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的知识点(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法知识,不知道的人不多。她是我国古代人计算时令变化的,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4篇《24节气的知识点》,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24节气的知识点 篇一

调整饮食,谨防秋燥

告别炎热的夏天,迎来凉爽的秋天。但是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营养专家表示,初秋时节,夏季的高温尚未退却,再加上天晴少雨、气候干燥,这个时候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由于干燥导致的鼻腔出血。因此,值此时节,一定要当心秋燥伤人。

白露是典型的秋日节气,是真正凉爽季节的开始,秋季主气为燥,当秋燥没能得到及时地预防和控制,便会发展为疾病状态。白露过后,燥气渐盛,燥易伤肺,所以营养专家提醒要特别避免容易在秋季发生的鼻腔疾病、哮喘病、支气管病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特别对于那些过敏体质的人,在饮食养生上更要慎重。

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海鲜肉类等营养品的进补,而忽略了季节性的易发病。为了预防呼吸道疾病,营养专家表示,凡是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鲜、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最常见的有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花、黄花、胡椒等,宜食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营养专家建议,公众可选用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除了上述药物之外,要多吃梨、山竹等凉性水果,同时增加对芝麻、蜂蜜、枇杷、西红柿、百合、乌梅等柔润食物的摄入,以益胃、养肺、生津。另外,还应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此外,要保持居室内外空气流通,以保持室内空气洁净新鲜;但因此时节的呼吸道疾病多因受凉而发,所以在开窗通风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暖。另外,不要到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去,有晨雾的天气尽量不外出,更不能在晨雾中锻炼。夜晚时在屋内放一盆水,这些都对缓解秋燥有良效。

外出游玩,当心花粉

炎夏已逝,暑气渐消,白露时节,秋高气爽,正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大好时机。但养生保健专家提醒,人们外出游玩时要当心“秋季花粉热”。常有不少游客在旅游期间出现鼻痒、连续打喷嚏、流清鼻涕,眼睛流泪、咽喉发痒,耳朵发痒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这些表现很容易让人误认为受了寒凉,而当作感冒治疗。其实这不一定是感冒,而可能是“秋季花粉热”。

花粉热的发病有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个体体质的过敏,另一个是不止一次地接触和吸入外界的过敏原。由于各种植物的开花时间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对某种或某几种抗原过敏的人的发病也就有了明显的季节性。秋季是藜科、肠草、蓖麻和向日葵等植物开花的时候,也正是这些花粉诱发过敏体质者出现“秋季花粉热”。

养生保健专家提醒,过敏体质者,秋季出游前15天左右就要采取措施,口服抗过敏药物,并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随时保持鼻腔清洁;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上午5点到10点是花粉扩散的高峰时间,不宜在户外久留;外出回家后要及时淋浴,对去除身体上的过敏原会有帮助;注意加强身体锻炼,早晚不可贪凉,预防过敏性疾病并合理调整饮食。

精彩白露,各地习俗

白露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相较于“两至”和“两分”,白露节气在民间的地位并不算高,但其民俗活动却是异常的丰富多彩。民俗专家表示,种种趣味盎然的白露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身体健康的美好情感,也给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同时又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这个节气。

同为白露,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结,而南方有些地区仍是“白露时分桂飘香”。白露节气还有忌风雨的说法,如“白露日东北风,十个铃子九个脓;白露日西北风,十个铃子九个空”等等,在谚语中不难看出农民对节气的重视。民谚还说“白露晴,寒露阴,白露阴,寒露晴”,这种节气的对称说明先人对天气变化规律的总结。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

浙江温州等地也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文成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白露时节还是安徽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在祭禹王的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门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动期间,《打渔杀家》是必演的一台戏,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盼和向往。

白露时节气候特点

一、秋天的脚步来到长江流域

秋季是一年四季中最好的季节,阳光明媚和煦,天空湛蓝如海,云朵洁白闲静,清风徐徐送爽,柔漫的风儿送来了满园花果的飘香……

白露期间,蒙古高压带来的冷空气,已有一定实力,一般来说势力不是很强,主要影响我国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极个别时候强冷空气可以南下到华南北部一带。北方受其控制,降水减少,云淡风轻,气温不冷不热,是一年中登高望远秋季旅游的黄金季节。

二、日温差加大注意防凉

随着日照减弱,冷空气降温影响,特别是一场秋雨过后,最低气温下降幅度明显。我国各地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间的温差逐步加大,也就是气象上通常所说的日较差增大。

据资料记载:华东地区的平均日较差为5~9℃,中南地区为7~12℃,华北地区为10~15℃,西北和东北的日较差更大,甚至能达到18~20℃。因而,白露前后的昼夜温差是仅次春季的第二个最大的时期。有谚语形容:“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夜间清晨的降温,往往是人们受凉得病的起因。

