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8篇】

发布时间: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路线图已经绘就,要把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变为现实,关键是靠实干、抓落实。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8篇《学习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篇一

今天召开全县全面深化改革动员会暨改革联络员培训会,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改革总体部署,全面落实县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精神,安排部署2017年改革各项工作,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担当作为,务实重干,着力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今天的会议上印发了2017年全县改革要点、重点改革项目计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点、改革工作分类考核办法等多份文件,明确了各项改革目标任务,希望大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等下,市改革办副主任陈红同志还将就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专题辅导,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切实提升改革工作能力与水平。下面,就今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分析形势,凝聚改革共识

过去的一年,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市改革考核中由第三名上升为第二名,一批事关**发展的重大改革项目取得突破,为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是从整体来看,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动力之源,集聚各方力量,有序有力推进各项改革。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建和纪律检查体制等各方面改革都有新进展、新成效,公车改革、不动产登记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和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改革全面完成年度任务,我县参与承担的14项中央和省级改革试点项目扎实推进,县内自选的农旅融合、环龙感湖生态保护区域协作、招商引资、大别山金融工程、县域“四个全面”考评机制等改革特色创新项目亮点凸显,并形成相关制度性成果。教育、医疗、保险等民生领域改革全面推进,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二是从区域来看,小池改革走在前列。2016年,小池获批全省首家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省、市、县均出台了支持小池改革发展的文件,成立了省、市、县、镇四级参与的推进小池省级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晓东省长、雪荣书记亲自领衔小池改革示范区建设项目。一年来,小池扎实推进全省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创建,行政管理、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跨江合作、生态保护等各项改革走向深入,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经验。在今年3月31日召开的全市推进小池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暨小池改革发展推进会上,市委刘书记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同时,各乡镇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均取得明显成效。在去年的乡镇全面深化改革单项考核中,小池、独山、停前位居全县前三名,改革工作值得肯定。

三是从重点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并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及《五个专项行动方案》,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房产局、县金融办、县改革办等部门主动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率先完成省市下达的化解过剩产能的各项目标任务,房产库存平均去化周期稳中有降,“放管服”、“营改增”、商事等改革扎实推进,累计为企业减税5000多万元,企业成本明显下降,市场主体、精准扶贫、基础建设等补短板工作有效推进。

虽然我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客观上来分析,存在改革牵涉面广、改革成本过高、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协调难度大等问题,导致部分改革进展缓慢。从主观上来分析,主要表现为“四个不”。一是不想改。一些同志对改革存在模糊认识,错误地认为,改革是高大上,基层发挥的余地不大,与自己关系不大,喊喊口号、表表态就行了,因此被动地等待改革、消极地对待改革,根本没想在改革上有所作为。二是不敢改。一些领导干部求稳怕乱的心理占上风,担不了风险,下不定决心,使不出狠劲,一味求稳怕乱,不敢担当作为,不敢直面困难和问题,改革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就退缩,只作浅表性、纸面上改革,没有真正付诸行动、取得突破。三是不会改。主要表现是改革和工作“两张皮”,脱离了具体工作,导致改革无从谈起。部分党员干部思想僵化、能力不强,把握不了改革的方向,找不准改革的重点,理不清改革的思路,遇事只会三斧头,推进改革无从下手,出了问题又束手无策。四是不平衡。部分单位抓改革工作力度不大,对改革研究和抓落实不够;有的工作表面化,对工作任务没有拿出具体实施方案,任务不明确,要求不具体,没有实行项目化管理;有的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把改革当口号,改革工作落实在总结材料、统计数据和表格上,具体的改革成效不明显;有的仍将一般性工作、改良混同于改革,导致改革质效不高,群众获得感不强。这些问题,在很多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需要认真研究,逐项解决。

党的十以来,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三年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33次,审议改革文件220份,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基本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已经从“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走向全面发力、纵深推进的新阶段。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会议12次,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相继召开会议9次,专题研究部署改革工作。4月10日,县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九次会议,县委马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全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改革部署上来,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确保改革方向不偏、举措不乱、力度不减,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形成更多有影响力的改革特色和亮点。

