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范文3000字【通用3篇】

发布时间:

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出版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脚步。伴随着智能手机与网络信息化设备不断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出版带来一定的影响。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新闻学论文范文3000字》,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新闻学专业论文 篇一

尽管同1908年即诞生了第一家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美国相比,英国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起始较晚,且中间似乎一度中断,但英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教育传统和发达的传媒业等为基础,在新闻与传播教育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英国的新闻与传播教育机构

最近,笔者对英国一些著名的新闻与传播教育机构进行了实地考察,这里作一概述。

伦敦大学

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创办于1983年,著名学者詹姆士・柯伦是其创始人。在建系前,该学院视觉艺术室就曾展开视觉传播教学。媒介与传播系成立后,最初提供的是传播与社会学和传播与教育学的学位教育,1985年起才开始进行媒介与传播学学位教育,20世纪80年代开始招收媒介与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该系有本科生471名,硕士研究生209名,博士生57名。该系的教学与研究在英国评价甚高。在2001年12月英国对研究型高校科研评估中,其研究能力被评为5星级(最高级),这在英国新闻与传播院系中是屈指可数的(英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推行这种评估,每6~7年进行一次,下一次评估预定在2008年举行)。在近年的英国高校教学评估中,它得分也很高,为22(满分为24)。

威斯敏斯特大学

威斯敏斯特大学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新闻与传播学教育,70年代起即开始进行该学科领域的学位教育。其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现有35名全职教工,另有约100名兼职教职员工;全院本科生约500人,硕士生约250人,博士生约50人。该院的本科新闻学专业和公共关系学专业最近3年在《卫报》对高校媒介教育的调查中位居榜首。

伯明翰大学

伯明翰大学是英国传播学研究文化学派的发源地,其当代文化研究中心首任主任霍加特(Richard Ho g gart)和继任主任霍尔(StuartHall)均是在文化与传播学研究中很有建树的国际知名学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的威廉斯(Raymond Will iam s)也为其作出了许多理论上的贡献。尽管目前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已解散,但该校的媒介、文化与社会研究与教学并未停止。在该校,从事这一领域教学的,是社会科学学院的社会学系。英国《卫报》新近公布的排行榜中,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在社会学领域排名第8;其社会学专业本科教育排名第4,传播学教育排名第2。

这几所英国高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机构的各级各类本科和研究生(硕士、博士)专业方向点(新闻与传播学领域)如以下表所示:①

除了上述高校外,英国大量高校都设立了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领域的学位点(开展新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有72家),其中还包括利兹大学、拉夫堡大学、爱丁堡大学等许多综合性大学。

按层次设计培养目标

这几所高校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共同点之一,即都主张本科阶段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研究生阶段则突出深入主攻方向。

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除了国际媒介专业是以理论研究为导向外,其余各专业方向“既培养学生进行理论思维,也教授学生一系列从事媒介工作的核心技术。”②这些核心技术主要是收集信息、进行采访的技巧以及分析、处理信息的技巧。此外,该系也非常重视让学生了解传媒法和新闻传播道德。而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该系的“图像与传播”、“新闻学”、“纪录片”、“广播”、“剧本编剧”、“电视新闻学”和“故事片”7个硕士点,则深入到各个具体的媒介实务领域,进行强化训练。其课程设置,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媒介实务能力及创造力和对媒介工作的分析能力。除了课程学习外,均要求提交“代表作选辑”(portfolio)。以该系新闻学硕士点为例,它要求硕士生每人交3篇新闻特写,除了个人作品外,硕士生还需递交小组作品项目成果(杂志文章)。“数字化媒介”和“媒介与传播研究”这两个专业,前者围绕关于“新”媒体的种种争论点展开研究,挑战技术决定论和对于视觉传播前景过于乐观的观点,强调媒介技术应用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后者则以跨学科的方式分析研究现代社会、文化与媒介,将对于传媒理论的强化研究和相关学科的相关研究相结合。该系的“媒介与传播专业研究型硕士点”(MRes i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媒介与传播专业哲学硕士/博士学位点(可硕博连读)的学生,则涉及广泛的媒介和传播领域,并从中选择课题,深入进行专项研究。

