实现制动。回馈制动的优点是能四象限运行,如图3所示,电能回馈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其缺点是:(1)、只有在不易发生故障的稳定电网电压下(电网电压波动不大于10%),才可以采用这种回馈制动方式。因为在发电制动运行时,电网电压故障时间大于2ms,则可能发生换相失败,损坏器件。(2)、在回馈时,对电网有谐波污染。(3)、控制复杂,成本较高。

3、新型制动方式(电容反馈制动)

1、主回路原理

整流部分采用普通的不可控整流桥进行整流,滤波回路采用通用的电解电容,延时回路采用接触器或可控硅都行。充电、反馈回路由功率模块IGBT、充电、反馈电抗器L及大电解电容C(容量约零点几法,可根据变频器所在的工况系统决定)组成。逆变部分由功率模块IGBT组成。保护回路,由IGBT、功率电阻组成。

(1)电动机发电运行状态

CPU对输入的交流电压和直流回路电压νd的实时监控,决定向VT1是否发出充电信号,一旦νd比输入交流电压所对应的直流电压值(如380VAC—530VDC)高到一定值时,CPU关断VT3,通过对VT1的脉冲导通实现对电解电容C的充电过程。此时的电抗器L与电解电容C分压,从而确保电解电容C工作在安全范围内。当电解电容C上的电压快到危险值(比如说370V),而系统仍处于发电状态,电能不断通过逆变部分回送到直流回路中时,安全回路发挥作用,实现能耗制动(电阻制动),控制VT3的关断与开通,从而实现电阻R消耗多余的能量,一般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

(2)电动机电动运行状态

当CPU发现系统不再充电时,则对VT3进行脉冲导通,使得在电抗器L上行成了一个瞬时左正右负的电压(如图标识),再加上电解电容C上的电压就能实现从电容到直流回路的能量反馈过程。CPU通过对电解电容C上的电压和直流回路的电压的检测,控制VT3的开关频率以及占空比,从而控制反馈电流,确保直流回路电压νd不出现过高。

2、系统难点

(1)电抗器的选取

(a)、我们考虑到工况的特殊性,假设系统出现某种故障,导致电机所载的位能负载自由加速下落,这时电机处于一种发电运行状态,再生能量通过六个续流二极管回送至直流回路,致使νd升高,很快使变频器处于充电状态,这时的电流会很大。所以所选取电抗器线径要大到能通过此时的电流。

(b)、在反馈回路中,为了使电解电容在下次充电前把尽可能多的电能释放出来,选取普通的铁芯(硅钢片)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最好选用铁氧体材料制成的铁芯,再看看上述考虑的电流值如此大,可见这个铁芯有多大,素不知市面上有无这么大的铁氧体铁芯,即使有,其价格也肯定不会很低。所以笔者建议充电、反馈回路各采用一个电抗器。

(2)控制上的难点

(a)、变频器的直流回路中,电压νd一般都高于500VDC,而电解电容C的耐压才400VDC,可见这种充电过程的控制就不像能量制动(电阻制动)的控制方式了。其在电抗器上所产生的瞬时电压降为,电解电容C的瞬时充电电压为νc=νd-νL,为了确保电解电容工作在安全范围内(≤400V),就得有效的控制电抗器上的电压降νL,而电压降νL又取决于电感量和电流的瞬时变化率。

(b)、在反馈过程中,还得防止电解电容C所放的电能通过电抗器造成直流回路电压过高,以致系统出现过压保护。

3、主要应用场合及应用实例

正是由于变频器的这种新型制动方式(电容反馈制动)所具有的优越性,近些来,不少用户结合其设备的特点,纷纷提出了要配备这种系统。由于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国外还不知有无此制动方式?国内目前只有山东风光电子公司由以前采用回馈制动方式的变频器(仍有2台在正常运行中)改用了这种电容反馈制动方式的新型矿用提升机系列。

随着变频器应用领域的拓宽,这个应用技术将大有发展前途,具体来讲,主要用在矿井中的吊笼(载人或装料)、斜井矿车(单筒或双筒)、起重机械等行业。总之需要能量回馈装置的场合都可选用。