二、把握关键,精准发力,提升改革质效

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关键之年必须拿出关键举措。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抓改革工作,首先要把今年的改革任务落实好。要把握关键,精准发力,使实劲、出狠招,以强有力举措推进各项改革,确保各项改革落地生根,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就是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现在不少干部不知道怎么改革,根本原因就在于问题意识不强、问题导向不明,发现问题不领先,分析问题不深入,解决问题不耐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从头到尾,自始至终,都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问题出现在哪里,就改到哪里;哪个方面的困难最大,哪个方面的矛盾最多,哪个方面的群众反映最强烈,就从这个方面率先改革、突破。要始终聚焦问题,对于中央和省市确定的改革试点和已经出台方案的改革任务,必须在第一时间予以实施,坚定不移、不折不扣、积极稳妥地推进。在抓好上级改革政策落地生根的同时,更要立足**实际,善于创造微观搞活的小气候,推进一批接地气的改革,用改革的办法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促进发展。比如,很多乡镇发展面临资金瓶颈,筹资难、融资难,就必须通过改革,创新乡镇投融资体制机制,盘活资产资源,运用市场化方式破解资金难题,为乡镇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再比如,张湖原种场,存在管理体制不畅、欠资压力巨大、社会稳定压力大等长期积压的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来破解。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抓改革抓落实的靶向。现在问题摆在眼前了,如果视而不见,还不知道改,就讲不过去了,就要问责。

二是要压实年度任务。要围绕落实全县改革要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和14个重点项目,进一步细化、压实改革任务。特别是各专项领导小组牵头单位要迅速行动,抓紧制定具体的改革要点或改革实施方案,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要进行深入研究,增强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确定的每一项年度改革任务,都要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改什么、怎么改、谁来改、改到什么程度,都要细化、量化、固化,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改革任务重、涉及部门多的改革项目,牵头单位要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责任,促进落实。各地各部门也要迅速制定本地本部门的改革要点或实施方案,确保改革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具体的实施举措。

三是要围绕重点突破。要在分类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今年全县的改革重点,就是年度要点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其中,小池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创建的1个省级项目、2个市级项目、1个全县重点综合改革项目、10个县级重点专项改革项目又是重中之重。对省市改革项目,要确保按照上级要求的质量和进度扎实推进,不折不扣实施到位,做出可圈可点的成绩,做出可以复制的经验,做出可以推广的模式,力争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对全县重点综合改革项目,也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项目,要集聚力量,探索突破瓶颈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对10个县级重点专项改革项目,要立足**实际,认真研究、统筹推进,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落实,确保推一项、改一项、成一项,真正解决一批制约**发展的实际问题。

四是要实行项目管理。现在每一项改革,都会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需要各方面配合支持。要建立以改革项目为中心的运行体系,实行项目化管理。各改革专项领导小组、县直各单位要认领、细化、分解今年的改革工作要点和重点,形成具体改革项目,严格按照立项审批、方案起草、组织实施、督察考评、验收结项等程序来落实。每一项改革任务,都要转化为具体的改革项目,明确内容举措、明确时间节点、明确专班责任,项目化推进。某个项目明确由某个专项领导小组、某个部门负责后,其他专项小组和部门都要无条件配合,互相补台,“同台唱戏”,全力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能讲级别、讲层次。对改革项目的推进要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责任包保、销号管理,确保改革顺利推进。要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工作衔接、改革台账等制度,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运行配套的工作机制,确保改革工作体系高效运转。

三、明确责任,强化担当,促进改革落实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抓改革是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各地各部门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

二是要做好结合。改革不能孤岛化、碎片化,不能脱离于工作实际,要融入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与全县十大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推进各项工作。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与“四大行动”结合起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四大行动”,抓紧抓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夯实**发展底盘。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与保障、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围绕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突出问题,推出一些立竿见影的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改革获得感。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紧盯年度精准脱贫目标,落实扶贫攻坚措施,确保完成全年脱贫任务。

三是要担当作为。发展需要改革,改革需要担当。当前,改革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打攻坚战,涉险滩、闯急流的关键时期,“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如果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前怕狼,后怕虎,遇事“难”字当头,遇难“退”字当先,怕担责任、怕担风险,定然是一事无成。因此,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履行改革职责,勇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发扬迎难而上、敢干敢为的担当精神,把本单位摆进去、把本地方摆进去、把本人摆进去,当好改革促进派和实干家。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篇二

一、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2012年12月,在深圳考察时提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写入了《决定》。“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这既是我们35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宝贵共识,也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方向问题上,头脑十分清醒,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深刻的革命,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从涓涓细流汇聚成势不可挡的涛涛洪流,从根本上改变了了我们长期闭关自守的僵化状态,打破了束缚人们的思想和体制桎梏,使社会主义在中国重新焕发生机,探寻出一条生气勃勃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35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中国的前进方向问题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当代最广泛、最深刻社会变革的巨大成功,同时也遇到了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和挑战,与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关,与国际国内形势和环境有关,与认识不到位、改革不到位有关。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面对各式各样的“改革药方”,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困难和问题的敏感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因此,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入持久的伟大革命,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引领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百年梦想的伟大旗帜。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是改革开放理论的创新,是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二、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石头过河相结合

