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为话题的议论文【通用5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5篇《以智慧为话题的议论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智慧社区论文 篇一

关键词:智慧社区;信息技术;清华园街道;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1-0013-03

一、智慧社区的基本概念

作为信息化战略的一部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于1998年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即对地球的一个多分辨率、三维的表示,可以在其上添加许多与我们所处的星球有关的地学数据。”[1]其主要思想在于数据的信息化集成和显示。数字地球的概念虽然转瞬即逝,但由于实际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其思想在不同层面获得了实际的推进和应用。2008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新概念,期望把智慧嵌入系统和流程之中,以智慧的方式实现服务的交付、产品开发、制造、采购和销售,从而使从人、资金到石油、水资源乃至信息的运动方式都更加智慧,使亿万人生活和工作的方式都变得更加智慧。其是以一个产业或者社会生态系统为对象,实际上是将智能技术有机应用于全过程,从而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推动系统运行模式的变革。2009年,IBM又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即它是城市运行各子系统智慧化的综合。IBM所提概念是一个商业化的远景展望,它既有具体的商业方案,又有抽象的概念运作。[2] [3]

智慧社区建设以上述概念为借鉴,但立足社会实际和技术实际,既要有独立深刻的长远眼光,又要有实事求是的阶段规划。关于智慧社区的定义,目前完整的表述并不多见,且大多侧重于技术层面的表述。例如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智慧城区(社区)是指充分借助互联网、传感网,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 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 相关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 ICT 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城区(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区(社区)形态。[4]张彭等则认为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通信技术对住宅楼宇、家居、医疗、社区服务等进行智能化的构建,从而形成基于大规模信息智能处理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社区。[5]

我们对智慧社区的定义则更多地从社区的基础功能层面即提供基本服务与管理的角度来进行,在明确具体对象状况的前提下,通过运用智能化的信息手段对社区服务和管理进行流程梳理和重构,从而在本质上达到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的目的。具体说来,我们认为,智慧社区是以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管理能力为目标,针对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和社区管理的工作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智能化,从而建立现代化的社区服务和精细化的社区管理系统,形成资源整合、效益明显、环境适宜的新型社区形态。智慧社区的构建依赖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智慧社区的应用覆盖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所涉及的商业服务、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安全保障、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智慧社区的优势体现于社会信息的充分获取和及时有效的处理,体现在对于表象信息的知识挖掘,体现在对现有公共资源、基础设施的充分整合和效能发挥,从而使社区服务更加优质高效,社区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实现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的服务,以服务为导向的社会管理,变被动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为主动引导居民服务需求与生活品味,进而实现宜居、安全、健康、文明、和谐的“五型”社区目标,促进人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智慧社区的运行结构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所涉及的虚拟政务、交通管理、公共服务和安全监控等系统的延伸;同时,智慧社区也有自己独立的服务、管理模块和结构。智慧社区的基础是现实生活中的各个社区,社区的基本结构决定着智慧社区的基本部分,智慧社区的运行由具有一定智能属性的各类服务、管理系统有机构成,体现其“智慧性”所在。如下图所示:

智慧社区的运行结构具体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传感器层——智慧社区的数据来源。通过对于社区各个系统所产生的各类数据的收集、存储,形成智慧社区的基础数据。例如,通过小区门禁系统采集居民出入楼门的信息,通过小区安防系统获得各类视频、消防等信息,通过服务机构获得居民的服务需求信息,通过环境监测获得小区环境数据等等。传感器层所产生的数据具有量大、种类多等特点。

2.公共数据专网——智慧社区数据高速公路。智慧社区的各个子系统均通过数据专网进行互联,无论是数据的获取、查询、,还是应用系统的处理结果均通过专网实现。

3. 数据库——智慧社区数据的存储中心和交换中心。智慧社区各个系统的数据均在数据库中存储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换。

4. 专用系统——智慧社区“智慧”特点的体现和核心价值所在。通过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等技术手段,实现对于海量数据的及时处理与知识挖掘,根据相关规则进行决策支持,从而实现各个应用模块的处理结果。