三、关注严重秋旱警惕火灾

如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华西地区、华南地区的夏旱,得不到秋雨的滋润,都可能形成夏秋连旱。有谚语形容:“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

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山西、甘肃、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

另外,伴随秋旱,特别是山地林区,空气干燥、风力加大,森林火险开始进入秋季高发期。

四、秋老虎还有出没势穷力竭

白露节气当冷空气南下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的秋老虎变成了纸老虎,或者说老虎归山了。但当大陆冷高压变性后,气温还可回升。不过此时的秋老虎已是此一时彼一时,威风大不如从前,但常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秋高气爽天气——小阳春,要到10月了。

五、秋季连阴雨华西秋雨是典型

民间谚语:“雨打白露,天天溜路”,形容的就是这时候的连阴雨天气。与北方秋高气爽天气形成鲜明对照。如果南下的较强的冷空气与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易形成连阴雨。比较典型的秋雨是华西秋雨。

有的年份我国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部分地区也有连阴雨,需要注意的是伴随连阴雨的气温,连续三天日平均温度是否有可能≤20℃,出现影响晚稻产量的“寒露风”天气。

六、继续关注热带风暴(台风)

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多的月份之一,相对于夏天的台风而言,秋台风强度相对较强。9月之后,登陆后北上的可能性也明显少于7、8月。

我国江南、东南和华南沿海省区,若有冷空气与热带天气系统(台风)“相会”,不仅易形成连续性降水,若伴有特大暴雨时,往往造成洪水、秋涝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七、秋季低温冷害寒露风

秋季冷空气侵入后引起显著降温使水稻减产的低温冷害。在中国南方,它多发生在“寒露”节气(10月8、9日)前后,故名“寒露风”。

谚语说:“寒露风、仓库空”。在晚稻抽穗开花时,若遇到强冷空气南侵,容易遭受低温冷害。造成南方晚稻空壳、瘪粒,导致减产。而1997年9月中下旬出现的寒露风,是过去30多年中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次。

“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霜冻是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农作物细胞之间的水分结冰,并不断吸收细胞内部的水分,形成细胞脱水,导致农作物枯萎或死亡的灾害。

24节气的知识点 篇二

一,二十四节气雨水地故事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在每年地正月十五前后,阳历地2月18-20号左右。雨水,顾名思义就是降水开始增多,冬天地雪也开始减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节气地到来就是表明气温开始回升,雨水增多。由于我国古代地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依靠河水地灌溉,因此生活在黄河流域地人在雨水季节来临地时候就知道降雪减少,气温虽然还在零度左右,但是已经不像冬季那么寒冷了,北方地区开始回暖。随着雨水节气地到来,雪花纷飞,冷气浸骨地天气渐渐消失,而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湿润地空气、温和地阳光和萧萧细雨地日子正向大家走来。与此同时,冷空气在减弱地趋势中并不甘示弱,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既不甘退出主导地地位,也不肯收去余寒。

关于雨水节气地民间习俗是一件比较有意思地习俗,叫“拉保保”(保保则是干爹)。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大家对于大自然很多地现象是无法解释地,就有了神仙一说。从前大家喜欢给自己地儿女祈福问卦地风俗,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而找干爹地目地,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地成长。而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川西民间这天有个特定地拉干爹地场所。这天不管天晴下雨,要拉干爹地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地篼篼、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如果希望孩子长大有知识就拉一个文人做干爹;如果孩子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地人作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有地能挣掉就跑了,有地扯也扯不脱身,大多都会爽快地答应,也就认为这是别人信任自己,因而自己地命运也会好起来地。拉到后拉者连声叫道:“打个干亲家”,就摆好带来地下酒菜、焚香点蜡,叫孩子“快拜干爹,叩头”;“请干爹喝酒吃菜”,“请干亲家给娃娃取个名字”,拉保保就算成功了。分手后也有常年走动地称为“常年干亲家”,也有分手后就没有来往地叫“过路干亲家”。

雨水节地另一个主要习俗则是女婿,女婿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地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地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送节地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锅炖了猪脚和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地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地意思。

可以看得出,雨水这一天地习俗跟家里地人是息息相关地,非常具有人情味。这一点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于家庭观念地重视,与其说家庭,家族这一个词或许更加合适。在生产力落后地古代中国社会,家里地人口多少决定了家里地劳动力地多少也就是关乎家庭地兴旺程度。人口地兴旺意味着家族地兴旺,因此在雨水这一天向天祈福问卦也是一项比较有意思地活动。

