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文章范文【通用5篇】

发布时间: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5篇《时事评论文章范文》,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时事评论文章 篇一

【关键词】望海楼国家形象框架理论

一、《望海楼》简介

《望海楼》是《人民日报・海外版》于2005年1月1日创立的时事评论专栏,位于一版的显著位置,周一到周六每日一篇,评论世界关注的中国大事和以中外关系为主的世界大事。

《望海楼》的定位是面向世界、解释中国,是一个负责对外宣传的国际评论专栏。它是中国参与国际舆论竞争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也成为传播、塑造国际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经过十年的发展,《望海楼》已逐渐走向成熟,并成为《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旗帜和眼睛,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在2011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开展的创刊以来第一次大型的读者问卷调查中,《望海楼》成为读者最喜爱的评论专栏第一名,不仅受到读者的认可,也受到了其他媒体和业界的认可,《望海楼》的多篇评论文章被国内和国外多家媒体转载,同时《望海楼》也获得了第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专栏奖,这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一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专栏奖。《望海楼》也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优质的国际新闻评论栏目。

二、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望海楼》的评论文章进行分析。选择《望海楼》从2010到2014年的评论文章作为总的研究对象,因为《望海楼》栏目于2005年设立,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栏目,因此将2010年开始的《望海楼》栏目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其稳定性和可研究性更高。

本文采用构造周的抽样方法。由于《望海楼》除节假日以外保持周一到周六每天一篇,所以以星期一到星期六为一个结构周。按照构造周的抽样方法每年抽取两个构造周即12篇共60篇文章。

三、评论框架分析与结论

通过文本分析,结合文章的出发点、立场和观点,现提炼出下列几个框架:

1、沟通合作、友好互利的评论框架

沟通合作、友好互利的评论框架是基于我国希望建立起良性沟通合作、友好互利的国际伙伴关系和良性的国内发展环境的立场进行观点阐释。文本分析发现,该评论框架是《望海楼》惯常使用的框架之一,有24篇评论文章采用了此种框架,其中有22篇涉及的是国际议题。相较国内议题,该评论框架普遍应用于国际议题,特别是涉及国家关系的议题。如《三国总理齐访华说明什么》(2013年10月22日)的评论文章,通过俄罗斯总理、印度总理和蒙古国总理访问中国的事件阐述国家合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国家要顺应互利共赢的时代潮流”的观点;《中美俄三国如何舒适相处》(2014年5月26日)的评论文章,通过冷静客观地分析国际形势,提出了“大国相处首先要相互尊重”、“大国相处讲求包容”、“大国要推动合作”的观点;《中美两军要不畏浮云遮望眼》(2014年8月28日)的评论文章,以中美召开公海海域空军军事安全行为准则会议为由头对中美两军关系进行讨论,提出了“需以交流合作逐步化解分歧,通过交流合作逐步建立和增加互信”的观点。

除了国际议题,涉及国内议题的评论文章如《“同源”通两岸“水袖”舞中华》(2010年6月2日)中也提出了“两岸的文化交流工作要放到国际交流的大环境中去,两岸互提携,互相关照,以一家人的身份去国际上闯荡亮相”的加强合作、友好互利的观点。

可见,作为党报海外版的评论栏目,《望海楼》的评论框架塑造出一个友好互利、重视合作的中国国家形象,并且该评论框架始终与我国政府的政策和立场保持一致。无论是在外交领域还是基本国策中,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始终是政府一贯坚持的,加〖www.chayi5.com〗强沟通交流、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互利也是政府的一贯态度,只有如此才能与世界其他国家保持良性的互动,促进本国发展。

