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类论文范例【通用8篇】

发布时间:

在一步步向前发展的社会中,新闻稿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广泛,新闻稿顾名思义就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最能体现出来的便是新闻稿是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台、杂志、电视等方式进行传播。那么怎么去写新闻稿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8篇《新闻类论文范例》,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新闻报料 篇一

关键词:网络;假新闻

假新闻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中时有所见,近年来,在日益发达的网络、数字技术传播渠道中,假新闻也频频冒出,社会影响很坏。因此,必须对包括网络媒体在内所出现的所有假新闻,认清其实质及特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并努力清除,以保证新闻事业和大众传播健康发展。

一、假新闻的社会危害及其产生根源

假新闻是指与事实不符的新闻,包括现象不符和本质不符,也即基本事实不符和评价、议论不符。假新闻通过媒体传播,使受众获得错误资讯,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危害。

下面,我们先看几个典型的假新闻案例

2006年7月,“五胞胎”、“手机煮鸡蛋”等虚假新闻事件经由网络等媒体广为传播,为大众所称奇,最后被揭穿是假新闻后又予以辟谣。

据2010年1月12日,新华网《新华视点》刊登《“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为何状告网站?》一文:2009年8月份以来,一个题为“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曹鑫”的帖子开始在网上流传,并已被全国十多家网站转载。后经新蔡县纪委调查,没有发现曹鑫个人有经济问题,帖子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此后,曹鑫以网帖内容严重失实、网站拒绝删帖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为由,将发帖人及拒绝删帖的2个网站告上法庭。该文提出一个严肃而紧迫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网站应该怎样对帖子内容的真实性把关?一旦帖子失实,责任应该由谁承担?两家网站承认帖子是从其他网站转载的,而自己没有再作核实,并说要求网站对每一条内容都进行核实,目前不可能做到。

这类案例提醒我们假新闻扩散的一种新动向,即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成为传播假新闻的一大渠道和受灾区。

假新闻带来的社会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假新闻对受众的“蒙骗性”通常而言,读者对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拥有极大的信心,假新闻一旦出笼到未被戳穿之前,往往不会怀疑(往往也无从怀疑),这就造成受众“群体受害”,形成受众认知上的偏差。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假新闻因技术的优越更容易以讹传讹,从而加深对受众和现实社会的危害。

2、假新闻对社会舆论导向的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干扰和破坏。一假新闻会影响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一贯性,使正确的舆论导向受到削弱和破坏。

3、假新闻对新闻报道生命力的戕害性。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而假新闻除了对受众造成“不明真相”的损害外,更对新闻必须真实、客观、准确的基本原则带来极大冲击,从而导致公众对新闻传播公信力的怀疑,而这种怀疑势必造成新闻传播的无效。以假新闻“纸包子”为例,当这则假新闻最初面世时,一贯关注食品安全的广大读者对报道中宣称的包子造假一事极为愤怒,但随着事件的深入调查,读者得知这一新闻报道本身才是一个虚假事件后,一下子从最初感谢媒体监督食品安全、感谢媒体拥有社会责任感转而对媒体公信力产生质疑。像这类社会影响很大的媒体制造假新闻事件,对媒体形象的打击应当说是致命的。

4、假新闻对历史的不负责。假新闻不仅对当下社会也会对历史产生危害。2005年,北京有媒体报道称,一位读者在女儿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奉中发现了一篇名为《钱被风刮跑以后》的课文,是一篇“著名”的假新闻。这篇假新闻讲述长春一个农民老大爷被自行车撞倒后,手中的钱被风吹散,于是路人纷纷“抢”钱交还老人,老人拿到钱后发现竞多出一张5元钞票,原来有人错把自己的钱也一块儿送给了老人。值得人们思索的是,对这样的假新闻,人们的认识竟会截然不同:一名小学老师认为,故事仅仅是载体,该“假新闻”不至于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倪宁教授认为,在义务教育课本里出现假新闻不妥,“孩子长大后,如果发现小时候用以教育自己的所谓先进事迹是假的,那么对于他们的价值观会有直接的不良影响。”选编该课文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位工作人员则辩称,选择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好的,因文章出自权威媒体,一般不会有人去质疑其真实性。这篇假新闻造成的思想混乱已显而易见。这一事件提醒人们,防止假新闻要从长远计,应对当代和历史负责,不让假新闻溜进历史,扰乱历史。

