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融资论文【7篇】

发布时间:

关于工程项目融资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7篇《项目融资论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工程项目融资论文 篇一

关键词:建筑工程;融资;风险

前言:任何行业都是以追求总体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如何更好去满足项目单位自身的发展,合理地规避项目的融资风险,让项目的利益实现最大化是建筑工程项目在融资时所需考虑的要点。对于建筑行业来讲,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同时最大限度的获取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不仅要注重工程项目所带来的效益,还要做好项目成本的控制,尤其不能忽略对融资所带来的风险的识别。在建筑工程项目控制融资风险的实际操作中,加大科学化管理,优化决策机制,注重方法,规范决策行为,才会有利于项目成本的降低,才会更好地实现项目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一、建筑工程项目融资现状

在目前竞争多变的大环境下,建筑工程项目融资随着建筑工程项目规模的增长,项目资金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单靠业主自筹,采用自有资金开展工程项目建设越来越难。为解决工程项目所需的巨额资金,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项目采用了融资的方式,且融资的方式日益多元化。随着融资的方式日益多元化,新的融资风险亦初见端倪,各融资主体所关注的风险因素亦日渐趋多,对建筑工程项目融资风险的探讨和研究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二、 常见建筑工程项目融资风险

无论是较为“传统”的BT(建设-移交)项目,还是较为“时髦”的PPP(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项目,都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融资风险。

1. 建设风险

建设风险主要体现在征地拆迁风险、建筑安装工程费用投资风险和不按期完工风险三个方面。现在,强调人权的平等,强调对个体利益的尊重,已然成为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在项目征拆阶段,一旦遇到因某个(甚至是某些)个体过分强调其个体利益,而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推进时,工程项目就不得不重新调整方案或大幅增加投资。方案设计深度不够,投资估算编制不严谨,施工现场条件发生变化等均为产生建筑安装工程费用投资风险的因素。而任何原因导致的不按期完工,都会通过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动,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实际效益。

2. 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主要体现在项目资金成本风险、税费风险和信用风险三个方面。

资金成本风险包括利息风险、承诺费风险、汇率风险等。一般而言,对于建设期较长的建筑工程项目,授信主体会偏向采用浮动利率的授信方式,基于基准利率的不确定性,采用浮动利率授信方式的工程项目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利息风险。一些利息本金化的融资项目往往只向项目融资主体收取已提取使用部分资金的利息;但会就已授信,但未提取使用的部分,向项目融资主体按比例(远低于利率)收取承诺费。因此,承诺费风险也是建筑工程项目融资所考虑的内容。另外,一些外商融资,或使用外方银行贷款的外币融资项目还需面临汇率风险的考验。

目前,建筑工程项目所涉及的税费主要是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附加。而建筑工程项目的税费风险体现在税种(费用)的变更,及征收率(征收额)的调整上。在项目融资(尤其是大型建筑工程项目融资)时,授信主体往往会要求融资方提供担保。而如何有效地甄选到合格(甚至是优质)的担保人,缩短授信获取时间,合理降低融资成本,就是信用风险对建筑工程项目融资的考验。

3.环境制约风险

由环境制约带来的融资风险主要体现在法律政策环境不完善,缺失专业队伍、缺乏人才资源,信息渠道不畅三个方面。目前建筑工程项目融资主要涉及《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证券法》等行政法规,相关融资方式的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范性文件。但在日常操作中偶尔会遇到不同部门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标准不一,为工作的推进带来阻力。缺失专业队伍、缺乏人才资源,某些咨询机构投机骗取入库资格,使得建筑工程项目融资风险重重。另外,信息渠道的不通畅对建筑工程项目融资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 常见建筑工程项目融资风险防范

为合理降低项目成本,更好地实现项目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融资风险的防范。针对前文所提风险,本文提出以下几点防范方式。

1.建设风险的防范

针对征地拆迁风险,建议通过招拍挂的形式获取熟地来规避。若无法规避,则应做好项目的移民监测,及时调整方案,以便将征地拆迁风险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而建筑安装工程费用投资风险可通过做细做好前期工作,完善施工管理来控制。另外,可采取要求施工方出具履约保函或缴纳履约保证金的方式来分散和转移不按期完工风险。

2.资金风险的防范

建筑工程目融资的资金成本风险主要通过购买和使用一些相关的金融工具来进行防控。税费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防控相对较难,但通过建立健全建筑工程项目融资风险识别防范机制,依据实际情况做好分析、评估和预测,做好事前判断、事中控制和事后总结,可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3.合理利用环境因素

在当下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建筑工程项目形势瞬息万变。我们只有把握主动权,合理利用环境因素,才能化风险为机遇,才能牢牢地控制融资风险,才能创造出更大的整体利益。例如,在遇到不同部门颁布的规范性文件要求不一致时,我们可选择较易实施者执行,从而取得该部门的认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合理降低项目成本,更好地实现项目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应通过周密细致地分析、评估、预测,有针对性地采取回避、控制、分隔、分散、转移等各种手段化解风险,力求达到风险最小化。

参考文献:

[1]王宇。 www.chayi5.com  建筑工程项目融资研究[J]. 职业技术,2015,(06):117-118.