自改革开放以来,“摸石头过河”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话语。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对一些重大问题还没看清看透,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学习参照,只能是碰到什么问题就改什么问题,思想不够解放,步子不太大,中央鼓励坚决地试,大胆地闯,在勇敢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方法论层面讲,摸石头过河是一种改革的方法,是立足中国国情对发展规律的探索,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探索,极富中国特色。从精神层面上讲,“摸石头过河”是一种勇气,一种胆量,一种精神,改革就是要杀出一条血路来。伴随着“摸石头过河”,我们跨过一条大河又一条大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是我们在改革长河中摸出的石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期”,由相对容易的改革进入啃硬骨头的改革,由单项的改革进入全面综合的改革,多个问题、多个层面、多个方面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多种利益互相交织,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要求日益高涨,改革必须在全局上、系统上进行制度设计。改革开放历程证明,改革是我们党的一次自觉觉醒。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部署了“五位一体”的改革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全局高度科学谋划改革方案和具体举措,加强统筹协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确保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并对重点领域改革提出了明确目标和措施,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改革开放全局的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之间互相牵扯,甚至相互抵触,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或者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当前,面对各种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考验,面对经济模式深刻转型、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都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加以推动。然而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创造过去的奇迹,靠的是改革,解决今天的问题,也唯有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必须有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必须有更大的一股劲,不敢、不想、不愿触碰矛盾问题,不但改革无法深入推进,发展也很难乘势而上。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摸石头过河”。顶层设计,把握的是全局和整体,强调的是改革系统。“摸石头过河”是对规律的探索,摸的是规律,找的是方向,不是盲人摸象,核心就是实践第一,立足实践,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获得真知、规律;摸,也是一种改革勇气和精神。攻坚期“难”,深水期“险”,“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的这番话,警醒我们在这样一个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以何种精神状态推动改革,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因此,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必须紧密结合,在对深化改革整体制度设计的同时,对局部改革需要用极大的政治勇气和闯劲去探索,再通过局部改革的深入推动整体改革的深化。

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相结合,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再到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观点,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是改革理论的创新,也是改革方略的创新,更是党的执政理念上的一种突破和提升。

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党的执政理念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与前提。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始到执政至今,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的发展成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由于发展水平的局限,现在社会上存在大量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如最为人们诟病的分配不公、教育不公、就业失衡、司法不公和特殊化、特权问题,许多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在解决处理上缺乏公平正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的主要问题,各种矛盾问题交织纠结,也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社会各界对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机制和社会环境,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诉求越来越高。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改革发展成就基础上必须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要求。如果在发展起来之后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社会和谐稳定也难以保证。可以说,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类福祉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躲不开、绕不过、拖不得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才能有效化解发展风险、满足社会诉求,形成良好的改革生态;才能激发改革积极性主动性、释放人民创造活力。不仅要做大“蛋糕”,同时还分好“蛋糕”,以分好“蛋糕”为目标做大“蛋糕”,“蛋糕”才能越做越大、越分越好。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逻辑。党中央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积极回应人民的期待和诉求,不仅在十报告中把公平正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强调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而且在《决定》中进一步把“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强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更加有效、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以人民为主体,更加明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并把“以人为本”和市场化资源配置活力机制相结合,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人民至上”的理念,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以来,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五大提出实施依法治国战略,1999年又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追求。然而,由于我国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中心议题是改革、发展和稳定,改革是必由之路,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其他问题往往都处于边缘位置,法治只属于外在的保障地位。十后,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法治中国”的命题,全会《决定》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部署安排,提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这是我们党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这意味着,法治不再是外在的保障,即将处于时代主题的中心。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升级,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治国理政规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成果,是中国政治文明进一步提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契机。

五、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篇三

当前,在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工会组织作为企业职工的群众组织,要积极引导广大职工支持、参与、推进改革,筑牢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结合实际,抢住机遇,主动作为,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助推企业深化改革。

1 凝心聚力,团结动员广大职工支持参与企业改革

团结动员职工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进改革,是工会组织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释放正能量。

一是要引导职工理解、支持企业改革。工会组织要大力宣传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意义、方针、政策,教育引导职工正常把握深化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要义,增强深化企业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及时回答职工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教育引导职工群众正确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甚至是涉及到自己的利益调整,发挥工人阶级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自觉维护改革发展大局,促进改革顺利进行。

