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毕业论文总结【最新3篇】

发布时间:

汽车本科论文 篇一

关键词:汽车设计;多学科设计;优化;系统工程;工程设计

对于汽车设计来说,其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通常要涉及多个学科的系统化研究,同时还要对比以往的常规设计方案,从中找出缺陷并进行有效改进,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整个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逐步强化对汽车设计的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充分运用先进的设计方案与技术,进而提升其设计水平,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1 多学科设计优化方式简介

1.1 多学科设计优化概念简述

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案,通常需要在系统化的角度,针对汽车设计这一复杂工程及其相关的子系统进行整体化研究,从而设计出最为理想的汽车设计方案。其必须充分考量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探究出系统工程当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机制,并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全新的工程设计理念,必须引起设计者的高度重视。

1.2 多学科设计优化的研究方向及其相关内容

现如今我国对于汽车行业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案的探究大多集中于,科学高效的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案、系统之间的分析论证、软件集成化与智能化研究以及高性能化的分布式计算系统等。当然,在这些研究内容当中,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案是广大设计者最感兴趣的,其对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可以有效促进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汽车设计中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案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2.1 多学科设计优化

汽车设计的多学科设计优化,能够将各个学科之间的应用研究以及工程系统当中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性考量,从而使它们互相协同,为设计出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设计方法创造条件。同时,这种研究思路还可以拓展至与其联系紧密的子系统当中,使其与主系统能够良好的协作。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案大多运用到汽车行业当中,其较为充分的运用空间探究出一系列科学高效的设计理念,从而使空间能够得到最大化利用。与此同时,一套优良的设计理念能够在缩减设计时间的基础之上,提升设计效果,提升设计效益,使资源达到科学高效的应用。

2.2 多学科优化设计的标准化分类

对于多学科优化设计方案而言,通常可以划分为方案设计、模型设计、图纸绘制三个方面。设计者必须拥有非常充实的知识储备,在设计的进程当中,要能够合理的运用建筑学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能够准确计量、灵活运用相关知识与技术。就这一方面而言,对于设计者的要求普遍较高,需要设计者的充分重视。

2.3 多学科优化设计的缺陷

就当前多学科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而言,它的实际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究阶段,各个学科的学科交流还不够充分,从而导致设计者在设计方案时经常出现断档现象,这对于提升工作效率极为不利,因为它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时间。

3 汽车多学科设计优化整体分析

3.1 汽车子系统探究

通过对汽车各个子系统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如同错综复杂的网络系统结构一样,需要设计者改良以往的整体性优化方案,积极的运用分布式网络理念进行系统优化。同时还要能够在总体系统探究的基础之上,对系统进行细化,使一些较为空洞复杂的设计系统细化成很多比较简单易懂的子问题,然后再利用各个学科之间研究理念较为成熟的技术对其进行论证。这样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那些较为独立的子问题之间的协调性,并对其进行优化整合,进而提升设计质量。

例如,可以将汽车系统设计划分为推进动力、空气动力学、结构探究、燃油经济性、成本与投资收益率等几个学科。由设计者对各个学科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使其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网络,并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同时还必须注重各个链路之间的信息反馈,使得反馈机制与系统学科分析论证、总系统之间构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回路,这对提升汽车系统设计的|量尤为重要。

3.2 汽车多学科设计优化所涉及问题探究

例如,在一个汽车系统的系统优化时,要求汽车能够具有优良的低速加速能力,同时保障汽车的成本最低化,一般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拥有较为优良的发动机性能以及较为轻巧的汽车结构,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汽车的加速能力。然而实际情况下,如果想要提升汽车推进动力的成本,同时降低汽车的重量,这两者之间拥有很大的分歧存在。设计者在进行优化设计时,就必须将汽车的设计成本、推动力、质量这三者综合考量,尽量降低它们之间的分歧。就这一方面而言,设计者必须拥有充分的专业技能与灵活多变的设计思路,这对于提升汽车设计质量极为重要。