2、维护国家形象权益、辩驳回应的评论框架

维护国家形象权益、辩驳回应的评论框架是基于面对负面声音、进行有理有据的回应立场进行观点阐释。《望海楼》作为一个面向国际定位的评论栏目,需要将自身放置于世界语境中,而当今的国际语境呈现“西强中弱”的特点,虽然中国处于舆论较为弱势的地位,但是中国不能放弃发声,反而应该更加积极地发声。并且当今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对中国的质疑乃至误解的声音也是存在的,对于这些声音做出回应和反驳是必要的,这在维护国家形象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塑造国家形象。因此该评论框架是另一个较为常用的评论框架之一,有14篇评论文章采用了此框架,其中有13篇涉及国际议题,1篇涉及国内议题。如《“毫无逻辑”的逻辑》(2010年1月9日)的评论文章中对英国《卫报》中提到的“中国经济的崛起是全球经济在2007年到2009年陷入崩溃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回应,提出了“对待经济现象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少说‘毫无逻辑’的话,少搞替代性宣泄,少搞西方‘抓女巫式’的游戏”的忠告;《没有理由唱衰中国经济》(2012年3月29日)的评论文章中对国际社会中各种唱衰中国经济的观点列出理据予以反驳,提出了“中国经济正稳步向前。前面的路是艰险的,也是充满希望的”的观点;《美欧乱挥“双反”大棒必自伤》(2012年10月12日)的评论文章中论证了美欧对中国采取的反倾销调查是损人损己的行为,也展示“中国政府必定在国内消费和开拓新市场方面采取措施,以保住这个产业”的决心。

时事评论文章 篇二

要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就必须加强写作思维特性的研究,如果我们能拿出有力的对策来 ,那么作文教学就会获得大面积的丰收。这个研究过程虽然是漫长的,也绝不是不能解决的。我认为,目前我们所要做的最主要的任务是继承传统教学中有用的成分,尤其是模仿训练,并切实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评判能力,惟有如此,我们的写作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

1.悟文"析法",提倡学以致用的拿来主义

练武有套路,习字有字帖,书法要临摹,一个初学写作者自然也离不开模仿,这是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也 是学习写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大量事实证明:让学生进行悟文析法的模仿,是使复杂的思维对象条理化、抽象 的写作思维过程具体化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种"偷"就是模仿,其实就是苏轼所说的"隐括法":偷其意、偷其气就是模仿中的创新。让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示与借鉴,可以领悟到作者的 写作技巧,进而变成自己的写作本领,进入近代学者黄季刚所说的"妙得规摹变化之诀,自成化腐为新之功" 的境界。关于这一点,请见拙作《考场轻松作文步步高》一书(2009年本书获甘肃省第七届基础科研成果三等奖)。

2.自由练笔,张扬个性,不拘一格的创造主义

一学期,课内大作文一般只做七八篇,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量变质才能变,没有一定量的保证,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让学生课外自由练笔,是加大学生写作量,促使学生多写作的一种 好方法。这种自由练笔由学生自己选材,自己命题,举凡人物速写、景物素描、音乐欣赏、书画评析、诗文鉴 赏、影评剧评、时事评论、旅游观感、读书笔记、知识小品、经验介绍、思考一得、科技信息、市场印象、街 谈巷议、社会调查、学校新风、家庭琐事,以及各种文体的习作,或虚或实,或长或短,即兴命笔,均可写入练习簿中,这种自由练笔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能使学生深入地感悟生活,使生活条理、清晰地贮藏 于大脑之中,并由这种自由练笔改创成正规的作文,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班的十几位同学都在报刊上发 表过优秀作文,并多次获奖,这同他们平时的自由练笔是分不开的。

3.读、写、评、析系统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认知的度

学生认知水平低表现在缺乏辩证的观点以及抓不住事物的关键和实质上。比如为了强调信心的重要,就说 "只要有信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为了强调虚心的必要,就说"虚心的人在事业上一定成功",统而言之 ,谈不出个所以然来。

面对学生认知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分析评论文章是有益的。

写评论文章,一是与课文结合,如读《促织》就写《如何认识成名因促织而致富》,学《鸿门宴》就写《 从〈鸿门宴〉看项羽为什么失败》;二是结合课文认识社会现象,如读《包身工》就写《如何看待"打工仔" "打工妹"现象》;三是结合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写思想评论,如《〈背影〉读后》、《对"早恋"的看法》等。

读分析评论文章,学生会与自己的认识作比较;写分析评论文章,学生会认真揣摩思考,这都会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社会认识的深刻性。

如果我们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这几方面的训练,我想写作教学是可以走出这个困境的。

时事评论文章 篇三

与新闻报道一样,新闻评论同样记录着“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评论的复兴和趋于繁荣是这个时代赋予思考者的历史酬劳。

2003年,《新京报》评论应运而生。三年多来,它的茁壮成长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打破了一些人在《新京报》创刊之初“北京没有评论的空间”的“消极预言”,再次证明,这个时代需要评论。