二是配合党政做好职工队伍稳定工作。由于企业组成结构不同,企业内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工种职工的意愿和要求有所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工会组织应深入群众,认真听取职工的呼声和意见,及时、准确地把握职工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心态,并及时做好沟通、化解矛盾、解疑释惑的工作。通过民主对话、民意调查等渠道,理说清、帐算明、情到位、心交透,对改革中不稳定因素,及时向党政反映,及时做好劳动争议的预防和调解工作,积极协助党政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工作,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确保改革群众基础的稳定,团结广大职工参与改革。

三是引导职工积极参与企业改革。随着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将不断地凸显。工会组织作为群众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及时掌握资料,针对深化改革中凸显的问题,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大讨论活动,化解矛盾,着力解决阻碍企业深化改革的痼疾,引导广大职工坚定信心、不畏艰难、顽强拼搏,以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使命感积极投身改革,汇聚群众力量,确保深化企业改革有序推进。

2 围绕中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

工人阶级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必然成为推进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力置。要引领广大职工焕发先进阶级的历史主动精神,以主人翁姿态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在全面深化企业改革中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是围绕中心、勇于奉献,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工会组织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着力在推进企业改革发展中建功立业,在促进企业发展中展示作为。要扎实开展“全员献良策,全员促经营,全员保安质,全员增效益的“四全工程”活动,为企业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要针对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履约压力大的特点,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促进了重、难点工程的突破和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要大力开展群众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安康杯”竞赛、“安全生产月”等普及活动,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维护企业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确保企业长治久安。

二是提升素质、拓展能力,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深入开展“四个一流”职工队伍建设,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以增长知识、提升素质为目的,千方百计地满足职工学习新知识、提升新能力、增强新本领、创造新业绩的愿望,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师带徒”等活动为媒介,加强职工文化阵地建设,通过深化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掀起比、学、赶、帮、超热潮,提升职工素质,打造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队伍,为全面深化企业改革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三是弘扬先进、争创一流,充分发挥劳模先进示范引领作用。以劳模精神引领职工,以企业梦想凝聚职工,以光荣使命激励职工,引导广大职工学习劳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勤勉敬业的实干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深入开展劳模宣传活动,开展劳模先进事迹巡讲等活动,进一步营造学习劳模、尊重劳模、关爱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以“劳模班组、劳模工作室”等榜样,引导广大职工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力量,自觉把实现个人梦想与企业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投身改革大潮,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聚力发展,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3 合法维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好地维护职工权益

企业改革不是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的改革,而是以整个企业的全体职工群众为主体的改革。因此,作为群众性组织的工会,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利益,充分发挥职工群众作用,是工会组织能否在企业改革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

一是坚持维护企业利益与维护职工利益相统一的维权原则。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利益,是企业工会维权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坚持“维护企业利益、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做到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要在促进企业发展,维护企业利益的同时,更好的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既组织和引导职工群众发扬主人翁精神,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又要在发展过程中促进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不断地得到实现。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与共享成果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企业的和谐健康有效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是坚持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的维权宗旨。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集体合同》调整劳动关系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工资集体协商在保障职工经济利益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过程监督在维护职工安全健康方面的作用;以完善帮扶制度为切入点,拓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医疗互助、扶贫帮困等暖心工程,聚焦服务对象、提高服务能力、拓宽服务对象、完善服务手段,建立健全扶贫帮困的长效机制,切实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使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企业的温暖、真正共享企业的发展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篇四

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需要我们对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有清醒的认知,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既面临多重挑战,又拥有重大机遇,对此要有极为清醒的认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仍在不断深化和完善,资源瓶颈约束倒逼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之复杂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但冷静分析国内外大势,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格局没有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一股合力,在驱动着中国这艘巨轮行稳致远。新常态蕴含新机遇,必须认清机遇、抓住机遇、创造机遇。对此,深刻指出,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从新常态视角认清发展大局,真正从实处认识和理解改革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保持定力、正视困难、增强自信、主动作为,才能破解发展困境,闯出一条新路来。

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需要我们有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

把机遇和挑战弄清楚搞明白,远远不够,还要有迎接挑战拥抱机遇的办法和能力。一个古老文明的重新崛起所面临的内外压力之巨大,不仅仅体现在道路的选择、理论的辨析、制度的建构,更彰显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接续与超越。毫不夸张地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正置身其中。