笔者认为,假新闻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三:一是追名逐利恶意造假。一些个人(包括媒体从业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员)或团体以通过媒体实现其追名逐利之目的,没有新闻就炮制新闻;或夸大其词,在客观事实上“添油加醋”,以凸显其“新闻性”,以求稿件见诸于媒体或上重要版面。二是新闻真实性原则意识缺失造成的防范不足所致。比如,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媒体为求稿件和节目的轰动效应,一心追求所谓的新和奇,或追求所谓的独家报道,而淡化新闻真实性原则,疏于把关,造成假新闻顺利刊载。三是媒体的管理出现“不适应”和漏洞所造成。比如,由于网络媒体在技术层面显现出信息来源的“无根性”以及“自由人”群起的特殊性等特点,媒体对此出现管理滞后、缺失等“不适应”症状,使假新闻出现的渠道和可能性大为增加,同时也给假新闻的防范增添了很大的难度。

二、网络时代防止假新闻的意义

笔者认为,当前防止假新闻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信息社会中人们迅速增长的新闻(包括所需信息)需求,尽一切可能保证受众有一条获取新闻的通畅而安全(没有假新闻蒙骗)的路径。

2、维护人们享有真实、可信赖新闻的权益。受众在获取“新闻产品”时不受“假冒伪劣”之害,如果一旦遭受其害,有实现权益维护的渠道,比如得到物质和精神赔偿。

3、维护新闻报道的生命力,维护媒体公信力,维护党的新闻事业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

4、净化、优化新闻传播环境。从新闻制作、传播所涉及到的媒体和受众的诸多方面做起,识别假新闻(新闻制作过程中),消除假新闻(新闻传播前),“消毒”假新闻(假新闻一旦出笼后),与时俱进地创造良好的舆论空间和传播环境。同时应当明白,防止假新闻,既是全社会的需要,也是媒体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一个出假率高的媒体,将会失去公信力,遭到社会唾弃。

三、网络时代防止假新闻的路径

1强化主流媒体在太众传播中的主渠道作用

事实证明,党报、党刊、党网等主流媒体的假新闻明显少于非主流媒体。一旦出现假新闻,受众一般会首先从党报、党刊、党网上寻找正确答案。所以,主流媒体的真实性和可靠度越高。非主流媒体的假新闻毒害就越低,甚至完全失去市场。这是从新闻主渠道作用这一源头来防止假新闻。

还应该看到,主流媒体的主渠道作用,除了发挥对舆论的主导作用外,还体现在对新闻传播的引导作用上。对传统媒体的引导作用已经无需赘言,但对于网络传播,则可以通过“标杆”作用来引导,比如提倡网络新闻、博客、聊天、论坛、发帖等都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来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净化网络信息传播环境。

2建立健全把关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把关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必须不断调整充实,提高针对性,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无疆界”特征、散播传递方式的特征及网络的“匿名效应”等,都在减弱甚至摧毁传统意义上“把关人”的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假新闻的把关就应当不断创新,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3纯洁新闻队伍,强化专业人员的自律和媒体管理

新闻专业队伍的防假重要性大于其它社会人员。纯洁新闻队伍,包括建立从业者准入制度,保证具有高素质的人员方能从事新闻工作;加强新闻专业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这是一项与时俱进的长期‘工作。专业人员的自律,包括忠实执行杜绝假新闻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受恶意制假者的名利引诱;自己不制作假新闻或参与他人制假等。新闻出版总署1997年了《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2001年出台了《关于对出版物使用互联网信息加强管理的通知》,都对虚假新闻提出了防止和处罚的措施。这些是从法规层面对新闻的制作源头和传播过程来防止假新闻。对媒体的管理,重点是对专业人员的管理,使团体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法律法规,违法必究。

笔者认为,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虽然明确规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传播含有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内容,但如果网站放弃必要的核实和把关义务,则很容易发生侵权行为。因此,完善互联网管理机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而不是只有原则而缺乏实际有效措施的网络内容失实责任追究制度,刻不容缓。

4强化防假的社会群体意识,培植全民防假社会“土壤”

当前应当密切关注的一个新情况是,假新闻有所增加并较难监管的现象与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有直接关系。目前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猛,据2009年7月16日的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统计,我国网民已经达到3.38亿,手机上网人数达到1.55亿。从传播平台来看,在传统媒体之外,又增加了网络媒体(门户网站,社交网站、手机报、近期开通的3G手机等),新闻信息传播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从新闻传播者来看,部分媒体除了采编队伍外,还培育了编外“报料者”队伍。此外,还有民间“DV”拍摄者、QQ空间和“BLOG”等,他们都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有专家称,互联网开创了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的时代。

