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毕业论文(最新3篇)

发布时间: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篇一

【关键词】应用型;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在独立学院最初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因此,有必要对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归纳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此,本文以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为例分析了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

一、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改革相对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缺陷有:1.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实践性的教学特点;2.专业教师教学水平亟待提升;3.办学条件与办学规模不适应;4.学生对实践训练重视不够等。

二、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构建了以市场需求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次修订,其中面向未来职业发展要求的应用性课程和职业技能性课程比重逐年增大,如除了十二门专业方向课程外,还设置了国际货代和国际市场营销方向课程;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超过了总学时的25%,通过突出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将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注重“四能”培养:即培养理论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将创新学分作为每个学生的必修学分,鼓励学生具备多种职业技能。

(三)建立有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实践教学“五落实”

成贤学院的实践教学计划性强,组织工作严谨规范,过程管理严格。各实验实践环节均有教学大纲,每学期的实施均有细致的安排,实践环节的教学状况均纳入常规的教学检查,从制度、时间、经费、场地及指导教师等方面确保了执行实施能满足大纲要求。

(四)注重毕业实习和论文环节,加强过程管理

毕业实习和论文是学生综合实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成贤学院国贸专业的毕业实习有专门的实习计划,并强调过程控制。本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7个学期的末和第八个学期的开始,其过程跨越两个年度,在实习前进行动员,然后安排他们进入基地或企业,并与基地和企业签订协议,进行共同督促和检查,要求有实习报告和总结,并且按照实习进度进行分段考核,还要求他们带着毕业选题去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整个环节是紧张有序的。学生通过这个环节收获很大。国贸专业论文工作的开展主要抓住以下环节:(1)领导重视,成立了论文领导小组。组织严密,专业负责人、专业秘书、论文组长、辅导员、导师各负其责。计划细致,检查到周;(2)狠抓论文质量和格式规范,采取具体的措施,如进行了多次文献检索、论文格式、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操作、网上评阅等培训讲座;(3)抓好选题环节,强调课题选择要体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切忌“大”、“空”;(4)抓好中期检查、论文互评及答辩环节,工作质量及规范有较大提高;(5)采取网上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推动了工作流程化;(6)论文统一打印,更具规范。毕业论文是国贸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论文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柯宗俊。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出国与就业,2009(4).

[2]张美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3]赵立华,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煤炭教育,2008,26(2).

基金项目: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教改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2005)。

作者简介:

包小妹(1980-),女,安徽天长人,硕士,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研究。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篇二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一: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字:国际经济贸易;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局势下,国际经济贸易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外资企业不断涌入中国,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根据我国目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形势来看,国际贸易还是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可是要想提升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还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从现今的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我国的企业只有提高自己的产业水平,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广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企业才能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大放光彩。基于此,当我国加入WTO之后,这又推动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因为世贸组织出台了许多推动发展的政策,例如贫富国家的歧视性降低、经济透明度加强、阻碍贸易发展的条件取消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各个世贸成员国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提高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民营企业的崛起,在国际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说在2012年的国贸500强企业交流会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会长刘匡元指出,中国除了对外贸易进行500强排名,还要补充一个排名,那就是中国民营企业进口500强的排名,因此不再对中国民营企业进口总额前100家企业排名。这样更加彰显出中国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重视,除此之外,还说明了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价值,所以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国际经济贸易中企业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一)拥有创新型的管理体制

对于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来讲,主要做好该企业的管理及经营工作,而且应该采用不同形式的管理手段。不但要有人文关怀式的管理模式、友情形式的管理形式,还应该拥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只有灵活的管理办法,才能使企业在拥有自己独特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平稳有序的运营。

(二)研发新技术,制造自己的专利成果

企业要想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度,就必须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说研发新技术并且制造出自己的专利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基础,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这样以来企业才有能力打造自己的品牌、迅速占领市场,同时新技术的研发也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加快生产速度、加强企业竞争力,从而也使企业形成独特且高效的运营模式。

(三)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提高企业综合文化

品牌实力代表着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度,在国际贸易中品牌文化就能让企业焕发光彩,拥有生命力。由于目前国际贸易的竞争日益严重,同类产品以多种形式呈现,而且消费者的需求差异也是越来越大,这样以来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企业发展体制来运营企业,那么该企业将会迅速淘汰。只有企业打造出有实力的品牌,才能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所以品牌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之根,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企业文化水平,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能给员工带来工作热情,只有增强员工们的团队意识,才能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二、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提高创新意识,加强企业竞争力

