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点归纳【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初中地理知识点主要以图形与理论相结合,需要多学会看图。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4篇《地理知识点归纳》,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地理学习方法 篇一

一、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

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地理知识点 篇二

海洋的利用

1.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邻近我国大陆的海洋

我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东侧的太平洋海区。其中,渤海是我国的内海。

2.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丰富的海洋资源

大陆架:又称“陆棚”或“大陆浅滩”,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浅海地带。大陆架浅海是海洋资源最富饶的部分,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铁等矿藏,也是海洋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地方。

我国近海渔场很多。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舟山渔场是全国性的大渔场,北方的渤海海湾渔场以盛产对虾著称。

我国的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主要盐场有长芦盐场,莺歌海盐场,布袋盐场。

海底石油资源:我国海洋中矿产资源很丰富,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海洋矿产。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蕴藏量以东海大陆架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

地理重要知识点 篇三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图6.4 p3)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面积达4400万平方千米。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澜沧江)、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南美洲])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

(6)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图6.9 6.10 p7 气候类型、主要国家气候分布,认真完成第8页活动题)

第二节 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xx年),亚洲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图6.14 6.15 p10-11)

2、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活动p12)

3、亚洲民族十分复杂,大大小小有1000个,其中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共同特点是适宜的温带和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注:两河流域古代气候条件好)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的不同。(图6.17 p13, 活动p13)

4、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发达国家较少,如日本。

地理重要知识点 篇四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xx-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最高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

最热月<>5℃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xxmm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xxmm)

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地理知识点归纳》,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1 3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