[2]李家伟。 BT项目融资风险及其防范[J]. 交通财会,2010,(12):21-26.

[3]北京大岳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大岳基础研究院。 中国PPP示范项目报道。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4]杨会云。 工程项目融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 (02):21-23.

项目融资论文 篇二

关键字:城镇基础设施;融资模式;PPP模式

Abstrac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 and funding is the key of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PPP financing mode and the traditional financing mode undertook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PPP financing model in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are analyzed, put forward PPP financing pattern application model.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l could face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urban infrastructure financing model PPP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些年来,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受传统的融资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投入,融资渠道极为狭窄,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对各级地方财政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基于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合作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PPP融资模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这是一种以各参与方“双赢”或“多赢”为合作理念的现代融资模式。

一、PPP融资模式的内涵及其与传统融资模式的比较

(一)PPP融资模式的内涵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指公共部门、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PPP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融资的概念,是对项目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组织机构设置提出的一个新的模式,它是政府、赢利性企业和非赢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以“双赢”或“多赢”为理念的相互合作形式[1]。

(二)PPP融资模式与传统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PPP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与传统融资模式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合作的各方开始于项目确认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共同参与论证,有利于尽早确定项目融资的可行性并且在论证阶段合作双方就能对在项目合作期间的责任、义务、风险、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

2.由于政府分担了一部分风险,减少了承建商与投资商的风险,从而减低了融资难度,提高项目融资成功的可能性[2]。

3.参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私人企业在项目前期就参与进来,有利于利用私人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减少了项目准备过程的时间。

4. PPP模式有助于节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整个寿命期中的总成本。 [3]

二、PPP融资模式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城镇的规模相对城市较小,没有像大城市那样的高密度的居住人群。一般而言,城镇基础设施的内容和城市基础设施内容基本相同,但范围可能更小一些,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通讯、电力、自来水等公用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4]。

从城镇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来看,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基础设施一样,相当一部分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因而,当私营部门要参与城镇基础设施的设计、投资与经营时,有必要受到政府规则的合理管制;城镇的基础设施大都属于准公共产品而非纯公共产品,某些则更接近于私人产品。在我国传统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中,有限的资金主要被用于投资大城市基础设施,而鲜有关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因此,城镇的建设主要靠当地政府投入,而普遍存在的村镇政府的财政困难导致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即使存在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也远远不能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

三、应用PPP融资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一)面临的问题

如前所述PPP融资模式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1.法制不健全,缺乏政策平台

PPP作为一种合同式的投资方式,需要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条文作为依据,使双方的谈判有章可循且标准规范。但是,有关PPP这一新型公共项目管理模式的政策法规尚未出台,有关公私合营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还没有做出统一安排。

2.融资的风险问题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PPP模式之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实际上就变成了一种合同关系,而合同能否起作用,关键就是缔约双方是不是认为这种合同是可执行的。由于政府在即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与私营部门订立的合同协议能够善始善终地执行和遵守受地方政府换届、中央和地方政策的冲突、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就很大[5]。

3.公共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服务部门的价格改革滞后,缺乏科学合理的价格制定、调整机制和财政补贴机制。在实行PPP融资模式之后,由于国家将不对其进行价格补贴,项目投资者为确保合理的利润水平,必须准确核算其成本和利润,从而导致实际价格水平与用户的可接受性存在差距,使项目成功存在困难。

(二)相应的对策

1.完善法制建设

PPP融资模式的私营参与者不只有国内私人部门进入,有时甚至会有国外的部门进入,城镇政府在与他们的谈判与合作中,所遵循的不仅有国内的法律和法规,同时也要遵循国际惯例。政府应该迅速完善相关领域的立法,以适应融资发展的趋势。

2.注重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由于PPP模式下,项目投资数额巨大,持续时间长,投资决策一旦被实施很难改变或者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对拟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全面的论证,以减少投资决策的盲目性。

3.建立合理的基础设施定价机制和补偿机制

基础设施的价格是公众、投资者和城镇政府共同关心的问题。关于到底采取何种方法定价,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意见。关键问题是最终的价格是各方都能够认可的一个公允的价格,即投资商、运营商获得合理的回报或利润,公众得到满意的服务。