这种现象和趋势,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防止假新闻不是媒体一己之事,而是全社会人人有责。提出社会各界和全体人民防止假新闻,就不仅有了理论支持,也有了现实的落脚点,提出树立防止假新闻的社会群体意识,培植全民防假社会“土壤”(有文章称此为培育“全民把关人”)就势在必行。全民防止假新闻,对每个个体而言具有两重任务:第一,把自己管好,个人不制造和传递虚假或可疑的信息;第二,发现虚假或可疑信息,及时举报。鼓励主动验证和辟谣。

新闻消息的写作模板 篇二

新闻出版局主动公开信息工作制度

第一条 为规范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根据《^v^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广西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信息公开相关配套制度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的政府信息,是指本局各科室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 科室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工作应当遵循及时、完整、准确的原则。

第四条 公开范围

科室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一)本局机关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 与群众办事密切相关的组织机构名录及基本联系方式(地址、电话、传真、电子邮箱等),财政纪检监察机构设立的举报电话、投诉信箱等;

(二)本局制作的规范性文件、财政发展规划、财政政策;

(三)本局负责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行政审批事项;

(四)本局各项业务工作的流程,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程序、时限等;

(五)本局工作动态,包括重要会议、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等;

(六)本局公务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招录和公开选任干部信息;

(七)法律、法规及国家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信息。

依照《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重点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

第五条 公开方式

最近新闻消息范文字 篇三

9月30日,矿业学院新闻传播中心组织开展了首次“烈士纪念日”宣传活动。本次活动以网络宣传为主,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QQ空间等平台宣传“缅怀革命烈士,感恩幸福生活”为主题的文章。

为响应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纪年烈士的要求,推动烈士精神的宣传,矿业学院新闻传播中心积极在微博、微信、空间等网络公共平台上推送关于缅怀烈士功绩,弘扬烈士精神的文章,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烈士纪念日、感受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的`平台,营造出学习烈士精神,感恩幸福生活的浓厚氛围。

矿业学院新闻传播中心对烈士纪念日的广泛宣传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铭记烈士功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新闻类 篇四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品牌化

2017年11月,微信的《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微信公众号的月活跃账号达350万个,月活跃粉丝数达7.97亿人[1]。微信公众平台具备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特性,同时兼具数字平台投放精准、使用方便的功能,推出后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于是,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就在这股浪潮中产生。与其他行业微信公众号相比,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运营时间上,都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笔者以“高校”“新闻传播”“微信公众号”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没有检索到关于此类话题的文献资料。另外,在清博指数平台中,笔者也未检索到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榜单。笔者找到的唯一一篇关于此类话题的文章,是微信公众号“传媒志”在2017年3月16日推出的《高校新闻传播类公众号哪家强?一份诚挚的推荐清单》。作者张梦利用清博指数收录了33个包括北京大学“数洞社媒”、清华大学“清华传媒评论”在内的高校微信公众号,并推出了一期月榜单(2017年2月1日至28日)。从理论上讲,微信公众号的媒体属性决定了这类平台与新闻传播有天然的联系,新闻媒体开通的微信公众号是媒体市场的主体之一,诸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一直占据微信公众号媒体榜单的首位,而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却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在“传媒志”推出榜单的33个微信公众号中,有的微信公众号一天甚至推送多篇文章,但文章无论是阅读量还是综合指数,都无法与主流媒体的影响力相比。因此,本文从分析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定位入手,探讨此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策略。

