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庄子的心得体会【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10篇《学习庄子的心得体会》,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今日偶读庄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动,仅书一文。

庄子曰:“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这四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庄子是在阐明,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死其实没甚么分别,一个人活着,不过是“做大梦”,死了,那是“醒大觉”,说不定死了之后,会觉得从前活着的时候多蠢,为甚么不早点死了?正如做了一个悲伤恐怖的恶梦之后,一觉醒来,懊恼这恶梦实在做得太长了。

忆往昔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重伤虽愈,但名医却告知其只能活到40岁,如果是我定会伤心不已,但常遇春却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立功业,便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数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人生在世无所谓之长短,但我不认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遗臭万年”是正确的,建功立业纵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于乱世饱受外族欺辱,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义旗,驱除鞑虏,是所谓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纵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万,身为华夏儿女见此一举,能不热血沸腾?

生与死只记于一线,你不能选择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选择你的死亡,真正让自己活的有意义,活的有价值,生未必乐,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价值,否则我们不配享受死亡。

读庄子心得体会 篇二

四月桃花芳菲之际,我第一次与《庄子》相遇。

那天在图书馆,爸爸执意让我借下这本《庄子》,对于古典名著,我一直提不起兴趣,但是易中天的这部中华经典故事系列,精心挑选23个经典故事,36幅匠心打磨的古典插画,重塑更加现代化的庄子形象。它确确实实地改变了我对古典名著的看法。就在所有诗人都认为是“桃花蘸水,春意将老”的芳菲四月里,我却在书香里找到了一番别有风味的领域。

庄子,原名庄周。他写这书的时候,已年过七十。庄子一生贫穷潦倒,但在书里却不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也不写达官贵族们的宫斗琐事,这个可会讲故事的老头只写了一些大自然中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看似无关联却紧扣着结尾以水为鉴的道教,成为了传世名作中的不朽之籍。再加上易中天先生的现代文注解,让我对这本传世名作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章节是那一个“农场的故事”。这一章概括了整本书中的思想源泉,里面讲了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农场的故事”这一大章里分为几个小故事。以“沉默的猪”为例。说到有只猪要给先祖祭祀,拿去牺牲,于是猪不乐意了,官员劝他说:“猪啊猪,你为什么不开心呢?你将会被庄重地放在雕花的瓷盘里。拿最好的白布铺在桌上,你看怎么样?”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庄子的意思也不难理解,一只猪,最好的待遇就是把它留在圈里吃糟糠,而不是什么雕花的盘子。道理人人都懂,但当今社会许多人却做不到。名利是很重要,可在生命面前却什么都不是,但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却为了名利与名声丢掉了本心。他们的结局不也和这头猪一模一样吗?

是啊,在这一章最后的故事当中,庄子拿马举例,最后一句“此马只真性情也”道破了真谛。无拘无束的在田野上奔跑,才是马刻在骨子里的天性。我们不也一样吗?

我认为事实上沉默的猪、飞驰的马,乃至庄子及整个道家要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因此最重要的是无拘无束,活出自己的真性情,那才叫无愧于人生!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 篇三

今日偶得《庄子》一书,静而读之。渐知庄子概况。虽在上学时亦对庄子其人略有懵知,然知之不详。近读《庄子》一书方有更深的了解。庄子名庄周,其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据记载庄周住在贫民区、生活较为贫苦,靠打草鞋维持生计。有一次曾向监河侯借米,甚至穿补丁的衣服去见魏王。自称生不逢时,贫困交加。其为人虽重金聘相而不就。却与当时名家惠施等人来往,共讨学术上的问题。

《庄子》又叫《南华经》,它是先秦时代的作品。一般认为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者的作品集。现存共三十三篇。分成内、外、杂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据学者研究内篇七篇基本思想较为统一,相互间有一种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可视为庄周本人的作品。外、杂篇无论思想内容还是文字风格皆不尽统一,非一人一时之作。可视为庄周后学的作品。但总的概括来看,内、外、杂篇之间也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