5. 应用系统——智慧社区的关键模块。智慧社区的应用价值全部体现在这些应用系统,其是智慧社区的集中体现。例如,社区的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它可以综合统计、显示小区人口信息和地理分布情况;它可以进一步与安防系统相结合形成安全地理信息系统,与为老服务相结合形成老年人服务地理信息系统等。

6.综合应用界面——智慧社区的门户。智慧社区各个系统均通过统一的应用界面与各类使用者交互。

三、智慧社区的主要特征

智慧社区应该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智能化信息技术与社区服务、管理流程的融合。智慧社区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实现对社区服务与管理流程的支撑与改造。一方面,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原有办事流程的效率和覆盖面;另一方面,科技手段的应用又可以推动流程改造,甚至可以增加服务与管理的内容,使得广大居民群众可以获得更为全面、周到的服务,可使政府的管理行为更为精细、全面。因此,智慧社区的首要特点就是智能技术与服务、管理流程的充分融合。

2. 社区信息的集成化和处理的智能化。一个社区每天产生的信息是海量的,例如人口信息、安全信息、消费信息、需求信息等等。信息的及时获取、分类、存储和处理,通过知识挖掘等智能技术手段从海量信息中分析居民现状、行为特点,预测管理与服务需求,发现表象信息所反映的实质内容等,都是智慧社区的智能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信息的精细化、综合化、集成化的过程,信息处理的智能化过程。

3.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智慧社区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有长远规划和体系结构的兼容能力,还要有接入能力。因为,智慧社区所依赖的技术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社区服务与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同时社区作为一个社会结构的基层单元,还要接受来自上层服务与管理机构的纵向管理要求,所以,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就成为智慧社区不可缺少的特征之一。

4.充分满足居民多元化、人性化、个性化的需求。智慧社区的本质还是服务居民,因此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而实现智慧社区充分满足辖区居民的多元化、人性化、个性化需求,应该是智慧社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对于居民的服务也可以做到从原来的单一服务目标向综合服务目标转变;反之,对于服务评价也可以从原来的客观指标逐步向主观指标过渡,进而实现智慧社区服务居民的方便快捷,社会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同时,逐步实现管理与引导相结合的社区管理体系。

四、智慧社区的实践应用

清华园街道从2005年起就着眼于新型社区的发展方向,建立了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逐步开始智慧社区的理念探索与应用实践。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和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实现了可扩展的现代化社区服务和智能化社区管理体系,并获得了“全国社区服务先进街道”、“北京市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和“北京市社区信息化综合示范街道”等荣誉称号。结合清华园街道社区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的未来规划和已经实现的系统,通过下面几个应用系统,可展示清华园街道智慧社区建设实践的基本雏形。

1.通过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展示社区情况。清华园街道辖区为清华大学校园,面积3.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万余人(学生集体户口约3万余人),流动人口近8000人。其中居民总户数超过9000户,居民人口约2.6万人,有9个居委会和1个家委会,居民楼150余栋,平房超过500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居民的人口及地理信息一直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清华园街道办事处计划于2012年内建设完成辖区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即将辖区人口信息与居住房屋信息实现综合统计、展示的信息系统。该系统还可以进一步与房屋维修信息、周边管道信息、监控信息等实现综合集成,从而为辖区管理提供一个综合展示和决策系统平台。以人口地理信息为例,为解决辖区为老服务问题,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该系统查阅辖区内老年人口情况、地理分布情况、独居情况、关联的儿女信息等,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相应服务的提供等给出基础的决策信息。

2. 综合安全管理系统。以门禁和小区监控为基础的综合安全管理系统是智慧社区的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清华园社区已经在两栋高层建筑试点了以门禁为基础的人员管理系统。通过推行实名制社区会员卡,并以此卡为基础建立门禁系统,从而实现以卡管人的目标。通过实名制社区会员卡即门禁卡,可以实现对于出租房屋情况的简单控制,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统计,以及对申请开通服务的老年独居老人的监护等功能,还可以结合小区安防系统进一步实现更为综合的社区安全管理,如结合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可疑人员判定、人员大规模聚集发现、消防安全预警等功能。此外,综合安全管理系统的信息同样也可以集成至小区地理信息系统,从而实现一个更为复杂、综合的社区地理信息系统。