参考文献

1、韩安荣。通用变频器及其应用(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变频技术论文 篇十

上世纪50年代末晶闸管在美国问世,标志着电力电子技术就此诞生。第一代电力电子器件主要是可控硅整流器(SCR),我国70年代将其列为节能技术在全国推广。然而,SCR毕竟是一种只能控制其导通而不能控制关断的半控型开关器件,在交流传动和变频电源的应用中受到限制。70年代以后陆续发明的功率晶体管(GTR)、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功率MOS场效应管(PowerMOSFET)、绝缘栅晶体管(IGBT)、静电感应晶体管(SIT)和静电感应晶闸管(SITH)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控制其导通,又能控制其关断,是全控型开关器件,由于不需要换流电路,故体积、重量较之SCR有大幅度下降。当前,IGBT以其优异的特性已成为主流器件,容量大的GTO也有一定地位[1][2][3]。

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开发大容量器件,国外已生产6000V的IGBT。IEGT(injectionenhancedgatethyristor)是一种将IGBT和GTO的优点结合起来的新型器件,已有1000A/4500V的样品问世。IGCT(integratedgateeommutatedthyristor)在GTO基础上采用缓冲层和透明发射极,它开通时相当于晶闸管,关断时相当于晶体管,从而有效地协调了通态电压和阻断电压的矛盾,工作频率可达几千赫兹[2][3]。瑞士ABB公司已经推出的IGCT可达4500一6000V,3000一3500A。MCT因进展不大而引退而IGCT的发展使其在电力电子器件的新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器件制造方面比在应用方面有更大的差距。高功率沟栅结构IGBT模块、IEGT、MOS门控晶闸管、高压砷化稼高频整流二极管、碳化硅(SIC)等新型功率器件在国外有了最新发展。可以相信,采用GaAs、SiC等新型半导体材料制成功率器件,实现人们对“理想器件”的追求,将是21世纪电力电子器件发展的主要趋势。

高可靠性的电力电子积木(PEBB)和集成电力电子模块(IPEM)是近期美国电力电子技术发展新热点。GTO和IGCT,IGCT和高压IGBT等电力电子新器件之间的激烈竞争,必将为21世纪世界电力电子新技术和变频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二、变频技术的发展过程

变频技术是应交流电机无级调速的需要而诞生的。电力电子器件的更新促使电力变换

技术的不断发展。起初,变频技术只局限于变频不能变压。20世纪70年代开始,脉宽调制变压变频(PWM-VVVF)调速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作为变频技术核心的PWM模式优化问题吸引着人们的浓厚兴趣,并得出诸多优化模式,如:调制波纵向分割法、同相位载波PWM技术、移相载波PWM技术、载波调制波同时移相PWM技术等。

VVVF变频器的控制相对简单,机械特性硬度也较好,能够满足一般传动的平滑调速要求,已在产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这种控制方式在低频时,由于输出电压较小,受定子电阻压降的影响比较显著,故造成输出最大转矩减小。

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的做法是:将异步电动机在三相坐标系下的定子交流电流Ia、Ib、Ic通过三相——二相变换,等效成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直流电流Iml、Itl,然后模仿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法,求得直流电动机的控制量,经过相应的坐标反变换,实现对异步电动机的控制。

直接转矩控制直接在定子坐标系下分析交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控制电动机的磁链和转矩。它不需要将交流电动机化成等效直流电动机,因而省去了矢量旋转变换中的许多复杂计算;它不需要模仿直流电动机的控制,也不需要为解耦而简化交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VVVF变频、矢量控制变频、直接转矩控制变频都是交—直—交变频中的一种。其共同缺点是输入功率因数低,谐波电流大,直流回路需要大的储能电容,再生能量又不能反馈回电网,即不能进行四象限运行。为此,矩阵式交—交变频应运而生。

三、变频技术与家用电器

20世纪70年代,家用电器开始逐步变频化,出现了电磁烹任器、变频照明器具、变频空调、变频微波炉、变频电冰箱、IH(感应加热)饭堡、变频洗衣机等[4]。

20世纪末期期,家用电器则依托变频技术,主要瞄准高功能和省电。

首先是电冰箱,由于它处于全天工作,采用变频制冷后,压缩机始终处在低速运行状态,可以彻底消除因压缩机起动引的噪声,节能效果更加明显。其次,空调器使用变频后,扩大了压缩机的工作范围,不需要压缩机在断续状态下运行就可实现冷、暖控制,达到降低电力消耗,消除由于温度变动而引起的不适感。近年来,新式的变频冷藏库不但耗电量减少、实现静音化,而且利用高速运行能实现快速冷冻。