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的(大众)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生教学,“重点在于将‘文化学研究’同‘媒介研究’结合起来”,核心在于“以传播学作为起点去理解社会的权力关系、社会关系和文化形式(cul-tural patterns)”。③而这也正是英国同美国在(大众)传播学教学与研究中的主要区别所在。科伦教授评论说,“美国的(大众)传播学研究倾向于从效果方面考察传播,将之视为社会中相互分离的、个别的影响之源。而在英国,(大众)传播学研究则倾向于将传媒视为社会的结构和文化的反映,从媒介在揭示社会本质方面考察媒介。”④在科伦教授看来,美国的传媒研究倾向于聚焦新闻传播学研究,而英国的传媒研究是同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研究结合在一起的。这两个国家的媒介研究,在聚焦点和框架方面是不同的。这种区别,当然也在该领域的教育中反映出来:美国在传播学研究中主要使用实证方法,教学中强调实证的方法训练;而英国较为重视思辨式的研究方法,更重视理性分析训练。但是,他认为美、英的新闻与传播教育与研究各有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应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⑤使之优势互补。

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要求“本科生必须学习理论型和实践型两种类型的课程,大约各占50%的比例”,而在硕士生层面则“有所侧重”(但也并非可以全然不学理论)。⑥该校的新闻学本科教育的实践型课程,也重视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核心技巧的学习,然后,再进入按媒介种类(印刷、广电和互联网)划分的选修课程的学习。其公共关系学专业本科,内容既覆盖公共关系实践的各个方面,又包含对于公关行业的理性评判分析,考察公关行业在现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同媒介的关系。该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依然关注理论与实践、媒介分析与媒介实务相结合,但突出主攻方向。例如,新闻学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是学习专业新闻实践和研究分析英国及欧洲的受众、媒介机构、历史与文化,但重在深入印刷媒介或广电媒介的专门领域学习。又如,公共传播与公共关系学专业方向尤其强调为学生进入公共传播和公共关系行业作准备,帮助学生拓宽、提高和更新这些领域的实践技巧。

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的媒介、文化与社会专业,因其学校性质及该校在媒介、文化与社会研究中的传统,定位成“并非培养新闻工作者,而是培养学生从理论上分析媒体”。⑦其本科生教育的3个学位点,不论是单项式的(single honour)还是合作式/组合式的(joint hon-ours)(有些类似于我国的单学位、双学位之分),第一年的核心课程大致相同,均包括媒介、文化与社会概论,文化分析,文化研究的技巧和方法;在第二学年,文化学理论也是必修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立,显然是为了给学生对传媒、文化与社会进行思辨式的、批判性分析奠定基础。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各学位点的课程设置则有各自的侧重。

教育形式各有特色

我们发现,英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层面的教育,新闻学与传播学区别明显,新闻学教育(或广义的操作性传媒教育)领域的硕士点,虽然不忘提供宽广的理论框架,但更突出的是强化专业新闻实践,均要求学生深入某种媒介领域进行大量练习。而(大众)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则侧重于传播学、文化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视角、争议点、研究方法等,以便为研究生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奠定宽广的理论基础。

关于整个学科领域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位点,我们的研究发现,英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不仅有欧美较为常见的研究型、课程(教学)型之分,而且还有研究与课程(教学)型。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的媒介、文化与社会专业研究生教育,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特点。该校社会学系的媒介、文化与社会领域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方向设置,就分为这3大类(英文表述分别为“Re-search Degrees”,“Taught Programmes”和“Research and Taught Programmes”)。在这3大类中,研究型课程对研究水平的要求最高,其博士学位点在时间分配上以研究为主,并对开题报告、研究项目和博士学位论文有严格的要求,要求博士论文达到8~10万词,强调论文对于专业的独创性贡献。该专业的哲学硕士点(A型)也要求学生聚焦于选定的研究领域并撰写4万词的学位论文。而教学型对课程学习的数量要求最高,其硕士学位点要求研究生修满4门课,撰写1万词的学位论文。而属于研究与教学型(“Rese arch and Taught Programme”)的哲学硕士点(B型)则要求研究生修满3门课,并撰写2万词的学位论文。