3.综合的社区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清华大学的校医院同时也是清华园地区的社区医院,服务清华园街道辖区居民。清华园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已经与社区医院联合建立了居民健康服务系统,实现了网上挂号、慢性病管理、体检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等功能,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看病和对自身的健康管理。通过进一步的工作,该系统还可以实现对于辖区居民的综合健康服务。例如通过积累与分析体检数据及体质监测数据,可以对辖区特定人群进行健康提示与指导等。

4.建立辖区服务商的闭环管理系统。通过智慧社区的网络平台系统,将各类服务商纳入辖区闭环服务体系管理。所谓闭环管理是指这样一个流程:居民提交需求服务商或者管理团队派遣服务居民服务反馈与评价服务商或者管理团队优胜劣汰更大程度上满足居民需求。通过这样一个闭环过程,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周到的服务,还可以对服务商及管理团队进行服务质量评价,从而建立服务质量档案,形成考核机制与退出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更进一步,如果可以积累更为充分的数据,采用更为先进的分析手段,还可以根据居民大量的日常生活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居民的服务需求预测,从而进行管理导向,而不是仅仅响应服务需求和被动实现管理与服务。

总之,智慧社区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社区居民服务与管理的一个综合表现,其意义在于整合社区资源、优化社区服务、提高管理效率、方便群众生活。通过大量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把原来不清楚的居民状态了解清楚,使原来互相不沟通的管理信息实现共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决策提供支持。需要强调的是,在此过程中,智慧社区的建设与维护必须由政府主导和投入,只有如此,智慧社区才能获得持久的健康发展,也才能够更好地统筹社区资源,发挥最佳效应,服务广大居民。

参考文献:

[1]戈尔。数字地球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星球的理解[J].地球信息,1998,(2).

[2]王阳。“智慧的城市”美好的明天[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9,(17).

[3]彭明盛。智慧的地球[EB/OL].?re=spf.

智慧城市论文 篇二

关键词:智慧城市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在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的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步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大量的人口也进入到了城市。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的人口给城市的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巨大压力,原本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客观需要。在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高速阶段,城市压力虽然已经十分巨大,城市问题已经十分严峻,但这种压力并未结束而是持续增长,因而如何整合城市的资源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对城市各项资源进行优化合理配置,从而对环保、民生、公共卫生等诸多问题作出智能响应,实现城市智慧管理和运行的智慧城市建设就被提上了议程。

一、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智慧城市建成后维护成本过高

智慧城市的建设从客观上来讲需要一个宏观的建设方案,这个方案必须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起指导性作用和对后期维护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划,但这只是从理论上来讲。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而言,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新的路径选择,在此前没有传统的经验可供借鉴与学习,因而在建设过程中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抱着一种做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因而大多数方案只针对当前具体的问题,而未对长远可持续发展做出考虑。“数据处理软硬件更新升级、维修维护、运行损耗、安装调试、技术支持、设备支持、大量数据采集是智慧城市中建设产生费用的主要内容。实践中的过高运营成本会产生系统缺乏维护的问题,进而限制了作用的发挥。”[1]建设之后这些方面的诸多问题都需要后续的资金投入,然而很多城市因为存在体量小,资金也相对有限,难以支付后续维护所需的费用。

(二) 建设项目难以全部投入应用

资源的优化整合配置本身就是智慧城市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但现实中由于许多城市缺乏建设智慧城市的经验,盲目借鉴国外和国内部分城市的建设经验,依样画葫芦地进行建设,没有依照本城市自身的区位特点进行打造,结果便造成了许多建设项目的闲置,导致了资金的浪费和紧缺,需要资源配置的地方反而陷入了资源短缺的境地。