一、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定位

以“传媒志”推出榜单的33个高校微信公众号为例,开通此类账号的主体主要包括学院、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学院为主体开通的微信公众号多为学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如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开通的“狐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通的“南大新传”等。这部分微信公众号内容主要是学院通知公告、新闻等,其定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处理与其他相同类型的新媒体平台的关系。目前,高校学院新媒体宣传矩阵包括网站、微信、微博。如果只是将微信公众号看作一个移动的通信平台,简单地将网站上的内容搬到微信公众号上,那么学院微信公众号就变得可有可无。在榜单收录的33个微信公众号中,以教师个人名义开通的微信公众号有13个,约占总数的40%。如中国人民大学胡百精教授开通的“胡长白”,北京大学胡泳教授开通的“胡泳”,暨南大学谭天教授开通的“谭天论道”,中国人民大学马少华教授开通的“少华读书”等。其中,胡泳教授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于2013年3月7日开通,是榜单中开通时间最早的微信公众号。开通个人微信公众号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一般学术水平比较高,因为专业原因,他们更了解新媒体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这部分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以教师个人学术成果为主,专业水平较高,但往往也存在一个定位问题:将微信公众号看作一个学术成果展现的平台。微信公众号不是学术期刊,它本身的互动性和大众化决定了它不能是一个自娱自乐的平台。以学生为主的微信公众号是最为活跃的一类。榜单收录的高校学生微信公众号中,有的是独立的校园新媒体,如“中大青年”;有的是依托于学生社团的官方微信平台,如“常识”,该公众号为四川大学学生自办杂志《常识》的官方微信平台。与其他微信公众号相比,学生的微信公众号在内容推送上的一个特点是轻松、活泼,贴近学生,注重服务性。以“中大青年”为例,该微信公众号其中一个专栏为“树洞”,专栏定位是“真心话的搬运工”,犹如现实生活中不会说话却能让所有人说出自己心声的树洞一样,学生以匿名的方式把真心话说出来,编辑再进行汇总。栏目编辑不是将内容进行简单的粘贴和组合,而是根据真心话的内容进行回复,以增强栏目的互动性。此外,该微信公众号还会不定期推送服务信息,如四六级查分攻略、针对新生的快递攻略等。学生自主运营公众号的优势是运营者和用户群是重合的,推送的内容更贴近用户的需求;面临的问题是需要提高内容的质量和专业水平。因此,这类微信公众号一般会有专业教师参与其中,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新记者”就是该学院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经营的。综合以上三类微信公众号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同运营主体的微信公众号在定位和功能的设定上有所不同。从整体上来说,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在定位上要突出以下三个因素。一是服务功能,这一点在以学生为运营主体的微信公众号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提供查分、选课、公交等信息查询功能。以学院为运营主体的微信公众号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提供服务,如资料查询、专业考试资讯等。二是互动,加强平台对学生和教师的吸引力。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模式类似于传统大众传播,但其互动性更强,不是简单的单向式传播。尤其对于高校专业类微信公众号来说,除了进行信息传播,其更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空间。三是专业性,即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将关注的范围进一步细化。在“传媒志”推出的榜单中,已经有部分微信公众号开始将平台内容定位细分到新闻传播领域中的某一个方面,使得微信公众号内容更加深入和专业化。例如,四川大学符号学与传媒学研究所的官方微信平台“符号与传媒”关注的就是符号学的相关内容,其推出的“趣味符号学”专栏试图从符号学角度解读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探讨方言、杜鹃等日常生活中的事和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读符号学中的相关理论。

二、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策略

1.打造专业化运营团队。微信公众号的运营需要团队的长期合作,尤其是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无论开设的主体是个人、学生社团还是新闻学院,运营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懂得运营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推送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新媒体环境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院校在课程的开设上加入广告宣传、媒介经营管理等内容。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并不缺少原创的内容,缺少的是微信公众号的对外宣传和整体运营策划,在这种情况下,打造一支专业化团队至关重要。微信公众号一般需要有4人的运营团队,负责微信公众号日常内容编辑、活动策划和一些设计工作。对于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来说,在团队建设上要打破专业限制,不能将团队限制在自己专业的“一亩三分地”上。应该依靠高校学生资源的优势,吸引其他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加入团队运营中,突出各自的专业特点,实现分工的细化,同时还可以邀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指导。通过打造专业化运营团队,实现高校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有效运转。2.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微信公众平台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信息传播,通过信息推送来消息;二是互动功能,利用文字、音频、图片等进行交流;三是自主开发的功能,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首页下方的自定义菜单来实现[2]。从榜单中的微信公众号来看,信息传播是微信公众号的基本功能,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信息主要有新闻、学术论文、通知公告、新闻评论等。在自定义菜单的设计上,有4个微信公众号没有设计菜单,16个微信公众号设计有3个一级菜单,每个一级菜单下有4个或5个二级菜单(按照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每个微信公众号最多只能创建三个一级菜单,每个一级菜单下可以有5个二级菜单)。也就是说,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已经具备信息传播和自主开发的功能,但是在与受众的互动上还有待提高。微信是一个社交媒体,加强与用户的联系,培养忠实的用户群,以及通过忠实用户的朋友圈提高影响力,是微信公众号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从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目前的运营情况来看,重传播、轻互动仍然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不过,也有个别微信公众号已经开始重视与用户的互动问题。例如,暨南大学谭天教授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谭天论道”主要推送一些学术文章和评论,同时还会不定期与受众互动。该微信公众号在2017年8月5日通过询问的方式掌握用户的喜好和需求,用户可以在后台进行留言;2017年7月27日推送《公众号该如何做》一文,征求用户的意见,让用户来决定是否写续篇。除了这些互动方式,微信公众号可以利用微社区平台实现与用户的交流与互动,增强微信公众号对用户的黏性,同时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微社区中的精彩内容。3.加强微信公众号品牌建设。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在每天早上6点半都会准时推送一段60秒的音频,这一方式为“罗辑思维”赢得很多的忠实用户,这也是该微信公众号的一个品牌。从笔者分析的上述微信公众号来看,微信公众号并不缺少自身的特色栏目,如“中大青年”的“树洞”栏目,“数洞社媒”的“洞爷问”和“洞粉说”栏目,四川大学符号学与传媒学研究所的“趣味符号学”栏目等,关键是如何将特色打造成品牌。首先,对特色内容应该维持稳定的、定期的推送,不仅是推送的周期,包括每次推送的具体时间都应该保持稳定,从而培养用户的接收习惯。“罗辑思维”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点推送一条内容,用户形成习惯之后,就会在这个时间准时点开进行收听。其次,品牌内容要将用户兴趣和专业内容融合。高校学科类微信公众平台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专业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主开通的微信公众号上都有针对热点话题或者社会事件发表的文章,但如何将这些内容和用户的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实现专业内容的大众化传播,在用户转载和分享的过程中实现内容的价值,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微信公众号有必要对目标受众群进行问卷调查,掌握用户的需求和爱好,结合自身的定位推送具有影响力的内容。推送内容没有字数限制,通过朋友圈实现信息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这些先天优势使得微信公众平台被很多媒体和用户使用。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不仅为高校教师和其他机构提供了一个宣传与传播专业知识的平台,同时也是学生专业实习的有效方式。依托专业优势和师生资源,高校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在内容生产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团队运营、互动和品牌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打破专业限制,打造专业化的运营团队,注重与用户的互动,进一步加强内容生产,打造微信公众号品牌内容,才能促进微信公众号长足发展,从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微信2017数据报告:日平均发送30条信息[EB/OL].(2017-11-09)[2018-02-02].-11-11/doc-ifynsait6748024.shtml.