立于北京而怀远,彰显法治和人文,积极稳健有见地,这是《新京报》评论的理念。

“立于北京而怀远”,标明《新京报》评论的视野追求。它既评说北京四合院里的家长里短,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波澜起伏,也关注世界五大洲的风云变幻。世界之大,均可入题,江湖之远,皆上笔端。

“彰显法治和人文”,表达《新京报》评论的价值观。努力推进法治建设,执著传播人文理想。法治和人文,既是《新京报》评论人孜孜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衡量世事万物是与非、先进与落后的首要标尺。

“积极、稳健、有见地”,昭示《新京报》评论的方法论。

“积极”,举凡热点事件,诸如国家方针政策出台,每年的全国“两会”,重大外交活动,公权力滥用,公民私权利被侵犯,《新京报》评论都会努力发出声音,担当媒体责任。

“稳健”,不偏激,不偏执,不图一时痛快,不奢望毕其功于一役,以长久的耐心和韧劲推动国家点滴进步。

“有见地”,富有责任意识,不仅有批判性,也力求有建设性。我们恪守两个底线:一是讲理,二是理性地讲理。前者是内容,后者是方法。

如果真要总结《新京报》评论的“特点”,大约可以有如下几个:

报道和评论分开。我们永远对事实保持敬畏,报道必须让事实说话,拒绝哪怕是只言片语的评论。

量大。除了社论(来信)版、时事评论版外,还有经济评论、文娱评论等专版,加上每周一期的“时事访谈”版和《地球周刊》中的“国际评论”版,每周发表评论一百篇、十万字以上。

题材多样。如上所述,无论是时政的,还是社会的,无论是国内的、本地的,还是国际的,无论是经济的、文化的,还是体育的,方方面面,都能从《新京报》的评论中找到相应的内容。

架构完整。从普通读者表达草根声音的“来信”栏目,到公民写作的“时事评论”、专家学者的约稿和“时事专栏”,再到比较高端的“时事访谈”,基本上对应了社会不同层级人士的观点表达,换言之,《新京报》评论在努力为每个人的表达搭建平台。

时效性。紧跟新闻,洞察时事时局的每一个微妙变化,在大家热议的时候第一时间发出声音,最大限度地发挥评论的力量,引导舆论走向理性和成熟。

建设性。不用讽刺挖苦、冷嘲热讽的手法评判一件事情,而是努力提供解决的途径和思路。

权威性。身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京报》储存了丰厚的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学术资源,数百位专家学者的观点高屋建瓴,揭示事件的本质,对时局提出方略。

不谋求话语霸权。我们的“社论批评”栏目,欢迎读者对社论进行批评;我们的“观点交锋”栏目,试图打造一个“声音广场”,更是让不同观点在这里呈现。

这次《杂文选刊》选了《新京报》三篇评论文章,这三篇文章的共同点是:文字优美、行文自由。当我们对常见的“八股评论”感到“视觉疲劳”时,这样极具个性的文章能让我们眼前一亮。

评论家们应该发扬杂文的精髓,这些精髓在于:题材广泛,不拘泥于一事一议;行文自由,不是一味地“一二三四”;语言生动,不是概念的罗列和生硬的推理;多有趣味,不总是板着面孔说教……

在我看来,未来的媒体评论,除了必须给出一定的版面让普通公民发言外,形成评论中坚力量的,将是个性化的“专栏写作”。而专栏写作者,一方面,要有独到的专业背景,具有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社会、哲学、环保等等专业研究的丰富积累和建树,并对新闻媒体的特点及读者的新闻消费需求了如指掌;另一方面,还要有优美的文字表达功底,文章要易于传播、大众喜闻乐见,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枯燥论文。

时事评论文章 篇四

自从2009年江西高考作文考了“兽首拍卖事件”后,原本已淡出不少师生备考体系的时事评论再次“回归”师生的视野。那么,如何打开学生的思维视角,有效提高其时评写作能力呢?阿基米德曾经豪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其实,只要我们找到一种比较有效的思维工具,就同样可以“撬”起时评写作这块“短板”。在诸多思维训练工具中,思维导图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支点”。