(三) 建设过程中创新能力不足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撑。然而,在新一代的技术领域中,我国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多项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对外依存度超过80%”[2]在长期以来,因为技术的创新需要很大的资源与成本,周期长而且回报慢,因而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待高新技术的态度一般都是引进使用而非研发创新,所以单纯引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然而在当下建设智慧型城市的前提下,自主科研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四)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备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依托于信息技术之上的,物联网和互联网是其中的重点,但是因为互联网本身具有的特点,信息传播和泄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得不可控。“大量数据和核心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内容,这增加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风险,失控时会对城市建设造成严重影响。”[3]

二、解决存在问题之对策研究

(一) 立足当地,统筹规划

每个地区的不同区位因素都会对各地区的发展方向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城市的管理和决策者在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时要关注本地区可以利用的资源和优势,首先确定本地区的发展方向,在发展方向确定的前提下提出具体可行的发展方针,打造出不同于其他地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智慧型城市,在作出决定时不仅要关注当下的利益发展,更要注重长期的收益问题,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综合统筹。

(二) 以市场导向进行建设

在建设智慧城市浪潮下,一些地方政府将建设智慧城市视为面子工程,片面地以建设数量来衡量建设成果,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可以量化的信息基础设备之上,以产品是否领先衡量建设的质量,完全不顾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与民众和市场的需要严重脱节,配套设施的缺位使得智慧城市建设名存实亡。因而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实际的效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选择性地对信息产品和设备进行引入,以便民与市场为主要衡量标准。

(三) 加大对教育与创新事业的支持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而人的创新能力高低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受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我国要发展好教育,推动创新事业的发展,最基础的便是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另外还需要鼓励科研创新,对发明专利进行保护,让社会创造财富的活力涌现出来。

(四) 制定法规保障信息安全

法律是一个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准则,而互联网中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并未健全,国家应该针对智慧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对规范信息传播的法律进行补充,加大对信息泄露的惩罚力度,保障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

(本期论文是从中国(郑州)第三届新型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会议征集的论文中,经评委推荐刊发的部分优秀论文)

参考文献:

[1]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辜胜阻 杨建武 刘江日 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一期

[2]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潘道荣 江西建材2015年第22期

[3]智慧城市发展策略研究 杨再高 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7期

作者简介:

柯艺伟:(1995.3 )男,籍贯: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单位:延安大学政法学院,汉族,学历学位:本科 现职称:无,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历史。

智慧教育论文 篇三

一、立足时代背景,极具现实性和实用性

教育是经济繁荣、政治进步、文化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和教育成果作为支撑点,国家和社会便会缺少相应的建设人才,进而难以取得社会建设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事业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持续增长,并坚持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关于重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讲话,可见教育事业已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智慧校园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现代化校园,其诞生和发展需要以先进技术、社会环境和产业基础作为支撑。关于智慧校园的构建,国外已有所实践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我国智慧校园的构建和实施却依然处在初级探索阶段,无论是在理论模型的构建,抑或实际举措的实施均需要不断进行信息融合和反馈。然而,国内尚未有完善统一的技术指导和系统架构。本书中作者以马来西亚、韩国为案例,分析了这些国家在构建智慧校园方面提出的战略举措,并结合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例如广东省佛山市的“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等),深刻论述了构建智慧校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我国其他地区构建智慧校园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极具现实性和实用性。

二、结合互联网特征,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若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共享性和信息的时效性、多样性等优点,便可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服务于人类社会。经研究发现,依靠互联网发展建构的智慧校园充分展现了鲜明的互联网特征:信息化、全面化、快捷化、智能化、自由化。首先,智能校园的建设需要大学校园里覆盖有线网、无线网、局域网和视频监控网等多种类型的网络相互融合;其次,智能校园需要能将校园内的新闻、通知等信息以最短时间传递到校园网的各个责任主体以及每位学生、老师等,这便体现了互联网的时效性和快捷性;再次,智慧校园需要强有力的幕后执行和监督团队,不仅要科学架构,更要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要求,这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最后,智慧校园需要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这也是构建智慧校园的关键所在。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完善校园信息交流、共享、反馈平台,从而学生、教师的资源共享更为便捷。因此,智慧校园可以看做是一个缩小版的、单纯面向校园的互联网集,方便学生、老师以及学校领导进行教学、科研、教务工作等信息的快速查询、处理、上情下达等工作。基于智慧校园的这些特征,作者在书中系统进行了智慧校园的规划,通过对智慧校园建设进行需求分析、必要性分析来制定相应的建设目标,从而有的放矢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逻辑严谨,内容全面而深刻。