就各校的特色而言,我们的调研发现,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很注意国际化,不少教师来自国外,其学生结构更是如此,约50%的研究生是来自国外。这种师、生构成的国际化带来的文化交融、文化争议等,一方面增加了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对新闻与传播学领域重要概念的多元文化理解。但另一方面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一些重要概念有不同理解,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在该院进行访问时,斯帕克斯教授特别谈到,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学生倾向于认为自己国家的传媒体制是自然的、正常的,该系在教学中试图让学生认识到各国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但这不等于其他国家的传媒体制就是不自然的、不正常的。

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的特点,是重视跨学科教育与研究,该系开设的“人类学与媒介”、“媒介与社会学”和“媒介与现代文学”专业都具有跨学科性质。鉴于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学科的跨学科性质,鉴于传媒活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种跨学科的专业方向,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传媒人才,也有利于对传媒实践的深刻理解。

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媒介、文化与社会专业更重视与其他院系的合作以及本系学术群体间的合作。该系开设的学士学位点,既有单项式的(single honour),又有合作式/组合式的(joint honours)(类似于我国的单学位和双学位),后者牵涉到该系和其他院系的合作,包括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历史学、戏剧学等专业。此外,该系的课程教学的讲座部分,采取主题式,由一个教师群体各人讲自己最擅长的课题。

学生评估多种模式

英国高校新闻与传播教学机构对学生的评估,既是规范的、严格按照程序的,又按照不同的教学阶段、学位点类型等而有所不同。这有利于在保证公平的同时,保护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适应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特点。

以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为例。其媒介与传播专业方向对学生的评估是持续式的,在本科第一、二年,依据的是考试和学期论文。而在本科第三年,学生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撰写学位论文,在这一情况下,评估依据的是学期论文加上学位论文;另一种选择是多修两门课而不撰写学位论文,在这一情况下,评估依据的是学期论文(包括多选的两门课程的学期论文)。另外,对于“代表作选辑”(portfolio)的要求则是本科三年一以贯之的,只是每年对作品体裁的要求不同。印刷媒介专业方向的学生,第一年要求有3篇报纸文章,第二年要求有报纸文章和以杂志文章为形式的小组项目成果,第三年要求有新闻特写加上网页制作。

该系新闻学或广义的操作性传媒教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评估,依据的是课程考试或论文、法律考试、代表作选辑以及约7000词的论文。而传播学领域硕士研究生的评估则有所差异,主要依据6门必修课程的学期论文(约5000词左右)或课程的期末考试,加上1~1.2万字的硕士学位论文。

该系对本科生和硕士生一般无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但有严格的程序对学生论文进行评估。在新闻学领域,学生论文先由教师批改、评分,然后再由学院中的其他教师批改、评分,第三道,由校外专家评审(所有研究生的论文都需经过校外专家审阅、评分,但本科生的论文只抽取一部分请校外专家审阅、评分)。该系传播学领域对学生论文的评估,也采取类似的程序,但操作上与前者有所不同。第一道,由教师批改、评分,第二道,抽取样本,由学院的其他教师批改、评分。如果对某篇论文两次评估的结果差异较大,则进入第三道程序:找其他教师批改、评阅,并进行仲裁,然后再请校外专家进行评估。⑧论文答辩只是在一些可上可下的情况下才举行。⑨

对我们的启示

英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上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少启示。比如,其在本科阶段强调培养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研究生阶段突出深入主攻方向的做法,同我国强调理论教学,并且学位层次越高,对理论的强调程度也越高的做法是不同的。英国的做法,体现了术业有专攻的培养思路,新闻学教育/操作性传媒教育旨在培养应用性、操作性人才,即便是研究生层面也是突出其新闻实践的深广度;而以培养分析、评判传媒实践的人才为己任的传播学教育,研究生突出的则是理论知识的强化和拓展以及专项研究。从目前我国研究生报考允许跨专业、跨学科的实际情况来看,学位层次越高、对理论的强调程度也越高的做法,对于那些本科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会因缺乏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核心专业技巧的积累而难以真正理解深层理论的问题。英国的做法,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选择。此外,对如何体现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的区别,英国的实践也是一种启迪。