不管企业在我国市场,或者是国际市场之上,它都占据着首要位置,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经济格局来看,由于国际舞台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我国企业应该发挥好市场经济的主导优势,要从企业思想认识上改变,不断创新企业的发展思想。摒弃传统的生产理念,根据企业目前面临的市场体制来对企业发展理念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不一定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变,而是抓住企业的发展机遇进行创新。这一种挑战及自信主要还是来自于企业的综合实力,可是企业的综合实力还是归于企业的平稳发展及其企业的科技研发与创新。由于目前的国际贸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这样以来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会遇到许多挑战,同时也将会出现许多新颖的事物流入中国市场,当各个企业对待这些新兴事物时,企业领导应该取长补短,以创新的姿态迎接新文化,发现对自身企业有利的事物要为己所用。所以,企业的创新不但能够让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且还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例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最近几年里,中石化保持着我国对外贸易500强中的第一名,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企业的不断创新。换种角度来讲,如果中石化没有对企业进行创新,那么中石化拿什么在国际贸易中竞争,怎样战胜其它竞争者。所以讲,企业要从思想认识上进行改变,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度。

(二)打造自己的品牌,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舞台的竞争

品牌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企业命运,它不但是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有利地位的体现,也是企业向外界展示自己最好凭证,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提升自己的品牌实力,同时也提高了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度。每一种企业品牌都具备其应有的特色,从而可以把这些产品同别的同类产品区别开,现在许多消费者都喜欢购买品牌实力较强的产品,因为他们始终认为该产品的质量最好,所以品牌实力给消费者带来了鉴别产品的依据,从而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当企业想在国际贸易中立足,还是要重点打造该企业的品牌文化,就拿广为人知的鞋类品牌来讲,例如Vuitton、Dior、Pra-da、Versace、Louis、Chane、等,对于这些知名品牌来讲,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产品价格也是比别的鞋子高了好几倍,对于质量而言,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所以,当一个企业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时,要把该产品的质量及售后服务引入到其品牌中,从而让消费者觉得,企业的品牌不单单是企业的象征,而且还将是一份诚信。如中石化,其公司对于企业的品牌非常重视,对其品牌的维护力度也非常大,从整个的商标管理,再到商标的注册、使用、保护等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工作,这些可以看出中石化对其品牌保护力度有多大。

(三)招聘高素质人才,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度

对于我国企业来讲,想在国际贸易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并且安稳发展,第一,企业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并且对这些高素质人才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使得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不但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着先进的企业管理知识,从而使得企业的团队建设更上一层楼。其一,要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改变企业领导及其管理层人员的思想认识,从而使得企业从决策层到操作层进行全面的改进。企业的管理人员是企业的领军人物,是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的先行军,同时也是企业各种制度制定的参与者,所以企业领导层的培训尤为重要,也是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有利地位的基本点,同时还是为了培养出我国优秀企业家的重要途径。其二,还应该提高企业人才培养速度,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且专业知识极强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让他们在企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以便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国际贸易中也获得应有的地位。基于此,高素质人才还将为企业带来新的企业文化,这样以来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可以实现用先进管理体系来管理高素质员工,从而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也为更多的消费者带来更为人性化的产品及其售后服务,因此也就促使企业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实力。

(四)融入科学的管理形式,提高企业文化建设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基本的国情出发,具有符合自身发展的理念,这样以来在世界舞台上也发挥出了切实的优点,如果要想提高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度,那么企业的文化水平还是值得重视的。当我国民营企业走向世界时,我国企业要向世界展示我们具有独特风格的企业文化,所以以此来巩固我国企业在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便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度。首先,一个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企业文化,那么就必须先从企业管理文化做起,因为企业管理文化为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企业自身要明白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再结合自己企业的发展状况来借鉴国外企业的管理方法,从而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机制。其次,企业文化的提升还是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涌入,因此企业要制定出严格的人才录用制度及其企业人员管理制度,这样以来可以激发起大家的工作热情,从而更好的投身于企业的生产建设中去。更有利的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篇三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因此,为了能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补充与发展,促成了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三、新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假设前提

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释新的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迪可西特、克鲁格曼、赫尔普曼、斯宾塞和布兰德等。其中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曼。以下对其假设前提进行介绍。