四、结论

PPP是基础设施融资领域的一个新兴概念,除了解决基础设施资金短缺问题外,同时也可以实现PPP 参与各方共赢的局面,在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我国实行PPP模式还存在一些障碍,政府应该加快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健全法制建设,加强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选取合适的PPP典型模式,以期实现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适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雪青,喻刚,赵辉。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的PPP模式[J]. 科技管理研究,2008.(4)

[2] 陈伟强。PPP与BOT模式的比较[J]. 维普资讯,2003,(1)

[3] 王涯茜,王世君,杨宇。 基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最佳使用价值理论的PPP模式分析[J].建筑经济,2009.(11)

工程项目融资论文 篇三

【关键词】项目融资 风险管理 审批

项目融资始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油田开发项目,70年代后逐步在金融市场上推出的一种新型借贷方式,广泛应用于石油、铁、煤炭、铜、铝等矿产资源的开发,项目融资作为国际大型矿业的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智利年产80万吨的埃斯康迪达铜矿,就是通过项目融资进行开发的,有利于投资者灵活使用和支配现金流量,这是过去传统的融资方式下不能达到的目标。过了十年,中期项目融资开始引入中国,在水电和能源两大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并获得初步成功。但是由于使用项目融资的时间过长、空间跨度大、结构混乱、手续复杂等原因,项目融资所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的具体工作者,在运作融资项目的过程中,从项目的可行性到运行使用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控和风险管理。在外国的很多国家都很重视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对每一个融资项目都要进行具体的风险分析,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和管理系统。然而在我国,项目融资的很多渠道和方法都处在探索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手段与控制措施存在很大差距,人们的在项目融资中的风险意识不强,风险控制措施相对落后,这样就限制了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发展,也使项目融资难以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要求。

一、目前我国项目融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项目融资制度由于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特别是BOT(建设—经营—移交),对项目在融资过程中,如何去识别、分析、控制、管理风险,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具有自身的发展特色,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经验和模式不能照搬照抄,这就遏制项目融资的适用和发展。因此。各项项目融资在我国处于展露阶段,要想使其能够继续发展下去,就需要先解决项目融资管理的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风险的控制系统,推进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进步,就要全面透彻地分析项目融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应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政策不完善

我国有关项目融资的政策规定不完备。我国目前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完善,项目融资如果要完全适用我国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就难以实现其预定的目标。若要适用国外的法律,很多企业则对融资风险法律保障的执行性和可操作性还心存疑惑。同时我国应用的是特许权经营方式,缺乏保证特许权经营规范运作的完备的法律制度。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就造成了项目管理缺乏规范性的运作措施,在项目审批过程难免存在缺陷,由于没有统一的项目融资的基本法律,我国目前对融资项目风险管理基本上是套用现有外资法律或法规,同时参照一些国际惯例,但由于融资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部门多,涉及面广,现有的法律法规、管理控制措施不能涵盖其全部,因而加大了融资项目的审批风险。项目融资要求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和金融市场作为基础保障,投资者参与项目融资主要关注的问题是:所投资的项目法律是否健全、人民币能否兑换到位。如果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管理系统,风险管理控制就会出现混乱场面,使项目融资实施起来难上加难。

(二)审批融资程序复杂而漫长,增加了项目融资的审批风险

审批程序复杂,加大融资项目风险的审批风险。项目融资工程的审批关键是要得到立项、项目批文、合营合同和章程批文四个批文。按照正常的审批过程,应该是在融资工作基本落实后,就可以直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接下来的工作是申请研究报告的审批工作。由于目前融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没有统一的法律政策,对融资项目的管理基本上是一个复杂的,多部门参与的混乱状态,办理程序不明确,不能涵盖全部,因此审批程序十分复杂。现行的做法应该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基础上,同时就确定项目目标和标的,一些关键的事项再经过审批,这样的过程就增加了审批手续的不透明性。

(三)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

由于风险管理技术比较薄弱,使得整体管理水平难有提高。这主要体现在:风险评价的误差大,处理问题的手段落后等等,这些制约了我国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还有部分企业项目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业务开展不起来,速度相对缓慢,缺乏风险管理的职能咨询机构,这些客观因素限制了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发展。也成为制约融资风险管理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完善项目风险管理的法律条文融资,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

在当前加持改革开放的前提下,我国在基本建设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运用项目融资方式投资进行建设。采用具有针对性突出的项目并结合我国国情,稳步地开放市场。对外实行依法保护,合理改善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

(二)进一步进行系列的试点工作

首先要对我国引进BOT投资方式,选择合适的BOT项目并对其进行研究,然后根据项目的融资风险管理方式选择合适的项目公司,同时需要降低融资成本并加强投资方式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我国BOT投资方面的法律、在项目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研究。其次明确BOT具体的活动过程和影响,以及BOT投资方式成败的一些关键因素;最后阐述BOT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在BOT投资方式中运作的实际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合理对策,同时通过对BOT投资方式的区域合作模式进行探索,建立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监督部门,加大审批程序的透明度,依法对各环节进监督力度。使其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基础设施建设,从而进一步发挥BOT投资方式在我国项目融资中的作用。

(三)驻足长远,不断提高融资管理质量

现阶段应聘请国外有经验的风险管理人员,中方管理人员要主动参与学习,在实践中需要结合我国目前状态下融资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实现风险管理系统职能上的优化。在管理方式上,要着眼整体,把握环境风险的发展趋势,提高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春好,曲久龙。项目融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涂胜。我国实施项目融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国外建材科技 2002.23(4).

