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优秀6篇

发布时间: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6篇《《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篇一

读到《万历十五年》中《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值》这一章,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对海端怀有散意,但却不大赞同他的作为。海瑞作为这样一个模范官僚,与当时的体制格格不入。

无疑,海瑞的道德责任感极高,严格按照四书五经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言行。但他处事古板,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对于有待斟酌的案件,海稀的判断标准是,“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守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属刁顽。”用这样的精神来判案,显得草率而荒唐。海瑞一生清贫,敢于直言上谏,大胆对抗上级。他曾向嘉靖皇帝上奏,指责他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而多疑愚蠢的君主。这种疏奏简直是史无前例的,但海瑞取做,并且做了,并赢得了百姓的称赞,成为清正廉明的代表。

海端的官场仕途几经沉浮,由于他行事耿直刻板,任职一方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全然不顾地方势力与个人生死,最终因触及大批人的利益卷入纷争,他孤军奋战,终是寡不敌众。在君子的世界里,出任做官是为国家尽忠,为百姓办事,以这个标准来看,海瑞是不折不扣的君子。他一生辗转各方,铁肩担道义,为百姓奔走呼号,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通德律。

海瑞行事古板,怪僻而执拗,是官员眼中的难缠人物,但他也是很多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创作背景 篇二

黄仁宇在1959年完成其博士论文《明代的漕运》后,感到自己对明代的财政制度只有一知半解,为了解决自己的疑惑,于是开始广泛搜集明史资料,另参考奏疏笔记、各地方志,搜寻有关的新旧著作,耗时7年,于1978年写成《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篇三

开拓眼界,发人深省,虽一家之言,却是高屋建瓴。《万历十五年》的作者以万历写封建皇权与相权的对立,以张居正申时行写文官集团的统治法,以海瑞写土地制度与经济,以戚继光写军事,以李贽写思想哲学,构思十分巧妙。万历十五年,是千百年来封建中央集权制下天朝的缩影。

对发展生产力缺乏兴趣的统治者,饱读诗书的文人集团控制了朝廷,皇帝更像是背锅的吉祥物。治理目标仅仅是百姓能填饱肚子不造反,经济上重农抑商,军事上重文轻武,以德治代替法制,造成律令与实际的脱节,重公平轻效率推崇集体抹杀个性,当然这个公平指的还是封建礼教中的“公平”。无论是励精图治的万历还是懒惰怠政的万历,无论是大刀阔斧改革的张居正,是老成持重和的一手好稀泥的申时行,是清正廉洁活在教科书中的道德楷模海瑞同志,是大胆创新搞军事改革的戚继光俞大猷,还是思想界的离经叛道的李贽,他们都无法阻止历史的车轮缓缓驶向灭亡。

读来苦闷哀惋,但依旧乐此不疲,连着读了两遍,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好书,百闻不如一读。另外,由于对西方制度不甚理解,作者写的尾声太高端暂时还消化不了,会再来拜读的。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篇四

《万历十五年》本以为是一本描述这一年的故事的书,但却是一本精细的历史读物。读来历史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人物画像如同VR的影像般清晰。

故事中的主人公万历和几个重要的配角,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在历史中都听过的英雄故事,部分被编排成了影视剧。其中最喜欢的应该是戚继光系列的故事剧。但《万历十五年》并不是在讲爱国含义的一本书,而是一本明朝亡国的丧书。这一年发生的大事件已经是明朝指数级下滑的重要标志了,以致于30年后被满清所替代的初始。

立国之本在于人,人之管理在于体制,体制的建立在于国君及高级行政管理层,在朱元璋(洪武)建立明朝后的200年,文臣管理朝政的体系已经变得异常成熟,几乎很难有武将的立足之地,更别说对于兴武的期盼,以致于戚继光的故事看起来激励人心,但背后的政治和管理格局注定有悲催的解决,正如他人生的结尾过的并不如意。

而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则各有特色,在异常敏感的君主时代,位极人臣时的权术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是中国政治形态的最好体现,以致于在清建立后在政治形态影子依然摆脱不出这种政治影响。重要的故事环节都的要围绕着万历皇帝的意思做事情。当然不可避免的,在组织管理越高的层位越需要这样的官场技巧来让政令得以实施,并且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政治团体,正如巴纳德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中所说的,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重视其中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所谓的非正式组织便是官员私下里的同僚集结。也可以理解为阳与阴。

李贽的出现让这本本来是政治故事的书增添了些许哲学意味,一谈到哲学便离不开孔孟哲学及易学,及在明朝发展至盛的心学,只是本场的主角是李贽,而非王阳明。李贽在生命的最后解读《易经》,也算是中国哲学家在生命最后对于哲学的贡献,无一不是想用自己的人生去体会《易经》的奥秘。而本书的作家黄仁宇先生,也在字里行间表现了一阴一阳的关系,包括对于万历朝政的点评,也包括清朝对于明朝的取代,极阴而阳,阳极而阴的规律的认可。也是本书中哲学意味深长的一点。

万历的第十五年走在了太极阴阳鱼的中心点,万历在位48年中明朝最后的气数逐渐走向消亡,充满了无奈与叹息。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篇五

海瑞其人——他的身份作为一个传奇比他活生生的本人更为有血有肉。面对这个污浊的世界,海瑞以为只有自己看到了黑暗,他认为,自己是唯一的清醒者。

然而他是糊涂的,事实证明,徐阶看到了,高拱看到了,张居正也看到了,他们不但看到了问题,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海瑞唯一能做的,只是痛骂而已。当他回顾他的做官史,他还是一个小小教谕的时候,面对知府的视察,他拒不下跪,因此得名“海笔架”。纵观他那没有一丝灰色收入的一生,可以称其为“自然经济的忠实拥护者”。当他成为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他敢于直接向皇帝上奏,说他一意修炼成仙;竭尽老百姓的脂膏,滥兴土木;二十多年不临朝,法规纪律松懈。官吏贪赃枉法,胡作非为,老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时常发生,盗贼四起而且越来越厉害。

陛下试想当今的天下,是什么样子啊?连嘉靖看了都连连摇头,说:“这个人大概是比干吧,可惜我不是纣王。”看到了帝国的黑暗,只是一个义愤填膺的勇士,却不是一个好的执行者。他的身份作为一个传奇比他活生生的本人更为有血有肉。从始至终,他只是一个传奇的榜样,和一件好用的工具。

作者简介 篇六

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294 34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