英国高校各阶段/层次的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学位点,采取不同的类型、模式的实践,而我们采取的是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我们的研究生学位点,并无明确的研究型、教学型以及研究与教学型之分,甚至对文、理科的差异,也没有充分考虑,主管部门对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外语、政治、体育等,有统一的规定。这种单一模式与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之间,不无矛盾,在实际操作中,也容易陷入形式化的陷阱。实际上,把高校的所有学生培养成理论与实践最佳结合的理想人才是不现实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英国高校针对专业特点或照顾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的不同类型、模式,要求不一的做法,更能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也更具操作性。

英国新闻与传播教育机构对学生的评估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这一点,尤其反映在对学位论文的评估上。目前,我国高校对学位论文的评估,不分层次、不分专业,一律要求进行论文答辩。目前中国高校经过多年的扩招,本科生的规模,已经达到极为庞大的地步,其论文答辩工作需要的人力是极大的,答辩老师审阅论文的时间很有限。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毋庸讳言本科生论文答辩流于形式的问题是存在的,甚至硕士生的论文答辩都有此问题。而我们解决此问题的方式,往往是增添新的评审环节如送外校专家匿名评审、全市/省匿名抽查等。这可以起到督促学生、导师、单位重视学位论文的质量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带来答辩结果和外审或抽查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下究竟以何为准、依据什么为准的问题,而这本身也是对论文评估规范化运作的一种挑战。

当然,英国的新闻与传播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斯帕克斯介绍,在英国,新闻学一直都在为自己在高校的地位而奋争,人们对实践性的新闻工作为什么要进大学学习还迷惑不解,因为从来没有大学设立开汽车专业。这似乎同我国“新闻无学”说有类似之处。看来,如何解决新闻学的应用性及其理论建设之间的对立统一问题,任重而道远,不仅在我国如此,在英国也是如此。■

(作者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博导,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注释: ①根据我们在调研中所收集到的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媒介与传播学院和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的有关材料中提供的信息绘制 ②③④⑤⑧根据对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媒介与传播系高级讲师Angela Phillips和教授James Curran的访谈记录,2006年6月19日 ⑥根据对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介、艺术与设计系教授、传播与媒介研究所主任Colin Sparks的访谈记录,2006年6月16日。 ⑦根据对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Jo hnHolm wo od博士的访谈记录,2006年6月20日⑨根据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媒介与传播系高级讲师An-gela Phillips2006年7月24日给笔者的电子信件

新闻学论文范文字 篇二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论文提纲(一)

Abstract 5

选题背景 8

新闻学论文范文字 篇三

关键词:新闻概念;本闻;知闻;媒闻;受闻和馈闻

一、引 言

新闻概念,定义纷呈,莫衷一是。择其要者,有人概括为三类:一“是受众注意的事实”;二“是经过媒体报道的事实”;三是“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客观性”“信息”[1]。进而有学者采用一元化的思维方式,言之凿凿地要证明某类定义“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引来学界争讼不已,直到近几年,“许多专家包括陈力丹、何光铤、张允若等人还在为新闻的定义而争论不休”[2]。

有的坚持只有报道的才是新闻,强调“只有经过记者的采访整理,形成语言的客观叙述以及一定程度的主观评述,然后通过技术手段进入媒体的传播,才能够称为新闻”[3]。

而有人却说“新闻是否存在,并不由报道与否来决定”[4],在媒体报道的新闻之外,不仅有“漏报的新闻”,还有“社会公众和其他社会组织发现加工的未经媒体报道的新闻”[5]。