工程项目融资论文 篇四

一、项目融资的发展

1.4目融资在国外的发展历史

项目融资的早期形式可以追溯到本世纪50年代美国一些银行利用产品贷款的方式为石油天然气项目所安排的融资活动。然而,项目融资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被视为国际金融的一个独立分支,是以60年代中期在英国北海油田开发中所使用的有限追索项目贷款作为标志的。在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能源工业的繁荣时期,项目融资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成为当时大型能源项目国际性融资的一种主要手段。80年代初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得项目融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潮期,1981年到1986年的6年间,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投资的新项目比上一时期减少了60%,投资总额减少了33%。但在1985年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融资模式的完成,项目融资特别是BOT模式,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项目融资又重新开始在国际金融界活跃起来,并在融资结构、追索形式、贷款期限、风险管理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

发达国家的项目融资活动开展较早,项目融资的规模也较大,融资结构安排也日趋复杂。较有影响的几个项目主要有:英法海峡隧道项目建设,项目发起人是欧洲隧道公司,项目期限为55年(1987-2042),筹集总额达到103亿美元,融资结构为85亿贷款,17.2亿元股票,建设方式为固定总价和目标总价合同。澳大利亚的悉尼港海湾隧道项目,项目发起人是澳Transfield和Kumagal公司,特许期限为30年(1992-2022),筹集总额5.5亿美元,融资结构为1100万元股票,2.79亿债券,223亿无息贷款,建设方式为交钥匙固定价格。英国的Dartfold桥项目,项目发起人为欧洲几家银行,特许期限为20年(1988-2008),筹集总额为3.1亿美元,融资结构为1.21亿附属贷款证券,1.85亿辛迪加贷款,建设方式为交钥匙分包。

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家可供投资的资金有限,对于大规模的建设投资难以维持。而项目融资以项目导向的基本特征可以方便发展中国家的融资活动,因而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可是由于项目融资安排非常复杂,对项目参与各方的要求比较高,所以项目融资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时间相比而言很晚。泰国进行BOT项目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主要是交通建设方面的项目,泰国政府目前尚没有专门关于BOT方面的法律,对BOT项目的管理都是针对具体项目而言的。土耳其是将BOT投资方式正式应用于传统基础设施方面最早的国家之一,应用范围主要是部分水坝、发电厂、机场、贸易中心、地铁、港口项目等方面,关于项目股本与负债的规定是项目发起人或公司最低股本不低于20%,政府通过适当的机构愿意向为获取和经营该项目的公司投资多达30%的股本。除股本以外项目所有的筹资将由发起人安排,并形成项目公司的债务。

2项目融资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项目融资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还很短但发展很迅速,项目融资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我国。第一个采用BOT模式的项目是深圳沙头角B电厂,该项目于1984年签署合资协议,1986年完成融资安排并动工兴建,1988年建成投入使用,项目总投资为42亿港元(按1986年汇率计算合5.4亿美元),资金结构包括股本资金、从属性贷款和项目贷款三种形式,投资方为深圳特区电力开发公司(A方)和一家在香港注册的公司――合和电力(中国)有限公司(B方),项目合作期为10年,合作期满,B方将电厂无偿转让给A方。该项目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案例。1994年初,由福建泉州市民营企业名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市政府授权投资机构按60:40出资,依法设立“泉州刺桐大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兴建刺桐大桥,名流公司对该大桥公司控股,大桥公司全权负责大桥项目前期准备、施工建设、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经营期限为30年(含建设期),期满后全部设施无偿移交给市政府,被称为“国产”BOT,开创了利用内资进行项目融资的先例。而199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电厂二期BOT项目则是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BOT试点项目。2001年6月两台机组全部进人商业运营,该项目获得批准和建成,标志着中国在能源、交通等领域挑选有条件的项目,组织试点进行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开始。1997年5月,我国重庆市政府与亚洲担保及豪升ABS(中国)控股公司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以城市为墓础的ABS计划合作协议,揭开了中国以ABS方式融资的序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日益增长,如何利用包括BOT模式在内的项目融资方式为经济建设筹集资金,正在成为我国政府、企业界和金融界热门的一个话题。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项目融资的研究较早,有关的著述文献也不少,但是系统性不够。美国银行家Peter K.Nevitt于1979年所著《Project Financing》一书应该算是早期研究著作中内容较为丰富,对于项目融资的理论及实际操作介绍较为全面的,不少项目就是在这本书的指引下完成的。以后随着项目融资的不断发展,融资模式的不断创新,一些研究工作者又开始了新的探索,Chfford Chance于1991年所著的《Project Finance》一书总结了项目融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最新发展,对新出现的融资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介绍和分析。在此之后都是一些零散文献,主要是对某个融资项目进行介绍,探讨该项目的融资结构安排,以及这种融资过程的创新和启示意义。如Nell Robeason(2001)关于英国海上风力发电厂项目的融资介绍,文中对该项目的背景、融资模式、风险及其化解措施、融资成本和收益以及相应的保险方式都做了详细的介绍,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项目融资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际参考。