跨越新常态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坎,而发展的新征程也将由此开始,新常态实乃新起点。新常态和新起点,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旧有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瓶颈已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的空间,增长的天花板就在眼前;而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诸如空气、土地、水质乃至交通等等,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穷则变,首先要变的就是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就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方向,也是我们求得进步和突破的必由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篇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这一命题和任务提出表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要性

(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的根本。

回顾党的改革历程,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并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发展目标,基本解决了世界上一些人认为根本不可能解决的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破浪前行,提前实现了国家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以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当前,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在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下,要沿着正确方向推进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能改的坚决改,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不能改的坚决守住。一定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出发,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

(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广泛凝聚全党全国共识、最大限度聚集推进改革合力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有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之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大学生以及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自觉接受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源源不断加入到党内。党员总数从1978年底的3698.1多万名,已增加到2013年底的8512.7万名。拥有庞大的党员队伍和群众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必然涉及各种社会关系、利益格局的调整。特别是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没有坚强的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改革就不可能顺利推进。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才能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强大力量。

(3)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也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紧迫课题。

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不乏有些地区在执政能力建设中出现经济能力弱、民主化及法治化水平不高、领导集团的整体素质较低、决策制定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及政策的连贯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水平低。而《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可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的自身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为了实现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效领导。

2.如何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1)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围绕践行“打铁还需自身硬”,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出了系统的阐述,令全党上下深受触动、深为警醒。全省各级党组织,必须用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同时,要认真学习和应用系列讲话蕴含的新思想,深刻领会领导活动的科学规律,准确把握生动鲜活的领导艺术,引导党员干部用战略思维谋划全局问题、用创新思维攻克难点问题、用辩证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用历史思维审视现实问题、用底线思维把握原则问题,千方百计解决好改革中遇到的突出难题,切实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2)必须充分落实领导责任。

按照中央有关要求,省委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省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与此同时,各级党委也要建立健全领导改革的责任机制,在强化党委负总责的前提下,明确责任分工,确定各项改革任务的责任主体、工作部门;在加强总体谋划、整体推进的前提下,细化目标任务,强化跟踪落实,确保各项改革有部署、有督促、有检查。各部门要在党组织领导下,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关于改革的安排部署,结合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实际,抓紧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加快推进改革任务的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篇六

作者简介:张书林(1974-),男,山东冠县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副教授,博士,济南 250021

[摘 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我国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或曰攻坚阶段。理性认清和把握我国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走向,关键是把握四个基本维度、明晰四大关系。也就是说,要把握历史维度,明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与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的关系;把握战略维度,明晰整体改革与重点改革的关系;把握领导维度,明晰国家改革与党自身改革的关系;把握开放维度,明晰中国改革与世界改革潮流的关系。

[关键词]改革;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四大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4)01-0012-0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三中全会决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设计与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战略工程,其中的关键是从宏观上厘清关乎改革前途命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与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整体改革与重点改革、国家改革与党自身改革、中国改革与世界改革潮流这四大关系及其内含的建构维度。

一、历史维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改革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和展开谋划的,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改革进程已推进了35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事业,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均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改观。“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1](P5-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具有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这场改革的启动促使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促使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洪流、建功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而为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5年既有改革史充分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P8)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进程中,我们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改革共识。其一,我们的改革事业,是在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二,我们的改革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恢复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启动改革工程并将各项改革向既定目标推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其三,我们的改革事业,是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严峻的考验面前稳住政局,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体系、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体系,在更高的层次上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把改革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其四,我们的改革事业,是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社情、舆情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推向前进的。其五,我们的改革事业,是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近期目标,以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为长远目标,在充分认清攻坚阶段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生死攸关性的基础上,最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予以全面系统规划与总体设计的。

党的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出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体要求:“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P18-19)依据这一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规划了我国的总体改革事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确立了“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的全面深化改革原则,从而吹响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这意味着改革事业在延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总基调、总脉络的基础上,将继续不断向前推进。

也要看到,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5年相比,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难度、风险系数无疑都将空前加大,中央对此是有深刻洞察的。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一个月,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直面我国攻坚阶段改革问题。他提出,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是因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这就预示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阶段,改革的任务异常繁重多维,改革的禁忌越来越多,改革需要协调处理好的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改革的难度及风险越来越大,改革引发的连锁反应越来越难以预料。其一,35年的中国改革,好改的、容易改的、流于表层的改革,我们基本上都已经改到位了,接下来的是改不好改的、不容易改的方面了。换言之,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接下来到了必须加快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了,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是绕不开、躲不过、拖不得了。其二,随着改革广度与深度的加大,对一些人来说,先前的改革是“改别人”,现在到了“改自己”的时候了。一旦改到自己头上,涉及对自身利益的重新分配或切割,很多人就要跳出来阻挠改革了。其三,改革摊子越铺越大,越来越不是某一领域、某一地域的局部改革所能够支撑的,越来越不是单靠某些“改革派”的力量所能推动的了。