也有人认为媒体报道了,但“没有被接受者所接收的信息不能称之为新闻”[6],只有受众接受了的才是新闻,“公众是否接受和接受量的大小都是‘新闻’是否成为新闻的关键因素”[7]。

上述各执一端的观点,从片面角度来看确有道理,但从系统论的角度去考察,却犯了盲人摸象的弊病。因为新闻这一概念是一个范畴系统,不能用系统中的某一局部范畴来囊括系统所有范畴。下面我们就从人们日常运用新闻这一概念的各种语境中,来认识新闻范畴系统,并对新闻这一概念的全部含义加以界定。

二、_语境确认范畴扩张

人类的新闻活动是一个几近线性的动态传播过程。从先在于新闻认知主体的信源——客观事物出发,经过新闻认知主体的感知进入其主观世界,再到新闻传播主体运用语言、图形、影像等符号进行编码,然后通过媒介进行传播或再传播,最后到达信宿——受众,从而完成由拉斯韦尔所描述的信息传播的“五W”历程。期间不同的社会主体参与了不同的新闻实践活动。

尽管新闻一词的语言符号没有发生变化,但却因主体和语境的不同而改变了它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我们就从历时性的角度,大体按照新闻传播动态过程,列举人们在使用新闻这一概念时几种含义不同的语境:

“在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工作中能够‘发现’新闻才是真功夫”[8];

记者说:“我发现了一个重大新闻”;

“看电视的人会说《新闻联播》里放的东西都是新闻”[9];

观众说:“我看了‘9?11’事件的电视新闻,飞机先撞了南楼”;

“‘新闻变得越来越不像新闻’”[10]。

显然,上述几种语境中“新闻”一词,分别指向了不同的含义:

1.指先于记者感知而存在的“新的、重要的事实”;

2.指新闻认知主体感知到而未被媒体报道的“新的、重要的事实”;

3.指媒体上发表了还未被受众接受的“新的、重要的事实”;

4.媒体发表的被受众接受到的“新的、重要的事实”;

5.句首的“新闻”,是当今媒体上的新闻,而句末的“新闻”是人们心中应然的理想状态的新闻。

从上面新闻一词多种语境含义的在场确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为前面那几种歧异的观点找到合理的注脚:它们各自从某一语境出发,阐述了某一新闻范畴的存在。只是不能认同的是:它们都偏狭地强调自己新闻范畴的唯一性,而排斥其它的新闻范畴。由此看来,我们应当建立一种全新的_定义观。

所以,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构建“非对称层级新闻范畴系统”,为上述多种语境中新闻的不同含义,撑起一个新的理论阐释框架。

三、“静态非对称层级新闻范畴系统”

从纵向来说,新闻是一个多层次的范畴系统。新闻是基本层次范畴,它不仅可以作为下位范畴,成为客观事物“信息”这一上位范畴的子系统,而且可以作为上位范畴形成母系统,依新闻传播过程中主体的不同,组成包含本闻、知闻、媒闻、受闻、馈闻诸多下位范畴的子系统。

上位范畴与下位范畴之间、同一层次的范畴与范畴之间,如果从信息相对静止的角度来看,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即任何一个范畴的内涵和外延都不与别的范畴完全重合,各个范畴都有自己质的规定性。

比如,处于基本层次范畴的新闻,与处于下位范畴中的任何一个范畴,内涵和外延都是相异的。我们不能把新闻等同于本闻、媒闻、受闻、馈闻中的任何一个。前面所说的有些学者只把媒体传播的新闻、或受众知悉的新闻当作新闻的全部,就是在这一意义上出现了差错。

同样,也不能在同一层次上,把媒闻等同于本闻,或把知闻等同于受闻、馈闻,等等。故而名之曰“静态非对称层级新闻范畴系统”,模型见图1。主体外部世界的客观事物的信息用“O”表示;新闻用“N”表示;非新闻用“-N”表示,即客观事物中不能成为新闻的信息。处于基本层次范畴的新闻“N”,包含了处于子层系统的本闻、知闻、媒闻、受闻、馈闻几个下位范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新闻学论文范文3000字》,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0 48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