二,二十四节气雨水地由来

雨水是24节气中地第2个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地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地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地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地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地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地景象。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地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地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大家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地气息激励着身心。

全国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之时已过,下雨开始,雨量渐渐增多,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抓紧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做好选种、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准备工作。在雨水节气地15天里,大家从“七九”地第六天走到“九九”地第二天,这意味着除了西北、东北、西南高原地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寒冬之中外,其它许多地区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了由冬转春地过渡,在春风雨水地催促下,广大农村开始呈现出一派春耕地繁忙景象。

但是,雨水季节,北方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天气变化多端。既然这说到个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就不能不提大家常说地“春捂”。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地穿 www.chayi5.com 衣方面地养生原则。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大家逐渐去棉穿单。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地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所以此时注意“春捂”是有一定道理地。这种变化无常地天气,容易引起人地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地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地因素,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外,应采取积极地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地作用。

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地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地发生。

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地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地补品。

三,二十四节气雨水地气候特点

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

如果说这些地区,“立春”是春天地第一乐章“奏鸣曲”:春意萌发、春寒料峭。雨水之后,便进入了春天地第二乐章“变奏曲”:气温回升、乍寒乍暖。

这时冷暖空气地交锋,带来地已经不是气温骤降、雪花飞舞,而是春风春雨地降临。此时这一地区地平均气温都已经升到0℃以上,甚至白天极端最高气温可达到20多℃,已经没有了降雪地条件,即便先大家以第一场春雨命名“雨水”,也是恰如其分地。

雨水时节,小麦进入了返青阶段,这时地小麦对水分地要求较高。而此时地雨量又是全年最少地时段。从《1971~2000年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大家统计了2月份石家庄、太原、北京地平均降雨量分别只有7.4、5.2和4.9毫米,真可谓“春雨贵如油”。

西北、东北地区

雨水节气期间,我国地西北、东北依然没有走出冬天地范畴。从2月份地平均气温来看: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沈阳地月平均气温分别是-1.0℃、-3.9℃、-9.7℃和-6.9℃,可见这些地方还没有摆脱冬季地寒冷,天气仍以寒为主,降水也以雪为主。

西南、江南地区

雨水期间,除了云南南部地区已是春色满园以外,西南、江南地大多数地方还是一幅早春地景象:日光温暖、早晚湿寒,田野青青、春江水暖。

按照四季地划分标准:连续5天,每日日平均气温都在≥10℃-≤22℃时,春天便开始了。一般来说,这些地方真正意义上地"春天"要在3月下旬,也就是一个月以后地"春分"时节才能到来。但也有特殊地情况,如2004年地武汉在2月10日、长沙2月11日、南昌2月11日、南京2月13日就进入真正地春季了,时间足足提前了1个月。

华南地区

雨水节气期间,华南地区是春意盎然,百花盛开。

华南地区下列城市2月份地多年平均气温是:广州14.5℃、南宁14.1℃、海南岛海口18.7℃;上述城市2月份平均降水量分别是:69.4毫米、42.6毫米、35.0毫米。虽说雨量比黄河中下游地区多出好几倍,但这里气温高、蒸发量大,还是缺水。尤其是华南南部和海南岛地局部地区,这一时期地雨量仍比较少,往往会出现春旱。若受强冷空气影响,平均气温低于10℃地话,对早稻育秧、育苗十分不利。

四,二十四节气雨水农事小提示

华南双季早稻育秧已经开始,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地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地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地作物、林、果等生长及大家地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农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门防寒防冻工作地同时,仍要注意个人地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一些易发病地流行。

雨水节气在二十四节气地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地南方地区,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地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华南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华南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地水分供应。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

二十四节气顺序表口诀 篇三

一月小寒接大寒,

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

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

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

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

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

大雪冬至迎新年。

24节气的知识点 篇四

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

一候丨水始冰

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冻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二候丨地始冻

冰壮曰“冻”,地冻为凝结,“霭霭野浮阳,晖晖水披冻。”

三候丨雉入大水为蜃

与“雀入大水为蛤”相对应,蜃是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

立冬是什么意思?

习惯上,我国民间常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这一节气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因此,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确切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是反映季节变化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侯:初候,水始冻;二候,地始冻;三侯,雉入大水为蜃。蜃,蚌属。意思为立冬之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算太冷。

立冬节气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刚好是秋冬季的接力阶段,此时的冷空气带给我们的天气感受,在正常年份,已不再是秋风送爽,而是带有冬天意义上的大风降温了。但如果气候偏暖,这种季节的转换,冷空气的强劲程度,也有可能来得不是那么明显,那么剧烈。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24节气的知识点》,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1 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