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彩2篇)

发布时间: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2篇《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一

1.如果把解题比做打仗,那么解题者的“兵器”就是数学基础知识,“兵力”就是数学基本方法,而调动数学基础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解题思想则正是“兵法”。

2.数学家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解决问题。因此,数学的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答。“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3.问题反映了现有水平与客观需要的矛盾,对学生来说,就是已知和未知的矛盾。问题就是矛盾。对于学生而言,问题有三个特征:

(1)接受性:学生愿意解决并且具有解决它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2)障碍性:学生不能直接看出它的解法和答案,而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

(3)探究性:学生不能按照现成的的套路去解,需要进行探索,寻找新的处理方法。

4.练习型的问题具有教学性,它的结论为数学家或教师所已知,其之成为问题仅相对于教学或学生而言,包括一个待计算的答案、一个待证明的结论、一个待作出的图形、一个待判断的命题、一个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5.“问题解决”有不同的解释,比较典型的观点可归纳为4种:

(1)问题解决是心理活动。面临新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办法的一种活动。

(2)问题解决是一个探究过程。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境的过程”。这就是说,问题解决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一个学习目的。“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因而,学习怎样解决问题就成为学习数学的根本原因。此时,问题解决就独立于特殊的问题,独立于一般过程或方法,也独立于数学的具体内容。

(4)问题解决是一种生存能力。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发展问题解决的能力,其目的之一是,在这个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和答案都是不确定的世界里,学习生存的本领。

6.解题研究存在一些误区,首先一个表现是,用现成的例子说明现成的观点,或用现成的观点解释现成的例子。其次一个表现是,长期徘徊在一招一式的归类上,缺少观点上的提高或实质性的突破。第三个表现是,多研究“怎样解”,较少问“为什么这样解”。在这些误区里,“解题而不立法、作答而不立论”。

7.人的思维依赖于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数学知识正是数学解题思维活动的出发点与凭借。丰富的知识并加以优化的结构能为题意的本质理解与思路的迅速寻找创造成功的条件。解题研究的一代宗师波利亚说过:“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的重要资本”。

8.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体系。对于中学数学解题来说,应如数学家珍说出教材的概念系统、定理系统、符号系统。还应掌握中学数学竞赛涉及的基础理论。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准确掌握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熟悉基本规则和常用的方法,不断积累数学技巧。

9.数学的本质活动是思维。思维的对象是概念,思维的方式是逻辑。当这种思维与新事物接触时,将出现“相容”和“不容”的两种可能。出现“相容”时,产生新结果,且被原概念吸收,并发展成新概念;当出现“不容”时,则产生了所谓的问题。这时,思维出现迂回,甚至暂时退回原地,将原概念扩大或将原逻辑变式,直到新思维与事物相容为止。至此,也产生新的结果,也被原思维吸收。这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10.解题能力,表现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与整体把握。其主要成分是3种基本的数学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核心是能否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其基本要求包括:

(1)掌握解题的科学程序;

(2)掌握数学中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如观察、试验、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

(3)掌握解题的基本策略,能“因题制宜”地选择对口的解题思路,使用有效的解题方法、调动精明的解题技巧;

(4)具有敏锐的直觉。应该明白,我们的数学解题活动是在纵横交错的数学关系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一种可能性过渡到另一种可能性时,并非对每一个数学细节都洞察无遗,并非总能借助于“三段论”的桥梁,而是在短(www.chayi5.com)时间内朦胧地插上幻想的翅膀,直接飞翔到最近的可能性上,从而达到对某种数学对象的本质领悟:

11.解题具有实践性与探索性的特征,“就像游泳,滑雪或弹钢琴一样,只能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到它……你想学会游泳,你就必须下水,你想成为解题的能手,你就必须去解题”,“寻找题解,不能教会,而只能靠自己学会”。

12.所谓解题经验,就是某些数学知识、某些解题方法与某些条件的有序组合。成功是一种有效的有序组合,失败是一种无效的无序组合(它从反面向我们提供有效的有序组合)。成功经验所获得的有序组合,就好像建筑上的预制构件(或称为思维组块),遇到合适的场合,可以原封不动地把它搬上去。

13.认为解题纯粹是一种智能活动显然是错误的;决心与情绪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教育学生解题是一种意志教育。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来说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他学会了败而不馁,学会了赞赏微小的进展,学会了等待主要念头的萌动,学会了当主要念头出现后如何全力以赴,直扑问题的核心或主干;当一旦突破关卡,如何去占领问题的至高点,并冷静地府视全局,从而得到问题的完善解决。如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解题训练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

14.教师的例题教学要暴露自己思维的真实过程,老师备课时,遇上的曲折和错误不能随草纸扔到废纸堆。如果教师掩瞒了解题中的曲折,自己在讲台装神弄巧,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把自己打扮成超人,将给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这样的教师越高明,学生越自卑。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二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生活空间中的八个方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2、地图通常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4、观测点不同,同一物体所在的位置可能会不同。

5、描述行走路线时,要说明方向与距离。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除法的验算: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2、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 0不可以作除数。

4、除法的估算方法是多样的,通常我们将被除数(三位数)看成一个接近它的整百整十数,除数(一位数)不变,然后计算。或者按照乘法口诀把被除数估成一个合适的数,再计算。

5、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百位比除数小,再用前两位数一起去除。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统计

1、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一个格是表示1个单位还是2个、5个、10个甚至更多单位,要根据数据的具体大小而定。

4、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第四单元年月日

1、一年有12个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每月有31天,称为大月;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每月30天,称为小月。

2、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每隔四年闰一日,闰年二月把一加。

3、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4、平年或闰年的判断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5、 24时计时法:在一日(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6、经过时间:可以通过观察钟面和用线段表示来计算出简单的经过时间。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整十数乘整百数的方法:

(1)将整十数十位上的数与整百数百位上的数相乘。

(2)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三个0。

2、两位数乘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1)用两位数乘整百数百位上的数。

(2)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1)将两个或两位数分别看成接近它们的整十数或整百数(一百)。

(2)再将两个整十数或整百数相乘。

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所得的积食表示多少个十,所以末位数要写在十位上。

(2)将乘得的积加起来求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5、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位):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这一步乘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所以末位数应在十位上。哪一位相乘的积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2)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就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第六单元面积

1、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

3、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5、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6、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7、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1、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1)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多少米。

(2)小数点右边的数依次表示几分米、几厘米。

2、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1)几元就在小数点的左边写几。

(2)几角就在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写几,几分就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写几,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元”。

3、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先比较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整数部分),这部分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如果整数部分大小相同,就看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这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3)如果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也相同,就看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4、用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一位小数):

(1)两个加数的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小数点对齐)。

(2)先将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进一。

(3)和的小数点要和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4)再将小数点左边的数相加,这部分数按整数的加法来加。

5、用竖式计算一位小数减法的方法:

(1)被减数和减数的相同数位要对齐(小数点对齐)。

(2)从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开始减起(从右到左),不够减时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3)差的小数点要和被减数、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1、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每份个数×份数=总数(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总数÷每份个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个数

3、含有乘、除法的综合算式从左往右计算。

4、含有乘法(除法)、加法(减法)的综合算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1、集合:在数学中,集合是指某一类事物组成的整体。

2、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

3、计算两个队的总人数,不能简单地将两个队的人数相加,要将重复的人数从总数中减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2篇《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1 45540