根据历史记载《庄子》一书,在先秦便有流传。不少名人学者都读过其书。并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如:荀子在《荀子﹒解蔽》篇中有一段评价“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实,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儿不知人”。书于秦朝初年的《吕氏春秋》中也引过庄子的一段话。其中写到“庄子曰:以瓦注者巧,以锔注者战,以黄金注者殙。其辞一也,而所有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盖内拙。”这段话虽与该书文字略有差别,但文意一致。在史记中、在汉书中,都有引用或对《庄子》一书的评价。可是《庄子》一书应该是在当时的知识者中间可以读到的。

在《庄子》成书以后历代学者对其有很多的研究。如晋朝武帝时司马彪较早地注释了《庄子》,唐人陆德的《经典释文·序录》。目前所通行的'本子是晋太傅主薄郭象的注释。共三十三卷、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一子在魏晋时期大为流行。因此时期道家思想很盛行,而《庄子》一书被列为“三玄”之道。很多著名玄学思想家如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等,都是庄子思想的爱好者。所谓“三玄”是指《庄子》、《老子》、《周易》。

《庄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道为本。(2)安命无为。(3)逍遥而游。(4)万物一体。(5)体道求真。以道为本是《庄子》一书的基本观点。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根,这一点在书中处处透露。在《知北游》篇明确指出:“昏然若之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蓄而不知,此之谓本根。”所谓“本根”,不仅是指产生万物的根源,而且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据。而“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本根,具有绝对性、永恒性、超越性、普遍性和无目的性的特点。而且还是人的最高认识。安命无为的思想乃因成书的时代处于战国时期。连年的战争,人死生无常,心神不宁。更体现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渴求,和人们心底深处对生活于安静、乐观、悠闲的向往。逍遥而游是该书所倡导安命无为的思想,走向极处便是无目的、无追求的境界。即逍遥而游的境界,在书中更有明确的篇章具体描写。如:《逍遥游》、《人间世》、《大宗师》、《应帝王》等几篇先后讨论了逍遥而游的问题。万物一体是读书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较为独特。其中不仅体现了自然主义的精神,而且具有一系列深刻的关于人生与社会的论断。体道求真书读书以道是生天生地的世界根本,又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最高真理,人处在必然性即命运支配的社会之中,只有安命无为,才能求得真正的生活方式,而只要实现心灵的逍遥而游,便可以达到无情无心的境界,实现与万物为一,与道为一,与天地合一。从认识意义上说,这个逍遥而游的过程,也就是体悟道的存在及其意义的过程,就是由凡人走向真人的过程。体道求真即体悟道的存在及其意义,走向真知与真际,是实现逍遥自适,安闲自由的必由之路。

该书是先秦时代的作品,其中所含的思想内容及历史影响是丰富而巨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许多思想观点对现时代仍有其意义和影响,该书中所讲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与现代环保主张有一些相同之处。都有顺应自然而不要破坏自然的观点。所倡导的无心无情的生活态度,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了,时间观念加强了。同时减少了生活中精神享受的成分。各种危机、精神的烦闷不断出现。而无为的生活观念却能给现代人们带来一些启示,这也是现代许多社会现象。心理学家都把拯救现代人的灵魂作为最重要的研究之一。

总而言之,通过对《庄子》一书的阅读,使我对庄子有了更深的理解。此书所包含的丰富思想理论,非一时所能理解、明知,纵读千遍亦时有收获。同时亦感慨古人思想之深奥。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辈之人更应加强国学的学习,发扬国学,弘扬国萃。为国学的发展增一分光、添一片瓦。

2021《庄子》读书心得体会 篇四

这本书是妈妈放假前就跟我和爸爸买的里面又许多的故事,和一些我看不懂的古文。但是妈妈说看了后面的解释,我就懂得了。

比如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和纷,应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经济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还是听不懂……

不过,这里面又有许多的故事。有些是现代寓言还有些是古代的事情,我到是很喜欢看这些故事,不过,我觉的这些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后面的道理。我把这本书翻来覆去,翻到最后几页是,我看到了《庄子》这本书原文,我几乎全部都看不懂,就有几个我能猜出来。《庄子》这本书是谁写的呢?我想:可能是想论语一样是被学生记载起来的还是庄子自己写的?