国内由于项目融资开展的比较晚,相应的研究工作还不成熟,研究文献主要还是侧重于对国内进行的项目融资活动作简单的介绍以及对国际上新出现的融资模式进行介绍。张作荣(1998)对ABS融资模式(即资产证券化模式)的介绍,通过对ABS(Asset-Bached Secuntizatlon)融资内涵的揭示,分析了电力项目实施ABS融资的程序和其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中国电力企业项目融资实行ABS融资方式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并讨论了近期中国电力企业引入ABS融资方式应注意解决的一些问题。梅世强、王雪青、毕星(1999)关于跨国输油气管道项目融资模式结构的研究论文,针对跨国输油气管道项目投资巨大、周期长、投资风险高的特点,提出以项目融资为基础的融资模式,对项目的投资结构、资本结构、融资结构及其信用担保结构进行了研究。李秀辉与张世英(2001)对PPP融资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的介绍,该文研究了PPP(Public-Pnvate Partnership)模式的产生背景、概念特征、优势和应用实例进行了简要地介绍,并就其在中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三、项目融资的风险度量

项目融资由于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导致该活动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不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有充分的估计和控制,项目的成功率就会大大降低,从而引起难以估量的损失。由于融资风险控制对整个项目的重大意义,理论界也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对项目融资风险的讨论,N.Kartam与S.Kartam(2001)从项目订约人角度对科威特建筑行业的风险及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探讨如何评估、分散以及管理科威特建筑项目的风险,并提出了两种风险管理方法,即预防风险措施与缓和风险措施,预防性措施往往在项目开始早期卓有成效,而缓和风险措施则是在风险发生情况下为最小化项目风险而采取的补救性措施。Kumar(2002)从期权角度研究了IT项目运作的风险管理问题,强调要区别IT项目中的不同风险,这些风险可以通过一定的风险对冲方法予以化解,文中提出来具体的风险管理与化解的措施,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意义。国内对项目融资风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一些较为初步的定性分析,王辉、何伯森(1999)从项目公司的角度来讨论在BOT项目中的风险问题,为了便于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把BOT项目的风险可分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两类,然后分别对它们进行分析、评价和分配。张水波、孔德泉、何伯森(2000)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研究,对BOT项目中经常出现的担保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讨论如何利用担保的手段转移合同风险。

至于项目融资风险的定量分析,当前的研究成果仍不多见, Gnmsey与Lewis(2001)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PPP融资模式的风 险做了分析研究,以一个典型的PPP融资模式――苏格兰废水处理设施项目为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利用敏感度分析法和复杂的概率论及计算机支持下的样本统计模拟技术详细分析了PPP融资模式的风险。王核成、陶力一、张远福(1998)在分析比较传统风险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为有效的风险分析方法,即“交叉分析―蒙特卡罗模拟”综合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H集团的某技改投资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项目风险防范预警系统的风险管理模式。谢英亮(2000)对传统的项目风险评估方法的缺陷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产出物价格随机游走的特征,介绍了基于随机过程模拟的项目风险评估方法,并以一个金矿开采项目为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尽管对项目融资的定量分析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相对于实际工作的需要还是很不足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项目融资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活动方式,因为其具有帮助改善和提高项目经济强度,增加项目的债务承受能力,减少项目投资者的自有资金投入,提高项目投资收益率等诸多优势,自出现以来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项目由于自身投入资金有限,因而积极采用项目融资的方式筹措资金保证建设项目如期进行。

工程项目融资论文 篇五

【关键词】国企工程项目;融资困境;对策探究

对于国企来说,融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虽然目前我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融资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大大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因此我们必须要对目前我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国企工程项目融资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目前我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面临的主要困境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对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管理,使得我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缺乏全面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般情况下来说,国企工程项目融资涉及到资金筹集、项目开展、收益分配和合同处理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操作起来十分复杂,为了充分保证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安全性,我们必须要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操作,做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目前我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质量不高,一方面我们缺乏大量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操作经验的风险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我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基础比较差,合同文件和担保协议在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分配不合理,这对我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2、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渠道过于单一