3.3 设计分析过程

在汽车进行多学科优化设计时,对于系统整体分析通常需要采用专用的系统软件,对汽车的响应时间及敏感性进行精细化计算。之后利用弹性梁模型针对所设计的结构进行系统化处理,在这一过程当中,空气动力学、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理论得到大量运用。设计者通常是基于车身的尺寸、车体承受力、弯扭系数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限制,对车体质量进行了优化设计,并与模拟化计算出的实验数据进行对照分析,进而换算出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实际效果,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针对多个学科之间的耦合设计变量进行系统化控制,进而确保各个学科的局部论证,能够得到最大化利用,为提升设计质量提供便利。

4 结束语

对于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案来说,它是一种充分利用多个系统之间的协同机制进行复杂系统优化的多学科探究理念。该种方案通常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复杂系统时,要能够充分考量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使系统细分成以学科探究为基础的模型,进而实现系统的优化整合。所以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案的合理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探究意义,能够为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旭东,王丰元。汽车设计课程及课程设计改革方案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29+30.

汽车本科论文 篇二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 技术成果转化 社会资本理论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概况

1、中国新能源汽车理论综述

“亚洲电动车之父”陈清泉在第二届新能源汽车及燃料电池技术国际论坛上首次指出新能源汽车技术成果转化的缺失;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赵剑峰、李欣(2010)两位学者就新能源产业发展要处理好若干关系方面表示,一是要处理好超前与稳步发展、量与质、冷与热的关系, 避免盲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问题;二是要处理好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 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关系;三是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以及各部门之间利益关系;王晓辉(2009)在创新商业模式论述中指出,建立产业联盟也是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实行横向专业分工和产业分区。徐和谊(2011)认为专业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要想实现快速突破,就必须在效率上下功夫。

2、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研发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很多差距,大部分核心技术主要靠进口或模仿,支付高昂的技术引进费,抬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费用。而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发展不足和关键技术瓶颈尚未解决,满足不了目前消费者需求。因此,如何攻克技术瓶颈,成为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有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能力,加快新技术从理论、实践到投入生产的速度从而加快产业发展。

二、社会资本视角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成果转化中的应用

1、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具有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使产业进一步提升的科研行为。

新能源汽车成果转化的模式主要有校企联合、企业联盟等。校企联合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产学研一体化后产生的合作模式,而企业间的联盟是新相关产业的一种联合,加大自身发展的力量,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社会资本理论概述

所谓社会资本,一般是指个人或组织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第一位在对社会资本进行初步分析的学者,他将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类型。场域作为各种要素形成的关系网,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动力就是社会资本。科尔曼(James S.Coleman)从宏微观的视角切入,认为行动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以此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不仅被视为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社会资源。帕特南(Robert D.Putnam)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将社会资本从个人层面上升到集体层面,并引人政治学研究中,从自愿群体的参与程度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

3、社会资本理论角度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成果转化研究

(1)社会资本角度分析新能源汽车校企联盟

新能源汽车校企联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形式,是学校和汽车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一种联盟,二者形成一个组织结构,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便是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社会资本。校企联盟充分体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成果转化方式,将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从理论创新和研究的初期直到新技术进入实际实验阶段,再到汽车企业投入试验、改进、试运行、以及后期新能源汽车的批量生产都连成一个整体。

高校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和试验室的研发阶段,而现实运用并形成产业化,成为一项具有利用价值的技术却从未探索。社会资本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所发挥的作用则是将高校和企业有效的连接在一起,二者通过建立合作平台,战略联盟等方式,运用各自的优势,相互配合,将技术变成整车。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同样,企业缺乏一项新能源汽车技术瓶颈的攻克能力,由于信息不对称找不到具有攻克这项技术瓶颈能力的科研高校,而从错过先进技术的获取也就是科技成果转移不通畅。在社会资本,关系网络的作用下,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校企联盟模式,学校的理论技术能够走出试验室,进入企业进行试验进而变成一项真正有意义的新技术。彻底打通科技成果转移的通道。