我每天晚上都会想,人的一生太短暂了,如果人死了是什么感觉呢?肯定回答:没有知觉了。又问:没有知觉是怎么样的呢?肯定回答:就像打了永远都醒不过来的麻醉针那么,打了麻醉针是什么感觉呢?再这么问下去,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书上说,庄子对于生命的态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绝不找死。庄子之所以能够谈笑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那就是,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没什么好怕的。

弟子规里面说:非圣书 屏勿视。我想,我这应该就是再看所谓的“胜书”吧。

学习庄子的心得体会 篇五

以前读庄子的文字,无知的我觉得深奥难懂,没有读出庄子超凡的思想,在于丹老师旁征博引、妙趣横生的语言中,我才领悟到庄子蕴藏人生哲理的精神境界。于丹独到的讲解给了我新的启迪与感悟,结合我的经历,对于人生我有了重新的认识与思考。于丹老师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的逍遥游。庄子所指的逍遥游我个人认为是从道家创史人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基础上演变而来,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把水的丰厚内涵融会贯通于生活中。

庄子有水一样的'品行、水一样博大精深的知识滋养着后人的灵魂,他有水一样溶纳万物默默奉献而不争名利的气节与胸怀;有水一样旷达顽强随遇而安的不倔精神,有水一样的灵活让处于艰苦环境中的他安贫乐道;有水一样的清澈如明镜照出善恶美丑,他有水的无欲无求而襟怀坦白、有水的宁静达观内敛;他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自然之理。,我愿做大千世界中的一滴水,柔而不弱,吸收天地之营养精华。庄子提倡的逍遥游又如何让我的生活受益,并由此快乐的呢?

有时与女儿外出,经常听到不认识的人说看不见好可怜之类的话,世人认为失去光明后的我行动十分不便,猜想我一定在哀声叹气中怨天尤人。他们不知,我是赛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幸与不幸,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站在常人的角度上看,在我失去工作的同时也看不到多彩的大千世界,但从庄子的逆向思维来看,我有更多的时间与自由,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不知我以书为友、以歌为伴、以琴为乐;他们不知我可以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可以用不娴熟的歌声来寄托情怀、可以在不纯熟的琴声中放飞思绪、可以用稚嫩的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以此抒发我的真情实感,因此我活得真实而轻松;我有更多精力和时间陪孩子老人,享受天伦之乐。我不必为工资为奖金的高低而愤愤不平、不必为追逐名利而忙忙碌碌;不必为职务的升降而忧心冲冲;我眼里无外表美丑之分、无地位贵贱之分。我喜欢这淡泊平静、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舍就有得,我虽身在蜗居,但我的灵魂可以象庄子那样在天地之间自由逍遥,我得到了人格的升华与超越,岂不快哉!如今我用心灵代替眼睛来感知纷杂的世界,适应并感谢上天赐我的这种生命方式,让我有机会内视反省自己,懂得内敛于心而不张扬。书籍涵养孕育了我,让我浮躁的心变得平和,它磨去了我的棱角,让我用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我身边的人和事。

游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历程,在这个心灵历程中我体会到庄子逍遥游的快乐与宁静。如果我没失明,物质的利益会迷惑我的双眸,有可能会在外界的诱惑下迷失心志、被恩怨情仇所牵绊、被无穷无尽的欲望所捆绑;或者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参与赌博而远离书籍。是异样的人生让我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让我更善待父母、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所以我过得很自在、很充实。

正如于丹老师所言:我们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使得我们触目生春,我们所及之处充满了欢乐。我的心与亲人紧紧相连,想到他们我就感到无比温暖。绵绵不绝的爱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有了精神寄托,它是我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庄子提倡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于丹老师讲自由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线,这才能够做到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是的,自由的原则就是以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为前提,但本人还要具备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品质,拥有一颗高尚纯洁的灵魂,那些贪赃枉法、作奸犯科等卑劣之人内心有愧又怎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幸福不是目的而是体验的过程,它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我把这种感受强化并不断加以回味。失明恰恰成就了我的人生,不过我的逍遥是建立在衣食无忧、清闲悠哉的条件上,如没有稳定的经济与和睦的家庭做我有力的精神后盾,就没有这份闲情逸致谈逍遥了,因为我毕竟是俗人一个。而庄子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在贫困交加之时,依然淡定从容、超然豁达。楚国大臣请他做丞相,他宁愿做一介农夫也不追逐名利。但现在多少人处心积虑甚至不择手段想升官发财,与之相比,庄子是何等胸襟何等气度!一个人即使没有粮食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思想没有灵魂。