三、研究范围全面,技术分析到位

智慧城市论文 篇四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对智慧城市的不同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及区别分析,探索了智慧城市构成要素并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研究框架。

城市演进与智慧城市概念辨析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的产物,并且随时间以及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其演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4]。

(一)城市的发展进程

严格来讲,真正的城市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改变了生产方式与劳动关系,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化城市随之出现。在工业化以前,城市以及城市理论的发展受历史以及科技限制一直比较单一。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发展呈现多样性,不同城市发展理论悄然盛行,这其中包括全球城市(世界城市1991)理论、柔性城市(后福特城市1997)理论、信息城市(数字城市1998)理论、智能社区(智能城,21世纪初)理论,以及包括最近几年盛行的智慧城市理论。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信息城市理论也就是数字城市理论,此理论的提出者将城市视为信息经济的集聚地。海量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离不开计算机与互联网。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下一阶段,强调无处不在的互联互通、全面的感知和更深入的智能,建立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主要技术代表的感知社会。

(二)智慧城市的不同定义

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学者在不同环境背景下赋予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含义(见表1)。通过梳理发现,美国学者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大都侧重于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例如在Harrison等人的研究中认为智慧城市依靠技术实现城市的感知化、互联化与智能化。感知化是通过使用传感器、电话、个人设备、码相机、智能手机、植入式设备、网络及其他类似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人体感应传感器来实现真实世界的数据采集和整合。互联化是指这些数据能够整合到统一的计算平台,并且此类信息能够在不同的城市服务中进行交流。智能化则包含复杂的分析、建模、优化及业务操作流程中的可视化,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同样,Toppeta关于智慧城市理解是基于信息通讯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的改善。Washburn认为智慧城市是智慧计算技术应用于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的集合。智慧计算指的是新一代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集成,智慧技术能够提供IT系统和现实世界的实时感知和先进的分析,这将优化业务流程、平衡企业资产、给人们提供实时的信息,帮助人们对选择和行动做出更聪明的决定。国内学者骆小平认为各种先进的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智慧城市概念的核心。而张永民和杜忠潮所理解的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强调智慧技术的同时也注重各种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的作用。

Giffinger等人认为智慧城市表现为以前瞻性的方式去考虑城市问题、提出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其中前瞻性有诸多代表,例如自我认知、灵活性、可变性、协同作用、个性、和战略。Caragliu等人觉得智慧城市是人人参与的一个社会,通过对社会软件(人力资源、社会管理)和硬件(通信设施等)的投资,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对自然资源实现智慧的管理。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连接多个子系统和部件的大型有机系统。Dirks和Keeling[14]把智慧城市看做一个有机集成系统。城市核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系统变得更加智慧,系统之间协作运行。秦洪花等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各个方面的系统整合,以此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以达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生活的目的。

智慧城市要素研究

(一)智慧城市的核心构成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水、电、交通、环境、经济、政府等等。唐建荣、邓贤峰等人[15]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包含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光网、智慧工业、智慧医疗、智慧政府服务、智慧电网、智慧青奥、智慧城市市民卡、智慧生态、智慧社区十大示范工程,分属于经济、市民与政府三大领域。吴余龙和艾浩军[16]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以及产业发展四大方面。其中基础设施是城市各个领域智慧化的基础。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其功能范围覆盖了城市的产业、生活、公共三大领域[17]。综合分析可得出,智慧城市主要由三大核心构成,分别是智慧产业、智慧市民和智慧政府,可有效覆盖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