由此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校企联盟的形式,形成社会网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就是各种的社会资本,二者应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优势,运用高校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与企业实操的合作,使得研发的技术顺利进入企业或培养人才输送进企业,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2)新社会资本角度分析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联盟

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联盟就是组成新能源汽车生产、运行、销售、售后等全套设施的生产企业间结成的相互协作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例如电力行业企业,天然气行业企业或者公交公司,4S服务店等企业或组织的合作行为。各个企业间形成新能源汽车网络,彼此建立通畅的连接渠道,运用社会资本关系,克服自身研究短板。

在全球能源危机的局面下催生出的新能源产业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迎接能源枯竭的到来。企业研发所投入的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不能确保技术瓶颈的百分百被攻克,而需求市场中配套设施发展不健全问题尚未解决,许多消费者徘徊在新能源的大门之外。投身于新能源研发的企业,由于受资金和规模以及人力资源的限制,研发尚处于低端落后的初级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的研发力量,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差距。为了有效克服这些技术上的瓶颈,发掘社会资本带来的研发力量,有助于攻克现有情况的技术难关。通过建立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联盟,形成资源互补或者资源相互调配,弥补各独立企业的缺陷,从而实现低风险高效率高产出的局面,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三、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几点建议

为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成果转化,有效利用联盟所产生的社会资本优势,本文提出三点建议:上游产业配套发展、各产业间及产业内部衔接、完善科技产权保障制度。

1、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发展

为了确保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首先要确保上下游产业配套发展。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确保新能源汽车上中下游配套产业科技成果演变的关键。一项氢气动力的技术研发,必须保证上游企业制造氢气发动机外壳的原材料与氢气动力技术相匹配,不与氢气发生反应;新能源汽车投入市场,氢气站的数量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售后要得到相应解决。只有将新能源汽车整条产业链配套发展,才能使科技成果得到顺利的转化,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

2、加强各产业间和产业内部的衔接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就要加强校企联盟或者企业联盟的内部衔接。保证有通畅的技术成果转化渠道以确保研发机构及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有效联结,新能源汽车企业与市场的信息通畅,企业要及时了解市场动向以便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可以和企业间建立对应的信息平台,交流需求和供给信息,加速科技成果顺利转移。企业本身、高校或者第三方可以建立中介机构专门负责对外信息的公布,找到配对的技术供给。而在新能源汽车企业建立联盟时,也要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交换。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借助其他企业弥补自身的劣势,形成一个完美强大的联盟体系,提高技术的科研能力、后期投入产出能力,壮大市场的占有率。此外,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操作者能够宏观全面的掌握各企业的信息,做出有效的干涉和引导将资源合理配置,也可加强科技成果的转移。

3、完善科技产权制度保障

在一项科学技术成果的研发并且成熟之后,政府要完善科技成果的产权保护制度。保证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之后借助产权的保护取得相应的收入。这样可以使企业保证其利润,也进一步鼓励企业积极研发科学技术并且努力通畅科技成果转移通道。政府除了颁布相关科技成果保护法以外,还要制定企业联盟产权分配条例,清晰界定科技成果产权所属问题,对科技成果的创造者给予相应的保护,以确保联盟企业在完善的科技产权制度保障下能够更加有效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新成果的产出。

参考文献:

[1]徐和谊。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新思路

[2]赵剑峰,李欣。新能源产业发展要处理好若干关系

汽车系毕业论文 篇三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主题设计;教学实施

信息时代,计算机做为现代办公必备工具之一,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做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普遍存在着教学设计脱离工作岗位,教学内容固定,没有新意,教学组织按部就班等问题。如何在非零起点的基础上,有效的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经过课题组教学实践验证,主题式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解决了教学中“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实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适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那么什么是主题式教学模式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如何设计主题呢?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1主题式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主题式教学模式是指将教学内容主题化,按照主题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以情境主题为载体,以知识能力点为核心,围绕主题开展教学,通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使学生在一种独立自主,合作竞争的气氛中学习。以主题引领教学,“主题切入———自主学习(素材搜集、知识准备)———互助探究(上机操作、拓展)———交流展示———多元评价”,丰富课堂,开拓学生视野。主题式教学模式适用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教师确定主题及相关要求(可展示相关案例,优秀作品等),赋予课堂以“灵魂”,学生围绕主题前期通过网络,相机,扫描仪等搜集素材,小组交流讨论确定方案,经过简单的知识准备(教师辅助)阶段,实施方案,最后通过展示交流,多元评价等进行总结拓展。