新闻报料 篇五

1.雏形阶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此时民生新闻的某些构成要素开始在新闻传播中萌芽。20世纪90年代初,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就是民生新闻的萌芽状态,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等。1995年诞生的都市报,一开始就明确定位为“市民生活报”,“全方位报道各市民阶层关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体育等各方面的内容”。其“市民新闻”与后来的“民生新闻”在题材选择与价值取向上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至今叫《第七日》),都带有了一些民生新闻的品质。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都呈现出了民生新闻的一些特点。

2.民生新闻真正生成的标志是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的《南京零距离》

《南京零距离》之所被新闻界和理论家们公认为是民生新闻的真正开始,就在于这个节目不但发扬光大了都市报、晚报的民生报道,而且将“实用资讯、生活投诉和社会新闻”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民生新闻的典型范例,进而产生了普遍的“示范”效应,一时间,各电视台争相开办起类似的民生新闻栏目,其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重庆台的《天天630》、福建台的《现场》和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景志刚曾明确指出:“在我们的节目中,既有社会新闻,也有舆论监督,还有生活资讯,甚至时政新闻,反映的都是平民百姓日常状态下的衣食住行,以致于用任何一种传统新闻分类概念来概括都是片面和不合适的……我们需要新概念来概括并确认《南京零距离》这类已大量出现在我们新闻实践中的节目样态的内涵与价值”。他认为,对《南京零距离》及其同类节目“用旧有的诸如‘社会新闻’、‘舆论监督’等概念来概括已严重辞不达意。也许更适合使用的是‘民生新闻’这一概念。因为,这一概念不仅字面上比较切题,而且内容上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这类新闻的平民视角以及民主的价值取向这样一些本质性的内涵。”从这时起,民生新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

民生新闻走红电视传媒的同时,党报也增多报道民生新闻的版面以加强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民生新闻成了电视、报纸诸多媒体竞争的利器。

3.民生新闻快速成长阶段则始于网络媒体的加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这个容纳了最多受众的新势力媒体加入到关注民生新闻报道的媒体行列中来,它的参与对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报道和媒体间的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的加入使民生新闻报道手段更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受众更广泛,使民生新闻的辐射面走出了一事一地,一则重大的民生新闻瞬间就可能引起全国甚至全球的关注。网络媒体的出现也标志着民生新闻报道多媒体时代的到来。

二、多媒体互动使民生新闻报道产生了难以意料的影响广度与深度

现在应该说是报纸、电视、网络同时并存的“战国时代”,从民生新闻传播的现状看,这个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了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与同盟者的关系,他们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彼此融合将民生新闻事件的影响力扩展到一个让人难以意料的广度与深度,新旧媒体的联合掀起了一个民生新闻的风暴。