1.城市基础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基础建设的范围包括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Washburn等人认为城市智慧化的程度取决于七个关键的城市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城市管理、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房地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18]。国内学者杨红艳通过案例验证了城市基础建设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要。她以首尔市、新加坡市、纽约市、台湾桃园县四个全球智慧城市优秀实践城市作为研究案例,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包括良好的信息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

2.技术。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推动,必须依靠多种有力的技术,包括建筑技术、能源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是智慧城市的主要驱动力,其集成与开发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外观,提高城市的管理和运作,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增强现实、数据融合、数据清洗、空间信息格、泛在网、无标签识别在内的八种核心技术。除此之外,智慧城市的建设还依赖于智慧计算技术在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中的应用。

3.经济。经济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力。拥有较高的经济竞争力被认为是智慧城市的属性之一。衡量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之一,也包括城市作为经济引擎能力的大小[20]。Giffinger认为,智慧城市的框架包括六个主要部分(智慧经济、智慧居民、智能管理、智慧的流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其中智慧经济包括各地的经济竞争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商标数量、生产效率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还包括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整合能力。由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的一系列研究,确定了商业经济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系统之一,包括城市交通、供水、能源、金融等服务体系。智慧经济的关键是创建良好的经济产业发展环境,因为它可增加就业机会,发展人力资源和改进生产力。

4.政策环境。从一个普通的(非智慧)的城市,到一个智慧城市的转型需要技术因素、政治因素以及体制因素的交互作用。来自于政府内部(如政策议程和政治纲领)和外部(社会因素的变化)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智慧城市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保障智慧城市项目的顺利实施,制度上的准备比如消除法律和监管上的障碍是很重要的。政策环境是城市的非技术问题,但是好的政策能创造条件让城市发展。

5.城市居民。智慧城市的建设主题与服务对象都是人,而人又是智慧城市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性能不仅仅取决于城市的基础设施(有形资本),而且越来越取决于可利用的、高质量的知识交流和人力资本(人和社会资本)。Jesse的研究表明,受大学教育居民比例的增加可显著提升城市的生产力与城市的整体竞争力[21]。“物”充其量只有智能,“人”才是智慧的关键。智慧城市项目能够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同时能够培养明智的、具有创新性与参与性的公民。此外,智慧城市的项目能够让市民参与到城市的治理和管理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智慧城市的成败。

6.自然环境。智慧城市在环境方面具有前瞻性,其概念的核心之一就是利用技术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的实现,一方面,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又可促进自然环境的改善。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技术在城市节能环保领域的深入应用能够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城市能够保护自然环境和相关的设施设备,如对下水道和排污监控系统的感知预检。这些因素都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在建设和考核智慧城市项目时,这些因素应当考虑进去。

智慧城市研究框架

智慧城市论文 篇五

关键词:CNKI;智慧旅游;文献统计法;统计分析

1.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旅游产业也享有了信息化的福利,智慧旅游就是应运时展和人们需求而生的科技产物。2008年,美国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战略构想,由此衍生出智慧城市、智慧旅游(Smart Tourism)等。我国“智慧旅游”的概念是2010年由江苏省镇江市提出的,一经提出便名声大噪,各旅游城市纷纷投身于“智慧旅游”的打造之中。

本文以“智慧旅游”为检索词,分别以“篇名”、“主题”为检索项,搜集了CNKI中收录的自2010年至2014年五年的555篇文献,其中报纸文献256篇,会议文献有5篇,硕士论文有14篇,期刊文献有280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法,分别从年份发文情况、作者活跃程度、所发期刊状况以及论文主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从一个时段的统计分析中,了解和掌握学者们对“智慧旅游”的研究现状,期望为今后的旅游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为旅游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2.年份发文统计分析

2.1年份发文总状况统计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智慧旅游的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期刊论文的数量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对智慧旅游最先有呼声的是报纸,这也与报纸文章出版速度比期刊论文要快的原因不可分离。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就有硕士论文涉及到智慧旅游的研究,虽数量不多,但足见年轻学者的研究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紧跟社会热点的现象。