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攻坚改革的难度及风险,2013年11月在山东考察工作期间强调:“改革开放使我国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发展起来了,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难题,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全党同志对把改革蓝图变成现实要有信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出现什么干扰,都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4]同时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切实把握以下基本要求:一是要正确推进改革,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二是要准确推进改革,认真执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三是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四是要协调推进改革,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争最大综合效益;五是要善于把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5年,尽管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因而我们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从整体上讲,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我国全面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规划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开展的35年改革为逻辑基础和逻辑起点的,是以往35年改革路线的继续与全面深化。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我国的改革事业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总体上又是统一的、一体化的,而不是前后隔离的。这种一体化的关系提醒我们:一定要将前后两个阶段的改革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不能以已经展开或完成的前一阶段改革否定后一阶段改革,也不能以即将展开的后一阶段改革否定前一阶段改革。

二、战略维度:整体改革与重点改革

从哲学上讲,全面论与重点论是辩证统一、内在关联的,全面是包含重点的全面性,重点是全面中的重点。就当下我国的改革战略而言,最根本的路向选择是必须坚持科学改革,实现改革的全面性与重点性的有机统一。这意味着,我们既要全力、全面、整体性地推进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改革事业,又要集中力量选准改革突破口,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层面的改革上力争有大的突破、取得决定性胜利。因为我国的改革是一种全方位、全面性、系统性的改革,目前至少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我国改革在不同的时代要求、形势背景、任务使命下,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般说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内容较多、领域较广、摊子较大,如果“四面出击”、平均用力、齐头并进地加以推进,显然是很不现实的。其一,由于能够调动起来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是有限度的、稀缺的,由于改革者的时间、精力、偏好是有限度的、稀缺的,全面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什么也抓不着。其二,全面推进各个方面及领域的改革,必然进行全方位的政治社会动员,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参与进来,但这同时也存在着潜在风险。“政治稳定依赖制度化和参与之间的比率。如果要想保持政治稳定,当政治参与提高时,社会政治制度的复杂性、自治性、适应性和内聚力也必须随之提高。”[6](P73)在人民群众参与程度高、制度化水平又很低的情况下全面推进所有领域与层面的改革,很难保证不会产生大的社会动荡。其三,在所有改革领域平均用力,有时难免会出现“撒芝麻盐”式的效果,既不能充分展示改革的“吸引眼球”效力,也不能激发鼓舞起人民群众拥护改革的信心。所以,我国的改革必须突出重点,确立起“在重点引领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整体性改革”的路线图。鉴于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谋划、推进、深化我国攻坚阶段改革时,自觉坚持了全面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既全面推进各个领域和层面的改革,又准确把握和突出了改革的重点、选准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规划设计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形成了今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方案。其一,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必须“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7]。其二,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7]。其三,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7]。其四,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必须“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7]。其五,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7]。其六,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方面提出,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7]。

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框架内的重点领域。全会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决心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切实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由此,全会确立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是经济体制改革,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7]。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之确定,既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现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图景,又使广大人民群众从重点改革的设计中看到希望、找准抓手,客观上明晰了全面深化改革之突破口。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是市场,影响市场效力的关键变量是政府,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正确处理、科学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共同推动市场经济良性发展。但是,如果政府与市场的应然关系状态长期摆不清,政府过多过分干预市场,就会造成市场发育上的迟缓与不健全,进而危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全局,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效性。同时,还会产生所指出的“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5]等一系列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入手,明确提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在客观上预示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走向是市场发挥决定主导,政府发挥必要的监督保证辅助功能,一度扭曲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将籍此得到纠正。科学摆正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进而对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整体改革具有重大风向标意义。