2007年5月到6月间,震动全国惊动中央的黑砖窑事件;2007年10月至12月,引起世界关注的华南虎事件;2007年3月到7月,在全国引发普通百姓和专家广泛讨论的厦门PX事件……都是多媒体交互式报道的重要案例。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单个媒体揭开事件后,本地的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开始介入,让事件的影响力迅速扩大。这其中网络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由于网络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又将事件迅速传至各地,直接引发了传统媒体——全国各大报纸、电视台的跟进报道,发出大量的追踪报道。其后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介入。

2007年6月,《深圳特区报》的一篇《被车撞倒还遭暴打六旬老人身心俱伤》的报道,拉开钱军打人事件的大幕,接着深圳各电视台、报纸和网站紧紧跟上,形成多媒体互动推进的第一波;随后全国各门户网站、国内各报社、电视台紧紧跟上,形成全国多媒体跟踪报道钱军打人事件的第二波。这是一起多媒体交互式民生新闻报道的典型案例。

下面笔者以自己编辑处理过的深圳钱军事件个案为例,说明多媒体互动对民生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度。

1.《深圳特区报》揭开了钱军事件的一角

2007年6月的一天,《深圳特区报》社会新闻部记者石义胜接到一位陌生女士的电话,称2007年4月,家中的老人上街散步时,遭一车主狂殴,双方办了协议解决方案后,车主却拒不负责且失去踪迹。职业正义感让石义胜决定关注此事件。他见到报料人欧阳女士后,被欧阳女士提供的录相资料震惊:一个60多岁的退休老校长,在女儿居住的小区附近散步,突然被后退中的车撞倒,车主不道歉不说,所而殴打他16分钟之久,还不断出言侮辱他“想偷车”,其间有围观路人出来劝阻,却被打人者威胁“谁劝就打谁。”6月12日,《深圳特区报》以《被车撞倒还遭暴打六旬老人身心俱伤》为题披露了这一事件。

2.网络扩大了钱军事件的影响力

如果说报纸的连续报道揭开了钱军的丑恶行径,让一批读者获悉了事件,那么网络的介入,或者说传统媒体对互联网的运用,使得钱军事件迅速进入无数受众的视线。

2007年6月15日,网站上出现了“钱军行凶”的视频,这一帖子发出后获得了强烈反响,当天,深圳新闻网上此视频的点击率超过4万余次,而在该网站聊天社区内,有关钱军打人的帖子和回帖当天也超过10000篇。网友们几乎都表达了同一个态度——“愤怒”。一位网友在帖子中这样写道:“我是在愤怒和悲凉中看完这16分钟的视频录像的。钱军,一个年轻人,竟然可以当众殴打一个可以做他父亲的老人,还逼着老人下跪,我在电脑前几乎听见那一连串的耳光声。他是那样的张狂,他的良心何在?他的人性何在?此时,谴责是人们发出唯一的声音,惩罚是此刻最应该做的事情”。

3.多媒体互动加速了事件的最终解决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钱军打人事件的进展,深圳新闻网专门开辟了论坛,几天时间内,上网友参与了讨论,不少市民在网上声援被打老人,要求“严惩凶手”、“一定要治一治这样的牛人”。网络民意的汹涌,百度、新浪等门户网站也纷纷关注事态进展,而网络快速、多向、无地域限制的传播,让这一事件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湖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等媒体纷纷跟进追踪报道。在全国乃至海外强大舆论的冲击下,钱军终于受到法律的制裁。

从钱军行凶打老人事件的曝光,到钱军在老家被捕,直至钱军被判入狱两年,多媒体在这场新闻事件中的滚动报道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展现在世人的眼前。电视利用其画面、声音上的优势,给观众带来了身临现场的冲击力;网络以图象和文字的快速传播,网站与网民,网民与网民的密切互动,随时更新,随时查看的海量信息形成强大的舆情;报纸以对此事件多角度的深入报道,以对此新闻的深度分析引导舆论;从2007年6月12日起到12中旬,近半年时间里,《深圳特区报》共发表了有关钱军打人事件的新闻追踪报道及评论近60余篇。这三种媒体相互融合交互式立体报道加速了新闻事件的最终解决。