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工程项目融资的渠道非常多元化,既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进行融资,在这种情况下,既保证了工程项目融资的数量,又可以大大降低工程项目融资的风险[1]。但是我国的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渠道过于单一,对于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过高,导致我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风险性上升,非常不利于促进融资质量的提升。总体来说,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渠道单一是目前我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

3、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正常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法律法规完善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但是从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首先,我国在融资方面的管辖法律不健全,很多境外的贷款人对于许多贷款和融资规则在中国境内是否能够正常运作存在着担忧。其次,我国目前关于融资应以用的大多是特许经营的方式,在这种经营方式下,导致我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运作不够规范,在审批的实际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漏洞,不利于提高我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质量。

二、提高国企工程项目融资质量的主要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许多困境,我们应当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有效措施,提高我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质量。本文认为提高国企工程项目融资质量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培养一批融资方面的人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国企的发展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大,其融资问题面临的困境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培养一批融资方面的人才是提高国企工程项目融资质量的关键措施[2]。首先,我们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教育和培训,积极加强国际交流,增强现有人才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能够为做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我们要积极引进一批知识水平高和业务能力强的融资人才,对我国国企现有的融资人才队伍进行丰富和壮大。

2、促进国企工程项目融资审批程序的改革和优化

一般情况下来说,按照我国目前的融资审批程序,必须要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进行批准,而且必须要设计出施工图纸,并取得合格的批准文书之后才能对工程项目进行开工建设。为了进一步提高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效率和质量,政府应当对融资审批程序进行改革和优化,首先要进一步对相关的审批程序和审批的具体内容进行明确,为进一步深化国企工程项目融资审批程序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我们要进一步理顺各个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国企工程项目融资审批程序更加简化,使审批活动更加方便,真正促进国企工程项目融资质量的不断提高。

3、不断完善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

首先,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把国企工程项目融资过程中的法律管辖问题处理好,在有外资参与的融资活动中,要在相关的合同里明确提出按照中国的相关法律开展相关的活动。其次,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性的融资的相关合同,要进行特殊设计,保证相关的融资活动既能够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又能够具备良好的可执行性。第三,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定和完善与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要提高对融资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使融资的相关企业能够树立严格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我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总体来看,不断完善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提高国企工程项目融资质量的关键措施。

4、不断提高融资国企本身的信誉

通常情况下来说,国企本身的信誉对国企工程项目融资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国企工程项目融资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必须要不断提高融资国企本身的信誉[3]。具体来说,我们要对于国企工程项目融资取得重大成功的案例进行广泛宣传,使更多的外资能够参与到我国国企的融资活动中来。其次,我们要进一步建立诚信档案,引导国企能够主动提高自身的信誉,为顺利开展工程项目的融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不断提高融资国企本身的信誉是提高国企工程项目融资质量的重要措施。

结语:

综上所述,国企工程项目在融资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大大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因此我们必须要对目前我国国企工程项目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快培养一批融资方面的人才,促进国企工程项目融资审批程序的改革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国企工程项目融资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谢冬冬。新能源产业融资困境及项目融资模式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8:23-26.

[2]孙娜娜。苏北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4,06:75-77.

项目融资论文 篇六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urban rail transit project financing risk, it’s proposed to construct a project financing risk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rough set (RS)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theory. First, this paper applies the rough set theory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factors index data of the financing risk system, to eliminate redundant information, screening for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se reduced data, after standardizing, determine the initial structure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and input the main factors to SVM to explore the 15 cases of typical urban rail transit project financing risk. The empir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method can provide help for smoothly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project, and is completely feasible in the financing risk exploration.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融资风险;粗糙集理论;支持向量机

Key words: urban rail transit;financing risk;rough set theory;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080-04

0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化大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国民经济建设项目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一直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期周期久、项目相关利益方众多、资金回收期长等问题以致资金匮乏,政府部门对于项目资金筹措已是独木难支,因此我国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都采用了融资模式。探究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风险对资金的合理使用及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其融资风险也逐渐成为新的热点问题,但是相应的理论探究方法却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还未有一个确切的方法。例如,唐文彬、张飞涟[1-2]以长沙市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为例,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分别从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对项目融资风险进行了研究;石志伟[3]从定性的角度对融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融资风险防范措施。

自1992年SVM由Boser,Guyon和Vapnik[4]首次提出,并发表于计算学习理论(COLT)会议论文中。它是在结构风险最小化的基础上,能够将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线性可分问题,很好地解决有限样本的高维模型构造问题。SVM方法大多数应用于文本分类、图像识别、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在项目融资中应用较少。在样本数据过多的情况下,SVM会受到多余数据的干扰使学习效率下降,而粗糙集理论能够很好地利用自身的优点来解决多余数据的问题。因此本文将RS和SVM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风险问题中,为融资风险探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唐文彬,张飞涟。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风险评价方法[J].系统工程,2011(01):117-122.