在洗衣机方面,过去使用变频实现可变速控制,提高洗净性能,新流行的洗衣机除了节能和静音化外,还在确保衣物柔和洗涤等方面推出新的控制内容;电磁烹任器利用高频感应加热使锅子直接发热,没有燃气和电加热的炽热部分,因此不但安全,还大幅度提高加热效率,其工作频率高于听觉之上,从而消除了饭锅振动引起的噪声。

四、电力电子装置带来的危害及对策

电力电子装置中的相控整流和不可控二极管整流使输入电流波形发生严重畸变,不但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功率因数,还引起了严重的谐波污染。

另外,硬件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急剧变化,使得电力电子器件承受很大的电应力,并给周围的电气设备及电波造成严重的电磁干扰(EM1),而且情况日趋严重。许多国家都已制定了限制谐波的国家标准,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谐波标准。我国政府也制定了限制谐波的有关规定[5]。

(一)谐波与电磁干扰的对策

1、谐波抑制

为了抑制电力电子装置产生的谐波,一种方法是进行谐波补偿,即设置谐波补偿装置,使输入电流成为正弦波[3]。

传统的谐波补偿装置是采用IC调谐滤波器,它既可补偿谐波,又可补偿无功功率。其缺点是,补偿特性受电网阻抗和运行状态影响,易和系统发生并联谐振,导致谐波放大,使LC滤波器过载甚至烧毁。此外,它只能补偿固定频率的谐波,效果也不够理想。

电力电子器件普及应用之后,运用有源电力滤波器进行谐波补偿成为重要方向。其原理是,从补偿对象中检测出谐波电流,然后产生一个与该谐波电流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补偿电流,从而使电网电流只含有基波分量。这种滤波器能对频率和幅值都变化的谐波进行跟踪补偿,且补偿特性不受电网阻抗的影响。

大容量变流器减少谐波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多重化技术:将多个方波叠加以消除次数较低的谐波,从而得到接近正弦的阶梯波。重数越多,波形越接近正弦,但电路结构越复杂。小容量变流器为了实现低谐波和高功率因数,一般采用二极管整流加PWM斩波,常称之为功率因数校正(PEC)。典型的电路有升压型、降压型、升降压型等。

2、电磁干扰抑制

解决EMI的措施是克服开关器件导通和关断时出现过大的电流上升率di/dt和电压上升率du/dt,目前比较引入注目的是零电流开关(ZCS)和零电压开关(ZVS)电路。方法是:

(1)开关器件上串联电感,这样可抑制开关器件导通时的di/dt,使器件上不存在电压、电流重叠区,减少了正关损耗;

(2)开关器件上并联电容,当器件关断后抑制du/dt上升,器件上不存在电压、电流重叠区,减少了开关损耗;

(3)器件上反并联二极管,在二极管导通期间,开关器件呈零电压、零电流状态,此时驱动器件导通或关断能实现ZVS、ZCS动作。

目前较常用的软件开关技术有部分谐振PWM和无损耗缓冲电路。

(二)功率因数补偿

早期的方法是采用同步调相机,它是专门用来产生无功功率的同步电机,利用过励磁和欠励磁分别发出不同大小的容性或感性无功功率。然而,由于它是旋转电机,噪声和损耗都较大,运行维护也复杂,响应速度慢。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已无法适应快速无功功率补偿的要求。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饱和电抗器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它具有静止型和响应速度快的优点,但由于其铁心需磁化到饱和状态,损耗和噪声都很大,而且存在非线性电路的一些特殊问题,又不能分相调节以补偿负载的不平衡,所以未能占据静止无功补偿装置的主流。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SCR、GTO和IGBT等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以静止无功发生器最为优越。它具有调节速度快、运行范围宽的优点,而且在采取多重化、多电平或PWM技术等措施后,可大大减少补偿电流中谐波含量。更重要的是,静止无功发生器使用的抗器和电容元件小,大大缩小装置的体积和成本。静止无功发生器代表着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发展方向。

五、结束语

我们相信,电力电子技术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支柱技术之一,变频技术在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中压变频调速和电力牵引领域中的发展引人注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及变频技术产业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周明宝。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制工业出版社,1985.

[2]陈坚。电力电子学-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陈国呈,周勤利。变频技术研究[J].上海大学自动化学院学报,1995(6):23-26.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变频器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0 4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