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策略论文(优秀3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差异网为您带来了3篇《农田水利建设策略论文》,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农田水利建设策略论文 篇一

【摘要】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滕州市坚持把农田水利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科学编制规划,推进科技创新,改革管理机制,全面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其他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滕州市;农田水利;建设管理

农田水利设施是抵御农业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滕州市水务局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强基础、惠民生的战略工程来抓,改革建管机制,创新水利科技,多方争取资金,实施规模治理,相继兴建了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项目,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全市已发展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87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4.39万hm2,每年节水7600万m3,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新增粮食及经济作物产值6756.9万元。

1科学规划布局,高效规模建设

1.1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实现标准化

根据全市农田水利现状和经济发展格局,委托专业机构高标准编制了《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专业规划,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到2020年底,在全市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7.99万hm2,约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91%。

1.2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实现高效化

抢抓机遇,争取资金1.17亿元,完成了全国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8580hm2,新打机井120眼,建设小型提水泵站1座,维修加固塘坝15座,2013-05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项目区基本实现了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高效化的建设目标。

1.3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实现规模化

通过全省竞争立项,分3年实施总投资1.24亿元的全国第五批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县项目。目前,投资2775.16万元的2013年度工程已全面完工,新打改造机井155眼,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533.33hm2,年增节水253万m3。投资2761.89万元的2014年度工程也正在实施。到2015年项目全部建成后,规模连片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9万hm2,形成较为完善的规模化灌排体系,使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83%,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达到74%,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达到53%。

2强化监督管理,推进科技创新

2.1加大项目建设监管力度

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严格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管理,按照基建程序,认真组织实施。项目开工前,委托招标公司对工程施工、监理、设备采购进行公开招标。项目实施中,由专业机构进行质量监测,派员跟踪监理,严格项目管理和质量进度控制。同时,抽调技术人员深入各项目工地全程监管,督促施工单位倒排工期,加快进度。每项工程完成后,严把竣工验收关,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

2.2加快农田水利科技创新

坚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平原井灌区采用机井灌溉射频卡控制系统,实现了灌溉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沿湖沿河提水站灌区采用供水恒压控制变频设备,运行方便,灌溉分组自如;水库塘坝灌区采用埋设钢筋混凝土管道与修筑混凝土现浇防渗渠相结合技术,既节约了投资和占地,又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推广应用了土壤墒情监测、地下水位遥测、灌溉信息自动传输等信息自动控制技术,有效提高了农田灌溉的科技水平和含量。

2.3严格项目资金和施工安全管理

按照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对每一项农田水利项目均设立资金专户实行报账制,由国库统一支付,确保工程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同时,严格施工安全管理,配备了安全管理人员,对每一单元工程,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确保了农田水利建设优质高效推进。

3改革管理机制,确保工程效益

3.1深化基层水利服务体制改革

在21个镇街挂牌设立了水利站,核定编制81人,确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和公益性业务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并在1164个行政村明确村级水利员1293名。同时,成立了专业防汛抗旱供水服务队、水利设施维修队,配备技术人员189名,构建起了“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

3.2探索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注册成立了21个灌溉供水和9个饮用水协会,在部分项目村成立了用水组,配备了办公场所和管理人员,制定完善了协会章程、灌溉管理、工程维护等规章制度,建立起了农民互助式的服务组织。

3.3创新农田水利管护模式

先后出台了《全市水利工程管理办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明晰了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和建设管理职责,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实行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同时积极探索实践用水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维护、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灌溉供水模式,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确保了项目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4存在问题与建议

经过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滕州市的农田灌排条件持续改善,结合世行贷款、国土整治、标准粮田建设等多个项目的实施,全市已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39万hm2,其中井灌区低压管灌节水面积3.52万hm2,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但同时应看到,由于多年投入不足,建管机制不活,全市2.08万眼机井仍有部分尚未配套,现有水库河湖引、提水工程大部分设施老化及损坏严重,225座塘坝部分老化失修、标准偏低,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0.65,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1转移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重点

将节水灌溉、水源开发、水保治理、生态建设等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农建工程项目作为投入的重点,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规范投资渠道,统一整合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对各部门申报的项目进行统一规划,防止项目重复建设,重复投资。

4.2加大对小农水基本建设扶持引导力度

对自建农田水利工程的村及农户,在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补贴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补贴比例,并制定出投资到户的补贴办法,以调动农民群众和民营大户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

4.3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按照“明晰所有权、出让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明确权属关系,落实责任主体,实行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各类农建工程都要按照“先建制、后建设”的办法,采取股份合作、拍卖转让、租赁承包、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进行建设、管理和经营,同时,要加强政府管理及群众监督机制建设,确保各类管理体制下的工程能服务于农、造福于农。

农田水利建设策略论文 篇二

摘要】水利建设的质量和应用效果能够直接对农田耕种效果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环境影响下,水利建设已经逐渐朝着科学化管理方向发展。因此,本文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措施进行详细分析,结合现状,提出科学化管理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经济效益提升也能够产生实质性作用,在这种状态下,对我国农业发展给予更高的关注和重视。农业在不断快速稳定发展过程中,需要水利建设作为重要支撑,特别是对于农田而言,水利建设的质量和应用效果能够直接对农业经济产生影响。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水利工程的有效建设,同时还应当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水量。这样才能够在保证水利建设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化管理的根本目的。在实施过程中,只有保证水利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才能够推动农业农田的长期稳定发展。