三、领导维度:国家改革与党自身改革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打铁还需自身硬”,整体性的国家社会改革事业发展和深化到什么程度,从根本上讲都要依赖和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推动。不过,改革的形势环境、目标任务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党要切实领导好国家社会改革就必须增强自身的适应性,这意味着在领导推进国家社会改革的同时,党自身的改革也必须及时跟进,否则就会出现党自身改革严重落后于国家社会改革的局面,党自然也就无法领导好国家社会改革。因此,要保证党对国家社会改革的领导准确到位,就必须超前至少是时同步推进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变革、党自身的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7]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自觉把对国家社会的改革与党自身的改革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做到以党自身的改革引领国家社会改革、以国家社会改革反过来推动党自身的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设计规划改革总体思路的同时,也特别强调了党自身的改革问题,从更好地担负起领导国家社会改革的重任入手,明晰了党自身改革的基本点,建构形成了紧密关联的党自身改革与国家改革关系状态。其一,决定由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就使全面深化改革有了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承担专职领导职责,从而在领导体制上保证了深化改革的有领导、有组织。其二,在党的改革能力建设上,提出“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制度,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改革能力”[7]。其三,在党的基层基础建设上提出,必须“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改革事业,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7]。其四,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上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其五,在党的人才支撑上提出,要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壮大党的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其六,在党凝聚改革合力上提出,应自觉坚持“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这一根本性要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凝聚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推进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篇七

2014年是我国发展面临较大困难而又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在全球经济总体低迷、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很多重点领域改革都要取得突破,但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抓紧落实改革任务,体现我国将继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释放活力和动力。

4月1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以深化改革增添发展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汇报了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会议指出,要按照中央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今年改革工作要点,抓紧实施既具有年度特点、又利于长远发展的改革,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用改革破难题、除障碍,为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会议对实施简政放权、财税金融、农业农村、对外开放、民生保障等方面38项改革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一要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力度,再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投资创业门槛,促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取得更大成效,稳定和扩大就业,推动经济稳中有进和提质增效升级。二要聚焦当前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问题,优先推出一批激活市场、激发活力的改革举措,在公共领域大力推广特许经营、PPP等模式,吸引社会投资,着力营造释放消费潜力的体制机制环境,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更好服务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三要着力用改革的办法,更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进社会公平,更好兜住民生底线,努力在改善民生中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四要狠抓改革发展政策措施落实不放松,强化法治意识、责任担当和督查问责,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及时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法规,各项改革都要明确在哪些方面有突破、有哪些硬措施,推进改革发展要分工实施、督办评估、奖励追责环环相扣。五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各地区、各部门要奋发有为,以改革的新成效、新红利支撑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增强全社会的信心,促进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出强烈的信号。面对一季度GDP增速放缓至7%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将以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因此,各部门各级政府要聚焦当前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问题,优先推出一批激活市场、激发活力的改革举措;要重视改革的增长效应,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改革放在优先位置;要着力用改革的办法,更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兜住民生底线;要持续深入推进政府自我革命,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向纵深推进;要以问题为导向,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提出既针对具体问题、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措施;要狠抓改革发展政策措施落实不放松,强化法治意识、责任担当和督查问责,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同时要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地区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在改革落实上强化责任落实,为推进改革措施落实建立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篇八

在代表委员的审议讨论里,在会内会外的互动交流中,在两会达成的共识和成果里,改革,成为最强音,汇聚成澎湃激越的主旋律。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劲引擎,将推动“中国号”巨轮,向着中国梦的美好目标奋勇前行。

聚焦改革建言献策

3月7日下午,广东代表团小组会上,一场条分缕析的讨论在热烈进行——

“产能严重过剩是个老问题,为什么依然存在?深挖根源与盲目追求GDP有关。”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许勤抛出话题。

“转型当务之急要改革政绩考核方法。”他补充说。

“汕头电子商务发展很快,但现行GDP统计体系难以充分反映内需结构变化。”汕头市市长郑人豪代表接过话头:改革GDP统计方法,就应把价值和服务算进来。

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代表说:“政绩考核体制和GDP统计方法都要体现质量和效益导向,才能真正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从产能过剩讨论到端正政绩观,到改革GDP统计方法,从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经济活力,到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从保护生态环境到推进民主法治??回首两会,无论是人民大会堂还是各分会场,全面深化改革的讨论不断碰撞、延伸。

“有人对下放审批权力想不通,对不起,想得通要减,想不通也要减。”——黑龙江省省长陆昊代表如此表达政府简政放权的决心。

“无论是国企、民企,要以最大的包容性,打通融合,实现共赢,才能推动中国经济新一轮腾飞。”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委员说。

“1吨钢利润不过一瓶矿泉水钱,钢铁行业不能再走盲目扩张模式了!”湖南省冷水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代富代表深有感触地说。

而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111位政协委员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面对面讨论整整3个小时,共同为教育改革问诊把脉。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旋律不仅回荡在大会堂和代表委员驻地,也传递到千家万户,传向世界。