我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况,对于物质我没有过多的欲望,在我看来,简单就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相夫教女就是幸福。哲学家周国平老师说: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我希望女儿长大后拥有一颗慧心,做到宠辱不惊,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过着飘逸恬淡的生活。

读庄子心得体会 篇六

最近一周读《庄子》一书,第四章第一节《庄周梦蝶》,庄周骑马一直向南,来到了梦国南部,这里贴近云梦泽,庄周在和楚人的共同生活中,对虚境自然的道有了新领悟。这一天他来到了云梦泽边,看着碧绿的湖水,庄周能看到自己的倒影在湖水中,鱼从自己的倒影中划过,他看到自己的眼睛,湖水如此清澈,他能从自己倒影的眼睛中再看到自己。庄周若有所悟。缓缓闭上眼睛,体会阳光照在自己身上的感觉,他似乎能听到水下小草的呼吸。他将自己的呼吸紧紧闭住,捕捉自己身边动物、植物呼吸的节奏,并配合这个节奏呼气、吸气,就在这样的一吞一吐之后,他突然进入了万念不生的虚境状态。这时一只蝴蝶飞来,在他身边翩翩起舞,他伸出手指,蝴蝶停在了他的指间,庄周已经做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庄周一头倒在地上,气息在自己体内缓缓流动的温煦感觉,让他非常放松,心灵跟着蝴蝶一起飞舞。过了一阵,他感到蝴蝶飞得累了,停在一朵花上小憩,蝴蝶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境庄周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躺在湖边做着蝴蝶的梦……庄周睁开眼来,蝴蝶的小憩也已经结束,振翅飞去。庄周沉醉在这种玄妙的境界中。庄子语: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究竟是梦中的庄周变成了花间的蝴蝶,还是花间的蝴蝶变成了梦中的庄周呢?

《庄周梦蝶》的故事,有着深刻意蕴,浪漫的情怀,还有开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因而备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庄子的文章绮丽瑰美,读来如历幻境,这样的幻境穿插在他做为一个平凡世人的生命中,并使之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哲学宗师。在战国时期,战火纷飞的土地和汲汲于功力的人群中,他想要寻找一条能够发挥人的自然之性的道路。这既是他坎坷一生的起始,也是他流传万世的缘由。我在想,人生的路上顺境少,逆境多,坎坷的时候要学习庄周,排除杂念,对外界听而不闻,做到心怀虚境。声音只能达到耳朵,而不能达到心里。心境和环境都是美好的,开心地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

《庄子》读书心得 篇七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天地精神沟通,再没有什么能够束缚思想,所谓随心所欲了。

在于丹的《<庄子>心得》中,感触较深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方外圆,一是“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庄子托孔子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外化而内不化,要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而自己的内心却要一直坚持原则。这解决了一个问题,坚持原则和随外部变化是相辅相成的融合关系,而不是相对关系。只有能随外界变化而变化才能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与环境冲突,而在无力瞬间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只能被环境慢慢侵蚀,被环境同化或者抛弃。而随外界变化并不是无原则的变化,而是在坚持内心原则的变化,适应环境才能更好的生活,即使要改变环境,也是体会到环境的基础上再做出的改变,而不是盲目的改变。对内坚持原则是不变的原则,否则就失去了自我。在坚持自我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环境。

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的思想是有限的,而世界/宇宙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思想去思考无限的世界,本身就是有局限的。有了广阔的境界,才能有更广阔的思想,才能用更广阔的思想去思考这个世界。庄子中举的例子就是以常人的思想无法去想象一个巨大的葫芦会有什么作用,因为他的思想局限在小葫芦的作用,去套用思考大葫芦的作用,当然无法找到合适的作用,而认为它是无用的。而我们不也是在用自己有限的思想去武断这个无限的世界,以为自己见识广阔,其实不过是井底之蛙。不断扩大自己的境界,才能认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例如人生、宇宙……