三、多媒体互动推动了传统媒体民生新闻报道的变革

可以说,多媒体间这样交互式的立体报道是媒体在报道方式上的更新。

首先,传统媒体获取民生新闻的线索来源渠道更丰富。

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线索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一,读者报料;二,市民投诉;三,记者深入百姓生活,获得的民生新闻;四,从党政部门获得与民生有关的新闻线索。而出现网络后,传统媒体又多了条获得新闻线索的途径,很多记者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阅本地的网络论坛,以获得民生新闻线索。《深圳特区报》社会新闻部记者就在网络聊天室内获悉了网络“中奖骗局”新闻线索,然后在网上展开了调查,获悉了受骗网民的上当的经过,发表了《轻信网络中奖被骗1万余元》的新闻报道及《腾讯公司提醒用户谨防骗局》的后续报道。

随着网络在民众生活中充当的角色越来越多,网络也成为民生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之一。网络聊天室、论坛及博客等都是记者发现民生新闻线索的好地方。

其次,为应对网络媒体的“快”(传播速度快)、“广”(幅射面广),传统媒体在对民生新闻的报道中,也开始进行多角度深度报道,并加大了言论的力量。

在网络媒体还未形成气候时,传统媒体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多是事件性报道,基本为“面”性报道,缺少多角度、纵深挖掘式的报道。因此很多民生新闻流于肤浅、庸俗。网络加入到民生新闻报道的队伍后,传统媒体若仍流于事件表面,则难于与网络竞争。于是传统媒体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深度剖析,努力为大众揭开事件的真相,并利用自身与政府关系的优势,及时传递政府对事件的决心与措施,为百姓与政府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承担起了解惑释疑、理顺情绪、凝聚人心、服务大局、弘扬正气的责任。同时,在对华南虎事件、厦门PX事件及深圳钱军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媒体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影响事件发展解决的“杂音”。而传统媒体作为主要媒体却通过各种形式的言论,来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营造了和谐社会的良好舆论环境。

再次,传统媒体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开始注重主动运用网络的势力。

相比广播电视媒体、报纸等,网络在对民生新闻的传播中,显现出了一个最大的特点:网民对新闻的参与和加工。受众通过网络成为新闻发现、制作、传播的重要一环。如在对深圳钱军打人事件的报道中,就有不少网民加入到报道中来,他们在网上不断发帖,使报道变得更详尽、更全面、更及时,直接推动了新闻报道的进展。

报纸和广播电视媒体收集反映的,终究只是一时一地的、有限量的民意、民声和回应答复,对瞬息万变的新闻发展缺乏实时追踪。传统媒体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为了增强竞争力,同时加大新闻报道影响力度,不少报社和广播电视台开始开设自己的网站,传统媒体通过这些网络载体,随时随地对民生新闻进行低成本的无限量实时跟踪,同时收集汇聚最广泛、最真实、最代表“民众利益”的民众声音,并使之与政府、社会管理方、非利益相关方等多方面进行意见交流及对话,形成了一个民生新闻报道的大合唱,一起实现维护

“民众利益”的可能途径。

四、多媒体互动下的民生新闻报道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规避新闻暴力。

多媒体联合介入干预民生事件,强大的舆论很容易加强舆论的强势权利地位,尤其是网民的参与,在满足公民知情权,表现百姓现实生活的前提下,很容易非法强行闯入社会个体的私人空间,公开个人隐私。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在贴近群众,真实再现百姓生活的旗帜下,很容易将普通百姓的隐密之处曝光于大众面前,将社会个体的行为视为社会整体行为,将媒体变成了逸闻趣事的集散地和批发地,由此降低了媒体的品牌和形象地位,也不利于人们对周围环境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对钱军打人事件的报道中,也出现过类似问题:钱军打人事件曝光后,钱军所在单位、家庭住址、手机号码、家庭电话、身份证号码,甚至其妻的姓名、工作单位、手机号码和女儿就读的学校班级都在网上被一一披露出来。结果出现了钱军10多岁的孩子在学校门口被人扔东西打的事情。

2.不能形成越权干预的惯性,防止媒体的角色错位

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中,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在此类新闻中,记者所充当的角色是比较模糊的。越权干预司法、立法、执法,或以保护弱势群体的面目出现,或以政策的执行者和推动者自居,这是非正常的一种表现。

因此,无论是多媒体时代的电视、网络、报纸交互式的立体报道,还是在视角、立场、意识上的民生新闻,都是中国媒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新闻类论文 篇六

(一)何为地方电视节目“本土化”?