作为一种比较直观的,能够表示、检查、修正、完善知识体系的“革命性”可视化思维认知工具,思维导图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它通过颜色、线条、图形绘制图的方法,将人们认知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想象的思路、途径及相关配置合理有序地表达出来。它一般以主题为中心,把所有的相关因素罗列在一个环型平面之内,有组织、分层次地放射和互相关联地展现,充分展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有机整合。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让人的左、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同时运作,最终将思维痕迹在纸上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以图形的方式呈现一个容易记忆的顺应大脑发散性思维的自然表达过程,帮助我们系统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样的,在进行时评作文教学时,如果我们巧妙地借助思维导图,在进行时事信息综合分析时就能避免信息的断层、分裂与遗漏,创造出“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的写作新空间。

一、运用思维导图归纳时事评论文体基本模式

为了让学生对时评文体的基本模式形成初步印象,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新鲜出炉的《赵本山买飞机碍着谁了》、《法治漏洞不能用农民工躯体去堵》、《用利益考核道德将催生“逐利之徒”》等多篇时事评论,让学生归纳时事评论文体三大主要特征:“评”,就是评人论事,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活”,角度多选,选材丰富,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实”,真实人事,真实情景,真实判断,真实情感。

之后和学生一道品味时事评论类文章“态度鲜明(亮出观点),立场坚定(就事论事,自始至终围绕观点论证),论述充分(有事实,有评析)”等三大规律。接着归纳出“概述材料,提炼观点,举例评析,三类结尾”十六字时事评论基本行文结构。

在此基础上,师生合力构建出以下时事评论文体基本模式导图(如图1-1):

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时事评论的文体基本模式已一目了然。

二、运用思维导图分多角度审题立意

意大利著名教育理论家洛利斯马拉古兹在一首题为《不,一百种是在那里》的教育诗中写道:“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人们对时事品头论足的书面表现形式,时事评论自然意味着可正可反,可赞可弹,更需要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明白以上道理之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所给材料出发,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从正面、反面乃至辩证角度通过构建思维导图进行审题立意。

图2-1是在讲评2010年广州一模作文“谈谈你对‘为你好’的看法”时我引导学生根据作文相关要求运用思维导图形成的多角度思维成果。

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作文课的趣味性,我还尝试着把视频写作引入高中时评作文教学课堂,图2-2就是学生在观看了《杨澜访谈录:神奇小子丁俊晖》前10分钟视频后的思维成果展示。

这些导图一出,连学生自己都在惊讶和佩服自己想象力的丰富。

三、运用思维导图三步布局谋篇

在审题立意之后,要进行的就是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布局谋篇,其基本套路分三步:

第一步,“定方向”,即从多角度思维成果中先选择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中心论点,再根据论点确定论证角度。

根据不同的中心论点,我们可以侧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等角度的其中一个作为论证重心。确定论证重心的一般适用性原则为:

偏正短语型论点:正部是写作重点,偏部限定写作范围。一般从“是什么”角度展开论证。

动宾短语型论点:动词是写作的重点,宾语是论述的对象范围。如果选择图2-2中“善于反思个人成败”“保持那一份率真”等观点,最好从“怎样反思”“怎样保持”角度进行论证。

并列短语型论点:关系型题目,写作时一般以一者为主,两个方面对比贯穿全文。关系型题目的主要关系有:①依存关系,如《压力与动力》;②主次关系《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③取舍关系,如《材与非材》;④条件关系,如《天才与勤奋》。

完整句子型论点:以谓语为写作重点,同时注意主语,宾语和修饰语对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如图2-1中论点“为你好,让世界更美好”,“让世界更美好”是写作的重点,可以从“为什么”“怎么办”角度进行论证,“为你好”则限定“铸就辉煌”的对象和范围。

第二步,“选论据”。与一般议论文类似,时事评论也经常采用事例及道理论据证明观点,只是时事评论要遵循“就事论事,适当拓展”的基本原则,所引用的例子或道理论据更为鲜活,与时代贴得更为紧密而已。

第三步,“定评析”,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议论文,时事评论同样注重事例或道理论据后的评析,常见评析方法有因果论证、假设论证、条件论证、正反论证等。

“三步布局谋篇”思维导图基本套路如图3-1所示,具体操作时可以在图2-1、2-2的基础上,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中根据中心论点选择一个合适角度再进行相应的构图。