于丹更多的心得讲到的是做人,没有扩及到世界观,也许不能在公众面前唯心吧,不过唯心和唯物可能都不全面,或者殊途同归,以我们的认知还没有办法理解

读庄子心得体会1000字 篇八

大家都会知道一本叫《庄子》的书。可是看完这本书都会发出许多赞叹。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记录了下来,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庄子心得》。

在百家讲坛节目中也谈论过这个话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领悟于丹心语。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 与窗某学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20__年 春节期间在《百家讲坛》栏目解读《庄子》心得,受到观众热烈。

《庄子》心得也讲述了许多深奥的论语,里面讲的都是庄子何许人、境界有大小、感悟与超越认识你自己,总邮路可走,谈笑论生死, 坚持与顺应,本性与物性,心态与状态,和大道与自然。

下面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庄子这个人,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的保管员。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仍,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里。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名分。庄子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经济抗面也很差。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着经济问题,生存 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

看到《种子心得》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分析的十分透彻。椰油许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个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过云端却有些人低于云端。可是每个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么你个人的空间就会有许多色彩斑斓的花朵和温暖的太阳。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她)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往往一个人是不能轻易的认识一个事物的真正价值。每一个人都 希望 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 美好 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识了事物的价值,才可能获得人生的 目标。而认识一个事物自身的价值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读了《庄子心得》这本书,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了。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了解庄子,从中受到感悟。

学习庄子的心得体会 篇九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庄子。达生》

真正对此生有通达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对命运有通达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永远达不到的目的。

在艾尔基尔这个地区,经常发生猴子偷庄稼的事情,人们防不胜防。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装米容器,有细细的瓶颈,使猴子能够伸进去,拿着米却出不来。没有一只猴子愿意放下手中的米,使自己逃生。

人们都会对猴子的故事,哑然失笑。而,生活中的人们,会有多少为了“手中的那把米”,而耗尽自己的一生,难以放手呢?

人们往往都会关注生命中不是太重要的东西,往往都会追逐生命中有些永远达不到或者不需要达到的东西,而错过了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义。为生活所累,为虚名所累,为旁人的目光所累,为名利所累,这一切看似重于一切,却其实远比生活的真正意义渺小的多。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这么一把看似最重要的“手中的那把米”,而忘记了生命中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精彩的风景。

印度的土著人有一个习惯,就是忙碌三天,就要休息一天。他们说,他们走的太快了,就会丢掉自己的灵魂,他们停下来,就是要等等自己的灵魂,让灵魂能够追得上忙碌了三天的疲惫的身躯。

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印度的土著人,享受一下生活,不是懒惰,也不是拖延,而是寻找生活中的平衡,只有习惯这种态度,才能够准确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至于为了其他东西迷失了自己。

所谓达生之道,即为对生命的一种通达之心。用感恩的心态来善待生命,用满足的心态来善待生活,生命,也许就会更加珍贵,生活,也许就会更加美好。

2021《庄子》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

一、境界有大小

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时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

庄子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他的“逍遥游”里的境界“心向往之”充分体现出: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需要的是质询自己的心,问一句:面对这纷繁芜杂的环境和世界,面对自己的顺与逆,我们首先应该想如何发展自己,有了更广阔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自己。正如那句:庄子的逍遥游给了我们每一个凡俗的生命一双非凡的翅膀。.。.。.

二、感悟与超越

每一个人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现如今,我们常被“现实”错过了太多太多。我们这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发现,而从来看不见自己的心到底有什么愿望。往往在他人过多的言论中盲从,迷失自己的心。

“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主语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觉悟是一个佛家语。用现在的话就是“看见我的心”。我曾经觉得“觉”很重要,但是看过书之后反而觉得“悟”更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经历。当我80岁时,回想这一生的点点滴滴,时光流逝,脑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还是一个过程。但是他是我的经历,我的积累。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觉”是瞬间,好像一点过程都没有。有些不劳而获的意思。

同样在我的工作中也应该多“悟”而不是“觉”。只有在劳动中,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才能有机会或是有资本“觉”的。古人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同样,我认为“觉”是在“悟”的基础上的。不论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才可以成功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们也该拥有一双如庄子那般灵魂的眼睛,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学习庄子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294 26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