地方节目“本土化”就是充分利用好本地域的资源优势,并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生、民风、民俗,融入到整个节目经营制播中,使电视节目吻合受众的口味,从而增强受众对其认同感和亲近感,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如何挖掘本土电视新闻的新闻资源

1.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以平民视角报道新闻

洋县电视台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常常坚持以老百姓的眼光来寻找报道的新闻点。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统一起来,抓好结合点,突出“新闻性、针对性、信息性、贴近性”,发掘老百姓关心的新闻。以前,我们也设专栏对地方本土文化进行专题报道,如《革命胜地华阳镇》,《龙亭蔡伦墓祠》、《汉上名刹———智果寺》等,不但使观众了解了厚重的文化历史,同时就此形成了具有我们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2.凸显地域优势彰显资源特色

利用地域优势可以让电视与观众距离更近,充分体现“三贴近”原则,地方电视台的记者编辑一般都是生在本土、长在本地,对本地的文化习俗、民风、民情都十分的熟悉,这为地域性新闻资源的有效挖掘更具优势,又可以使得所传播的信息对观众具有亲和力。而我们洋县享誉世界的国宝朱鹮、洋州百年酒业、纸坊礼花炮生产都具有极大的经济开发潜力,这就需要我们地方电视台大力宣传报道,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在其它地区声名鹊起的经济品牌。

(三)如何做好本土化新闻节目

1.选择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题材

从近几年洋县电视台的新闻来看,更多的报道开始把关注点转向了普通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开始关注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件及讯息。在《牛哥说事》、《感动在我身边》等栏目中,把更多新闻事件的主人公锁定在普通老百姓身上,这种贴近百姓的电视新闻节目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更多地体现了电视文化里的人文关怀。洋县电视台新闻节目立足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百姓生产生活。领导定期进行民意调查,了解最近一段时间观众想看什么样的新闻,对近期的节目有什么好的意见或者建议,收集意见之后,好的保留,不好的改善,这样有力的保障了节目质量,更突出了节目的时效性、权威性、公开性与互动性。比如洋县新闻中一期新闻特写:《农民群众喜赶“科技、文化大集”》,在乡下,农民一般不上街、不逛店,只有在规定的某一天去镇上买自己需要的商品,这叫“赶集”或者“逢集”,这一天小镇热闹非凡,一家大小全部出动,买商品的在砍价,碰到熟人的在唠嗑,小孩子都激动的跑到饭馆去吃好的。这不,县上的科技文化知识下乡了,村民们也跟“赶集”一样全家出动,这次吃到的可是精神食粮,不但学到了现代化农业科技知识,还增长了医学常识,为新农村建设有力有效快速发展打下基础,这“集”赶的值!

2.深入挖掘传承文化

洋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古为“汉江明珠”,今称“朱鹮之乡”,这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自然风景绚丽多姿,众多历史文化、文物、遗迹闻名于世,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令游客流连忘返。多年来,洋县台在挖掘传承洋县文化上不遗余力,尤其在挖掘本土人物、名人文化和民间艺术方面卓有成绩,策划制作的《朱鹮的守护者———任万枝》、《只研笔墨作春山———访洋县籍画家高欲德》获得全市电视节目参评一等奖,《开明寺塔》、《民间艺术———木偶桄桄戏》获得市二等奖。

3.新闻的叙事风格采用口语化

在新闻的创新上,坚持从原稿挖掘新闻价值和表现实力,多用口语化、通俗幽默的语言,读起来比较流畅,严肃的新闻立刻传神会意地突出事件中的人情味、趣味性,使报道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无论是主持人由播新闻向说新闻的风格转变,还是在节目中朴实自然的解说语言,这种平民化的叙事风格更多的是从老百姓的接受习惯角度考虑,更加让人通俗易懂。

新闻消息的写作模板 篇七

我这里不知道怎么称呼你。我认识你,因为你光顾过我家,你的所作所为给我流下了深深的印象———可恨。

有一次,我在家里写作文,刚有了思路,你不知道从什么 地方钻了近来,在我周围乱叫,弄得我好新烦,挥着苍蝇拍追着打你。你逃跑了,我的思路也乱了,草草的写了个节尾,结果只得了80分。

这不,还有一天吃饭时,我忘记在饭菜上扣上纱罩,结果让你美餐了一顿,当我发现时,你就洋洋得意的飞走了。也不知道你在我的饭菜上做了些什么,我吃完饭肚子就痛了起来,半夜里又拉又吐。到医院一看,是传染性疾病,又是打针又是吃药,好几天都没上学,我真恨透了你!

写到这里,我要向你祝。祝你重获新生。

在这种设想未实现前,我仍然恨你,提防你,也忠告你,改掉恶习,不去脏地方,不在传染疾病,我会向你发出呼吁,让大家保护你。不过,如果你不听劝告,等待你的,我不说里也清楚。

愿你早日改过。

新闻消息的写作模板 篇八

《新闻两则》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v^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新闻类论文范例》,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0 4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