传统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是以一些严密的理论假设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即2×2×2模型。但新贸易理论认为正是这些前提不符合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使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应当放宽并建立更符合现实的前提假设:

1、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假设转变为更符现实的不完全竞争。

2、规模报酬不再是不变的,而是递增的。

3、传统的2×2×2贸易模型过于简单化,新贸易理论改为J×N×M模型。

4、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获得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建立了更符合实际的前提假设后,打破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这两个关键假设后,为解释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开辟了新的源泉,新贸易理论得以发展壮大。

四、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新贸易理论对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的解释

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与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现象,新贸易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因为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带来了贸易。新贸易理论从供给、需求、技术差距论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

(1)从供给角度:揭示了规模经济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1977年,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建立的D-S模型,阐述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企业生产规模经济的两难冲突问题。在具有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对生产者来说,产品差别越少越好;而消费者则要求产品要具有多样性,即产品差异。国际贸易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各国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具有某一方面差异的同种产品并进行贸易,既利用了规模经济性获得比较优势,又满足了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需求。

克鲁格曼看到了D-S模型解释贸易问题的潜力,首先将它应用到国际贸易分析中,建立了规模经济理论,即一个由规模经济引致贸易的模型。通过采用张伯伦垄断竞争分析方法,得出结论为:贸易并不需要是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的结果,而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获取规模经济的一种途径。国际贸易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市场,厂商可以打破单一狭小的国内市场限制,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并从别国进口其它差异性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综上所述,关于贸易发生的原因,新贸易理论从供给角度分析,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就成了引起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即使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产业间的贸易量就越大,而国家间越相似,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

(2)新贸易理论还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产生和贸易结构的影响。从需求角度进行探索,填补了贸易动因研究视角上的一大空白。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代表性需求理论,将需求与产品差异结合起来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指出,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者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就是一国的代表性需求。生产者只有专门生产代表此水平的商品才有可能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一国应集中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出口该产品,并从与本国收入水平相似的其他国家进口相似产品,以满足本国其他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该贸易理论表明,规模经济容易在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上产生,因此收入水平越相似,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越多。

(3)技术差距论以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为分析前提,认为技术差距和模仿时滞决定了现实的贸易格局。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时,即是著名的生命周期理论。同时也可解释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即使两个发达国家在技术开发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所开发出的技术与产品仍会有差异,从而促成国际贸易的产生。因此技术水平接近的国家会因为追求产品的差异性而产生贸易。从而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2、在贸易政策方面,两个论点——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的提出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框架下,完全竞争市场是最具效率的市场,任何干预只会带来效率损失。因此传统贸易理论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现实中市场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因此提出了两个干预贸易的论点-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外部经济论认为,一些具有技术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通过知识外溢为其他部门带来收益,即产生了有益的外部经济性。政府则应该对这些产业进行扶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以上述两种理论为基础,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即应当对对本国经济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补贴。如日本80年代中期从美国手中夺得半导体产业的控制权,就是战略性政策使用的结果。战略性政策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贸易政策有重大影响力,同时,也影响了欧洲联盟条约的内容。

3、新贸易理论提出了参加贸易并不总能得到利益的论点

传统贸易理论并未对国际贸易的福利效应作专门分析,因为其理论的结论是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对各国都有利益,贸易利益来源(www.chayi5.com)于专业化生产效率的提高。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利益不仅来自比较优势,还来自于:规模经济性、增加了不完全竞争产业的竞争程度、增加了产品的差异性等。同时,新贸易理论指出,尽管存在着潜在贸易得益,但不完全竞争市场同时也产生了风险,使一国经济有可能不仅无法利用潜在的贸易得益而且实际上遭受损失。当贸易使得本国以递增规模生产的行业和高度垄断的行业收缩,而带来的其他利益不足以弥补这种收缩带来的损失时,贸易使本国受损,这说明,参加贸易并不是总能得到利益。

4、新贸易理论开始注重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将贸易与投资问题孤立地进行研究。经济全球化使人们认识到贸易与投资实际上是厂商国际化经营中的不同选择方式,出口或到东道国建立基地所需考虑的因素实际上是相似的,国际贸易可以看作是以商品为载体的要素的国际流动。二战后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生活的主要载体,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故一些学者开始将贸易与投资置于统一框架中进行研究,注重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也是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国际贸易毕业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49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