1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1.1以人为本原则

在针对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将科学化管理模式应用其中,不仅能够促使其自身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保持紧密联系,而且还能够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自身的发展。在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其自身最根本的原则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由此可以看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农民,促使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能够有所提升,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施中要落实这一原则,为农业生产以及农业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2生态建设原则

当前在针对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科学化管理过程中,仍然需要与生态之间保持紧密联系。在当前水利设施越来越多的状态下,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实施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需要加强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只有保证生态建设的水平和质量,才能够有利于农田科学管理的有效实施[1]。

1.3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同样是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原则之一,管理人员在针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建设之前,要保证对周围各个区域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此同时,要根据区域内的实际情况,结合水利设施的具体要求,保证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有效建设和利用。这样不仅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水利工业的建设能够与当地农田农业生产要求符合,而且还能够尽可能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比如贵州省所确定的“以河补源,水库调蓄,节水扩浇”原则,不仅能够针对不同区域地理位置,促使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效性,促进节水发展,图1所示是贵州省农田水利工程的管互护工程图[2]。在针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建设和实施管理过程中,要对该地区实际情况、自然条件以及客观需求进行有效结合。与此同时,还应当对当地的经济水平、群众意愿等各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且结合一些外来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同时与该地区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促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有效性。

2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现存的问题分析

2.1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薄弱

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以及其他条件因素的影响,一些管理者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导致管理机制也比较落后。在这种状态下,不仅产权归属不清楚,而且很容易导致水利设施管理责任不能够有效落实到实处。虽然很多地区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带动和发展影响下,逐渐意识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也在很多地区逐渐成立了农民水户协会[3]。但是通过实践情况可以看出,在这些协会日常运作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协会中的工作人员都是走形式化路线。这些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通过兼职或者是挂职的方式实施管理,并没有专门的办公场地,对农田水利自身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影响。

2.2产权模糊,农民积极性不高

我国在当前的相关规章制度中有明确规定指出要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和优化农田水利建设相关管护机制。但是在当前的水利设施市场中,很多水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只是单纯的将一些大中型水利设施当做重点。在这种背景下,政府也逐渐减少其自身对水利供给的干扰和影响,针对这一现状,对于一些基层的小型水利设施而言,其自身只能依靠当地一些乡村组织对这些水利设施进行不断完善[4]。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速度的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外出者越来越多,在这种状态下,农村公益性质的劳动力也逐渐消失,能够被应用在农业发展中的资源越来越少,并且有很大一部分资源都受到严重的限制。如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的话,很容易导致土地和水资源相互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强烈,之前的农村集体灌溉方式也逐渐消失,对农民自身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主动性造成严重的打击影响。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相关措施

3.1明确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责任

在针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科学化管理过程中,要明确意识到与管理相关的责任,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促使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而且还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这种状态下,就需要在实践中将水利项目负责人的责任落实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对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和监督。与此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度,将责任具体化、细节化体现,不仅要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上,而且要落实到农田水利建设中,这样能够有利于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发展[5]。

3.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全面性

全面管理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是在化学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条件因素。也就是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保证水利建设工程管理相关内容能够有效控制,并且实现全方位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尽可能减少失误现象的发生。在保证农田水利工程自身价值充分实现的基础上,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6]。但是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农田水利工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具体要求,提出不同管理方案,这样才能够促使科学化管理模式具有目的性和可靠性。

3.3完善科学化管理机制

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科学化管理目标,需要在实践中对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在实际操作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各级管理体制有效落实,针对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对每一个层级管理人员需要履行的职责,进行有效分析和深入研究。这样不仅有利于促使相关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而且还能够促使农田水利管理工作能够根据相关规章制度以及要求规范化进行。在保证农田水利建设顺利实施的基础上,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农田水利建设朝着科学化管理方向发展。

3.4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

在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从法律法规等角度对其进行良好的管理和控制。所以在这种背景下:

①应当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根据相关规定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所提升。特别是在实践中,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与实际情况相符和的一些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对现有的这些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而且能够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

②要加强配套法规政策的完善和优化,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推动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促使农田水利建设实现科学化管理,要加大对水的行政指法力度,特别是针对一些违法事件要加强处理力度,这样能够为当前的农田水利建设市场提供良好的水事维护秩序[7]。

③还要针对实际情况,对农业用水的价格进行改革,根据农民的实际农田运作情况,适当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与此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收费制度,并且将制度严格的落实到实处,按照制度中的规定标准严格执行。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水价收支管理的平衡,而且还能够有利于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科学管理。

4结束语

农田水利建设能够直接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从根本上对其进行整改和创新,针对当前存在于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包括管理意识薄弱、产权模糊等。利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科学化管理,在保证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能够建设科学化水利管理体系,推动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瑞红。浅析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J]。水利技术监督,2011,06.