图2可以看出,2010年期刊发文数量为0篇,2011年和2012年的期刊文献为39篇,占总数的16%,这说明该阶段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正在初步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从2013年开始,文章数量激增,仅2013年一年的文章数量就占到统计总体的32%,说明自2012年末至2013年末,对智慧旅游的研究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发文数量为136篇,占统计时段总数量的53%,达到了统计时段的高潮,同以往相比,足见对智慧旅游的关注热度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

2.2期刊发文状况统计分析

对于来源期刊的统计分析,有助于了解各期刊对智慧旅游研究的重视程度,也有利于找到相应主题的期刊。本着严谨的态度,本文所研究的文章是除去报纸和未署名后的所有文章,共计257篇。经统计,这257篇文章来自于166种期刊,平均每种期刊刊载1.55篇文献,总体来讲,期刊来源分布比较分散。

3.发文作者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此257篇文章涉及到的作者共有379位,这是由于某些文章是由大于一位的作者合作完成的原因。

3.1作者合作情况统计

根据文献计量学常用的合著率和合作度指标来衡量科研论文的合作情况,如表2所示。合著率是指合著论文在论文总篇数中所占的比率,合作度是指篇均作者数。

根据统计,可以看出,合著率是43.19%,合作度是1.47,两者均不是太高,而且由一位作者单独完成的文章有146篇,占论文总数的56.8%,可见在这方面的研究,我国绝大多数学者仍处于单枪匹马状态,没有形成合作的理念。

3.2作者发文情况分析

文章进一步通过洛特卡定律来了解作者的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仅发表一篇论文的学者占据89.97%,远远大于60%,这又一次证明了多数学者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尚不活跃,没有形成持续性研究氛围。

4.文章主题统计分析

借鉴黄思思、林若飞、王辉、高振发等的关于智慧旅游的研究综述,笔者总结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智慧旅游,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4.1对智慧旅游概念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界定。学术界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黄超、张凌云和姚国章的等几位有代表性的学者的11篇文献,占总统计文献的4.28%,研究成果不甚丰硕,而且时至今日,对于“智慧旅游”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研究还有待继续进行。

4.2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关于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本文统计到有16篇文献,占统计文章总数的6.2%。如韩玲华、姚国章等、黎忠文等,学者们分别从内涵、构建、创新等几个方面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有的学者以某一地方为例进行研究。足见学者们观察问题的全面性。但是研究成果较少,需要在这方面予以加强。

4.3智慧旅游利益相关者影响研究

有55篇对利益相关者影响的研究,占总统计文献的21.4%,相较于上文中的三个主题,此主题的文章数量不算太少。罗剑宏等、徐徐、张甜等,作者分别从对政府管理、旅游企业、消费者、导游、旅游教育等方面研究智慧旅游的影响作用,研究范围较全面,研究成果较丰硕。

5.小结与建议

以上是对智慧旅游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结论。这些统计结果仅代表此次统计时段的结果,部分结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变。受研究结果的启示,对“智慧旅游”的研究,笔者有以下四点建议:

5.1建立团队合作研究理念

根据上文分析,对于“智慧旅游”研究的合著率是43.19%,而且由一位作者单独完成的文章占论文总数的56.8%,可见我国绝大多数学者仍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学者们应借鉴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现象,少单兵作战,加强与其他学者的合作,尤其是联合电商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学者,逐渐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研究团队。

5.2形成持续性研究氛围

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根据统计分析,仅发表一篇论文的学者占据89.97%,这说明多数学者对“智慧旅游”的研究没有形成持续性研究氛围,研究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5.3中西部地区学者应加大研究力度

通过对发文作者的统计分析,发现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学者大都是江浙一带,这与智慧旅游建设率先被提起的地点有关,还有就是中南部地区旅游资源比较多的原因。但是,智慧旅游的建设是全国性的,尤其是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中西部学者也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形成全国性的智慧旅游研究氛围。(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翁蔚,黄飞,尤韶华。《中国茶叶》近十年载文作者群统计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

[2]刘盛博,丁遥杨莹,刘雅洁。中国科技管理领域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以智慧为话题的议论文》,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0 48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