[2]唐文彬,张飞涟。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融资风险分析与控制[J].求索,2011(02):83-85.

[3]石志伟。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政府融资模式风险分析[J].价值工程,2013(13):104-105.

[4]B. E. Boser, I. M. Guyon, V. N. Vapnik. A training algorithm for optimal margin classifiers.In Proceedings of the 5th annual ACM Workshop on computation learning theory. ACM Press. 1992, 144-152.

[5]张玲。非正定核机器回归方法的改进研究[D].江南大学,2009.

项目融资论文 篇七

关键词:PPP模式;基础设施;应用文献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其作为公共投资领域的一种融资模式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界对此也有不少的研究。国外学者对PPP模式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但多是以本国实践为研究对象,很少涉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国内基本还处于实践尝试和理论研究的探索阶段,主要集中在具体行业的应用研究和PPP模式风险研究两方面。现对这两方面的文献内容整理概括如下:

一、具体行业的应用研究方面

1.李晓宇、张文桂,在2005年第6期《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发表《借鉴PPP模式对高校教学公共设施建设及管理的探索》,以借鉴PPP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共建机房为例,对PPP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公共设施建设及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

2.彭清平,在2007年第36期《财会月刊》发表《PPP方式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的应用》,将PPP模式应用于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分析PPP方式内涵,论述了高等院校应用PPP方式进行融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步骤,并指出了应注意的问题。

3.刘志,在2007年第7期《建筑经济》期刊上发表《PPP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和分析》,针对体育场馆等项目运用PPP模式融资进行了分析。

4.田一淋,在2008年发表的题为《基于PIPP模式的公共住房保障体系研究》的学位论文中提出以PPP融资模式为基础建立以中间组织为枢纽的公私合伙制(publlc-intermediary-Privatepartnerships,简称PIPP),并探讨该模式在我国公共住房保障体系中的运用。

5.陈月梅、徐震宇,在2006年第12期《建筑经济》期刊发表《基于PPP视角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选择-兼论南京三桥的投融资模式》,将PPP模式用于分析南京三桥的投融资模式中,在澄清PPP概念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基于伙伴关系的主要投融资模式,并对影响具体投融资模式选择的因素作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选择的主要依据。

6.况勇、廉大为、赵雪锋,在2008年第6期《中国工程科学》上发表《城市轨道交通PPP融资模式中补偿和服务水平的确定研究》,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PPP融资模式的两种补偿方式运作流程,并构建了前、后补偿方式下政府补偿额度、私营部门最佳服务水平的数学模型。

7.吕建灵,在2009年第24期《安徽农业科学》期刊上发表《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基础设施融资现状分析及应用PPP模式探讨》,分析了某示范区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融资模式、负债融资模式、企业积累模式、经营资源模式、外商直接投资和民营资本融资模式,提出了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合伙融资为基础的PPP模式,探讨了PPP模式在杨凌示范区的筹资应用,指出了不足。

8.汪文雄、陈凯、钟伟,在2009年第2期《管理现代化》期刊上发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产品/服务价格形成机理建筑》,在分析城市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经济特性,价格特征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PPP项目产品或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形成过程等角度探讨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产品或服务价格的形成机理。

9.侯敬,在2008年第2期《综合运输》期刊上发表《法国铁路基础设施的管理及PPP融资》。阐述了PPP模式在法国高速铁路的应用和运营的可行性,为我国高速铁路建设PPP融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

10.傅强,在2009年第1期《山西建筑》期刊上发表《从灾后经营性基础设施重建探讨PPP模式的应用》,简要介绍了PPP模式的含义、提出背景、优点、项目组织结构及其在国外的应用。分析了在“汶川”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存在资金缺口的背景下,运用PPP融资模式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

11.郭瑞萍、苟娟娟,在2009年第1期《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PPP模式在我国西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的运用与完善》,将PPP融资模式应用于分析新农村基础建设。强调西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PPP模式可以整合社会多元主体力量。加大投入,提高西部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

12.余杨、秦定、马凌,在2008年第6期《金融理论与实践》期刊上发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PPP模式融资的可行性分析》,指出PPP模式是吸引私营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途径,尤其对PPP模式中怎么样控制风险做为较为深入的阐述,尝试给出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PPP模型。

13.晏志谦、胥晓刚,在2008年第11期《资源与人居环境》期刊上发表《论PPP融资模式在成都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用》,分析了PPP公私合营的融资模式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14.李秀辉、张世英,在2002年第7期《城市规划》期刊上发表《PPP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PPP产生的背景、概念特征、优势和应用实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就PPP在中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PPP模式风险研究方面