[2]丁勇杰。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J]。城市地理,2015,20.

[3]梁军平。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及如何科学化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9.

[4]吴治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探讨[J]。价值工程,2010,08.

[5]陈孝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探讨[J]。机电信息,2010,06.

[6]冯云飞。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历史回顾与改革进展[J]。水利发展研究,2010,12.

[7]郑通汉。改革因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理论思考[J]。中国水利,2010,01.

农田水利建设策略论文 篇三

【摘要】高标准农田水利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提高节水灌溉形式、农田质量、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产量、产值。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改善农田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枣庄市台儿庄区的灌溉用水供需平衡进行分析,并对其高标准农田水利的建设提出总体规划,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论文

1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山东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的需要,山东省委把实现水利现代化和构建现代水网作为目前最大目标,把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灌排工程作为构建现代水网的基础,摆在突出位置,这为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指明了方向。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要求,根据灌区现有灌溉格局及实际情况,把整个项目分为3个灌区:胜利渠灌区、运南灌区、南部井灌区[2]。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2.1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及问题

a.长期以来,重建轻管的思想比较严重,农田水利的投入体制是制约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因素。b.小型水利工程多为农业基础设施,易发生抗旱防洪等水事纠纷,影响投资者的收入和农村稳定。工程建设中没有明确的建后管理办法和运行管理资金保障,造成建后无人管理,无法发挥应有效益。c.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技术素质较差,管理技术设备落后,离规范化的灌区管理相差甚远。有工程无人管,有人管无管理经费这是工程管理的最致命的弱点[3]。

2.2灌溉用水供需平衡分析

2.2.1现状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通过对台儿庄的用水情况进行调查,现状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120L/(人d),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60L/(人d);牛马猪等大牲畜用水定额为40L/(头d),鸡、狗等小牲畜用水定额为20L/(只d);工业万元增加值耗水量60m3/万元。农业实际灌溉面积21万亩,平均灌水2次,灌溉定额143.4m3/亩[4]。生态与环境用水主要是城镇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见表1。2.2.2农业灌溉可供水总量预测根据台儿庄区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台儿庄区规划水平年分别在P=50%、P=75%、P=90%时的水资源可供水量预测见表2.2.2.3农业灌溉用水需求预测根据台儿庄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参照相关专项规划成果,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制度,预测规划水平年灌溉保证率P=50%、P=75%、P=90%时的农业灌溉需水量预测。

3总体规划

3.1规划目标

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要求,根据山东省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结合本市水资源状况和土地开发潜力,合理确定全市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比例。枣庄市规划“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为37.04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87.05%。规划到2015年枣庄市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30.17万亩,2020年年底全部完成。枣庄市“旱能浇、涝能排”面积规划汇总见表4。

3.2建设内容及主要工程量

3.2.1规划布局与建设内容根据胜利渠灌区(台儿庄区)布局实际情况,按照行政区划共分为4个片区,分别是泥沟片区、马兰屯片区、邳庄片区和运办片区。灌溉形式分别采用提水泵站衬砌渠道灌溉、机井低压管道灌溉和提水泵站低压管道灌溉三种形式。运南灌区按行政区划,划分为两个片区,分别是涧头集片区和张山子片区。灌溉形式根据当地的现状、水源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提水泵站衬砌渠道、提水泵站低压管道两种方式灌溉。南部井灌区按行政区划。划分为二个片区,分别是涧头集片区和张山子片区。根据南部井灌区地形地貌、水源实际情况,灌溉方式全部采用机井低压管道灌溉的方式。各区建设内容见表5。

3.2.2主要工程量根据各灌区的设计,估算主要工程量汇总见表6.

4效益分析

项目完成后,将原有的地面沟畦粗放式灌溉改为较高标准、标准化畦田的节水灌溉形式,农田质量、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也将随之提高,种植结构更加优化、合理[5],产量、产值大幅度提高。项目效益主要体现在灌溉增产、节能、省工等方面,具体效益如下:

a.增产效益:粮田渠道防渗每亩年均增产约100kg。

b.节能效益:实施渠道防渗项目后,由于灌溉用水量减少,用电量相应降低,亩均节能10kWh。

c.省工效益:项目建成后,灌溉用水量、灌水时间减少,灌溉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降低了劳动强度,灌溉用工量减少,农民有更多时间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d.节水效益:项目全部实施渠道防渗节水灌溉后,与土渠灌溉相比,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0提高到0.66,每亩节水约162m3。

5结论

该项目的实施,充分挖掘现有水利设施的潜力,旱作物节水科技水平明显提高,通过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农业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灌溉用水的零增长,节约水资源,对枣庄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技术保证。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而且能为项目区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6],采用新的节水灌溉方式和种植结构,充分利用项目区的有限水资源增加灌溉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TD/T1033-2012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

[2]郭力方。第三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启动[N]。中国证券报,2011-11-09.

[3]李坤英。辽宁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1(12):36-37.

[4]DB44/T505-2008.农田林网建设技术规范[S]。

[5]刘向阳。关于南县农田水利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2):70-72.

[6]陈秋爽。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5):73-7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农田水利建设策略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