2主题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特点

2.1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一个结合专业,贴近工作岗位的主题,能使学生更深刻形象地理解岗位工作内容和要求,能使学生尽快融入工作情境进入岗位角色,有目的性运用计算机完成岗位工作。

2.2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一个科学合理,贴近生活工作情境的主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的敏感度大大的得到了提高。

2.3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学生在交流讨论互助探究的过程中其沟通和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在项目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

2.4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主题式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学习,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主题探讨实施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深远。

2.5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在愉悦,开放,信任的气氛中开展,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主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课上及课下时间,通过主题探论,网络,和教学辅助(网络云盘,优秀作品展示,微课视频等形式)等过程大大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学者,设计师,裁判,教师,朋友等多重角色,构建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

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的主题设计

在计算机采用主题式教学,主题设计很重要。一个科学合理的主题能有效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系统性。根据教学实践,现总结计算机基础课程主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3.1教学主题选择要具有实用性,符合专业岗位需求,贴近学生生活只有实用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如Excel主题教学中可选择商场中商品销售数据管理实例;在word中以毕业论文为主题;在网络应用模块以求职为主题检索求职信息,投递个人简历;在PPT主题教学中,可以选择以近期的学院(或班级)元旦晚会为主题,搜集素材,提出设计方案等。社团活动,公益活动,运动会风采等都可做为教学主题。此类主题易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及参与热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反之丰富多彩的作品,更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竞争意识。

3.2教学主题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兼顾多样性教学要因材施教,立足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因此教学主题设计要兼顾“两极”的同学,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提出相对简单的,有参考的主题(作品),鼓励创新;对于思维活跃的同学,可以选择相对大一些的主题,提示注重作品完整性,加入时尚元素。

3.3教学主题设计要结合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融入趣味性,流行元素如WORD教学中可以学院元旦迎新晚会节目单,制作节日贺卡为主题;对于汽车系学生以世界汽车名人堂或名车赏析等主题设计PPT,对于机械系学生以“大国工匠”为主题;结合趣味性可为鹿晗,邓紫琪制作演唱会宣传单(word)、个人影集等。

3.4教学主题设计可结合时事,积极向上,与时俱进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其首要“传道”即传播正能量,母亲节主题,汶川地震,感动中国,无一不是一个好的主题,学生在完成主题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丰富的精神之旅。此外,教学主题创设也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元素,如端午节文化,京剧文化等。

4主题式教学在教学实施时应注意的事项

主题式教学是信息技术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但如何使教学不流于表面,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4.1主题式教学在实施时要紧扣知识点,立足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基础,生活实际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主题设计不能无的放矢,要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紧扣知识点,主题大小适中,主题情境任务清晰。

4.2主题式教学开展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多元化评价标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分组练习等,只有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使主题教学生命力更顽强。同时要鼓励学生作品多参与社团中活动,网络投稿等作为评价标准之一。

4.3主题式教学开展要求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尝试,创造性教学根据《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中描述,开展主题教学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因此教师要充实自我,常学常新,钻研教材,教学方法等。此外,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元素,社会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这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也是对自我的一次情感的升华,也许是对生命的感悟,也许对生活的憧憬,也许是对英雄的敬仰……综上,主题式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主题式教学的深入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教师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也在无形中感染着每一名同学,成为一个努力严谨,乐观向上的人。

参考文献:

[1]梁昊.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计算机课程中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3:7972.

[2]周雄庆,俞燕泉.主题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的实践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196.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3.

[4]祝永健。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32:246-247.

[5]秦芳。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6:87.

[6]费兆梅.信息技术中主题教学模式的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22:25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汽车毕业论文总结》,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0 49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