1.王灏,在2004年第5期《都市快轨交通》期刊上发表《PPP的定义和分类研究》,对PPP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有益探讨,并结合中国实际和行业特点,探索研究了两种切合中国轨道交通项目的PPP模式――前补偿模式和后补偿模式。以我国第一例采用PPP方式的融资方案的北京地铁四号为研究实例,针对政府管制中最为关键的地铁票价政策,从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分析票价问题在PPP运作中的作用,尝试确定我国地铁票价管制模式取向,为建立完善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市场化地铁票价政策提出了新思路。

2.元霞、柯永建、王守清,在2009年第5期《中国软科学》期刊上发表《基于案例的中国PPP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分析》,文章通过对中国PPP项目失败或出现问题案例的汇总分析,从中找出导致这些项目失败或出现问题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3.姜继娇、贾晓霞、杨乃定,在2004年第1期《工业工程与管理》期刊上发表《项目区域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认为项目区域风险中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基于多层次模糊推理,综合层次分析法提出了一种多属性、多层次、综合考虑项目区域风险因素的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4.李胜、张星、孙建平,在2010年第10期《上海经济研究》上发表《BOT项目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尝试把贾晓霞等

提出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PPP/BOT项目中,经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论证,认为这种方法适用于PPD/BOT项目,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5.张曦、俞波。在2004年第3期《福州大学学报》上发表《BOT项目经济风险指标及其度量方法》,分别从民间部门的角度研究了可量化的风险变量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的影响,并进行了动态的风险分析,提出了改进PPP/BOT项目风险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及项目经济风险的度量方法。

6.李永强、苏振民,在2005年第10期《基建优化》期刊上发表《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博弈分析》,认为PPP模式的出现有效解决了政府部门在建设基础设施方面的公共资金不足的难题,由于它组织结构比较复杂,各方最终目的并不一致,致使在操作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风险,从政府部门,私营企业,等不同的角度对项目的风险分析,并通过博弈论对PPP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7.安丽苑。在2007年第10期《基建优化》期刊上发表《基于PPP项目的风险分担机制研究综述》,重点论述和评价了国内外关于PPP项目风险分担的涵义、风险分担的原则、风险分担条件、风险分担谈判过程、风险分担矩阵和风险分担的相关模型,并对风险分担的研究作了进一步展望。

8.杨宇、穆尉鹏,在2008年第2期《建筑经济》期刊中发表《PPP项目融资风险分担模型研究》。提出了在PPP项目融资风险分担过程中应用灰色关联模型,针对PPP融资模式的特征,深入剖析了其融资风险因素,从项目参与方的角度建立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评价参与方对融资风险的承担能力以及承担风险的意愿。

9.陈波、李远富,在2008年第3期《铁路工程造价管理》期刊上发表《基础设施融资PPP模式的风险分配原则及分配方法》,分析了影响PPP项目风险的因素,提出了风险分担的原则,并建立线性规划模型从理论上证明PPP项目风险最优结构的存在问题。

10.王盈盈、柯永建、王守清,在2008年第12期《建筑经济》期刊上发表《PPP项目中政治风险的变化和趋势》,分析了PPP项目的政治风险及其变化趋势,指出其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并认为当前中国的良好政治环境有利于PPP项目的发展运作。

11.郭晓琨,在2009年第1期《现代商贸工业》期刊上发表《PPP项目风险分担问题研究》,文章针对PPP模式的特点,提出风险分担的原则;从PPP项目不同参与方的角度出发,找出各自面临的风险,提出风险分析方法,使风险在政府部门与私人投资者之间进行合理分担,达到整体最优。

12.石磊、候军伟,在2009年第8期《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上发表《PPP融资风险管理模型研究》,针对PPP融资模式的特点,通过构建的PPP融资风险管理模型,建立客观、有效的风险与评价系统,确定合理的风险分担结构,采取有效的规避和控制融资风险措施对项目进行了动态管理。

13.柯永建、王守清、陈炳泉。在2008年第4期《建筑经济》期刊上发表《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分担》,文章中首先归纳风险分担在项目过程中的时点和要点,并总结风险分担对项目资金价值的影响,最后比较分析已有的风险分担准则和不同的风险分担结果,以期为PPP项目风险分担的研究和实际操作提供可参考依据。

14.程连于。在2009年第4期《价值工程》期刊上发表《PPP项目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担优化模型》。提出在PPP项目融资模式下,合理的项目风险分担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缺乏一致认可的评估标准,项目风险分担方案的设计成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双方博弈的焦点。该文提出了一个基于蒙特卡洛的风险分担评估与优化框架,系统阐述了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7篇《项目融资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48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