平时在纸上的写写画画甚至信手“涂鸦”,很多时候都能激发出人们的创作灵感,丰富人们的思维角度,更何况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早已在很多领域被证明集科学性、有效性、可操性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可视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呢?在思维导图的铺垫、引领下,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已经以图形的方式地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接下来学生就可以依照导图开始个性化时评文章的写作了。

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给一点微风就起航,给一幅导图就绽放。无论是文体模式,还是多角度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在思维导图构建过程中,我们都能借助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将大量的枯燥信息变成容易记忆的、有高度拓展性和组织性的网状思维图像,这不但可以增强我们的记忆力,而且可以激发我们的联想力与创造力。

面朝导图,自然花开。

时事评论文章 篇五

8月中旬在香港某处与“梁公”谈事,他眯着眼睛环顾四周行人,不无感叹地说:“在我眼里香港变得陌生了,”我笑着回应,当然当然,你周一在北京,周三在上海,周五又飞去了昆明演讲,难得一周有两天在香港,文章只替内地写而不替香港写,其实是“在香港眼里梁文道变得陌生了”。

于是谈到他9月将在香港报纸重出江湖、提笔上阵。香港的梁迷有福了。

眨眼梁文道已有39岁了吧?维基上都有的岁数资料,不算私隐。这把年纪说不上是“年轻”了,但若称“公”,尚嫌太早。恐怕是他的外形生得少年老成,而且文笔沉稳,思考缜密,有浓浓的早熟意味,故在内地常被冠以“公”称。张大春曾有诗句“荷锸随身宁惧老,偷针渡劫早称公”,说的本是高信疆先生,或许用于梁文道,亦有合处。而我以老友之身喜跟梁文道开玩笑道,前有梁启超,后有梁文道,异代“双梁”都是广东人也都是青年导师,广东人对中国的贡献,形而上总大于形而下,近年潜心学佛的梁文道总摇头道,别妄语,别妄语。

梁文道今年在内地出版了三本书,其中《常识》和《我执》各销十多万册,影响力惊人,网络上遂有人戏言“梁公是继金庸之后第二位最能在内地卖书的香港作家”。香港某团体最近推出“中学生好书龙虎榜”六十候选书目,不知道以前有没有简体书上榜,但肯定今年有,那就是《常识》。特区年轻人读好书兼学简体字,不亦快哉。

《常识》是一本极有编辑概念的书。书内本来都是独立的评论文章,有长有短,议题不同,深浅有异,但都改了标题,一个个的标题关键词撑起了一个井然有序的论述系统,以时代风潮为经,以人文思想为纬,对于读者头脑的碰撞力便被放大了N倍。书展期间止庵先生在香港,大家碰面。他亦赞赏《常识》的编辑功力,并问梁文道,是你构思的吗?梁文道不好意思地点头道,是。

梁文道替《常识》写了自序,就时事评论之朽与不朽提出了深刻看法。他认为“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

这难免令我联想到台湾作家杨照在《理性的人》一书的自序(他本姓李,故我对他开玩笑道“这套书应该改名《姓李的人谈理性的人》”)。对于时评,杨照自谓曾有一段下笔犹豫,只因完全看不见效益,骂完蒋经国,同样的骂词完全可用来再骂李登辉:用之于李登辉身上的骂词,同样可被循环使用于陈水扁。因为相同的愚人蠢事像轮回般不断重演现身,他骂厌了,写厌了,提不起劲再写了。

幸而杨照其后找到了继续执笔的理由。他决定写故事,务求在每篇时评里留下丰富多样的人间故事,因为“故事比日夜川流来去的新闻有趣、迷人,而且让人难忘。就新闻写新闻的评论文章,等到新闻消失被遗忘了,就没有任何存留价值了,用故事来搭配对照新闻,新闻消失了,故事还在,还值得被听到被流传,被拿来映衬其他现实生命经验”。当读到此段,我极想电邮杨照问他一句:不管值不值得,至少你在执笔的时候,总会感到写故事比写纯评论过瘾得多吧?能令作者写得快乐,已经很值得。

所以我想说的其实是:时评有效没效是一回事(如梁文道所说只是“现实意义”),但在时评写作的技艺上,或可自成一套文化美学价值系统,个中自有坐标,朽或不朽,优或不优,执笔者自己心里有数,文字同业或内行读者同样心里有数。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时事评论文章范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48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