今年两会新闻中心为3000多名中外记者安排了20多场记者会、集体采访和网络访谈,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的“一把手”一一亮相,阐释中国改革新动向。

从澳大利亚前来采访两会的澳洲环球凯歌国际传媒集团主持人柯露丝切身感受到了中国浓浓的改革氛围。3月6日,在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的记者会上,她提出了“怎么看中国一些家庭为买房办假离婚”这一“尖锐”问题,并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在她的印象里,以前记者会上问及改革的话题,回答“没这么痛快”。而现在,她从部长肯定的回答里感受到了中国推进改革的决心。

全面深化改革的讨论延伸到许多角落。

“国家会不会对淘宝等电商收税”“怎样保护个人信息安全?”??9日晚上,两会新闻中心邀请商务部和国家邮政局官员举行的网络访谈上,网友提出的问题得到了明确具体的答复。

从会内到会外,从代表委员到普通百姓,改革的声音扑面而来,改革的主旋律高亢激越,形成共谋发展的强大“改革势场”。

“几乎所有社会热点都在两会上得到了回应。”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说,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两会,改革的氛围越来越浓,改革的新气象不断涌现,今年两会对改革的关注达到了新的高度。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今时代最强音,也是这次两会的主旋律。改革的强大力量已经汇聚,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关键之年里取得关键突破。”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副市长宗国英说。

凝聚力量闯关破障

“我算了下,国企上缴红利用于社保和基本民生的还不到1%。能不能增加国企支出细化用途表,让大家看清楚?”人大代表在分组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时说。

桌上,除了四本报告,还有两页写得满满的计算纸。“从拿到报告,我就开始算,一直算到开会前。”他说,谁都知道要改革,可怎么改,改成什么样,要一笔笔算好,一句句说清。“看看自己花了多少钱,用数字、任务落实改革岂不效果更好?”

身为会计学教授的卢馨代表用一年时间调研了83个中央部门和22个省份的预算公开。“去年三公经费增加100万以上的部门,22个部门对增加的理由进行了说明,有19个部门没有说明。存在不规范的问题。”

卢馨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透明财政,预算报告不仅提出进一步细化部门预决算公开,还将研究部门决算按经济分类公开,为建立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指明了方向。“希望把好的政策落实到位。”

“改革千头万绪,如果不找准切口、牵住‘牛鼻子’,很难推进。”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说,当前改革面临实际利益和思想认识双重阻力,错综复杂,难度很大。

“破除不合理的利益格局,改革才能‘给力’。”全国人大代表、珠海市市长何宁卡一针见血地指出。

改革要“破障”,就要破除体制机制弊端。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苏志佳提交一份呼吁缓解“办证难”的提案,梳理了与人一生相关的形形证件、证明400多个。

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高美琴提交的提案也与“证”有关。她调研发现,尽管一部分行政审批取消了,但会有一些新的审批事项冒出来。身边的“证”也有“边减边增”的动向。减不掉的权力背后是减不掉的利益和惯性思维。

“全面深化改革要强化法治。”迟福林委员直指要害:巩固和扩大简政放权的成果,必须依赖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共识在审议和讨论中在凝成。这个春天里的两会,代表委员们更清醒地认识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之艰巨,闯关破障的路径更清晰。

照亮航程实现梦想

7.5%左右——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时,迅速引发海内外的聚焦和解读。

“这透出中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决心。”外媒评论认为,这一目标也可看作是对中国持担忧论者的回应。

换挡和爬坡带来挑战,但更有着大好机遇。中国经济的动力在改革,中国的希望在改革。

“改革将会有效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包括扩大内需的潜力、转型升级的潜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说。

而在人大代表耿学梅看来,仅仅市场准入改革的突破,就会为中国经济装上一个强力引擎。放宽市场准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会起到很好的“鲶鱼效应”,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百姓富裕带来更大贡献。

“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两会期间面对中外记者,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细数中国发展的“潜力清单”——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市场主体的活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将释放巨大需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大大增强发展的后劲;宏观调控的经验、韧性和定力也一定会创造经济发展的好条件。

“全面深化改革措施,中国正走在从重‘量’到重‘质’转变的道路上。”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克劳斯·罗兰德认为,这一转变对中国和世界都是重要而积极的信号。

而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变化并非仅仅在经济领域,政治、社会、文化、生态领域也将因改革而取得巨大的进步。

“中国已经规划好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执行到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能成功树起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一座重要里程碑。”全国政协委员林毅夫信心满满。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8篇《学习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294 49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